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ID:646492

大小:175.97 KB

页数:76页

时间:2021-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第一步:单元内容总述 ‎1.本组教材以“家国情怀”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三首》;有介绍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时的坚强精神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有介绍革命前辈刘伯承事迹的《军神》;还有介绍革命前辈方志敏事迹的《清贫》。‎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第二步: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古诗三首 ‎1.自主学习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理解古诗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自主、合作、探究。‎ 感情朗读。‎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 ‎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3.有所感悟。‎ ‎2‎ 自主、合作、探究 ‎11.军神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3.学习课文受到熏陶和感染。‎ ‎2‎ 课前阅读、‎ 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 ‎12.清贫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自主阅读、‎ ‎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 ‎3.感受方志敏的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精神 放手交流、‎ 培养能力 习作:他 了 ‎1.选择恰当的话题,写清让他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事物。‎ ‎2.把感动、生气、伤心、兴奋、陶醉……的经过写下来,把 陶醉时的样子写具体,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4.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2‎ 互相交流,打开思路。‎ 交流探究,掌握写法。‎ 自评互评,学会修改。‎ 语文园地四 ‎1.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了解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3.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2‎ 小组交流、‎ 合作学习 ‎9.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3课时 ‎ 教学 目标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教学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四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称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从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少。我们要针对学生现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诗。(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 ‎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 ‎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玉门关 楼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诗,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二)学习诗句。‎ ‎1.学习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1)读一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2)说一说:‎ ‎①‎ 以“孤城”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荒凉的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读”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充分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写一写戍边将士的心里话,学生情之所至,定会言之有物,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深化古诗内涵,将立意提升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赋予了古诗新意。‎ 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 ‎①学生欣赏雪山景观。‎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4)想一想。‎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次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种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 ‎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 ‎(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2)亲人思征人:‎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说一说。‎ ‎②学生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4 )分钟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我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小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  ‎ 板书 内容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 暗雪山 孤城 玉门关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终不还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将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后面练习。 ‎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 。‎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________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的意志和豪情。‎ ‎【答案】‎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 ‎2立誓破敌,决战决胜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3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一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出示课件3】‎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借助唐宋及诗人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写下这首诗的情怀。(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4.理解课题。‎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出示课件5】‎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三万里河东入海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 补充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里河)【出示课件7】黄河图片及简介 ‎(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2.五千仞岳上摩天 ‎(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出示课件8】华山图片及简介。‎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 ‎(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4.指导朗读:‎ ‎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 ‎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 谈话过渡:读完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 ‎6.遗民泪尽胡尘里 ‎(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板书:遗民泪尽)‎ ‎【出示课件9】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7.南望王师又一年 ‎(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 ‎(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 ‎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十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④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出示课件10】“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出示课件11】题临安邸 ‎ ‎(6)“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出示课件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总结古诗主旨。‎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出示课件13】‎ 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2.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作业设计:‎ ‎(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的情感。‎ 板书 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代:陆游 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壮丽 遗民泪尽 南望王师 山河破碎 忧国忧民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 ‎ ‎ ‎ ‎ ‎ ‎ ‎ ‎ ‎ ‎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将晓 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篱门 快要天亮。‎ 迎凉 篱笆的门。‎ 三万里河 指华山。 ‎ 五千仞岳 指黄河。‎ 摩天 远眺南方。‎ 南望 指宋朝的军队。 ‎ 王师 指碰到天,形容极高。‎ 三、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填空。‎ 这首诗前两句用 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 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 ”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答案】‎ 一、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将晓:快要天亮。 篱门:篱笆的门。 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三万里河:指黄河。 五千仞岳:指华山。 摩天:指碰到天,形容极高。‎ 南望:远眺南方。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三、夸张 热爱 泪尽 望 又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3: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根据学生储备的已有知识,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二、初读,读通顺。‎ ‎1.【出示课件4】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 ‎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 ‎3.集体交流。‎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懂诗的意思。‎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 ‎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五、诵读。‎ 板书 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放歌纵酒 ‎ 归心似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二、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心境。‎ ‎【答案】‎ 一、D ‎ 二、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三、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玉门关 ‎1.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地理位置: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3.景区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约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 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五岳的传说 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岳”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大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岳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边塞诗 ‎1.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 岑参 ,李贺。‎ ‎2.边塞诗题材介绍:‎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3.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现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 ‎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 ‎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摩”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泪尽、胡尘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南望、又一年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华山,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恒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嵩山,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 ‎ ‎ ‎ ‎ ‎ ‎ ‎ 参考答案:‎ 一、A ‎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 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 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深刻领会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泽、彭”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请同学们欣赏。【出示课件2】‎ ‎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歌词中为什么说“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出示课件2、3】‎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 ‎4.简介毛主席。【出示课件4】‎ ‎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5.相关资料。【出示课件5】毛岸英简介,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时说的话。‎ ‎7.导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究竟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自己的祖国安葬,还是安葬在朝鲜做决定的艰难过程。‎ ‎  ‎ 以歌曲导入,学生通过歌词初步了解抗美援朝,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中朝位置关系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人物。‎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6】:‎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出示课件7、8】‎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9】‎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4.教师总结。‎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板书:(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cháo zhā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juàn jüà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düàn duàn)炼自己的意志。‎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拟定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喃喃 起草制定。 ‎ 踌躇 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牺牲的是( )和( )。其中,( )是(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 ‎【答案】‎ 一、朝(cháo) 眷(juàn) 锻(duàn)‎ 二、拟定:起草制定。‎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毛岸英 高瑞欣 毛岸英 毛主席 朝鲜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具准备 ‎ 课件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述,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检查朗读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橘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出示课件3】呈现电报内容 ‎① “电报”是谁发来的?从哪儿发来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出示课件4】‎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 ‎ ‎ 继续训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 ‎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③谈话过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④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出示课件5】‎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①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你从中了解到毛岸英什么?(从中了解到毛岸英的成长经历。)感受到什么?(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②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a. 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b. 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c. 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 ‎③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④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悲痛心情。‎ ‎⑤简介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出示课件6】毛岸英的照片 ‎⑥学生阅读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 ‎(3)【出示课件7】‎ ‎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②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4)【出示课件8】‎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①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板书:普通的父亲)‎ ‎②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③引导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心情。‎ ‎(5)【出示课件9】‎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②毛主席做出了什么决定?(毛主席做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③从毛主席的决定中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板书:超人的胸怀)‎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6)【出示课件10】‎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①这段话中“踌躇”描写了毛主席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主席签字时,他又迟疑了,毛主席在做艰难的抉择。)‎ ‎②毛主席在“踌躇”什么?(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③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主席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④‎ 从毛主席“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主席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⑤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毛主席矛盾的心理。‎ ‎⑥最后,毛主席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出示下面课件) ‎ ‎(7)【出示课件11】‎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①“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②谁来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个诗句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 ‎【出示课件12】马革裹尸出处 ‎③教师小结:从“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我们能够想象到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我们不由得不说毛主席是一位平凡的父亲,更是伟大的领袖!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者部分课文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平凡,在朗读中表现出这位领袖的伟大。(学生朗读。)‎ 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1.谈话引导: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超人的胸怀。那么,课文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进行说明。【出示课件13】‎ ‎(1)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内容总结: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得知这个恶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写法总结:本文写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毛主席的性格特点。‎ ‎3. 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4】‎ 以下任选其一 ‎(1)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毛主席先后失去了包括毛岸英在内的六位亲人。请你搜集有关资料,并展示给同学们。‎ ‎(2)学完了课文,我们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办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建议手抄报围绕“普通的伟人”组织材料。‎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 ‎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 ‎ 板书 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 ——普通的父亲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超人的胸怀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 ‎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 ‎ 三、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从选段第一部分能感受到毛主席对爱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毛主席是一位 的父亲。‎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 ‎【答案】‎ 一、1.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 ‎2.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 二、1. 无限眷恋 普通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毛主席的心情的。‎ 教学反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请示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我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我在课前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主席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如神态描写:“‎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课文中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朝鲜方面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主席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课堂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很好地走进毛主席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在课堂上一再鼓励学生朗读,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去感知伟人毛主席,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引导学生对个别词语的品味不到位,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对学生出色表现的评价用语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 教材解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这篇课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这篇课文选材具有鲜明的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毛主席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崇高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主席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主席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毛主席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主席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课文中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朝鲜方面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主席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毛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写作背景】 ‎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二十七课。本文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主席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题目的典故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毛泽东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岸英资料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是从来没有因自己是领袖的儿子而欺压百姓,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9年10月5日,温家宝来到毛岸英烈士墓前献上花束。他对着毛岸英的塑像说:“岸英同志,我代表祖国人民来看望你。祖国现在强大了,人民幸福了。你安息吧。”‎ 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无可争议地表明,“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与抗美援朝有关的文艺作品.‎ ‎1.电影。‎ ‎《飞虎》《上甘岭》《长空比翼》《友谊》《三八线上》《烽火列车》《奇袭》《英雄坦克手》《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碧海红波》《激战无名川》《长空雄鹰》《心弦》《心灵深处》《战地之星》《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神龙车队》《铁血大动脉》《北纬三十八度》《三八线上的女兵》等。‎ 此外,还有反映抗美援朝时期反特及其他题材的电影:《斩断魔爪》《徐秋影案件》《前方来信》《铁道卫士》《慧眼丹心》等。《为了和平》《黄水谣》《集结号》等电影也涉及到了有关抗美援朝的内容。‎ ‎2. 纪录片。‎ ‎《共和国战争--抗美援朝秘史》《较量》《半个世纪的回响》《鸭绿江边的记忆》《没有铁丝网的战俘营》《跨过鸭绿江》《断刀--朝鲜战场大逆转》等。‎ ‎3.现代京剧。‎ ‎《奇袭白虎团》‎ ‎4.歌曲。‎ 在抗美援朝时期创作的有关歌曲及后来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的插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来一个歼敌的大竞赛》《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怕战争》《志愿军高射炮兵》《消灭细菌战》《全世界人民团结紧》《转盘枪和手榴弹》《抗美援朝进行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毛泽东的为祖国和人民牺牲的六位亲人 ‎1.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 毛泽建,1905年10月生,湖南湘潭韶山人,从小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做女儿。1921 年春,随毛泽东到长沙,进崇实女子职业学校和长沙自修大学补习学校学习。192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夏,受党指派与丈夫、共产党员陈芬在衡阳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1月担任中共衡山县委组织和妇运委员。1928年初,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担任耒阳县游击队队长。‎ ‎1928年5月的一次战斗中,毛泽建和陈芬先后被敌人逮捕,敌人杀害了陈芬。不久,毛泽建被井冈山根据地的红军救出。面对敌人的猛烈反扑,为了不拖累同志们,身怀有孕和负伤的毛泽建坚决要求留在当地隐蔽,产后,不幸再次被捕。敌人抓到毛泽建后,以她“系毛主席之妹,马日前后,均负共党要职”,把她从耒阳押到衡阳,后又押到衡山,使用封官许愿和酷刑拷打,妄想从这位共产党员、女游击队长身上捞到我党的重要机密和军事行动计划,但毛泽建始终坚贞不屈。她在狱中写下了“誓死为党”,“毛泽东是大有希望的,革命一定会胜利”等血书表达自己对党的赤胆忠诚。‎ ‎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于湖南衡山县马庙坪,时年24岁。‎ ‎2.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 杨开慧1901年生,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杨开慧是出身于长沙一家书香门第的闺秀,不仅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杨开慧在毛泽东早期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浪漫爱情另一半的营造者,而她2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又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3. 1935年,胞弟毛泽覃牺牲,时年29岁 毛泽覃,1905年生,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人。受长兄毛泽东的影响,1921年在长沙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常宁县水口山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任遂川县游击大队党代表。后奉命带队参加接应朱德、陈毅部队与井冈山部队会师。同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3营党代表,参加了龙源口等战斗。经受战争实践的磨练,毛泽覃很快成长为红军的一名优秀指挥员。由于卓有战功,曾获一枚二级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毛泽覃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风餐露宿于山谷密林,不断寻找战机,打击敌人。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英勇牺牲,时年29岁。‎ ‎4. 1943年,胞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 毛泽民,1896年4月3日生,湖南湘潭韶山人。1921年秋,在毛泽东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半工半读,同时为党筹集管理经费。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毛泽民化名周彬,与邓发、陈潭秋等同志在新疆从事统战工作。1942年9月17日,毛泽民和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在狱中,毛泽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义正词严地回答:“决不脱离党,共产党员有他的气节。”“我不能放弃共产主义立场!”1943年9月27日,毛泽民与陈潭秋等共产党员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7岁。‎ ‎5. 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 毛楚雄是毛泽覃的儿子,毛主席的侄子,1927年出生,毛泽覃牺牲时毛楚雄才8岁。‎ ‎1945年9月,毛楚雄随359旅北上。他虽年轻,但肯学肯干,积极参加筹粮和收税等工作。不论挑谷、押船或派粮、筹款,他样样参加,不怕苦不怕累。‎ ‎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其首要目标是妄图围歼地处鄂东、豫南的中原解放军。当时,毛楚雄随部队突围。‎ ‎8月中旬,毛楚雄与几位扮成商人的同志到达文家庙山村,当夜就借宿在农户人家。不料被当地伪保长发现。第二天一早,当他们向老乡告辞后刚出村不远,伪保长就带着一伙手持凶器的保丁追赶上来,对他们盘问、搜查。伪保长猜测他们中肯定有共产党,因此硬是逼着他们承认自己身份。‎ 反动派看毛楚雄最小,想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毛楚雄沉着回答:“我是个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伪保长见问不出个结果,恼羞成怒,穷凶极恶地对刽子手们下达命令:“杀!给我杀。”毛楚雄和其他同志全部惨遭毒手。‎ 毛楚雄牺牲那年仅19岁。他是毛泽东家族为革命牺牲的6位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6. 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 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同年11月25日在志愿军总部驻地——朝鲜大榆洞牺牲。他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比一比,组词语。‎ 黯( ) 原( ) 殊( ) 以( )‎ 暗( ) 愿( ) 株( ) 拟( )‎ 赴( ) 练( ) 西( ) 著( )‎ 扑( ) 炼( ) 牺( ) 躇(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8分)‎ 一(  )电报   一(  )香烟   一(  )枕巾 一(  )战斗   一(  )卧室   一(  )飞机 一(  )分离   一(  )父亲 一( )烈士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按照文中的叙述顺序把下列各环节排列起来。‎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请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让我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1自然段的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主席的外貌进行描写。‎ B.对主席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C.对主席的神态进行描写。‎ D.对主席的动作进行描写。‎ ‎5.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 ‎ ‎ ‎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自古以来有无数像毛岸英一样的仁人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请写一两句自己积累的描写或赞美革命烈士的名言或诗句。‎ ‎ ‎ ‎ ‎ ‎ ‎ 参考答案:‎ 一、黯然 原来 特殊 以后 奔赴 练习 东西 著名 ‎ 黑暗 志愿 一株 拟定 扑灭 锻炼 牺牲 踌躇 二、封 支 条 次 间 架 次 位 位 三、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1)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2)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3.爱子牺牲,毛主席无比悲痛,他艰难地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决定,更体现了他超人的胸怀(意思对即可) 4.C D ‎5.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安葬,就无须考虑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四、示例:‎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11.军神 课题 军神 ‎ 课型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2课时 ‎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沃、匪”等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书写文中“庆、龄”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 重点 ‎  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学 难点 ‎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文中的会认字,正确书写文中的会写字,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及人物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6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关羽刮骨疗毒 学生自由阅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感受到关羽豪迈的大丈夫的帅气、光彩风度、勇敢无畏、意志坚强。)‎ ‎2. ‎ ‎  ‎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板书课题:军神)‎ 学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3】学生阅读了解人物 刘伯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四川省开县人。‎ ‎3.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 ‎【出示课件4】简介作者 毕必成,中国著名电影编剧,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代表剧本《庐山恋》。‎ ‎【出示课件5】故事背景 用学生熟悉的相类似的故事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意了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6】:‎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7、8】‎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9】:‎ 第一部分(1~10),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第二部分(11~15),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第三部分(16~23),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学生初接触课文时,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接触课文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四部分(24~26),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板书:“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四、课堂总结,阅读全文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伤的经过,理清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学生自由阅读全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词语,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一针见血(①xué ②xuè) 4.邮局(①yóu ②yǒu)‎ ‎2.勉强(①qiǎng ②jiàng) 5.施行(①sī ②shī)‎ ‎3.惊呆了(①dāi ②ái) 6.刘伯承(①céng ②chéng)‎ 二、读拼音,写词语。‎ nián línɡ jù jué shī xínɡ zhǎn xīn ‎ ( ) ( ) ( ) ( )‎ 三、从下面词语中选择两个,写一句话。‎ 一针见血 从容镇定 一声不吭 肃然起敬 ‎ ‎ ‎ ‎ 四、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给下面的叙述加上序号,写在前面的括号里。‎ ‎( )手术前,刘伯承坚决不使用麻醉药。‎ ‎( )讲手术台上病人汗如雨下,一声不吭,忍受着剧痛,还一直数着开刀的刀数,医生称赞病人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 ‎( )刘伯承伤势很重,找医生求治,非常镇定。‎ ‎( ‎ ‎ )讲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 ‎【答案】‎ 一、1.①√ 2.①√ 3.①√ 4.①√ 5.②√ 6.②√‎ 二、年龄 拒绝 施行 崭新 三、听了他从容镇定地与敌人斗争的事迹,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四、(2)(3)(1)(4)‎ 第二课时 ‎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精读,理解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理解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教具 准备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2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刘伯承疗伤的经过,理清了课文层次,初步感受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这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词句,继续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抓住重点,感受“军神”。‎ ‎(一)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回顾故事的前因后果,同时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圈画出来。‎ 问题预设:‎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 刘伯承保持清醒的大脑做什么?‎ 开始,刘伯承为什么谎称自己叫“刘大川”?‎ ‎ ‎ 用多种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增强读书的指导作用。‎ ‎……‎ ‎2.汇报交流。‎ ‎(1)教师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 ‎(2)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请知道答案的同学予以帮助。‎ ‎(3)对那些有思考价值、值得阅读探究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 ‎3.问题探究:本文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写沃克医生的文字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二)再读课文,探究交流。‎ ‎1.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沃克医生称赞军神刘伯承的话,并画下来。(师生交流。)【出示课件3】‎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指导朗读: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这段话,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读沃克医生说的这句话时读出惊讶、激动、赞美、崇敬……的语气 。‎ ‎3.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师生齐读。‎ ‎4.探究交流:沃克为什么会惊呆了?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为什么称他为军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汇报交流,崇拜“军神”。‎ ‎(一)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学习“求治”时,引导学生抓沃克医生的语言和表情神态的词句进行体会。【出示课件4】‎ ‎(1)从沃克医生的语言和神态变化“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你感受到什么?(足以说明刘伯承的伤势严重。)(板书:伤势严重)‎ ‎(2)从“‘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你又感受到什么?(刘伯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从容镇定:可见他的坚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有特色的表达方法,如对话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既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了人文性,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3)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冷冷地”到“目光柔和了”这样的变化?(正是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使沃克的“目光柔和了”。)‎ ‎2.学习“术前”部分,引导学习抓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进行体会。【出示课件5】‎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1)学生自由朗读,想一想:①刘伯承动手术为什么拒绝使用麻药?(因为眼睛离脑子太近,刘伯承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为了非常清醒的大脑。)(板书:拒用麻药)②往日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的紧张表现说明了什么?作者点出这一点有什么作用?(医生紧张的表现说明他担心年轻人的忍受力,衬托了年轻人的坚强。)‎ ‎(2)简要介绍刘伯承在不同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不朽功勋,学生了解清醒的大脑对刘伯承的重要性。‎ ‎(3)老师小结:事实证明,刘伯承的确以自己清醒的大脑,超凡的才智以及他的勇敢无畏,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4)指名多组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交流。‎ ‎①从刘伯承为了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甘愿承受剧烈疼痛中感受到什么?(刘伯承的坚毅。)‎ ‎②从沃克医生“生气”“愣住”“有点口吃”“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等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刘伯承的坚毅,表现出沃克医生由生气到吃惊,再到由衷佩服的情感变化。‎ ‎3.学习“术中”部分,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里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表现,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出示课件6】‎ ‎(1)“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主要描写了刘伯承的哪一方面?(动作、神态。)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病人在没有使用麻醉剂开刀的情景,句中的“抓住”“暴起”“汗如雨水”“使劲”等词语突出了病人强忍痛苦的神态,尽管疼痛之极,而病人却一声不吭,这里病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自我克制忍受能力,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2)“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 描写了刘伯承的什么?(语言。)摘除眼球手术要比割口子疼几百倍、上千倍,因为视神经和颅内神经紧密相连……而刘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整整承受了72刀!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刘伯承超凡的意志。)(板书:超凡意志)‎ ‎(3)“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沃克医生吓了一跳……沃克医生惊呆了” 主要描写了沃克医生的什么?(动作、神态。)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能感受到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的心情是何等紧张,进一步体会到刘伯承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4)【出示课件8】‎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是沃克医生发白内心深处的赞美!) ‎ ‎②老师小结: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意志征服了沃克,也征服了我们。手术台上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更让我们每个人难忘!(齐读课文第16和第17自然段。) ‎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术后”部分,了解手术后,当知道病人原来是刘伯承将军时,沃克医生肃然起敬,深感荣幸地认识了他。(板书:肃然起敬)‎ ‎(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引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抓住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三)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6)分钟 四、教师总结,感情升华。‎ ‎1.练习写话,升华情感。‎ ‎(1)同学们,假如刘伯承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想对刘爷爷说些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吧。(【出示课件9】刘伯承的照片)‎ ‎(2)学生交流写话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激情朗读自己所写内容。‎ ‎2.教师总结,深化情感。‎ 补充交流拓展语文学习广阔天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此环节设计与开课遥相呼应。‎ 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创办的国防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引导学生饱含深情再读课题。(板书:堪称“军神”)‎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有着坚强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像刘伯承一样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 内容 ‎11.军神 ‎“求治”→“术前”→“术中”→“术后”‎ ‎ ‎ ‎ 伤势严重 拒用麻药 超凡意志 肃然起敬 ‎ 堪称“军神”‎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军医,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 从容镇定!”‎ ‎【B】病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指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   )被抓破了。‎ ‎1.根据文意,在【B】中的(  )内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并用所填词语造句。‎ ‎ ‎ ‎2.语段【A】是对人物__________ 的描写。语段【B】是对人物___________的描写。‎ ‎3.这位“病人”是________________ ,被沃克医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别说明下列两句中量词或数词叠用的作用。‎ ‎1. 沃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珠,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 句中的“一刀刀”是为了突出 。‎ ‎2.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句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 。‎ ‎【答案】‎ 一、1.居然 想不到内向的小红居然唱歌这么好听。 2.语言 动作 ‎3.刘伯承 军神 二、1.手术复杂,要有忍受剧痛的思想准备。 2.突出军神的坚强。‎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课文之前设计如下环节:由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展开交流导出课题“军神”。此环节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抓住细节,感受人物。‎ 为了表现刘伯承将军坚强的意志,课文主要写了沃克医生情绪、神态的变化。要理解这些变化,必须联系上下文,结合刘伯承手术前后的表现;同时,理解了这个变化,也就体会了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沃克医生情绪变化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感悟。通过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把思绪推向高潮。‎ 三、细读课文,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感受。‎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文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与心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通过多形式的以及个性化的阅读与体会,师生携手走进课文中,亲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面人物的心灵,我将分析、讲解与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课文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培养坚强的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符合新课标中关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味。‎ 四、课文延伸,培养能力。‎ 在课后实践中,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了解他一些称呼的含义。这注重了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 ‎《军神》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小学语文课本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刘伯承到一家外国诊所做眼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为他做手术的外国医生沃克称他为“军神”的故事,赞扬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钢铁般的意志。本文以“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为序组织材料,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语言和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表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既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应挖掘出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组织学生对文中的语感点进行重锤敲击,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读中领悟,从而深化对人物的认识,促进语感的形成。‎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毕必成,男,1941年2月5日出生,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中国著名电影编剧。毕必成共创作200万字文学作品,创作并已拍摄的电影剧本12部,发表的电影剧本21部,电视剧本80部(集)。题材比较多样,艺术手法也日臻成熟。因病于1993年12月22日逝世。‎ 在电影文学创作方面,毕必成在创作《庐山恋》之前,已写了一个《他爱谁》,1981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也就是说,对于电影文学的若干创作程序和规律,已有所涉猎,并非完全“白手起家”。‎ 毕必成在文学创作道路已奋斗了十七八年,有较多的生活积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毕必成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他经常写些小说、散文、特写、通讯,并时有见诸报端。‎ 毕必成笔头来得快,勤于学习、观察、思考,善于构思情节、捕捉细节、刻画人物,这些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毕必成的艺术构思是大胆、有突破性,求新,求巧,但是具体落笔时又恰当地掌握历史分寸感,这是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技高一筹的地方。‎ 主要作品:‎ 毕必成先后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路》、《庐山恋》、《赛虎》及大型话剧《锁不住的春光》等作品。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岳家小将》 (1984年,编剧);《钢锉将军》((1986年,编剧);《密令截击》(1986年,编剧);《青年刘伯承》(1996年,编剧);《赛虎》(1982年,编剧);《庐山恋》(1980年年,编剧);《他爱谁?》(1980年,编剧);《冒险的美国女人》(1989年,编剧);《来的都是客》(1990年,编剧);《远方的星》(1983年,编剧)。还有文章《军神》已编入小学课本。‎ 荣誉奖项:‎ ‎《庐山恋》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被告山杠爷》获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及第十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电影文学剧本《赛虎》(已拍摄发行)获1984年江西省创作一等奖、《冒险的美国女人》(已拍摄发行)获1989年八一厂小百花编剧奖。‎ ‎《庐山恋》是毕必成的成名之作,电影文学剧本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一位侨居美国的前国民党将军的女儿回到祖国庐山游览观光,与中共一位高级干部的儿子巧遇,两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恋爱过程跌宕起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英年早逝:‎ 正当毕必成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1993年12月22日凌晨,他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52岁。 ‎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刘伯承简介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声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 刘伯承从苏联回国后,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带回的各种条令,同时为中国红军确定内部的称呼。他在旧军队中多年,一向痛恨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于是,他确定红军中的“司令”后面要加一个“员”,将旧称呼“护兵”、“劲务兵”改称“警卫员”、“公务员”,将“伙夫”改称“炊事员”……这种称谓沿用到今天。‎ 自古猛将往往出自伍卒。刘伯承军校毕业后当排长打第一仗,见对方是乌合之众的土匪,就下令冲锋并带头猛扑上去。上司虽表扬其勇敢,他却自认“有勇无谋,没有打好”。此后,他每打一仗都要思考,都要总结。南昌起义失利后,他到了苏联,马上总结出四项弱点和八条行动错误。‎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面对狡猾又凶悍的日军,刘伯承注意勘察战场设巧计。神头岭伏击战前,司令部按地图先是确定在岭上埋伏,打岭下公路上通过之敌。刘伯承亲自去看地形,发现公路实际是在岭上,连说:“粗枝大叶可要害死人啊!”他及时改变了设伏方案,一战歼灭了鬼子1000多人。刘伯承也注意学习日军的长处,百团大战中关家墒一战后,他马上去看敌人阵地,发现鬼子临时挖的“猫耳洞”对防炮很有用,便推广到各部队。国内盛传刘伯承是“武神投胎”,其实他打仗巧的原因恰恰在于擅长动脑并深入实践,这也正是革命军队一向提倡的勇敢加智慧的结果。‎ 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刘伯承不愿人称他为军事家。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要称他为“军事家”时,被他改为“革命军人”。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建陆军大学时,有人认为圆明园遗址的地理位置最佳。刘伯承却认为这里有文化遗迹,军队不应占用,最后选择了南京国民党中央军校的旧址。1951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 在刘伯承50岁诞辰时,邓小平曾撰文这样写过他的特点----。假如有人问伯承同志有无缺点呢?我想只有一个,就是他的一生,除掉工作读书之外,没有一点娱乐生活。他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他不会下棋打球,闲时只有散散步、谈谈天。‎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刘伯承的故事 一根打狗棍 ‎  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首长,体质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也不能骑。同志们看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绑了一副担架让刘伯承坐。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他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也不让。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恢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一捧红枣 ‎  由于人民解放军刚转入外线作战,又是千里行军,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经常几天不见油盐,有时连吃饭也成了问题。一天,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进入大别山中心区金家寨的洪家湾,司令部断了粮,到下午一点,还没吃到中午饭,管后勤的同志正在为难,一个警卫员捧着一捧大红枣送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刘伯承问红枣是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过黄河时,从家里带来的,刘伯承、邓小平叫大家吃,大家叫首长吃。刘伯承捏了个红枣放在嘴里,笑着说:“河北父老的心意就像这枣子,既红又甜。”邓小平说:“红枣是个好果子,又甜、又补、又管饿。”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就这样,几颗枣子,就算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一顿中饭了。‎ 金丝毛毯 ‎  刘伯承同志对大别山人民十分体贴。一次一个饲养员到一个村庄去买稻草,村庄没人,刘伯承叫饲养员把钱放在群众家神台上。饲养员是个北方人,不会捆那些七长八短的稻草,背起来,一路不断丢撒,刘伯承就跟在后面拾。他对饲养员说:“稻草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用处可大了。你们北方人不知道,山里人住房要靠它盖,耕牛要靠它喂,床上要靠它铺。农民用稻草铺床,叫作‘金丝毛毯’,说明农民是很珍惜稻草的,丢了多可惜呀!”刘伯承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饲养员,他也跟着刘伯承将一根一根丢撒的稻草拾起来,重新捆好,深情地说:“我一定记住刘司令员的话,爱惜稻草,不能随便丢撒。”‎ 一包冰糖 ‎  刘伯承在大别山来回转战,身体越来越弱,同志们心里都很难过,也想不出好办法。一天又转到金家寨,下面同志送来一小包冰糖给刘伯承,刘伯承很严肃地问冰糖是从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下面同志送来的。刘伯承坚决不要,要警卫员退回去,警卫员难过地说:“首长身体这么差,怎么领导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啊,这是下面同志的心意,我不好退。”刘伯承看警卫员很为难,说:“好吧,你不退,我来处理。”他把一包冰糖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给这个伤员,那个病号,司令部,政治部中的老弱病残,每人送一块,并招呼说:“这是老区人民的心意。”同志们接到这块冰糖,还没吃,心里就甜了。‎ 刘伯承善用“守株待兔”‎ ‎  1937年10月26日,我军在平定县东七亘村成功地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 ‎  照一般地“胜战不复”地原则,我军短期内不能“守株待兔”,即在同一地点对同一股敌人再次设伏。‎ ‎  但刘伯承是个谋略高手,他认为这支日军想预定地区输送物资地人物没有完成,前方急需补充,除七亘村之外,又不可能绕道别处。特别是日军料定我伏击成功后,必定转移到他处,不敢再返回原地。根据这些情况,刘伯承算定日军近日内必定再次经过七亘村,于是毅然再次再原地伏击敌人。果然弹未虚发,三日后又歼敌百余。‎ 影视作品:‎ ‎《青年刘伯承》‎ ‎《青年刘伯承》是赵为恒导演, 孙松、杜雨露、王志刚、刘永泉、谢娜主演的电影。 1996年在中国大陆上映。影片讲述青年刘伯承在反袁救国斗争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经历,表现了刘伯承英勇善战、意志顽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精神。叙述了刘伯承在吴玉章、杨暗公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故事。‎ 影片以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激烈的战斗场面、雄浑凝重的音乐气氛,艺术地再现了刘伯承青年时代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追求真理、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之路的战斗历程。‎ ‎《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元帅》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中视线文化传媒公司等出品历史剧,并由张玉中执导,刘之冰、王嘉、王晖、梁春书共同主演。该剧讲述了从刘伯承元帅开始上学堂一直到离世的整个一生。该剧已于2012年12月19日在央视首播。‎ 剧情简介:刘伯承元帅刘伯承 ,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功勋卓著,战功彪炳。刘伯承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攻读古今中外军事名著,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之中。他对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司令部工作等都有独到的论述。其作战谋略和指挥艺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12年是刘伯承诞辰120周年,建军85周年,该剧通过对刘伯承元帅因为坚持信仰愤然起义,用超凡的智慧和钢铁般的意志缔造了辉煌的胜利,反映了刘伯承元帅用兵如神,做人如神的光辉历史,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传奇一生。[1]‎ ‎《刘伯承元帅》从他早年入伍写到他担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院长为止,全景展现了刘伯承元帅的传奇一生。《刘伯承元帅》全剧以刘帅的心路历程为主线,着重塑造他的品格、魅力、才华和胆魄。结构上,采用跳跃式创作手法,撷取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华彩段落,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而不是平分笔墨的编年史式的描述。‎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填空。‎ ‎1.“堪”的部首是 ,再查 画,第九画的笔画名称是 。‎ ‎2.“匪”是 结构,读音是 ,第二画的笔画名称是 。‎ ‎3.“承”部首是 ,除部首外再查 画。在字典里的解释是 ①接着,托 ‎②承担,担当。③继续,接连。 ④接受。把正确的解释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1)承尘( ) (2)承上启下( ) (3)继承( ) (4)承印( )‎ 二、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强qiánɡ( )qiǎnɡ( ) 血xiě( )xuè( )‎ 和hé( )huò( ) 相xiānɡ( )xiànɡ( )‎ 三、你能给带点的词换一个词语而不改变句子意思吗?‎ ‎1.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 )‎ ‎2.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 ‎3.沃克医生的目光变得柔和了。( )‎ ‎4.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 )‎ ‎5.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殊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 ‎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1.你从作者对沃克医生在手术台上的表现和他忍不住对病人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 ‎ ‎ ‎ ‎2.从病人在手术中的表现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 ‎ ‎ ‎ ‎3.从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中你学到哪些写人的手法?试按照作者的写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 ‎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你知道“十大元帅”吗?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简单介绍其中一人的事迹。‎ ‎ ‎ ‎ ‎ ‎ ‎ ‎ ‎ 参考答案:‎ 一、1.土 九 横 2.半包围 fěi 竖折 3. 七 (1)1 (2)2 (3)3 (4)4‎ 二、强大 勉强 血淋淋 血汗 和气 和面 相似 丞相 三、1.从容不迫 2.竟然 3.温和 4.慈爱 5.幸运 四、1、医生对病人的关爱。2、病人是位坚强的人。 3、用语言、神态等。试着写出一个熟悉的人。‎ 五、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罗荣恒、陈毅、叶剑英 朱德的扁担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朱德的扁担 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12.清贫 课题 清贫 课型 略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1课时 ‎ 教学 ‎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齿冷”。‎ 目标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 教学 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学 难点 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2】‎ ‎ 咏 竹 ‎(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出示课件3】‎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弋阳人。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  ‎ 由方志敏的一首诗引发交流,交流有关的信息,对方志敏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清贫)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生活清寒贫苦。)‎ ‎5.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新课 教学 ‎(33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初读,解决字词【出示课件4】。‎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出示课件6】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从事革命十余年,从没有奢侈过。‎ ‎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被俘时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的过程。‎ ‎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家中也只有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底的线袜。‎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清贫、洁白、朴素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原因。‎ ‎(板书: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学生默读课文,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方志敏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个关键点,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两样东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感受方志敏所想所虑的都是革命事业,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交流,加深语言感受,学习由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 ‎【出示课件7】‎ 我从事革命斗争,……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从“十余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你了解到什么?(这是方志敏的自我表白,从正面来介绍他革命多年一向清贫。)感受到什么?(方志敏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敬仰。)‎ ‎(2)从“经手的款项” “总在数百万元”你又感受到什么?(他管理那么多款项,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贫,令人敬佩,可以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 “清贫”关键在 “清”。)‎ ‎(3)“奢侈”是什么意思?(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颇”是什么意思?(很,相当的。) “颇似奇迹”是什么意思?(非常像是奇迹。) “矜持”的意思是什么?(拘谨,拘束。) “不苟”是什么意思?(不随便,不苟且。) 你对“矜持不苟”是怎样理解的?(本文指约束自己,恪守清贫,不随便放弃操守。)‎ ‎(4)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比。)‎ ‎【出示课件8】‎ 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1)通过对比突出了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 ‎(2)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正反两方面谈不同人对清贫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是奇迹或夸张;共产党员认为这是美德。‎ (3) 仅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吗?‎ 不仅是方志敏一个人这样,甘于清贫,舍己为公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具备的美德。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事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却“颇似奇迹”,“认为夸张”足以说明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极力追求个人利益,而共产党员是真正奉献于革命事业的人。(板书:奉献革命)‎ ‎【出示课件9】‎ 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1)“满肚子热望”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心理活动的描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国民党兵认为从方志敏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意外之财。因为方志敏当时是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在他们看来方志敏应该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样十分有钱。但是事实是方志敏清贫一生,清廉一生。)‎ ‎(2)“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 是什么描写?(是对国方兵士动作的描写。)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传神的动作描写把国民党士兵贪婪丑恶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并且把这当作一件趣事来谈可以看出方志敏面对被捕毫不畏惧,这恰恰是对敌人强烈的嘲讽与蔑视。这种胸襟和气度着实令人敬佩。)‎ ‎(3)你从“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感受到什么?(作为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方志敏身上居然一个铜板都没有。这一看似“有趣”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方志敏清贫廉正的高尚情操。)‎ ‎(4)方志敏被捕时身上仅有的这两样东西说明了什么?(“表”和“笔”都是方志敏进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说明方志敏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业。) ‎ ‎【出示课件13】(第2-8自然段)‎ ‎(1)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方志敏时是怎样做的?找出有关的词句。(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重来一次”,最后“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这些动作描写形象的再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形成鲜明的对比。)‎ ‎(2)“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是方志敏回答国民党士兵的话,字字有力,落地有声,赞扬了共产党员恪守清贫的美德。这句话把国民党官员与共产党干部加以对比,讽刺了国民党贪污腐化、聚敛民财、盘剥百姓的丑行。赞美共产党员的美德。)‎ ‎(3)“个个有钱”指出了什么?(指出聚敛民财、盘剥百姓在国民党中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人如此。) “一个铜板也没有”强调了什么?(强调“清贫”。) “不是为了发财”阐明了什么?(阐明革命者的宗旨,不为个人谋利益,要为天下谋幸福。)‎ ‎(4)国民党士兵从“满肚子热望”到“猜疑、不相信”,从“企望有新的发现”到“失望”直至“怀疑而又惊异”这一系列情绪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国民党士兵情绪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当最后确定方志敏这位共产党高级将领确实没有钱的时候所流露出来的惊讶,恰恰说明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 ‎【出示课件13】‎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1)“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指哪些?(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这又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说明方志敏的清贫。)‎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家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传家宝”和“齿冷三天”形成鲜明对比,又揭露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也说明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从上到下都以发财为目的,这和方志敏的清贫廉正又一次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清贫廉正)‎ ‎【出示课件14】‎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1)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共产党员追求清贫的品格的宣言。)(板书:总结全文)‎ ‎(2)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指出清贫这一品格的意义在于它是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关键。恪守清贫、洁白、朴素,才能不沾染贫污腐化,才能获得人民的敬爱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这样,事业才能成功。“清贫”,是不追求物质享受;“洁白”,是心地纯洁,一心为公;“朴素”,是生活节俭。三个词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揭示共产党员美德的内涵。)‎ 四、阅读全文,了解写法。‎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从下文看,这个“趣事”“趣”在哪里?‎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和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1)“趣”在两个士兵的动作上:“搜”“摸”“捏”“抢”,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富有经验的贪婪的士兵形象。(板书:动作)‎ ‎(2)“趣”在语言上。(板书:语言)‎ ‎ ①“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极尽威胁、恐吓之嘴脸,野蛮至极,丑陋之至,狡黠中掩饰不住无尽的贪婪。‎ ‎ ②“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老奸巨猾的嘴脸跃然纸上。‎ ‎(3)“趣”在两个士兵的心理上:两个士兵的心理先是“热望”,继而“激怒”“企望”,最后是“失望”。这里既是对两个士兵的心理变化的刻画,又是对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形象的赞美。‎ ‎4.在这件事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方志敏的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方志敏的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4.文章第九自然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气?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运用了讽刺的语气,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五、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分钟 六、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总结谈话【出示课件15】: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清贫做为自己最大财富的高尚革命气节。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 ‎2.收集并阅读方志敏的其他文章,如《可爱的中国》等。‎ 拓宽知识面,全面了解方志敏烈士伟大崇高的品质。‎ 板书 内容 ‎12.清贫 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 奉献革命 动作、语言 清贫廉正 总结全文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王爷爷一生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 (chǐ chì)过。但他为失学儿童筹(chóu shòu)集的金钱多达百万。他唯一珍视的是妻子留下的镯(zhuó zuó ‎ )子和亲手缝给他的大褂(guá guà)。‎ 二、1.给选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 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 想从我这里发洋财 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 淡淡地说 ‎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 ‎ ‎ ‎ ‎【答案】‎ 一、chǐ chóu zhuó guà 二、1.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  2.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 课后反思 ‎《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教学中通过对文本的勾画、默读、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 本文对于人物的刻画很有特色,尤其是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反映出人物的品质。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交流,感悟人物品质。‎ ‎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我课后冷静下来再回顾我教学的一些细节时,我发现,这节课如果能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加强会使这节课更加精彩:‎ 第一,朗读训练不够,虽然课堂中有关于通过朗读来品味文本,但是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不够到位,有些句子学生能够感受到兵士的凶狠、恶毒、贪婪,但就是读不出来。这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训练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教师的讲解过多,有着“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嫌疑,《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把握教材,掌握学情,让我们的课堂书声琅琅,以学生多种形式的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 ‎《清贫》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作者介绍】‎ 方志敏 ‎1.方志敏简介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他历任县委书记、特委书记、省委书记、军区司令员、红十军政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1934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合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司令。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2.被俘牺牲 ‎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3.主要作品.‎ 方志敏主要作品有《我是个共产党员了!》《同情心》《呕血》《哭声》《可爱的中国》《《诗一首》《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方志敏狱中留下的十六篇计十四万字文稿, ‎ 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以高洁的松竹梅兰自励。‎ ‎4.成就贡献。‎ 方志敏是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江西地方党团创始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方志敏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造了拥有“铁的纪律”的红十军;创造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十六字战略要诀。‎ 方志敏在苏区首创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首创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首创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首创了列宁公园,创办了一批学校和文教卫生单位。‎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 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没有母亲哀痛的哭骂?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怪得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挺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是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的唯一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的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被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自信,朋友!‎ 同情心 方志敏 同情心 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 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 铁一般的硬的,‎ 烂果一般烂的,‎ 它,怎样也摸不着了——‎ ‎ ‎ 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 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 他人的生命当馒餐,‎ 他人的血肉当羹汤,‎ 啮着,喝着,‎ 还觉得平平坦坦,‎ 哦,假若还有它,何至于这样?‎ ‎ ‎ 爱的上帝呀!‎ 你既造了人,‎ 如何不给个它!‎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选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1.凶恶(  )‎ A.善良 B.清白 C.厌恶 D.凶残 ‎2.清贫(  )‎ A.富强 B.富裕 C.贫苦 D.朴素 二、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做到了(  )。‎ A.回环反复 B.首尾呼应 C.承上启下 D.层层递进 三、从文章的第2自然段到第8自然段,用哪个小标题概括最合适?(  )‎ A.智骗国军 B.守住家财 C.一件趣事 D.一点积蓄 四、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唯一(  )‎ A.wéi B.wěi ‎2.难看(  )‎ A.nàn B.nán ‎3.传世宝(  )‎ A.zhuàn B.chuán ‎4.炸弹(  )‎ A.tán B.dàn 五、读了本文,你最想对方志敏说什么?‎ ‎ ‎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方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而且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 ‎“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放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说:“走吧!”‎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金镯(   ) 威吓(   )‎ ‎2.选文第一段中“他们于是被激怒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这句话,敌人有此猜疑的根据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 ‎ ‎ ‎ 而方志敏对此反驳的语句是: ‎ ‎ ‎ ‎3.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作用。‎ ‎(1)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着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 ‎ ‎ ‎ ‎(2)“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 ‎ ‎ ‎ ‎4.读完本文,你一定对文章的题目“清贫”有了深刻的理解,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 ‎ ‎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除了方志敏之外,你还能举出老一辈革命家“清贫”的例子吗?‎ ‎ ‎ ‎ ‎ ‎ ‎ ‎ ‎ 参考答案:‎ 一、1.A 2.B 二、B 三、C 四、1.A 2.B 3.B 4.B 五、您清白、朴素的生活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六、1. zhuó hè ‎2.“你骗谁!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3.(1)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的贪婪、凶狠。‎ ‎(2)表现出方志敏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清廉,以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从容。‎ ‎4.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员的廉洁无私,一切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可歌可泣。‎ 七、示例一:‎ 邓奶奶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奶奶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针线包上绣着个红五星,特别引人注目。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了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 示例二:‎ 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 ‎  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去中南海政务院。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说:“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蒙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其实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  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 ‎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习作 他 了 ‎                ‎ 课题 他 了 课型 习作 ‎ 授课 时间 ‎1课时 ‎ 教学 目标 ‎1.写清让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2.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 “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 ‎3.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教学 重点 选择恰当的话题,写清让他发生感情变化的事物,如大自然的美景、精美的艺术品、精美的字画、感人的故事等;在习作中把“他”发生感情变化的经过写下来,把 “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教学 难点 在习作中尝试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4 )分钟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课题: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兴奋、陶醉……时的样子?(学生自由发言。)读读下面这个片段,注意它是怎么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的。‎ ‎【出示课件2】‎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2.小组交流:它是怎么把这个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的?‎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小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 ‎4.教师评议并小结:‎ ‎(1)神态描写: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 ‎(2)语言描写: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3)动作描写: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痴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从对“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他”被这座雕像陶醉了。‎ ‎(4)不寻常的反映:他根本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 ‎5.提出要求,准备习作:回忆生活中你见过的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兴奋、陶醉……时的样子,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板书:他 了)‎ 引导学生利用范例了解写法。‎ 新课 教学 ‎( 33  )‎ 二、课件展示,引导选材。‎ ‎1.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自己见过的某个人陶醉、生气、伤心、兴奋、陶醉……时的样子。小组长分类整理。‎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选择材料。‎ 分钟 ‎(1)他陶醉了。‎ ‎【出示课件3】‎ ‎①姥姥为我掖被角时那颤抖的手;‎ ‎②妈妈为我准备的可口的早餐;‎ ‎③朋友在我失去信心时鼓励的眼神……‎ ‎④我在灯下埋头苦读时,妈妈为我端来的一杯香浓的牛奶。‎ ‎⑤在我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时,奶奶为我披上的一件温暖的棉衣。‎ ‎⑥在我右手骨折时,同学送来的一篇字迹工整的笔记。‎ ‎……‎ ‎(2)他后悔了。‎ ‎【出示课件4】‎ ‎①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误解大家,忘记道歉。‎ ‎②与老师之间的小摩擦,无法体会到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 ‎③与父母之间的小纠纷:不理解父母,伤害了父母。‎ ‎④在生活上,他人的关心被我误解。‎ ‎(3)他陶醉了。‎ ‎【出示课件5】‎ ‎①被自然美景陶醉:春花、夏雨、秋霜、冬雪、瀑布、大海、高山、河水、小溪、树木……‎ ‎②动物活动:蝴蝶起舞、蜜蜂采蜜、青蛙鸣叫、蝈蝈弹琴、鱼儿游水、小鸟嬉戏、孔雀开屏……‎ ‎③被建筑物陶醉:亭台楼阁、桥梁、隧道、房屋……‎ ‎④文艺作品:影视、音乐、书籍……‎ ‎⑤艺术品:绘画、书法、瓷器、陶艺、雕刻、刺绣、花艺、花插、茶艺……‎ ‎⑥其他:书籍、文章、诗词……‎ ‎3.小组交流: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互相评议。小组长分类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三、互相交流,把握技法 这一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享快乐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会修改文章的能力,以及相互交流互相借鉴的意识。‎ 写作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培养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耐心。体现了“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的教学思想。‎ ‎1.小组交流:怎样写好“他”陶醉的样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6】‎ ‎(1)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 ‎(2)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 ‎(3)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4)周围的人有哪些反应?‎ ‎3.教师总结:在习作中要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板书: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4.阅读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习作要求,把握写作技巧。‎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写自己见过的印象最深刻的某个人陶醉时的样子,也可以写他得意、吃惊、兴奋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再对习作进行修改。‎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大家一起帮助修改,并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优秀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亮点,提倡借鉴。‎ ‎4.课件出示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存在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习作。‎ ‎(1)学生自由阅读。‎ ‎(2)自由发言,进行评议,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3)集体交流,进行修改。‎ ‎5.小组交流。‎ ‎(1)把自己独立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和同学一起分享当时的快乐心情。‎ ‎(2)互相评价:从哪里感受到了当时的快乐心情,哪些地方没听明白。‎ 六、自我修改,誊抄习作。‎ ‎1.请同学们根据交流情况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试着用好修改符号。‎ ‎2.小组内交流再次修改后的文章。‎ ‎3.把自己的习作认真誊抄。‎ 板书 内容 他被陶醉了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课后反思 ‎《他 了》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习作四的内容。这一习作题要求学生刻画出某个人呈现某种情感时的样子。回想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下来,特别是要把他当时的表现写具体。怎样使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是本次习作教学的关键所在。‎ 从教学环节来看,从交流到习作,从选材习作到赏析评价,再到反思修改作文,整个过程注重关注学生习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同步提高,有利培养学生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配合得好。‎ 在评价修改环节,运用个人修改、小组交流、全班评价、修改誊抄等方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培养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园地四 ‎                ‎ 课题 语文园地四 课型 练习 ‎ 授课 时间 ‎1课时 ‎ 教学 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尝试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场景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书写提示”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点号不顶格书写。‎ ‎4.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选择一种场景写一段话,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古诗《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积累古诗。‎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选择一种场景写一段话,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18 )分钟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2】‎ ‎ 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这段话中,既可以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出示课件3】‎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 ‎……‎ 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他吩咐护士:“准备手术。”‎ ‎  ……‎ ‎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 小组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课文着力刻画了沃克医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了”“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课文中的语句了解体会人物内心想法方法,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 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方法。‎ ‎2.练一练,学运用。‎ ‎(1)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引导,评议并小结:‎ ‎①【出示课件4】‎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从对毛泽东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的悲痛心情。‎ ‎②【出示课件5】‎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a.这段话中“踌躇”描写了毛泽东的什么?(心理活动。)从中感受到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毛泽东在做艰难的抉择。)‎ b. “黯然的目光”是对毛泽东的什么描写?(神态。)从“黯然的目光”你感受到什么?(毛泽东经历着巨大的悲痛。)‎ c.从毛泽东“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毛泽东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旦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毛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艰难的抉择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3.我拓展,我积累。‎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它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出示课件5】‎ (1) 直接描写: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2) 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可以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3)环境衬托:恰当的环境描写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新课 教学 ‎( 22  )分钟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例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课件6】 ‎ ‎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从对毛泽东的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泽东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出示课件7】 ‎ ‎(2)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抓住了黄继光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了黄继光对敌人的仇恨和主动接受任务的决心 ‎(3)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①小组交流:读一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抓住将军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将军的感动和对战士们的关爱。‎ ‎2.练一练,学运用。‎ ‎(1)从“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中选一种情景,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写。‎ ‎(2)学生自由练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合作,互助修改。‎ ‎(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二)下面的语句写出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1.读一读,找规律。‎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 ‎ ‎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爱好,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扩展他们的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自觉积累文学知识,使学生受到文学的感染和教育。‎ ‎ ‎ ‎【出示课件8】‎ ‎(1)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①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一向从容镇定”“双手却有些颤抖”描写了沃克医生前后不同的表现。从沃克医生“一向从容镇定”到“双手却有些颤抖”的变化能感受到沃克医生的震惊、激动、紧张,感受到沃克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2)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①小组交流:语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描写了“我”前后不同的表现。从“我”前后不同的表现中能够感受到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撼,使“我”无法放弃,无法割舍。‎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照样子说句子。 ‎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三、学习“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1.观察上面的一段话,说说在格式上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参与全班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2.学生自由练习书写一段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选择在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相机指导学生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2)段落要分明。‎ 四、学习“日积月累”。‎ ‎(一)学习古诗《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1.出示古诗。【出示课件10】‎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解题:‎ ‎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国故地,天下要冲,国家蕃卫,雍凉文化的发源地。元明清时,武威又被称西凉,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被尊为“国乐”。隋朝确定的9种国乐,有七部是凉州输入的,其中《西凉乐》最著名。 ‎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1】‎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然意境极为深远。‎ 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5.互相交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12】‎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1.巩固练习:‎ ‎(1)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________,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________名。(诗题 曲调)‎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二)学习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出示课件13】‎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4】‎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出示课件15、16】‎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1.巩固练习:‎ ‎(1)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明送别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三月 黄鹤楼 扬州)‎ ‎(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只字未提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依依不舍之情的句子是:‎ ‎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3)诗中写事的诗句是:‎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4)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三)延伸阅读:‎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送别诗》‎ 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