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群文阅读:动与静: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01. 思想沁芳桥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02. 哲理观景台 《耳根的清静》
03. 情理铸剑亭 《静气》
04. 世相大观园 《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05. 情思香雪海 《静水流深》
第一节 思想沁芳桥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
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
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
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他
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有欲望的生命,就没有真正的安静。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
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
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
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
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
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
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 (他)们
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
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
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
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
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
的简单和丰富。
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
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
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
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
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
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
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
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略有改动)
第二节 哲理观景台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
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
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
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
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
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小
窗幽记》)
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
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
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
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
多年后,读“湖上笠翁”李渔的《闲情偶寄》,谈到睡,他说:“睡必先择地,
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
古人以睡养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静也。
为求静中之颐,那些神仙级的古人还有游觅“安榻”的风尚,即四处借地儿睡,
比如深林泉畔、石竹幽窗……总之,在“静”上添更多的附加值。以古天地之清宁,
还朝三暮四、环肥燕瘦,真奢糜啊。试看当下星级酒店,哪个在“静”上达标?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
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
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
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
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治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
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
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
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
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其实,耳朵也是一副心灵器官。人之烦躁和焦虑,多与耳朵有关,故有种医术,
叫音乐疗法。
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一
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彩,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
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
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 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
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关好门窗,打开
音响,一个人浸泡到傍晚。
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
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我
给耳朵美滋滋过了个节,像杨白劳给喜儿买了尺红头绳。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
南归雁声、风歇雨骤、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城
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
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
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
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
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
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
多的是“虐耳”。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一画家,
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
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
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
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幅画,叫《你能
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
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第三节 情理铸剑亭
静气
雪小禅
年龄越长,越喜欢静了。
静是难的。
胡兰成说,桃花难画,是因为它的静。
我一直难以理解这句话。后来明白了,桃花是不静的,是妖气重重的。桃之灼灼,
妖媚得粉成了一片花海似的。
妖气的东西难以安静下来。
韶华盛极其实也是静气。
最快的光阴一定是最静的,仿佛流水似的,才觉得刚刚聚在一起,转眼就分开了。
时光是用来雕刻的。闪亮的刀子,一片片削走时间的肥腻,只剩下刻骨铭心的想
念。这岁月依然冷,这衣裳依旧薄。薄暮时分,有蝉亮烈地叫着。虽然亮烈,仍然安
静到以为是禅的境地。
韶华到此时,只是终无言。
无语凝噎。
低眉之间,看到自己穿了一双红色的足球鞋,烈焰焰的,其实也是安静讨好的样
子。
雕刻的何止是时光?也是心吧。
一刀刀下去,刻出韶华光阴中最不能忘记的样子。林志炫唱的那首《你的样子》,
其中一句让人潸然:让光阴刻画你的样子,我只渴望一夕忽老。所有的疏草繁花,都
是我的,再也跑不了,再也跑不了。
翻看阿城和胡兰成的书,都有静气在里面。不温不燥,不温不火。整个人生慢慢
就在静气里流过去了。也许是心里气象万千,所以吞得下万里山河。
胡兰成在《中国文学史话》中写道:文学有节气,如五月的竹笋,头一批出来的
顶好,末后就差了。茄子刚上市时紫润活痈,到了秋茄子,就烂烂的......他写得真
是绵软又长风浩荡。看似不着力,看似静气,其实是四两拔千斤。又似一场快雪,刷
刷刷,只见着了雪,却没见着用力。刹那之间,铺天盖地。
这样的静气,收敛了很多精华,我看得惊心动魄。
许是年龄长了,我愿意这样安静地读这样的文字。内心里波澜壮阔,表面上不动
声色,鲜衣怒马醉酒狂歌早就过去了。
红楼梦里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样子我喜欢。因为终于一个人了,又一个人了。
而那句说俗了也说艳了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其实也是自己懂得自己。
飞蛾扑火似的去爱一个人,他值得吗?他懂得吗?
未必有多值?未必有多懂?
最终,是落得不负自己不负心。
看一些国画,到喜欢飞白,实在是渔樵静心,静气流动在天地间,笔墨之外更让
人贪婪。
若爱情。到最后,总是会回到日常。所有的所有,落到最后,激荡山河的总是家
常风景。惊了心动了魄的,倒未必有多记得。
静气于生活亦是大气凛然的。终于安静,如乖巧的兔,卧于巢内。
有人说,越是年轻的时候织锦繁华的人,最后越能归于安静。
于一个女子而言,有才,再有几分姿色,静就尤其重要了。
比如陆小曼。
我对于这个无论是物质还是爱情都挥霍无度的人曾经怀有敌意——她是男人的鸦
片。但二十九岁之后,她守寡,居然安静到死去。老年之后有一张照片,薄薄的嘴唇,
头发掉光了,就那样安静地笑着。那样的静气,倒似明了这世上的炎凉。因了她的静
气,我原谅了她年轻时的放浪和奢靡。
其实也有羡慕的成分。
一个女子,有美貌与才情,为什么不呢?一直安静倒显得突兀、茫然与假装了。
她是宁肯媚晚凉啊!
静气越早到来越好。心里安静了,就能装下整个山河。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是坏事。
绝不是。
第四节 世相大观园
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周国平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我刚离开学校时,被分配到一
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
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
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
蓄成一片浩渺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
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是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
都和我无关。
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儿也
都和我无关。
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
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岁月增长,
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
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
力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我觉得,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
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内在的精神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在成
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
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
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
都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
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动力,
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目标,那么,不管表面多么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本质必定是贫
乏和空虚的。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因为它们总是让我想起
了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第五节 情思香雪海
静水流深
李娟
暮春时节,一个人在徽州宏村的小巷里流连,几枝嫣红的蔷薇从一户人家的矮墙
上探出头来,微风轻轻,落花细细。白发的婆婆坐在门前的木凳上绣花,有缠枝莲花,
戏水鸳鸯,牡丹花开。她脚下卧着一只白猫,正在酣睡,小巷深处传来婉转的笛声,
笛声绕着翩翩的落花,门前的老人和那只白猫,那一刻,光阴仿佛静止了。
静,是这般安然和美好。
深夜读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映在李白酒杯里的月亮,那是
杜甫、王维的诗意长安。夜静了,八水环绕的古城长安就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有人
在水边浣洗,捣衣之声阵阵回荡在水面。万籁寂静的夜,捣衣声更显得夜的沉静与幽
深。
“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仿佛听见诗人贾岛骑着一头毛驴,行走在长安的
夜色里,随口吟诵的诗句。一只只小鸟在树上睡着了,僧人一声声轻轻地敲门声传得
很远很远,万籁俱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唐诗里的静,不仅是万物的静,也是
诗人灵魂的安静和悠然,不是吗?
寒冬里,在中国美术馆看“搜尽奇峰二十世纪山水画展”。看画家吴昌硕的一幅
画,画中是茅屋的一角,雪中几株傲雪的芭蕉,大面积的淡墨和留白,画出雪天迷蒙
苍茫的景象,就是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静谧,人站在画前,心一瞬间就安静下
来。岁暮大雪天,压枝玉皑皑。被积雪压弯的芭蕉,似一个人,在寂静的大雪天,听
雪落寒窗,也听茅屋中的人轻声吟诗——画家笔下多是表达自己的心迹和人生,是内
心的独白,也画出了传统文人白雪般高洁的灵魂。窗含西岭千秋雪,隔着百年的光阴,
清寒、静寂的气息一瞬间将心灵覆盖。
在博物馆看瓷器,一尊唐代素白的瓷瓶,通体白色,素洁干净,温润如玉。仿佛
一位穿白衣的中年男子,满腹经纶,通今博古,但沉静寡言。人只有到了中年,才会
向内而求,放下那些炫目耀眼的光环,人生渐渐向回收拢了,经过生活熔炉的烧制、
凝练,灵魂才有了安然和宁静。静默在光阴深处,不浮夸,不张扬,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把自己修炼成一尊瓷。
最美的爱情是沉静的。金岳霖先生是清华大学的逻辑学教授,他孑然一身,养着
一只健硕漂亮的大公鸡,与他做伴,和他同桌吃饭。金教授对林徽因的才情谈吐极为
欣赏,林徽因学的是建筑,但是她的散文、诗歌空灵洁净,清新脱俗,独一无二。他
爱慕她,是她一生的挚友和知己,她一生的重大事件中,都会有他伟岸的身影。
有一日,金岳霖先生在饭店请客,众人来了就问,您因何事请客啊?他说,今天
是林徽因的生日。此时,一代才女林徽因已经去世多年。听到这样的回答,内心无比
的柔软和伤感,真是不言相思,却是无尽的相思。他一生的爱情是寂静的,静默无言,
了无痕迹,也是天上人间。他再不需要向她表白,只要天地知道,光阴知道,她知道。
一生一世心里装着她,哪怕岁月老去。内心充盈着爱情的人,让你感受到人世情缘的
美好,爱的尊严、高贵和无私。那样的爱情执著而绵长,与光阴无关。
风和日丽的午后,和老师、朋友在江畔茶楼喝茶。草木葳蕤,江水微澜,白鹭蹁
跹,还有几只在裸露的沙滩上悠闲地漫步。小桌,竹椅,淡茶几盏,有时谈天说地,
有时,不说什么也是好的。只是安静对坐着,品茶宜对知己,心中之事,只说三分。
朋友拿出手机对着江水拍照,看着桌上我的按键手机,笑着说,你该换手机了。
我说,我的手机只接电话和短信,不上网,不拍照,不发微信。拒绝现实的纷扰,身
边走过的人往来不息,做一个沉静的人,静静感受,写出温暖、洁净、朴素的文字,
仿佛是写给远方朋友的书信。
作家亦舒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收获,
切忌喧哗。”我以为,她讲的是写作时内心安静的状态。不圆滑世故,不随波逐流,
不慕虚名,保持一颗沉静的心,才能听见自己心灵的呼吸。不是吗?写作,从来都是
内心的呼吸。
写作者仿佛一位习武之人,比的是内功,而不是外力。内力到了,才有了静气和
沉稳,好文字是四两拨千斤。写作时着急不得,欲速则不达,心若是慌了,文字的气
息就断了。懂得拒绝喧哗和欲望的人,文字和人一样,会慢慢变得洁净和坚韧。
好的文字,清澈如童心。又似春水初生,不染纤尘,静水流深。
在喧嚣的尘世里,我学做一个有静气的人。渐渐放下年少时的虚荣和浮躁,不抱
怨,不纠结,优雅从容,气定神闲,与生活、写作相濡以沫,握手言欢。这些于我,
都是一种内在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