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出使诗介绍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出使诗介绍

ID:647366

大小:176.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出使诗介绍 考点 鉴赏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 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 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 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抒情主人公形象 课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更要抓 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 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 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 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 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考真题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其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其二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译】 其一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 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其二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 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问题: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 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 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 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 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 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题指津 抒 情 主 人 公 形 象 联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钓 屿 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鼙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蜃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樯时浩啸,奇览慰平生。  在遥远的天际,自己所乘的航船,驾长风破万里浪,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一往无 前地行进。  封舟伴随着鼙鼓声渐行渐远,而掩没于碧波中的钓鱼岛却愈行愈近,越来越清晰 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 钓鱼岛上的云彩呀,就像海市蜃楼一般美丽迷人;周围的涛声则与清脆的竹笛一 样悦耳动听。  我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一览祖国如此奇妙的山川景色,也足以告 慰我的一生了吧。 问题: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2 分)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2 分) 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2 分) 知人论世 在部分文献中,钓鱼岛又被记录为钓屿、钓鱼山、钓鱼台。有关这些名词的诗 文,主要从琉球册封使臣和随行文人的作品中搜集。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罗 时进教授说,据记载,从明代永乐初年到清朝光绪五年(1879 年)琉球灭国,明清两 朝派出的琉球册封使团前后达 25 个,历届册封使和文人从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群 体。钓鱼岛作为册封途中一个风景独特的领海区域,是文人情感激发的节点,也是他 们表现的重要对象。罗时进发现,在册封路上岛屿的描写中,钓鱼岛的作品也是最为 精彩的。 郭汝霖(1510-1580),字时望,号一厓,江西永丰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 进士。郭汝霖从小聪明好学,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的安全、边防时务有着自己 独到的见解。在北京任吏科给事中期间,曾向朝廷上平倭十事。后累官至南京太常寺 卿。著有《石泉山房集》十卷传于世。 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明世宗任命时任刑科右给事中的郭汝霖、行人司行李际 春为正副使,持节前往琉球国册封其世子尚元为中山王。当时因海寇出没不时,未及 开洋;到嘉靖四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这一天终于成行。郭汝霖带着国书,领着使团一行 人员,在琉球国长史梁炫、使者马加尼及其随从人员的陪同下,乘封舟向琉球王国进 发。这是郭汝霖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船只漂洋过海,大海中奇妙的景色和宏伟壮阔的 境界,使这位年过五十的中国册封使臣诗兴大发。自福建梅花所开航后便先后写下《洋 中》、《挂帆》二诗,叙写在海中所经历的“喷浪鼍声泡”,“人倚碧天行”的奇妙 感受。闰五月初一日,郭汝霖一行来到钓鱼岛,他又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即景抒怀。 延伸拓展补充 出使诗 出使诗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诗歌体裁 出使诗欣赏 延伸拓展 使金七十二绝句之会同馆 范成大 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ōu 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 dī羊解乳不? 金人称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为“会同馆”。 致命秋:拼命报国的日子 沤浮ōu fú :水中气泡。成语“沤浮泡影”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提携”两句:以汉苏武自许。苏武,西汉大臣,字子卿。奉命出使匈奴,被匈 奴扣留,坚不投降。放逐北海牧羊,吞毡饮雪。匈奴扬言:待公羊生乳,始可释。但 苏武手持汉节,历尽艰辛十八年,终不屈志。 不:同否。 出使万里臣孤单一人,如今已到殉身报国的时分,无非是水中一个小小的气泡, 我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敬慕当年苏子卿,誓与汉节同死生,公羊能否生乳何须问! 【解析】这首诗是范成大使金组诗的最后一首。诗人作为宋使有被扣留在金的危 险。因此,此诗如一纸气干云霄的壮烈宣言。 前两句说不以个人微躯为念,但期以身殉国,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牺牲精神。后两 句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自许,表现出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据有关记载,这绝 非泛泛之言,出使前作者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万里殉国的决心,在金国的朝廷上也 确乎有此惊人的无畏表现,最后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返,耸动朝野。 出使诗欣赏 2017 年全国 2 卷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 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 来邪?” 【白话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 年),其时,苏轼 54 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 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 916 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 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 200 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 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 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 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14.(B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 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 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 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 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 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 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 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