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延伸阅读训练(附:对点训练及作文诗歌)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 分))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
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
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
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
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
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
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
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
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
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处理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
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
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
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
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
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
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
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
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
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
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
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
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
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
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
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
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
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
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
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
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对《史记》中“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
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
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
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
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
甚已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土典型。
C.侠士、义土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
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
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
卑鄙与丑恶。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
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
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1.C 2.A 3.D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
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C 项,“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
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故选 C。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
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结合原文第②⑤两段内容可知,本项错在于:“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
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侠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
故选 A。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侠义之土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
下、阔狭之分”,可见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
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
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
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
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
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
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
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
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
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
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
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
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
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
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
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
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
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
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
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
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
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
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
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史实,根据刘邦项羽的所作所
为, 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勇猛无比、不
可一世的项羽。
C.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心太软,并由此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
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5.本文认为项羽输给刘邦是有道理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述的?
6.从上文内容来看,项羽进入咸阳后说了句“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
何理解评价他此时所讲的这句话?
【答案】
4.C
5.(1)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3)刘邦能分利于人,获得支持,项羽虽能施以小惠,却不能与下属分享。
(4)刘邦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项羽却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6.(6 分)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与刘邦相比更
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同时在胜利面前的这种得意狂妄,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解析】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此题,考生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
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
进行合理的推测。
C 项,“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心太软”表述有误,“心太软”并非作者所认
为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项羽失败在其不能在需要大将的时候真正用他们,“心太软”只
是韩信话中的一个例子;“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这种说法也不妥,作者这样写,主要
在于说明为什么后人对项羽十分同情。
故选 C。
5.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这是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考查。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
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
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
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具体而言,文章里对刘邦和项羽的对比有多处,在第 1—2 段,虽然刘邦出身不如项羽,
但争夺天下,志向远大,善于用谋士;第 3 段,表现了项羽的鼠目寸光,杀人不眨眼,刚
愎自用;第 4—6 段,在对武将的使用上,项羽不能做到论功行赏,以使下属非常不满意,
刘邦则善于“舍得”。
6.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句的赏析能力以及分析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
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具体而言,题干要求分析“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这句话,这句话出现在第三
段,这是刘邦在取得抗秦战争胜利后,项羽说的一句话,与刘邦“约法三章”,对秦王实
行不杀政策的远大志向形成对比,可从项羽说这话的目的、反映出来的人物性格比较进行
思考,这句话淋漓尽致地反映出项羽不听别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与刘邦相比,更
加显示出项羽的目光短浅,同时在胜利面前的这种狂妄自大,最终导致他被刘邦打败。
7.下列对课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
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
心理状态。
B.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
与项庄,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C.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
以图长远打算。
D.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与诸将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
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理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
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
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
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
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
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B 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
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说法不正确,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不构成
对比,构成对比的是刘邦的忍辱负重、随机应变、干脆果断、知人善任与项羽的恃勇骄横、
拙于应变、犹豫不决、不善用人;张良的沉稳机智、知人知己与范增的越俎代庖、骄横急
躁;樊哙的直率勇猛、粗中有细与项庄的笨拙无能、有勇无谋。故选 B。
8.下列各项均能表明范增遇事急躁的一组是(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起,出,召项庄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D
【详解】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
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
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前三项表明的是范增有谋略。
9.对下列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谁给大王谋划了这个计策?
B.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范增数落并向项王使眼色,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珏,向项王示意。
C.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
啊!”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
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
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
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B 项,“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中的关键词:数,多次;目,名词
作动词,使眼色;三,不是实指三次,可译为多次;“示之者三”,状语后置。这句话的
意思是,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举起他自己佩戴的玉珏多次示意项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
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
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
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陈平(?-前 178 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人, 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初,阳武人陈平,家贫,好读书。后事项羽,赐爵为卿。殷王反,项羽使平击降
之;还,拜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硕王怒,将诛定版将吏。平惧,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
王;而挺身间行,杜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赐
食,遣罢就合。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
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即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长者!”
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臣闻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
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
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汉王召让
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
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
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
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
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
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
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
“诸将锺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
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锺离昧等。
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
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得惊曰吾以为亚父
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
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
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B.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C.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D.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也”也指后者。
B.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
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
C.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文中
“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D.请骸骨,亦称“赐骸骨”“乞身”,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请允许我自
己回老家安度晚年,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能言善辩。陈平归汉后诸将对他的非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的一番陈述
最终让刘邦力排众议。
B.刘邦知人善任。面对将领们因重用陈平而喧哗议论,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
能而非品行。
C.项羽律下严苛。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大怒,准备杀掉当初参与平定殷地的将
领和官吏,逼得陈平反楚奔汉。
D.亚父范增多谋善断。汉王向项羽请求议和,但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体现出正
确的战略主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挺身间行,杖剑亡,渡河,归汉王于修武,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答案】10.C 11.B 12.B
13.(1)随即脱身持剑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修武投奔(归顺,归附)汉王,通
过(经由)魏无知求见汉王。
(2)先生侍奉魏王与之不相合,侍奉楚王又离开,如今又跟从我,守信义的人本来是
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
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
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
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
“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断句句意是,陈平命人端着饭食进
去款待对方使者,见到楚国派遣的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派遣的使者,
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拿走(饭食),换上了粗劣的饭菜给楚使。“见”的宾语是“楚
使”,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动词“持去”“更”是两个动作,中间应断开,排除 D。
故选 C。
11.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
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长者,文中指地位显贵的人。《荆轲刺秦王》中‘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
者之意’一句中‘长者’也是这个意思”错误。“长者”在句中指的是年长有德行的人。B
错误。
故选 B。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
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
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
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刘邦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错误。根据原文“无知曰:‘臣所言
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
可见“称用人更应看重其才能而非品行”的是魏无知。B 错误。
故选 B。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
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挺身,脱身;间行,抄小路走;杖,动词,持,握;
归,投奔、归顺;因,通过、经由。(2)事,侍奉;中,相合;去,离开;信者,守信义
的人;固,本来;多心,三心二意。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
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
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
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
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
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起初,阳武人陈平,家境贫寒,喜好读书。后来侍奉项羽,项羽赐封给他卿一级
的爵位。殷王反楚,项羽派陈平去攻打并降服了他;陈平领兵返回,项羽就授任他都
尉之职,赏赐给他黄金二十镒。
过了不久,汉王攻占了殷地。项羽发怒,准备杀掉那些参与平定殷地的将领和官
吏。陈平很害怕,便把他所得的黄金和官印封裹好,派人送还给项羽;随即脱身持剑
抄小路逃亡,渡过黄河,到修武投奔(归顺,归附)汉王,通过(经由)魏无知求见
汉王。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然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陈平说:
“我是为要事来求见您的,所要说的不能够延迟过今日。”于是汉王与他交谈,颇喜
欢他的议论,问道:“你在楚军中任的是什么官职呀?”陈平说:“任都尉。”这一
天,刘邦就授陈平都尉之职,让他做自己的陪乘人,负责监督各部将领。将领们因不
服气都喧哗鼓噪起来,说:“大王您得到一名楚军的逃兵才-天,还不了解他本领的高
低,就与他同乘一辆车子,且还反倒让他来监护我们这些有资历的老将!”汉王听到
这种种非议后,却更加宠爱陈平了。
周勃、灌婴等人对汉王说:“我们听说陈平侍奉魏国不被容纳,就逃走投奔楚国;
在楚国与项羽不合,又逃来投奔汉。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乱臣贼子,希望大王明察
他!”汉王对陈平产生了疑心,召见并责备推荐陈平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推荐
陈平时所讲的是他的才能,大王今天责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人有像尾生、孝
己那样的品行,但是没有决定胜负的韬略,陛下难道还有闲心用他吗!”汉王召来陈
平责备说:“先生侍奉魏王与之不相合,侍奉楚王又离开,如今又跟从我,守信义的
人本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
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采纳我的主意,所以我离开他投靠项王。项王不
能信任人,他任用和喜爱的,不是项王本家,就是他妻子的弟兄们,即使是有奇谋妙
计的人他也不重用。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所以我来归顺大王。我身无分文而来,不接
受金钱,就无法支付开销。假如我的谋略中确有可以采用的,希望大王采用;如果没
有可采用的,这些金钱全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往官府,我请求能够辞去官职告老还乡。”
于是汉王向他道歉,又厚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令他监督所有将领。众
将领再也不敢说长道短了。
汉王对陈平说:“现在天下纷乱,什么时候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正直的
大臣是亚父范增、锺离昧、龙且、周殿这些人,不过几个人而已。大王您果真能够拿
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的关系,让项王怀疑他们的忠心;项王的
为人,好猜忌并相信谗言,一定在营内诛杀他们,汉可以趁机率领军队攻打楚军,夺
取楚地是一定的了。”汉王说:“好!”于是汉王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随他去
做事,不再过问钱的去处。陈平用大多数黄金在楚国军队中施行反间计,扬言说:“锺
离昧等众位将领担任项王的大将,功劳太多了,虽如此却终究不能分裂楚地而称王,
他们想和汉王结为一体,来消灭项王并且瓜分他的土地各自称王。”项王果真心里不
再信任锺离昧等人。
夏,四月,楚国在荥阳围攻汉王,事态紧急;汉王请求议和,割荥阳以西的部分
归汉(东边归楚)。亚父范增劝说项羽快速攻打荥阳;汉王忧虑这件事情。项羽派遣
使者到达汉,陈平派人准备了丰盛的饭食。陈平命人端着饭食进去款待对方使者,见
到楚国派遣的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派遣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
者!”又拿走(饭食),换上了粗劣的饭菜给楚使。楚使回去以后,把事件全部的经
过告诉了项王;项王果然非常怀疑亚父。亚父想要迅速攻下荥阳,项羽不相信他,不
肯听他的话。亚父听到项羽怀疑他,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大致已经成定局了,剩下
的你自己做吧,我想请求告老还乡!”(亚父回乡时,)没到彭城,背上毒疮发作死
去了。
16.名句默写。(6 分))
①《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当重任的句子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命于危难之间。”
②《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传达出幽微难言的酸辛
情感的两句诗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③《三峡》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
声泪沾裳。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注)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浦,相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14.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卷土重来未可知”,
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
B.杜牧诗不落传统察白。认为项羽不该自杀,本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对项羽
的自刎持肯定态度,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C.李清照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
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
D.这三首诗对项羽评价的角度都不一样,杜牧是从兵家用兵角度、王安石是从民
心向背角度,李清照是从节操(气节)角度进行评价的。
15.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
14.B
15.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
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
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
壮山河。(意对即可)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
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
三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王安石则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错误,属于主观臆断,王安石不认可杜
牧“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观点,并不能判定他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故选 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然后
阅读三首诗歌,看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根据评价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杜牧《题乌江亭》首
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
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
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以兵家的
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王安石的《乌江亭》从
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
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
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
了。“壮士哀”就隐含着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这一信息,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
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李清照《夏
日绝句》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
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
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点睛】
比较鉴赏型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
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
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
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
似点。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 1-2 比较点,指向性明
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
和能力。提问方式有: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
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
并阐明你的理由。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
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简易思维: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
合两首诗的信息。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
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士具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他们在人身或活动上,直接或间接、
或强或弱地服务并依附于诸侯权贵,结果成为诸侯权贵政治斗争的工具。但同时,侠
士也以依附政治人物为工具性手段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其政治依附性因其所拥有
的侠义精神而独具特点。
有些侠士,( )。春秋时,专诸因伍子胥的引荐被公子光赏识重用,后
来合身刺杀王僚只是为报公子光的___________,但客观上却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
更多的侠士因其臣属或门客的身份,导致其行为直接以政治为导向。战国时唐雎面对
骄横狂妄的秦王,___________,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威胁秦王,
也是基于自身使者的身份,希望不辱使命。
俠士的政治依附性还表现在侠士往往会成为政治人物的牺牲品。在他们的无畏的
行为中常隐藏着___________,即便是一生迫随,___________,备受诸侯权贵的青睐,
其结局也是其政治依附性的一种悲剧性体现。战国时聂政、荆轲等人皆在刺杀活动中
殒命,成就了侠士英雄的悲剧形象。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在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
权贵
B.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
权贵
C.他们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诸侯
权贵
D.他们在活动上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诸侯权贵,在人身上或强或弱地服务于诸侯
权贵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行为主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客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B.其行为客观上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主观上却不以政治为出发点
C.其行为客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主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D.其行为主观上不以政治为出发点,客观上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知遇之恩 令人发指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B.知遇之恩 怒发冲冠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C.再造之恩 令人发指 不测风云 劳苦功高
D.再造之恩 怒发冲冠 不虞之誉 丰功伟绩
【答案】
17.C
18.D
19.B
【解析】
【分析】
1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
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
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语序不当,应是先在“人身”上“依附”,再在“活动”
上“服务”,排除 B、D 两项。第二处是修饰不当,“直接或间接”“或强或弱”应该分别
修饰“服务”和“依附”,排除 A 项。
故选 C。
1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
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
度综合考虑。
按照逻辑顺序应先“主观上”再“客观上”,排除 B、C 两项;“以政治为出发点”属
于“主观”范畴,“服务于诸侯权贵的政治活动”属于“客观”范畴,排除 A 项。
故选 D。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知遇之恩,得到赏识或重用的恩德。再造之恩:像救了自己性命那样大的恩
德。此处前文是“公子光赏识重用”,所以用“知遇之恩”较为符合语境。
第二处,怒发冲冠:因怒而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令人发指:
人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此处是形容唐雎因秦王骄横狂妄而愤怒,所以此
处用“怒发冲冠”较为合适。
第三处,不测风云: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虞之誉:预料不到
的赞扬。此处是对侠士人物行为遭遇的陈述,所以此处应该用“不测风云”。
第四处,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此处是对侠士一
生经历的描述,所以用“劳苦功高”更为贴切。
故选 B。
20. 仿照下面的句子,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
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
划。
(2)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详解】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
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
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
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5)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解答本题,首先注意把握题干中“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这句话,再分析例句特
点,注意“……不,那不是……,那是……”的句式特点,再联想并组织语句。分析
例句可知,首先选择一个事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运用先否定再肯定的句式,
表达对这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肯定和否定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内容要耐人寻
味,所谓“耐人寻味”,是指既要揭示事物的表层含义,又要揭示其象征义。
21.刘邦与项羽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请陈述理由。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
50~70 字之间。
【答案】答案示例:我更喜欢刘邦。刘邦是历史上稍有的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
的人,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解析】可联系学过的知识,对其二个的行为进行比较,如刘邦的小市民气,项
羽的英雄气。刘的善于用人,项的自大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有不同的声音——可能是源于大自然的呼唤, 可能是来自
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能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如果你细细聆听,会发现这些
声音有多美。
请以“听,多美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
【立意】听音乐,多美的声音;听妈妈的教诲,多美的声音;听忠言,多美的声
音;听大自然,多美的声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