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指津:古代诗歌阅读 1 道全息题+7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答思
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
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试题的考点。
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1.彻悟文本特征。
2.明确试题考点。
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题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
古代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古代诗歌有常见六要素:内容、形象、语言、思路、技巧、
情感。其形象、语言、思路、手法等要素,从根本上说均服务于情感态度的表达。
古代诗歌在语言上的主要特征,是含蓄性、跳跃性、隐喻性。含蓄性主要表现在意象、
景物等方面,跳跃性主要体现在结构的起承转合、上下句的内容空白等方面,隐喻性主要
表现在手法上,如用典抒情、托物言志、意象含情等等。
二.明确试题考点
古典诗歌阅读,考查的方向主要是诗歌的六要素:内容、情感、形象、语言、技巧、
思路。四选一的选择题、简答题均从以上六个要素上设题。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正确理解和赏析诗歌。从诗歌原意到选项内容,设错方向
主要有三:
从“无”到“有”,可称之“多了”;
从“彼”到“此”。可称之“错了”;
从“正”到“歪”,可称之“偏了”。
诗歌鉴赏简答题,主要考查初步鉴赏诗歌。考查的方向主要是内容、情感、形象、语
言、技巧、思路。
三.构建答题模型
选择题答题模型:熟知选项常见错误——“多了”“错了”“偏了”,辨清选项易错点,
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对照。
简答题答题模型:诗歌是一个整体,形象、语言、技巧、情感、思路等各个要素之间
密切关联。分析某个要素的含义、作用、情感、技巧之时,要找到、理解此要素与其他要
素的联系——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第二节 用一首诗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经典范例】
我们以孟浩然的《早寒有怀》为例,详解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及作答攻略。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
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第一类:选择题
(编号:A00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选用落叶、大雁、北风等景物,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围。
B.首联刻画景物,颔联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触景生情的手法。
C.在古代诗文中,“雁”是可以传递书信的,本诗中的“雁”,取的却是“鸿雁南飞”
之意。
D.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归帆天际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
答案:D。解析:D 项中“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理解错误,“归
帆天际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遥望天边驶来的船只。
模型归纳:此项错误即“错了”——对原文内容的理解“错了”。选择题中,还可能发
生其他要素中。如手法判断错误、情感判断错误、形象特点错误等等。
(编号:A00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
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
思乡念亲的心情。
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
D.颔联中,“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这个“隔”字,透
露出思乡之情。
答案:C。解析:C 项“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
模型归纳:此项错误即“多了”——对抒发的情感理解“多了”。诗歌各个要素,都可
能在选择题上发生“多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编号:A00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用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
氛围。
B.“平海夕漫漫”写出了在阴暗的天色下,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的景色。这种景
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C.“迷津欲有问”暗寓隐居与从政的冲突。作者用此典故,可大致推知作者当时与主
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
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用词平淡质朴。细细咀嚼,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
造意之苦的。
答案:C。解析:C 项“作者当时与主政者存在巨大心理隔阂”理解偏颇,而应该是“作
者对于隐居与从政的选择是迷茫的”。
模型归纳:此项错误即“偏了”——对作者的心态理解“偏了”。诗歌各个要素,语言、
形象、情感等,都可能在选择题上发生“偏了”的错误。“偏了”往往是在程度上发生错误,
常见的表现有:情感程度错误、意境氛围程度等。
第二类:简答题
一.形象题
(编号:A004)本诗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所描绘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落叶(木)、鸿雁、北风、长江”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落叶萧
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面寒冷的深秋景象。
模型归纳:概括景物特征,一要读懂诗歌,走进诗歌情境,在“设身处地”中体味彼
时景象;二要熟记景物特征的术语,因诗制宜后对号入座。
二.语言题
(编号:A005)1.第二联中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隔”字。“隔”有“隔绝”“隔断”之意,不仅表明了家乡之远,而且表明
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
模型归纳:分析词语的表现力,一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二要分析词语的手法,三要明
了词语含蕴的情感——题目究词语表现力之一点,则答案中含义、手法、情感多点必须联
动。
(编号:A006)2.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首联渲染凄冷的深秋景色,饱含了伤感、哀愁的情绪,为诗歌奠定了伤感、
哀愁的基调。以此起兴,顺而转入对家乡的遥望——“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解析: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多种景物渲染,渲染出深秋之无限寒意。意
象本有意——凄冷、心冷,心境强化意——羁旅,客愁。渲染,实际是用带有情感的意象,
反复刺激读者心灵,使其产生意象所带的情感。因其反复刺激,导致情感的叠加波峰,汹
涌而至,读者深受感染。落叶——寒,雁阵——寒,北风——寒,三者叠加,够寒!
基调:基础的、起始的感情调子。意思是,诗歌下文情感,与开头情感一致。注意:
能奠定基调的,必是诗歌首句。先渲染凄冷深秋景物,饱含伤感情怀,正是“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之妙,在于在“正事”之前,出现一种过渡。而这种过渡,是由此
及彼,起于景物,兴于情感;起于彼类,兴于此类——如果啥意思都直接表白,多没意思!
模型归纳:分析某句的作用,需知在诗歌的整个系统中,此句与诗歌“情感”“思路”
“手法”等密切关联。这些“关联”就是“作用”的源头——题目究诗句“作用”之一点,
答案中需“情感”“思路”“手法”等多点联动。
三.技巧题
(编号:A007)1.题目为“早寒有怀”,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请结合首
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通过渲染的手法,写木叶落,雁南飞,秋天让人感到寒冷;北风呼啸,更
渲染寒冷。
模型归纳:题干中“如何”二字,可知考点是表现手法。手法的术语本身不重要,但
术语却是对手法的高度概括。故用准确规范的术语来解说手法,言简意赅。
(编号:A008)2.诗歌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乡泪客中尽”,直接抒情,直接点明了乡思情深,也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凄
苦。而“归帆天际看”则虚写家人盼望自己,从对面落笔,把思乡之情写得更加真写感人。
这两句虚实结合,极富表现力。
模型归纳:“抒情方面”是个限制词。分析“第三联在抒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必须联
系“情感”“手法”“作用”等要素——究“特色”之一点,“情感”“手法”“作用”等多点
联动。
(编号:A009)3.本诗颈联、尾联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任选一联赏析。
参考答案: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
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
尽显思乡之情。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
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
的迷茫心理。③“平海夕漫漫”以景结情,使思归念亲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表达得更
加含蓄。
解析:在诗歌尾句,用景物描写结束,看似中断了抒情,实则转换了抒情的方式,转
向将情感寄寓在景物中,从而实现婉曲、含蓄的表达。此句含蕴了什么情?思归念亲的哀
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平海”对应思归念亲;“夕”傍晚天色阴暗,江水“漫漫”对应“前
路茫茫”。
用典抒情:1、“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可知情感中蕴含隐
居与从政的冲突,核心在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的冲突;2、“孔子使子路问津”,可
知孔子等人迷路了。暗点作者迷茫之心绪。
烘托: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
至黄昏。一片浩渺、迷茫的景色,景语即情语,读者也能透过景物窥知作者心情。烘托出
作者迷茫的心情。烘托,究其实,是一种含蓄,是一种需要读者从景物中悟得情感的婉曲
表达。
模型归纳:赏析诗歌,须得从该句的含义、手法、情感、思路等几个角度赏析。多角
度赏析,才能呈现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赏析。
(编号:A010)4.第三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写家人在盼
望自己的归去,家人们遥望着“天际”的“孤帆”。不直言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从对面落
笔,假想家人在思念自己,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模型归纳:题干中的“如何抒发情感的”,其实就是“抒发情感用了什么手法”。故需
答出手法名称,再结合诗歌内容对手法做解释,如何点出此手法的效果。即手法、解释、
效果缺一不可。
(编号:A011)5.诗歌颈联在抒情上很有特点,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联想或想象)的写作手法。上句写作者自己在旅途
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句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望着
天边驶来的船帆,盼望着自己归来。作者从对面落笔,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
实,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模型归纳:题干中的“很有特点”,即说明绝非一般的借景抒情等等。古典诗歌中,“特
别”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呢?有用典抒情,有从对面落笔。此诗中“归帆天际看”即是从对
面落笔。
四.情感题
(编号:A012)1.试分析尾联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迷茫与愁苦之情。“迷津欲有问”,用孔子使子路问
路的典故,点出内心的迷茫,即从政与归隐的心理矛盾。“平海夕漫漫”写景,江水与海相
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模型归纳:首先答出准确的感情术语,然后,需结合诗歌内容对所答术语做支撑——
例证你所答术语的正确。
(编号:A013)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的思乡盼归之情、隐居与从政的迷茫之情。作者先借景抒情,
以凄清的秋景表现内心的惆怅,再写自己客居楚地,想到亲人不觉落泪,而要归去却水天
茫茫,找不到归路。
模型归纳:从整体看,需要遵循“分条-概括-例证”六字原则。即:答案要分条列举;
每条中先将感情的术语列出,再结合诗歌内容对所答术语做支撑——例证你所答术语的正
确。“分条”可使答案有序,“概括”可使答案有理,“例证”可使答案有据。
第三节 用 7 首典型诗歌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01.(边塞征战诗)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
争的征兆。③麟阁:即麒麟阁。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霍嫖姚:
即霍去病。
(编号:B10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写破敌时的艰难。全诗笔力雄健,
结构新颖。
B.“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出边塞。“出渭桥”而“鸣鞭”,
正所谓快马加鞭,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C.汉地拉弓,匈奴地搭箭,表示射箭动作持续时间长。拉开弓能持续这么长时间,说
明战士们臂力很强。
D.用“星芒尽”“海雾消”,用星芒已尽,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既写出了北地
的自然景象,又象征战争的结束。
(编号:B102)2 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
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你觉得太白用“独”字,表达“有感”,
有哪些思想感情呢?试结合原诗分析。(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101A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101C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101D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102 演绎 A012 发现:
02.(禅理题画诗)阅读下面这首隋唐诗,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编号:B20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刻画静态写物,次句则描写动态场面。末句虽不言女红之工巧,而工巧自见。
B.绣女们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都从“争”字中隐隐透出。
C.“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绣女们动作的轻灵和姿态的优美
D.三四句写把完工后的绣屏风安放到花园里去,连黄莺都闻到香气了,离开柳枝向绣
屏风飞来。
(编号:B202)2.三四句主要表现了什么?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进行赏
析。(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201D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202 演绎 A009 发现:
03.(羁旅行役诗)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
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
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编号:B30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
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
对兄长的敬意。
C.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
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D.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
的内涵。
(编号:B302)2.本诗首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301C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302 演绎 A005 发现:
04.(即事感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其间。②牛山:《晏
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编号:B40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佳节携酒登山,远眺长江,江南的景色已初显秋意。
B.尾联中,诗人借典故抒怀,既点明了人生的短暂无常,又表达出了悟生死的释然。
C.全诗在记叙中写景,在叙事中抒情,于议论中用典,情景交融,意蕴丰厚,兴寄高
远。
D.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直白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与感慨。
(编号:B402)2.写景的句子中“涵”字用得极好,请加以赏析。(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401D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402 演绎 A005 发现:
05(山水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ɡ):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
样子。
(编号:B50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的“议”字用得好,好在点出了境界,“议阴晴”也用得好,好在可以统摄全
诗。
B.颔联写“荷雨”,所谓“荷雨”其实与“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杏花雨相类似,均写
出了令人凉爽之意。
C.颈联,借物衬托人,属于侧面描写,是一种象征写法,表达了作者如鹊鸥般的自由
自在。
D.尾联,与首联一样采用了拟人手法,但这拟人手法是反面运用,加强了艺术表现力。
(编号:B502)2 结合全诗,简析“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
达的情感。(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501C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502 演绎 A009 发现:
06.(思乡怀人诗)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
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
是离人泪。
(编号:B60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秋色如画,为全诗奠定了伤感
的感情基调。
B.临水人家竹篱茅舍,岸边酒旗迎风轻扬,远处烟村错错落落,一丝温暖慰藉油然而
生,一缕乡思也由心底萌生。
C.“凄凉”二字直抒胸臆,点明“乡心”的况味,处此境地,“心”不由己,深入一层
写乡思之撩人,感情更深挚。
D.“凤楼”借指家中的妻子,此句写路远人遥,视线难及,回头凝望,也是徒劳,点
明“乡心”的具体内涵。
(编号:B602)2 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601A 演绎 A001 发现:
▊演练 B602 演绎 A006 发现:
07.(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诗词,完成 1~2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菩萨蛮®
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
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
词,奏毕,皆泣下沾裳。”(《 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帝殿宇。
(编号:B70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
隐。
B.诗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诗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庙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
极致。
D.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
真,浑朴苍凉。
(编号:B702)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701B 演绎 A002 发现:
▊演练 B702 演绎 A008 发现:
古典诗歌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01.塞下曲六首(其三)
(编号:B101)1.答案:B。解析:A 项中“破敌艰难”理解错误。诗中恰恰表现的
是破敌之迅速。C 项曲解原意,“弯弓”不是表示拉弓时间长,臂力强,而是表示战争持续
时间短,写出了将领指挥得当,战役胜利“神速”;D 项中“茫茫大海上雾气也已经消散”
理解错误,这里用的是比喻,其实是大漠,胡地哪来的“海雾”呢?北方沙漠、草原,广
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比喻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编号:B102)2. 答案:①心中不平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能上“麒麟阁”的“只
有”上将,而更多的士卒只能默默无闻;②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或自豪和满足之情)。战
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受奖,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
豪和满足。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③对建立功业将领的赞美之情。虽
然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上麟阁,可见此将领的指挥艺术的高超。(每点 3 分,答对任
意两点 6 分)。解析:对“独”的多角度理解,是作答之关键。“独”之一,是能上“麒麟
阁”的“只有”上将;“独”之二,是战士们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仍因能报效国家;
“独”之三,是战将如云,却“独”有少数如此战役之上将能上麟阁。三个角度,三种情
感。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101A 演绎 A001 发现:二者均属理解“错了”。B101A 属于对诗歌内容
的理解“错了”——后三句表现的是破敌的迅速,而不是选项所说的“破敌时的艰难”。命
题人用选项中的“艰难”一词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演练 B101C 演绎 A001 发现:二者同属理解“错了”。B101C 中对“弯弓”理
解错误,这个错误,恰恰能考查出考生理解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少、思维能力差的考
生,很容易对 C 项产生模糊甚至误为正确。
▊演练 B101D 演绎 A001 发现:二者同属理解“错了”。B101D 的考查涉及比喻,
难度较大。没有辨识出“海雾”是比喻性质,即容易坠入陷阱。
▊演练 B102 演绎 A012 发现:二者同属于情感分析题。A012 是分析尾联表达的
情感,而 B102 则分析一个“独”字包含的情感。
分析尾联的情感,侧重分析尾联本身即可;分析“独”字包含的情感,思考时需考虑
“独”与诗歌其他地方的联系。也即,发现“独”在诗歌中的多种表现,在多种表现中得
出多种情感,是关键。
02.咏绣障
(编号:B201)1.答案:D。解析:D 项中“闻到香气”理解错误,非闻到香气,而
是黄莺见到绣品上的景物误以为真。
(编号:B202)2.答案:后两句主要表现绣女们技艺高超,绣品精美。(2 分)用了
侧面描写的手法,(2 分)写屏风绣成后安放在春天的园子里,竟可乱真到让黄莺从柳条上
飞下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女的技艺高超。(2 分)解析:没有正面直接写绣女的技艺高超,
而是借用黄莺飞下来表达——借他物表达此物,为侧面描写。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201D 演绎 A001 发现:二者均属对诗歌内容理解“错了”。B201D 项的
错误,容易迷惑不了解题画诗特点的考生——不知“引得黄莺下柳条”是侧面描写绣女技
艺的高超,故而被选项内容迷惑。
▊演练 B202 演绎 A009 发现:二者均属手法分析题。做好此类题,关键是将熟
练掌握的手法特点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然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A009 分别考查了虚实结合、
用典抒情、景物烘托和以景结情,B202 则考查了侧面描写。《咏绣障》诗中,很显然中心
是赞美绣女的高超技艺,把握这个中心,即可知三四句的侧面描写之意了。
03.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编号:B301)1.答案:C。解析:C 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
整年。
(编号:B302)2.答案:首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冬至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
感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
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301C 演绎 A001 发现:A001 属于对诗歌诗句内容理解“错了”,B301C
则属于对一个词语(穷)理解“错了”。一个“穷”字,即可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考生拉于
马下。
▊演练 B302 演绎 A005 发现:A005 属于炼字题,侧重考查动词的表现力;B302
则属于“高级”炼字题,考查诗眼。诗眼须符合“精炼传神,揭示主旨”的特征,故知首
联中“惊”精炼传神,且将诗人的心理状态、情感态度“揭示”了出来。这类题目,考生
须记得“字中有情”“字中有人”“字中有时代”“字中有境遇”。
04.九日齐山登高
(编号:B401)1.答案:D。解析:D 项中“直白地表达”中“直白”表述错误,非
直白,而是委婉曲折。
(编号:B402)2.答案:“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登高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
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一个“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这优美的景色,读来使人神往。解析:需先明白“涵”是沉浸的意思,即鸿雁和齐山都倒
映水中。借水中美丽倒影,写出了这一带美丽的景色。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401D 演绎 A001 发现:A001 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了”,B401D 则
属于对诗歌语言风格理解“错了”。可见,选择题中,“错了”可以发生在诗歌的各个要素
之间。
▊演练 B402 演绎 A005 发现:二者同属于炼字题。二者均需先点出词语在诗中
的含义,然后描述诗句的意思,最后点出该词包含的情感或者表达的效果。如此作答,才
能呈现出对某个词语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理解。
05.山行即事
(编号:B501)1.答案:C。解析:C 项的“象征写法”判断错误,此诗中鹊鸥不是
象征物。
(编号:B502)2.答案:山“不言语”,是拟人手法;“唤醒三日酲”是夸张手法,表
现出可爱的山色,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表达了作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501C 演绎 A001 发现:A001 属于对诗歌内容理解“错了”,B501C 则属
于对诗歌手法的判断“错了”。当然,对手法的判断也是一个综合性思考过程。
▊演练 B502 演绎 A009 发现:二者均属分析诗句手法及情感。需注意的是,手
法是为了更好表达情感的手段。所以,B502 中拟人手法和夸张手法,目的是更好地表达作
者对怡人山色的喜爱之情。A009 亦然。
06.青玉案
(编号:B601)1.答案:A。解析:A 项中“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理解错误,首
句所写是欢乐之景。
(编号:B602)2.答案: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 分),又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
的惆怅之情(4 分)。解析:思考诗句的作用,需从内容、手法、主题、情感等角度思考,
如此方能呈现全方位思考。上述答案即是。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601A 演绎 A001 发现:A001 属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了”,即对诗歌
写了什么理解“错了”;而 B601A 则属于对诗句的作用理解“错了”。此项陷阱就在首句会
被部分考生误解为凄凉之景——部分考生断章取义,见首句“秋”马上联想到秋之凄凉。
▊演练 B602 演绎 A006 发现:二者均属诗句作用分析题。在分析时,均需找到
该诗句与诗歌其他要素的联系。这些“联系”,既是答题的角度,也是答案的源头。
07.菩萨蛮
(编号:B701)1.答案:B。解析:B 项,“双飞燕"不是虚写.而是登楼所见实景;“写
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断章取义导致无中生有。
(编号:B702)2.答案:①乐景衬哀情。(1 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宮室,目
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望和痛苦。(2 分) ②寓情于景。
(1 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2
分)解析:回答景情关系,首先要有景情关系的系统图: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乐景乐情,
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以景结情。其次,要熟知六种关系的表现,以与诗歌内容相对应。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701B 演绎 A002 发现:二者均属于情感“多了”。此类错误往往由对某
个词语的断章取义、妄加猜想而成。属于无中生有,赏读诗歌,需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
再进行个别词语的分析判断——脱离整体意思所做的判断,很容易断章取义。
▊演练 B702 演绎 A008 发现:A008 考查抒情的特点,并没有单问“手法”,自
然包含手法、情感、效果等方面的特点。B702 则分析景情关系,首先脑中要有景情关系的
系统图: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乐景乐情,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以景结情。然后结合诗
歌内容具体分析、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