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答思
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
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试题的考点。
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1.彻悟文本特征。
2.明确试题考点。
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小说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见。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包含主题、人物、情节、
环境四个要素。人物要素的次要素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情节要素的次要素有:
题目,开头,结尾,线索等;环境要素的次要素有:景物,风俗、习惯等。
要素联系: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服务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间又有
密切关联。
三要素与主题的联系:人物活动表现主题,情节发展例证主题,环境描写突出主题。
三要素两两之间的联系:人物活动构成情节,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环境烘托人物性格,
人物活动暗示环境;情节暗示环境特点,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二.明确试题考点
内容考点:基于小说的文本特征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人才需求,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
读的“角度考点”,集中在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和四个要素上。也即小说阅读试题的选
择题和简答题,大都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四个要素方面设题的。
思维考点: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服务于主题,三要素之间又有密切关联。这种“服
务”“关联”,就是命题的常见思维方向,往往就是答案的源头。
三.构建答题模型
内容基础:明确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要素及其附属次要素,彻悟四要素和主题
的关系,彻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思维基础:文章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共同为主题服务。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要素的含义、作用、效果等,必然在与其他要素密切的关联显现。
答题模型:选择题——掌握选项常见错误(硬性拔高、无中生有、管中窥豹、曲解文
意等),整体把握文章,分辨选项错误;简答题——究其一点(题干考查方向),多点联动
(答题内容方向)。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经典范例】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
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
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
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
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
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
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
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
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
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
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
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
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
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
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
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
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
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
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题型分析】
(编号:A0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肖像细节和心理细
节,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
迹般的出现,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
C.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给试验队员们送来西瓜,表现了戈壁牧民们对试验队员的关爱,
以及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编号:A002)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编号:A003)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
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1.参考答案:D。A 项“多了”,其中“肖像细节”在文章开头部分没有。B 项属于“错
了”。该项中“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解说错误。“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
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都是“互帮互助”的结果,
绝非选项所言的“纯属偶然”。C 项“偏了”。其中“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生
硬拔高了思想情感。
模型归纳:文本类试题的选择题,其错项错误原因,不外乎三种:错了,多了,偏了。
这其中以“错了”为最多,可能发生形象特点、思想情感、环境特点、手法技巧、情节特
点等多方面的“错了”;“多了”即无中生有,同样可能发生在多个要素间;“偏了”往往是
程度出现偏差,常见生硬拔高、强贴标签等。
2.参考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
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
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③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
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模型归纳:从题干上看,此题从“情节”处设题。小说中的“情节”要素,必然与“人
物”“主题”“环境”等要素密切关联。抓住这种“关联”,就知道了答题的方向——究其一
点,多点联动。
3.参考答案:①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迷”为结尾,使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增强小
说的戏剧张力。②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③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因为
听不懂蒙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模型归纳:从题干上看,此题仍是从“情节”处设题,必须注意到“情节”要素与其
他要素密切的关联。明晰这种“关联”,就知道了答题的方向所在——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考点演练】
我们以《天嚣》为小说阅读母题,详解小说阅读的典型题型,并归纳作答的思维
模型。请大家在作答后面的强化训练时,先深入学习母题,以指导子题(强化训练)的解
答。
一.人物题
(编号:A004)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五自然段“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
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描写试验队员的动作细节,突出了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性格。
②为下文中听到敲门声埋下了伏笔。③侧面写出了飓风的狂暴。
模型归纳: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自然要将“句子”与小说其他要素“形象”“情节”
“环境”的联系思考,找到“句子”与“形象”“情节”“环境”的联系,就发现了答案的
源头——究其一点,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05)2.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试验队员,也有人说是蒙古族同胞,
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种:试验队员是主人公。①文章为试验队员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意在衬托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形象。②围绕试验队员,文章安排了三处典型情节。
③试验队员们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种:蒙古族同胞是主人公。①试验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是蒙古族同胞出
场的背景。②蒙古族同胞冒着巨大危险给队员们送西瓜,突出了舍己救人的主题。
模型归纳:探究主人公是谁,是从“形象”方向设题。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形象”
要素与“情节”“环境”“主题”要素联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究“形
象”之一点,需“形象”要素与“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
证。
(编号:A006)3.开门之前,队员说:“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这一
处语言细节,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队员们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传达出风沙的狂暴;③加剧了情节
的紧张感。
模型归纳:分析语言细节的作用,从要素模型上看,语言要素与“形象”“环境”“情
节”“主题”等要素联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表达效果”的源头——究“语言”之一
点,“语言”与“形象”“环境”“情节”“主题”等多点联动。
二.情节题
(编号:A007)1.请细读文章,然后概括小说的情节。
参考答案:①队员受困受渴;②队员舍己救人;③队员得瓜解渴。
模型归纳:主人公的活动展开构成情节,所以,概括情节就要概括主人公的活动。
(编号:A008)2.文章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的牵挂。这种写
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①用插叙手法,使紧张的情节暂时得到舒缓,使情节张弛有致。②侧面突
出了风的狂暴。③给读者设置了关于试验队员命运的悬念。
模型归纳:题干所指的“写法”,就是“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
的牵挂”这种“情节”安排。从要素模型上看,“情节”要素与“环境”“形象”等要素联
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究“情节”之一点,“情节”与“环境”“形象”
“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09)3.文中“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请赏析这句话。
参考答案: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中门被打开的情形,侧面突出了风
的狂暴。
模型归纳:需知命题人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全面赏析。赏析句子,就需要从含义、手
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全方位”赏析。上面答案,就是分别从手法、含义、作用三个方
面作答的,实现了赏析的“全方位”。
三.环境题
(编号:A010)1.文章第一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使用比喻、拟人手法,细细刻画了风暴中钢架房的状态,生动形象。②
为试验队员的出场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侧面推出了风的狂暴,点出自然环境
的恶劣。
模型归纳:“对风的描写”是“环境”要素。从要素模型上看,“环境”要素与“形象”
“情节”“主题”等要素有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就是“作用”的源头——究“环境”之
一点,“环境”要素与“形象”“情节”“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11)2.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风沙的狂暴,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险恶;②烘托了人物的坚韧、勇敢;③突出了互帮互
助的主题;④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⑤给主人公的出场设置了背景。
模型归纳:“风沙的狂暴”属于“环境”要素。从要素模型上看,“环境”要素与“形
象”“情节”“主题”等要素有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就是“作用”的源头——究“环境”
之一点,“环境”要素与“形象”“情节”“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四.主旨题
(编号:A012)1.小说的题目是“天嚣”,也有人认为用“美好的谜”做题目也很好。
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简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种:“天嚣”题目好。“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用
“天嚣”做题目,可以突出实验队员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天嚣”还是故事的
背景,引出了下文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天嚣”中发生的故事,更能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第二种:“美好的谜”题目好。因为不懂蒙语,无法交流,所以成了“美好的谜”。这
样,可以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模型归纳:题目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题目
的“作用”“效果”“好处”。所以,思考“哪一个题目好”,即可从题目与人物、情节、环
境、主题等要素的关联入手,这些“关联”就是答案的源头。
(编号:A013)2.文章以第三人称展开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小说情节得以自由展开。②对试验队员与蒙古族同胞的故
事反映得更真实、客观。
模型归纳:在理解人称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因文制宜。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
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
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
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
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
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
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
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
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
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
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
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
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
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
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
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
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
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
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
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
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有删改)
(编号:B1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
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
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
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
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编号:B102)2.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分析。(6 分)
(编号:B103)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
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101C 演绎 A001A 发现:
▊演练 B102 演绎 A012 发现:
▊演练 B103 演绎 A005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
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
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
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
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
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
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
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
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
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
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
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
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
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
他总是跑出去,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
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
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
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
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
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
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
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
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
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
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
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
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
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
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
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
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
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
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
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
在屋里!”
(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
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
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
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
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编号:B2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
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
感情的伟大,可贵。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
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
义,还善于反省。
(编号:B202)2.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6
分)
(编号:B203)3.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201A 演绎 A001A 发现:
▊演练 B202 演绎 A007 发现:
▊演练 B203 演绎 A010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将军泪
张爱国
草原骑兵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又一次突袭边疆。军情报到京城,皇上不再是往
常那样的惊慌失措,而是会心一笑,继而拍案而起,命令飞虎军迎战。
草原骑兵长驱直入。近百年来,每次他们遭遇饥荒,不,每当他们抢来的物资所剩无
几时,他们的铁蹄就踏将过来。每次不仅能掳去大批人、畜、物,还能收到中原王朝可观
的“息战金”。
可是这一次,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将终结在这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飞虎军手里。
交战伊始,他们满以为对手会像以前一样不堪一击。等他们发现了异常,迟了——飞虎军
以迅雷之势歼灭了入侵之敌,取得了近百年来中原王朝对草原劲敌的第一次胜利。
飞虎军大帐里,探马来报,敌军主帅恩鲁受伤,正带着残存的数百人马在几十里外休
整,战斗力丧失殆尽。将士们一听,纷纷请大将军下令,乘胜追击。
大将军不说话。他在想数年前组建飞虎军的情景:那时候,这群人大多还是孩子,但
凡是被选中的就立即无条件地被带进冰天雪地里,进行残酷的训练。别说战死的,单训练
中累死、病死、冻死的,就不计其数。大将军曾暗暗发誓,班师回朝后一定让每个人都封
官晋爵。
“大将军,乘胜追杀恩鲁,彻底歼敌,如此,他们至少三十年不敢南犯! ”副将道。
大将军还是不说话。他又在想他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寡母带着他受尽了人间
屈辱。参军以来,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战斗,多少次死里逃生,身上多少处伤口愈了又伤
伤了又愈。作为军人,杀敌报国是梦想,出将入相又何尝不是梦想?
“大将军,恩鲁不灭,不久又会集结人马南侵。恩鲁一死,敌国定然瓦解,我边疆从
此就高枕无忧啊!”
大将军依然沉默。他在想:现在,仅凭这一仗、这一功,全军上下,将士们达不到封
官晋爵的条件,自己也没有出将入相的资格。一旦杀了恩鲁,敌国瓦解,则从此再也无仗
可打,无功可立,飞虎军也没了存在的必要,所有的梦想更没了实现的可能。
“大将军,机不可失啊……”众将士齐声道。
“恩鲁狡诈,不可轻敌,不可盲目追击。”大将军一咬牙,命令道,“飞虎军全线后撖
五十里!快马报告皇上,说敌军又集结数万人马,准备与我军决战!”
很快,朝廷从全国各地紧急征集的新兵、筹措的粮草、打造的军械,千里驰援到飞虎
军。于是,飞虎军的捷报开始频频传到朝廷:飞虎军又打了胜仗,杀敌多少人,但恩鲁仍
然在逃,仍然在纠集人马,伺机再战。皇上又喜又忧,一面一次次嘉奖飞虎军,一面一次
次将兵员、粮草、军械送往飞虎军。
三年后,大将军见一切都已成熟,一举全歼敌军,杀死恩鲁。继而,敌国土崩瓦解。
大将军奉旨率领飞虎军,班师回朝。
京郊,蓝天白云,春风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沁人心脾。大将军端坐马上,身后是
威武浩荡的大军。前方,皇上率领满朝文武欢迎大军凯旋的锣鼓声已隐约可闻。路边, 野
地里,一位老妇人,白发凌乱,衣衫褴褛,骑坐在田埂上,艰难地挖着野菜。一个四五岁
的小男孩,裹着破旧的大棉袄,呆立在老妇人身旁,有气无力地问:“奶奶,我爹什么时候
回来?仗什么时候打完?”
“快了,快了……”老妇人气喘吁吁。
“你骗人,你老说快了快了,可……”小男孩呜呜地哭起来。
大将军下马,上前,拉过小男孩:“娃儿,想爹了?你爹在哪儿打仗?”
“飞虎军。”老妇人看看大将军和他的队伍,轻叹一声,“三年前,老大老二被飞虎军
征去,一个死于训练,一个死于战斗。去年,老三又被征了,老三媳妇就疯了。老头子上
个月给飞虎军送粮,累死在路上。现在,这一家就我和孙子,还有他的疯娘。”
看着祖孙俩已显浮肿的脸,大将军强忍泪水:“老姐姐,仗打完了,你儿子就要回来了。”
“谁说得准啊!三年前就说打完了,飞虎军要解散了,可是……”老妇人摇摇头,“唉!
我老了,今儿明儿就死了也不足惜,可怜我这孙子……”
大将军忽然热泪纵横。(有删改)
(编号:B3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写边疆又一次遭受草原骑兵的突袭,皇上得到军情不但不惊慌,反而会心一笑,
文章此处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四次写到将士们催促大将军乘胜追击,并对大将军的内心活动进行了三次较为
细致的描写,看似啰嗦,实则并不多余,有补充交代相关背景的作用。
C.“从此再也无仗可打……所有的梦想更没了实现的可能”,这里表现了大将军谋取战
功,为了个人功名,而置百姓疾苦、国家前途于不顾。
D.文章中的老妇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她的出现使故事顿生波澜,既推动了情节
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编号:B302)2.小说中的画线句“京郊,蓝天白云,春风徐徐,空气中花草的气息
沁人心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6 分)
(编号:B303)3.这篇小说的题目“将军泪”包含哪几层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你的看法。(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301C 演绎 A001B 发现:
▊演练 B302 演绎 A011 发现:
▊演练 B303 演绎 A012 发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一.谎言
(编号:B101)1.答案:C。解析:该项中“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
对比”无中生有,说法错误。文中有人们对铁匠家女人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并以
此揭示了深刻的内容,但没有对“铁匠”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失分警示】误选 D 的多。误以为该项中“层层铺垫”说法错误。其实,故事最后“谎
言”的真相,前文做了多次铺垫。铺垫之一,鬼子小队长不相信陈铁匠能杀死两个日本兵;
铺垫之二,鬼子杀死陈铁匠父子后,还强征村里的男人做劳役;铺垫之三,村里的女人们
对铁匠女人误解,她们对铁匠女人的怨愤。正因为有这些铺垫,方使得“谎言”的结局更
自然合理、人物形象更突出。需知铺垫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更自然,二是更突出。
(编号:B102)2.答案:含义:“谎言”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陈铁匠为了救全村人,
谎称两个鬼子是自己杀死的;二是日本鬼子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谎称有人杀死了日本兵。
(每点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
作用:串联起了全文的主要情节,赞颂了陈铁匠为救乡亲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揭露
了侵略者的阴险、卑劣,表现了深刻的主题。(3 分)
解析:“谎言”的作用,属于从情节上设题,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谎言”除了在情
节上的作用之外,还与形象、主题等要素密切关联。这三个“关联”就是答案的源头。上
面的参考答案,就是分别从情节、形象、主题的角度作答的。
(编号:B103)3.答案:①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
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②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
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③勾勒出抗战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
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每点 2 分)
解析:“盐河边的女人们”是小说的次要人物。题干“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说
明是从“人物”角度设题。从要素模型上看,对主人公的影响、对情节的影响、对环境的
影响、对主题的影响,是得出答案的思考方向。上述参考答案,即分别从上述四个角度作
答的。此即“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101C 演绎 A001A 发现:二者错误均属于“多了”。A001A 是内容(肖像
细节)“多了”,B101C 则属于手法(对比)“多了”。故需考生阅读文本时耐心细心,拿选
项细细比对原文,
▊演练 B102 演绎 A012 发现:虽然题干不同,但核心仍是“标题的作用”问题。
二者在作答时,均需思考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联系。这些“联系”,即答题的
方向,也是答案的源头。
▊演练 B103 演绎 A005 发现:虽然题干表述不同,但从核心考点上说,二者均
属人物形象题。分析时均需抓住人物形象与情节、主题、环境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
答题的方向,也是答案的源头。即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二.老夫老妻
(编号:B201)1.答案:A。解析:A 项中“妻子在家强势”说法无中生有,原文无
相关依据。如此设错,专门针对“一叶障目”“断章取义”“管中窥豹”的错误思维。整体
把握文章内容、情感,才不至于被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误导”。
(编号:B202)2.答案: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
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
②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③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
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
⑤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每点 1 分。)
解析:从人物的表现及文章相关的词语,即可概括出心理变化。“愤怒”“伤心和委屈”
“感到幸运”“甜美温暖”这几个词语,原文中本有,摘取出来即可。第五段中老婆儿的心
理活动,可以概括出“担心”。
(编号:B203)3.答案: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
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②人物描写
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
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④点出了自然环境。
解析: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环境要素与“情节”“人物”“主题”等要素关联密切。
这些“关联”就是答案的源头——究其一点,四点联动。上述参考答案,即分别从情节、
人物、主题、环境等角度回答。提醒:散文小说中的景物,如“雪”“松树”等等,就是“意
象”。作者化“意”为“象”,读者需转“象”为“意”。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201A 演绎 A001A 发现:二者错误均属“多了”。B201A 中“妻子在家
强势”说法无中生有。这种错误常发生在“捕风捉影”上,仅凭文章中几个词语或句子(捕
风),就简单粗暴地得出结论(捉影)。
▊演练 B202 演绎 A007 发现:二者从考查内容表面看虽分属人物心理、小说情
节,但均为概括题。均需将对应内容先分出层次,再概括层次内容。
▊演练 B203 演绎 A010 发现:二者均属对环境描写的考查。分析时,均需抓住
环境与人物、主题、情节等的联系。几种“联系”最紧密,就是答案有几点;这几种最紧
密的“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题干虽究环境之一点,思考时却要环境与人物、主题、情
节等多点联动。
三.将军泪
(编号:B301)1.答案:C。解析:“这里表现了大将军谋取战功,为了个人功名”分
析不准确,说法片面,结合全文来看,大将军此时虽有为自己考虑的因素,但也是在为自
己的士兵及飞虎军的前途考虑。
(编号:B302)2.答案:①自然环境描写预示战争已经结束,营造了飞虎军大战告捷
后祥和、安宁的氛围,烘托了将士们喜悦的心情。②此处自然环境描写与下文对老妇人及
其孙子的描写形成巨大反差,构成情节上的突转。③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问题。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此句是环境描写,从小说要素
模型上看,这一要素与“形象”“主题”“情节”等要素密切关联。这些“关联”,就是作答
的方向。上面的参考答案,即分别从形象、情节、主题的角度作答的。此即“究环境描写
之一点,形象、情节、主题等多点联动”。
(编号:B303)3.答案:①面对异族骑兵对国家的长期欺凌,大将军奉命组建飞虎军,
无数的人为此付出生命,边疆长期的战乱如今得以平定,作为大将军百感交集。②为了士
兵能封官晋爵,自己能出将入相,实现所谓的梦想,故意延误战机,为给老妇人这样的广
大百姓家庭造成的创伤而深深懊悔和自责。③自己出身贫苦,父亲早亡,受尽人间屈辱,
无数次死里逃生,戎马一生,为了梦想杀敌报国,自己内心充满凄苦的身世之感。(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将军泪”是附属于“将军”这个人物的表现,所以,其与“将军”
本人关系密切,其与情节、主题关系密切。这三种“关系”,就是答案的源头。上面参考答
案,即分别从主题、情节、人物等角度思考作答。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301C 演绎 A001B 发现:二者错误均为“错了”。A001B 属于对故事认识
错误,B301C 则属于对人物分析错误。提示考生:分析小说人物,需整体把握文章,不可
一叶障目。
▊演练 B302 演绎 A011 发现:二者均属对环境描写的考查。思考时均需抓住环
境描写与主题、人物、情节等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题干所问“作用”的源头——究
“环境描写”之一点,需将“环境描写”与人物、主题、情节等多点联动。
▊演练 B303 演绎 A012 发现:虽同属对题目的考查,但侧重点不同。B303 侧重
题目的含义,故需抓住题目与文中人物、主题、背景等联系来思考;A012 则侧重题目的作
用、效果,故需抓住题目与人物、情节、主题、环境的关系来思考——“作用”必须通过
与其他要素的联系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