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最新大报时评速递:现实中有些问题是病,得治!
目录:
1、 治理弹窗广告须有硬措施
2、 恶俗婚闹必须依法打击
3、 派任务、搞排名,如此招商引资要警惕
4、 以消费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5、 让清明无纸可烧?
治理弹窗广告须有硬措施
荣 翌 人民日报评论
浏览网页,被不时出现的弹窗打断;关闭弹窗,遭遇强制性页面跳转;使用搜索引擎,
被广告商“精准锁定”……互联网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口,而弹窗广告成为“弹不
掉的无奈”,让网络景观蒙上灰尘。
弹窗广告之所以给人带来困扰,首先在于其过量与低质的内容影响了用户体验。
从营销方式看,单条弹窗低至一分钱的超低价格、一家公司单日可提供百万条弹窗服务的
超大数量、广告主资质无需经过审核的超低门槛,都助推了弹窗广告的野蛮生长,其质与
量很难得到有效管控。从传播模式看,与其他广告形式相比,弹窗广告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无孔不入的出现方式干扰信息秩序,使用户在不断关闭弹窗中增加了信息接受成本。过量
的广告信息,有违以自主选择为特征的网络传播规律,容易造成“信息压迫”,进而引发用
户心理不适。
作为网络广告的一种形式,弹窗广告本身并不违法,但相关违规操作却可能带来
风险隐患。比如,木马插件通过弹窗入侵终端设备,威胁网络安全;虚假广告内容误导消
费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基于用户数据和上网痕迹开启的精准投放,增加个人信息泄露
风险……弹窗如同一张面具,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问题广告,抬升了网络空间治理的复杂
度。
弹窗虽小,背后却隐藏着庞大的灰色产业链条。一些机构在利益驱动下,主动迎
合广告主对低价推广的诉求、平台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逐,利用弹窗广告牟利。如今,相
关产业链往往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其投放目的,甚至通过网络设置“强迫”用户收看或点击
弹窗,同时形成反拦截机制,让信息过滤关卡形同虚设。当技术被用于网络捆绑行为和不
正当竞争,其负面效果值得警惕。
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重要逻辑。恶意弹窗广告,既拉低了网络服务
质量,也有悖于用户意识。事实上,通过用户体验获取短期收益的做法,消磨着平台本身
的注意力和信任资源,无疑是短视的。互联网广告是广告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无论是
前沿的数字技术、多元的媒介呈现,还是丰富的互动体验,都为优质广告赋予了更多可能。
摆脱依靠提高强制性进行营销推广的套路,多从创意上做文章,才有利于推动网络广告新
业态的发展。
弹窗广告关涉多方利益主体,加强监管的关键,在于形成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
其实,我国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弹窗广告进行严格规
范。但实践证明,仅从立法环节强化监管还不够。由于单次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小,而维权
成本相对较高,用户对不良弹窗大多选择“一关了之”,使法律的实际执行存在难度。进一
步强化落实平台责任,研发新的信息过滤技术,提供更便捷的用户反馈渠道,依法斩断灰
色利益链,才能加快完善监管体系,收获治理实效。
据统计,2020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近 5000 亿元。与此同时,《APP 广告消费者
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显示,有关弹窗干扰、强制推送、信息窃取等问题广告数量呈
下降趋势。随着弹窗广告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广告投放行为必将渐趋规范。再接再
厉、精准治理,我们就能更好激发网络经济的活力与潜力,让互联网为美好生活助力添彩。
恶俗婚闹必须依法打击
原创 张近山 人民日报评论
“在婚庆活动中,严禁实施强制新郎、新娘及其他人员脱衣服、套锁链或进行捆绑的
行为;严禁实施强行亲吻、搂抱或采取其他方式侮辱、猥亵新娘、伴娘的行为……违者由
公安机关视情节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近日,山东省邹平市发布
《关于打击恶俗婚闹的公告》,严惩低俗、恶俗婚闹行为,赢得网友点赞叫好。
恶俗婚闹突破底线,打击整治也一直在线。早在 2016 年 10 月,云南大理就曾发布关
于进一步整治不文明闹婚行为的通知,其中包括禁止出现庸俗下流的歌舞表演以及裸露身
体、着猥亵性奇装异服、扔鸡蛋等内容。此后,江苏盐城、山东莘县等多地也都提出相关
倡议。此次邹平的公告引发群众热烈反响,既说明这一政策切中时弊、出台及时,也从侧
面反映出恶俗婚闹仍在一些地方产生不良影响。构建治理恶俗婚闹的长效机制,还需廓清
一些认识误区,彻底铲除这一歪风陋习生存的土壤。
首先,恶俗婚闹并非“习俗”。古时老百姓结婚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缺少婚前
交往和认识,为了缓解新婚夫妻间的尴尬氛围,帮助他们更快进入夫妻角色,便逐渐有了
“闹洞房”之说。然而纵观近年来的一些低俗、恶俗婚闹,从把新郎绑树上浇啤酒到对新
娘或伴娘进行疑似性骚扰,再到有辱人格的不雅表演,无不是假借传统习俗的幌子来行亵
渎传统之实。类似的行为,恰恰是对习俗内涵的断章取义,是对婚礼“以礼为先”初衷的
悖离,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
其次,恶俗婚闹不是“私事”。在一些人看来,结婚邀请的都是家族成员、亲朋好友,
是喜事更是私事。也正因此,一些受害人有时会碍于情面、考虑人情世故,不愿主动报警,
甚至默认出格举动的发生。还有人只是将恶俗婚闹看作街头巷尾的“市井闹剧”,只在道德
层面上予以谴责,甚至笑一笑就过去了。但实际上,在公共场所举办的婚礼具有非常明显
的社会属性,已经超出“私事”的范畴。恶俗婚闹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是一个“私”字
能搪塞过去的,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此外,恶俗婚闹从不“喜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古至今结婚都是人生大
事,婚礼也是喜庆的仪式。“闹洞房”中的“闹”,本是取其热闹、祥和之意,目的是为新
人添彩助兴,也是民众讨彩头、盼红火等朴素心愿的表达。喜乐一堂、热闹一番本是人之
常情,但热闹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和界线,就容易走向胡闹、瞎闹。婚礼是两个人爱情的见
证,不是一群人的低俗狂欢。不因为害怕“扫了兴致、坏了气氛”而迁就一些“奇葩”举
动,对低俗、恶俗婚闹行为直接说“不”,才能更好维护婚礼仪式的喜庆氛围。
移风易俗需常抓不懈。除了低俗、恶俗婚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随礼攀比等不正
之风也让承载着美好希冀的婚姻礼仪习俗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力提倡典雅庄重、勤俭节约
的婚礼仪式,同时发挥道德、法律在规范民俗、引领风气中的作用,不给歪风邪气以任何
喘息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婚俗的文明化、去低俗化。
派任务、搞排名,如此招商引资要警惕
原创 钟 于 人民日报评论
给乡镇、街道摊派千万元级的招商任务,对干部招商情况进行季度排名,妇联、教育
局、工会等机关也背上招商额度……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仍存在全员招商引资、
行政摊派额度等现象,值得关注。
地方发展经济,离不开项目建设,而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对于发展
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带动地区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此,不少地方政府都将招
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只是招商引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讲究因地制宜,追求长
期共赢,尤需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但一地有一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劣势,不同项目对于
地区的设施配套、项目承接能力、生态承载能力也有着不同需求,深度挖掘自身的发展机
遇、明确自身的产业定位,才能在招商引资时有的放矢。
不难看出,一些地方行政部门推行“全员招商”,背后有思路问题,也有现实困境。一
方面,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绩效,忽视市场规律,不顾本地实际,大搞派任务、搞排名
这一套,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体现,归根结底还是政绩观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一
些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力紧张,大搞招商引资不仅是保持发展,更是寻找出路。
不过,产业发展天然存在“虹吸效应”,对于一些经济实力、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而言,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难度更大,心情也更为紧迫,可以理解。应该说,向产业要出路的思
路是对的,积极主动作为也值得肯定,但力气不该用错了方向。
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水漫灌”式的招商引资很难浇灌出优质的项目;盲目跟风上项
目、拉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反而可能给自身发展埋下隐患。此外,全员招商、“赶
鸭子上架”忽视了基层实际,不仅加重基层干部负担,而且容易诱发寻租、造假、短视等
行为,损害当地营商环境。比如,有的地区出现“请客进门、关门宰客”的招商评价,对
当地的商业形象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就此而言,地方政府一定要转变思路,摒弃“摊派
指标”的老路,上级部门也要及时出手,防范制止不良招商手段,遏制招商乱象,维护当
地的市场秩序和商业生态。
招商引资是一个“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过程。既要下大功夫找项目、拉投资,
也要下大力气“种下梧桐树”“栽好梧桐树”。一方面,要着力发掘自身的优势项目、优势
产品,培育壮大自身的产业基础,提升对客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
商引资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和保持市场繁荣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实中,一些地方的营商
环境跟不上,是项目、资金难落地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城市“办理公司破产,平均需
要 690 天,比标杆城市多两年半”;有的地方“该批不批,该审不审,重点民生工程拖成了
瘫痪工程”,凡此种种,让市场主体极为闹心,极大降低了招商引资吸引力。主动做好服务,
持续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更要看到,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招来即止。让项目留得下、资金用得好,离不开
地方政府的长期稳定投入、支持,不仅要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更要为项目开展提供便利。
唯有如此,才能“引来金凤凰”,并孵出更多的“金蛋”。
以消费安全助力高质量发展
周珊珊 人民日报评论
每年“3·15”前后,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话题都会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今年年初,
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将消费维权年的主题确定为“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体现出营造更安全
放心的消费环境、打通消费路上难点堵点的决心。不久前《2020 年 100 个城市消费者满意
度测评报告》发布,测评结果显示,2020 年全国 100 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总体处于良好水
平,并连续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构成的经济循环中,消费是终点也是新的起点,畅通
消费助力经济循环意义重大。“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
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健全缺陷产品召回、产品伤害监测、产品质量担保等制度,完善
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后顾之忧,
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托举意义,这也是深入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中消协等相关组织,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消费者
实际诉求,聚焦解决消费者反映集中、诉求迫切、危害性大、影响面广的消费安全问题,
不断筑牢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基础。今年 1 月,中办、国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
方案》,明确指出“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并提出“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简化消费争
议处理程序”等具体举措。这充分表明,我国把消费者权益保护置于更加突出位置,努力
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促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今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期待
也水涨船高。从追求量到注重质,从线下消费到云端网购,新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模式层出
不穷。这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对优化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提出了新
的更高的要求。从近期情况看,直播带货不时引发问题、长租公寓损害租客利益、在线培
训服务乱象频现……类似问题充分说明,新业态健康发展离不开有针对性的监管,推动高
质量发展必须打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底子。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提升
产品和服务品质,有助于丰富消费选择;不断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有助于优化消费体验;
不断降低消费者维权的门槛,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惟有消费的各环节都畅通起来,才能
让广大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在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需要
凝聚社会力量、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不断升级,筑牢消费安全的社会
基础、法治基础、救济基础和市场基础。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从时代新课题出发,满足消费升级新需求,不断提升消费者权益保
护水平,必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
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让清明无纸可烧?
原创 沈逸林 人民日报评论
再过不久就是清明,很多人把扫墓祭祖提上了日程。就在这几天,黑龙江哈尔滨发出
了一则通知,其中“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治理冥纸冥币 ‘一把手’不作为
将问责”等要求,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平心而论,政策出台的初衷不难理解。对不少地方来说,每年清明节都不亚于一次“大
考”。“浓烟漫漫、火光熊熊,人行步道板被熏黑,行道树被烤焦,街口灰堆遍布……”哈
尔滨街头烧纸的情形,不少市民还历历在目。正因如此,清明节一度成了火情频发、生态
污染的重灾区。森林消防严阵以待,城管部门焦头烂额,环卫工人饱受其苦……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无处可买、无纸可烧”的严厉做法,也算得上是“防患于未然”,图之于未萌。
但是,这种防范消防隐患、倡导文明新风的办法,很多网友却并不买账。原因就在于,
清明扫墓祭祖是缅怀追思、继志述事,一味要求在祭扫的末端“从严从紧”,反而忽视仪式
源头的感情诉求、情感寄托,无疑治标不治本。移风易俗的重点,不是一禁了之、一封了
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把寄托哀思的内涵和燃烧冥品的方式加以区分,把缅怀故人的情怀
和烧纸燃鞭的行为加以辨别。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纸禁
令就能达到的。
这也提醒我们,一项抱有良好初衷的公共政策,需要多一些系统意识、问题意识、过
程意识、效果意识,要在凝聚共识中筑牢执行的基础。清明祭扫当然要加强防范,但必须
严之有度、严之有方;城市治理当然要把工作做到前面,但绝不等于一风吹、一刀切。公
共政策的出台、社会治理的实现,都需要进行全面、系统、多维度的分析研判,充分考虑
舆论影响、社会反响,多角度考量、全方位把握,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消解了政策的积极面。
“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说到底,杜绝“好事蛮办、好事滥办”的
现象,还是要炼好“绣花功夫”,把针脚下得更密一些。对城市治理而言,从来都不存在“一
刀切”的万能招式,只有“一刀一刀切”的精准施策。治理冥纸冥币,循序渐进是个关键。
相比于焚烧冥纸冥币、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手段,对鲜花祭扫和无烟祭扫可不可以多一些
鼓励?相对于将治理冥纸冥币与问责“一把手”挂钩的工作思路,把重心转移到防火宣传
和应急预案上是不是更为科学?既要让慎终追远的情感有处安放,也要让文明风尚的景观
欣然绽放,才能真正办成好事、落实好意。
有句老话说,“让人脱下外套的,不是狂风,而是暖阳。”移风易俗和城市管理从来都
不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少念一些“禁字诀”,多算一些“民心账”,才能让更多人相向
而行、携手共进,实现更有温度、更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