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
答思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
试题的考点。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1.彻悟文本特征。2.明
确试题考点。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文本特征:散文的文本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神”指主题思想,其“形”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等。“形散而神不散”
指的是所有材料(形)表面看来散乱无序,实则均为主题思想(神)服务。
要素分析:散文文本的要素有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这五点可称为
散文的“五要素”。
二.明确试题考点散文阅读,其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情感、主旨、结构、形象、手
法等。也就是说,散文阅读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大都是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
手法等角度设题的。
选择题设错方向,主要有三种:一是拘于局部语句导致的“硬性拔高”,二是没
有整体把握文意导致的“管中窥豹”,三是没有联系语境思考导致的“断章取义”。
选择题选项常见的具体错误有:无中生有,思想拔高,态度加重,张冠李戴,曲解原
意等。
简答题常见考点有:理解重要词句,分析思路结构,分析表达技巧,欣赏作品形
象,品味语言艺术,探究主题意蕴。
三.构建答题模型四个意识:一是主题意识,即散文所有的“形”(材料)都是
为“神”(主题)服务的,散文所有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设题的;二是整
体意识,理解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包括词语、短语,直至句子和语段,都离不开对文
章整体的把握;三是联系意识,理解某个语言单位,离不开该语言单位所在的大语境。
四是多角意识,作答简答题,需从多个角度思考作答,呈现全方位的理解。
答题模型:阅读时,彻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明确散文中“形”的具
体表现,迅速把握“形”对“神”的影响。
作答时,究其一点,多点联动,抓住散文要素中“形”对“神”的“影响”,及
“形”与“形”的“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往往是答案的源头。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我们以一篇经典散文为例,详解散文阅读的所有题型及各题型作答攻略。
【经典散文】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
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
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
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
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
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
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
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
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
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
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
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
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
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
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
放弃这事业。
⑤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
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
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
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
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
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
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⑥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
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
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
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
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
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⑦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
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
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
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
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
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⑧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
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
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⑨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
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
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
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
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
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
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⑩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 2006 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
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
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 岁儿子织完了 25 岁前需要的
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
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
吧?
⑾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 2013 年第 7 期《散文》,有删改)
【考点演练】
请大家高度关注的是,下面所列试题中,选择题包含了散文选择题绝大部分的错
误类型,简答题涵盖了散文简答题几乎所有类型。请大家细心研读,认真领会,在作
答后面的强化练习时,可以此题为母题——作答强化练习时,以此题思想模型为指导。
第一类:选择题
(编号:A00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
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二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
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
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
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答案:B。解析:B 项中“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程度过重、硬性拔
高。
模型归纳:“程度过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强行、生硬地从文中确有的内容“延
伸”出来某个结论。但这种“延伸”非文章作者之意,结论也非作者之意,完全是硬
性拔高。如上题,文章确有对“女织”蒸发的惋惜之意,但由此强行、生硬“延伸”
出来的结论“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就是程度过重了。
(编号:A00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
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B.作者认为,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如果不织些什么,是有遗憾的。原因是家人身上
没有一件家中女性织就的衣物,可能会缺少一份温馨。
C.现代女性心灵手却不巧,让作者深感惋惜。对比“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里大部
分女子的“多情而勤奋”,作者的惋惜之情更加浓郁。
D.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些织物就成了一种媒介和信物,女织就成了
女子的专利。
答案:B。解析:A 项“写景”无中生有。C 项“手却不巧”曲解原意,原文是“现
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同时该项因“大部分”缩小了范围。D 项偷换概念,
从原文内容看,“成了女子的专利”的,不是“女织”,而是“以织的毛衫、鞋垫等
传达情意”这种方式。
模型归纳:“曲解原意”包含的情况很多,核心在于错误理解原文意思。“偷换
概念”常见的是将原文中的某个关键概念,偷偷替换成了它的近义词语或者子概念。
如上例,原文是“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可见,
“成了女子的专利”的,是“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这种方式,而不是选
项所言的“女织”。
(编号:A00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女织是一个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对用繁琐和辛苦亲手织就衣物的女子,
作者给予敬意;对于家境优渥、没有受过蚕纺之苦的女子,作者提出了批评。
B.作者对“女织”的蒸发非常痛心,原因是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
里耕虽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
C.第九段写到作者自己的母亲,使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以母亲
为典型的“女织”的赞美。
D.作者认为,在那个“用手工抒情的年代”,上天分别派给男性、女性的差事是
果腹和暖身,“织”是那个时代里女子最大的事业。
答案:C。解析:A 项“作者提出了批评”无中生有。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
度过重,且作者“略感惋惜”的原因,应该是女织蒸发后“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的
缺失。D 项关系失当,且扩大范围。第六段“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
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表述的是假设关系,而选项中表述的却是肯定关系。且原文
第六段有“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该选项丢掉了“除了生
育”四个字。
模型归纳:“程度范围”类错误,核心就是选项在程度、范围方面违背了原文意
思。如 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度过重。“关系失当”类错误,主要是选项的句间
关系,与原文对应的句间关系不一致。故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句
间关系。
第二类:简答题
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散文的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一.形象题
(编号:A004)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
参考答案:①对两位母亲通过“女织”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②借
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
灵魂。③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
的遗憾。④交代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模型归纳:“母亲”是文章形象。“形象”这个要素,与文章情感、主题、结构
等要素密切关联。找到并理解这种“关联”,就找到了题干中“作用”的源头——文
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此即究其一点,
多点联动。
二.语言题(编号:A005)(一)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突然,它像滴空
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女织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
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②善感的心灵,其深处对消失的
“女织”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
方向解析:考点中的“重要句子”,往往是对情感、主题、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句
子。读懂这类句子,就会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由此,命题人会以这些句
子,来考查考生是否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
模型归纳:赏析句子,不可止于句子的表面意思,更不可止于从一个角度回答,
而应该从多个关键角度赏析。散文中赏析句子的关键角度,主要有三:手法,内容,
情感。须知命题人希望看到你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从这三个角度赏析句子,就能
做到赏析的“全方位”“立体化”。再有,对于含蓄的句子,关键是将含蓄的词语“还
原”出本意。如第二句,结合上下文语境,“敏感的体质”本意指“敏感的心灵”,
“灵魂”指“心灵深处”,“微凉”指“感觉不到温馨,感到惋惜遗憾”。
失误警示:简答题常见的失误有三,即“方向偏”“要点少”“思路乱”。以上
两题,第一题容易“要点少”,第二题容易“方向偏”。
(编号:A006)(二)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运用设问、排比修辞,
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
模型归纳:题干所问的句子“特色”,应包含可能的手法特色、情感特色、效果
特色等。从以上几个角度赏析,就实现了对句子特色赏析的全方位、多角度。此即散
文阅读的多角意识。
(编号:A007)(三)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其作用有什么不
同?(5 分)
参考答案:第①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
出下文女织消匿的内容;第⑤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渗透着情意,是女
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模型归纳:“作用”是在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得以展现的,所以“作用”类简答
题,可从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角度思考,展示与其他元素的联系,即可
全方位呈现语言的“作用”。此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三.思路题(编号:A008)1.细读文章,请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首先点出“女织男耕”的生活图景,并作简要阐发。②从情感和美
学的角度,表达对“女织”的赞美,对当下“女不织”的惋惜。③以两位母亲为例,
表达对“女织”灵魂的赞美,及对当下“女织”消逝的遗憾。
方向解析:散文的思路,相当于小说中的“情节”。散文的思路,即相当于将所
有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如本文第一段描绘“女织男耕”的图景,结尾以两
位母亲的故事收束,就是内在思路的呈现。
模型归纳:梳理思路的问题,就是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问题。所以,将
材料概括,并找到材料间顺序的联系即可。
(编号:A009)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
惋惜,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
表达了对“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
方向解析:题干是“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很明显,思考的方向不可限于这一段,
而应该着眼“全文”。“全文”即包括“形”上的“上下文”,还有“神”上的“情
感”。“形”上的“上下文”是着眼于“思路”“结构”,“神”上的“情感”是着
眼于“主题”。所以,此类题的答题方向有三:内容、结构、主题。上述答案,即从
这三个方向着眼得出的。
模型归纳:分析一句话、一个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必然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这“多个角度”,必然是能对这句话、这段话“全方位”“解剖”的角度。如向没有
见过、吃过西瓜的人解说西瓜,如果要能让此人“全方位”地了解西瓜,就需要从“形”
“色”“味”等角度解说。“形”“色”“味”等角度,就是解说西瓜的关键角度。
且“作用”必须在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才能得以展现,此即散文阅读的联系意识。
(编号:A010)3.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女织的消匿。②从思路上看,
文章围绕“女织”说古论今,阐发哲理。③从情感上看,“女织”凝聚了作者的惋惜
和遗憾。
模型归纳:文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
文章多个要素之间,究其一点,即需多点联动。此题究“题目”一点,即需将“题目”
与内容、思路、情感等多个点联动起来。此为思维之关键,也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四.情感题(编号:A011)文章表达了哪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讴歌了“女织”含藏的女性的闪光灵魂;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
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模型归纳:分析散文情感,需整体分析文章内容,揣摩关键语句,用恰切的词语
表达出来。
五.主旨题(编号:A012)1.“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请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对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对现
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暗示了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
模型归纳:很多题目,表面上没有考查对主题的理解,但是回答这类题目,却离
不开对主题的认识。毕竟,文章的所有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此即散文作答的主
题意识。
(编号:A013)2.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
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含蕴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
新趋势。(示例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
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
模型归纳:情感态度的探究题,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某句话
的内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都是“局部”,而任何“局部”都离不开文章整体。同
时,某句话的内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等这类探究题,其语句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的,
理解与探究之时,必不可脱离其所在语境。所以,情感与态度的探究题,一要把语句
放到文章整体中考虑——整体思想;二要把语句放到所在的上下文中去思考——联系
思想;三要紧密结合语句本身的意思。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古寺黄昏
朱以撒
①我是选择黄昏深浓时分走入这座古寺的。
②这座已经显得凋敝的北方古寺,坐落在一处开阔的坡上,和那些煌煌大寺相比,
它就像被长风卷走了青春的亮丽,只映现出苍老朴实。除了正午前后还有一些香客结
伴而来,使寺院上空紫气缭绕,生机凭添,一俟黄昏,人迹萧然,能见到的只是寥寥
的僧人青鞋布衲的身影了。
③我之所以选择黄昏入古寺徜徉,是有一些想法的。我曾随着熙攘游人,多次在
明晰清朗的上午进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院,从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油彩,都可以一
下子认出香火旺盛香客密集的盛况。尤其是那海碗口一般粗大的香炷,总是让寺院终
年弥漫在烟火中,佛们承受得了如此的熏炙么。这种味道总是勾起人的特定想象,想
到佛,想到往生,想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来的人多了,也不免使佛门净地留下
挥之弗去的世俗,无从清净可言,更无从作离奇的联想。
④黄昏对我来说是最轻松的时刻,用不了多久,暮色来临,夜色来临,一切就尽
在迷蒙之中了,可以有白日不曾过的身心舒展。黄昏前的劳作,总是使人精神紧张以
至倦怠,迎受不断扑来的世务。只有黄昏到来之际,劳作宣告结束,像落日一样卸去
重负,安然地缓缓沉落。我相信很多人在这时,会感到如期而至的安宁,这是安息的
前奏。不过,当这个晚秋一日又一日加深浓度时,在远离秀色南方的这块土地上,黄
昏时带给我的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我看到不少黄叶已经悄然地飘落在地,古寺里枝
繁叶茂的几株大树,开始了删简的旅程。
⑤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
⑥曾有人对我说,讨嫌寺院的格局,不论东南西北,不分大寺小寺,格局大抵是
千篇一律的。重视中轴线、对称、比例、规矩。即使是当今空间造型艺术走向跌宕变
化、奇诡不测的创造,古寺翻新或重起楼台,宁愿割舍富于联想万端的诗情画意,铩
去鲜活想象不可端倪的翅羽,也要保持那种千年一贯制的平衡和中正。宗教殿堂就是
宗教殿堂,这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代代承传它的凝重和厚实,越是往后,人们
仰之弥高的心理越是积重难返,更不敢别出心裁去随意改动。以不变而应世间万变,
能使一代又一代的信徒初衷不改,也真算得上大智慧了。我面前这座古寺,这么小的
格局,当然舍弃了诸如地藏殿、大悲殿、普贤殿这些非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油彩焕然
的也只有大雄宝殿,其余都在剥落古旧中,可是这些古旧处,在夕阳余晖的投射下,
罄露着古朴深沉的意味。古寺最让人流连并印上心头的,正是这种洞见岁月风霜的真
实写照。剥蚀就剥蚀吧,又何必遮掩粉饰,包裹上隔代的不谐色泽;残损就残损吧,
这种沧桑感理应更能传唤出生命代谢的过程。现实中的人们是十分乐意解囊装扮这宗
教殿堂的,让佛的光彩照人富丽堂皇,一身新饰,没有风霜感,也辨识不出年代远近。
在我眼里,一代代的雕饰敷彩,越发走向世俗的技艺和心境,把原先带有灵气的寺院
转换成了媚俗。用审美眼光巡弋,宗教教堂也就是艺术殿堂。可往往在洗去风霜的补
救中,艺术性日渐消散,佛性怂恿了求索者的奢华,也纵容了艺术败笔的任意涂抹。
⑦夕阳已经掠过寺顶的飞檐,院内一片空旷,只有那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
同嫣红的葡萄酒的醉意里。(有删节)
(编号:B10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第②自然段将北方某古寺和那些煌煌大寺相对比,意在突出它的不清净,流露
出作者对它的惋惜。
B.寺庙格局千百年来重视平衡和中正,既表现出宗教的独特文化,也与它凝重和
厚实的传统息息相关。
C.“高耸的塔顶端还沐浴在这如同嫣红的葡萄酒醉意里”,作者运用比拟、比喻
的手法,展现了黄昏古寺的画意美。
D.本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不仅写出了作者对黄昏古寺的所见、
所思、所感,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
(编号:B102)2.“这时节,古寺和人一样显出了本真和从容”一句单独成段,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编号:B103)3.对于装扮和粉饰寺庙,作者对此持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101A 演绎 A001B 发现:
▊演练 B102 演绎 A009 发现:
▊演练 B103 演绎 A011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
薄胎青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
白的瓷盘上,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
怀,每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
嵌入一个人的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
悄悄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
来。这声音,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
这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
是的商铺,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
的光泽。那些看起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
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
可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
美妙的音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
蓝斑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
在我的想象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
音韵,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
在声光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
色、含蓄的花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
女,最精致的瓷器如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
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
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
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
人类卓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
以让人沉入或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
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编号:B20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诗句开头,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
女”,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
之触发人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
们要像品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编号:B202)2.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编号:B203)3.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201A 演绎 A002A 发现:
▊演练 B202 演绎 A009 发现:
▊演练 B203 演绎 A011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
证答题思维模型。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
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家的
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
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
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太阳多好,没有雾的朦胧,哪里有太阳的灿烂,大
地的玲珑?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
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
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
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
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
不比走路快呢。
③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
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
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
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
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
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
⑤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
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
本身。你那被雾染着的发梢和围巾,你那由腹中升起的温暖的哈气。
⑥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
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不得不暂时忘掉脸上的
怡人表情,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⑦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
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
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
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
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
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
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
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⑧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
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
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近在咫尺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
我无法叫自己戛然而止。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
久远的默契。
⑨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
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
“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⑩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
(编号:B30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大雾的出现使“我”得以进入一个自由王国,从而引出下文“我”在雾中的想
象、心理活动与特别行为,为“我”的得意忘形铺设背景、营造情境、提供可能。
B.第⑦段运用排比、反复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我”的各种走姿,表现“我”
从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到最后欲疯欲醉的变化过程,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C.第⑦段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属于描写、议论相结合,文字诙谐幽默,表现了
“我”驾雾行走时轻松雀跃的心情。
D.标题“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用第二人称“你”增加了与读者沟通交流的亲
切感,标题陈述的事实意味深长,激发了读者的遐想与思考。
(编号:B302)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手法与表达效果。(6 分)
①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
②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象呢?
(编号:B303)3.联系全文,你从“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行走中,获得哪些人
生感悟?(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
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
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301 演绎 A002A 发现:
▊演练 B302 演绎 A005 发现:
▊演练 B303 演绎 A011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