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名师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答思
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
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试题的考点。
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1.彻悟文本特征。
2.明确试题考点。
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其小说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见。小说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包含主题、人物、情节、
环境四个要素。人物要素的次要素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情节要素的次要素有:
题目,开头,结尾,线索等;环境要素的次要素有:景物,风俗、习惯等。
要素联系: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服务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间又有
密切关联。
三要素与主题的联系:人物活动表现主题,情节发展例证主题,环境描写突出主题。
三要素两两之间的联系:人物活动构成情节,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环境烘托人物性格,
人物活动暗示环境;情节暗示环境特点,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二.明确试题考点
内容考点:基于小说的文本特征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人才需求,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
读的“角度考点”,集中在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和四个要素上。也即小说阅读试题的选
择题和简答题,大都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四个要素方面设题的。
思维考点: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服务于主题,三要素之间又有密切关联。这种“服
务”“关联”,就是命题的常见思维方向,往往就是答案的源头。
三.构建答题模型
内容基础:明确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要素及其附属次要素,彻悟四要素和主题
的关系,彻悟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思维基础:文章是一个整体,各个要素共同为主题服务。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一个要素的含义、作用、效果等,必然在与其他要素密切的关联显现。
答题模型:选择题——掌握选项常见错误(硬性拔高、无中生有、管中窥豹、曲解文
意等),整体把握文章,分辨选项错误;简答题——究其一点(题干考查方向),多点联动
(答题内容方向)。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经典范例】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
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
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
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
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
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
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
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
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
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
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
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
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
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
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
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
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
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
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题型分析】
(编号:A0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肖像细节和心理细
节,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
迹般的出现,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
C.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给试验队员们送来西瓜,表现了戈壁牧民们对试验队员的关爱,
以及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编号:A002)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
分)
(编号:A003)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
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 分)
1.参考答案:D。A 项“多了”,其中“肖像细节”在文章开头部分没有。B 项属于“错
了”。该项中“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解说错误。“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
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都是“互帮互助”的结果,
绝非选项所言的“纯属偶然”。C 项“偏了”。其中“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生
硬拔高了思想情感。
模型归纳:文本类试题的选择题,其错项错误原因,不外乎三种:错了,多了,偏了。
这其中以“错了”为最多,可能发生形象特点、思想情感、环境特点、手法技巧、情节特
点等多方面的“错了”;“多了”即无中生有,同样可能发生在多个要素间;“偏了”往往是
程度出现偏差,常见生硬拔高、强贴标签等。
2.参考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
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
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③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
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人生哲理。
模型归纳:从题干上看,此题从“情节”处设题。小说中的“情节”要素,必然与“人
物”“主题”“环境”等要素密切关联。抓住这种“关联”,就知道了答题的方向——究其一
点,多点联动。
3.参考答案:①以得瓜解渴的“美好的迷”为结尾,使情节反转,出人意料,增强小
说的戏剧张力。②以这个未解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③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因为
听不懂蒙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民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模型归纳:从题干上看,此题仍是从“情节”处设题,必须注意到“情节”要素与其
他要素密切的关联。明晰这种“关联”,就知道了答题的方向所在——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考点演练】
我们以《天嚣》为小说阅读母题,详解小说阅读的典型题型,并归纳作答的思维
模型。请大家在作答后面的强化训练时,先深入学习母题,以指导子题(强化训练)的解
答。
一.人物题
(编号:A004)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五自然段“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
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描写试验队员的动作细节,突出了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性格。
②为下文中听到敲门声埋下了伏笔。③侧面写出了飓风的狂暴。
模型归纳: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自然要将“句子”与小说其他要素“形象”“情节”
“环境”的联系思考,找到“句子”与“形象”“情节”“环境”的联系,就发现了答案的
源头——究其一点,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05)2.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试验队员,也有人说是蒙古族同胞,
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种:试验队员是主人公。①文章为试验队员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意在衬托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形象。②围绕试验队员,文章安排了三处典型情节。
③试验队员们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种:蒙古族同胞是主人公。①试验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是蒙古族同胞出
场的背景。②蒙古族同胞冒着巨大危险给队员们送西瓜,突出了舍己救人的主题。
模型归纳:探究主人公是谁,是从“形象”方向设题。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形象”
要素与“情节”“环境”“主题”要素联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究“形
象”之一点,需“形象”要素与“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
证。
(编号:A006)3.开门之前,队员说:“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这一
处语言细节,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队员们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传达出风沙的狂暴;③加剧了情节
的紧张感。
模型归纳:分析语言细节的作用,从要素模型上看,语言要素与“形象”“环境”“情
节”“主题”等要素联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表达效果”的源头——究“语言”之一
点,“语言”与“形象”“环境”“情节”“主题”等多点联动。
二.情节题
(编号:A007)1.请细读文章,然后概括小说的情节。
参考答案:①队员受困受渴;②队员舍己救人;③队员得瓜解渴。
模型归纳:主人公的活动展开构成情节,所以,概括情节就要概括主人公的活动。
(编号:A008)2.文章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的牵挂。这种写
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①用插叙手法,使紧张的情节暂时得到舒缓,使情节张弛有致。②侧面突
出了风的狂暴。③给读者设置了关于试验队员命运的悬念。
模型归纳:题干所指的“写法”,就是“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
的牵挂”这种“情节”安排。从要素模型上看,“情节”要素与“环境”“形象”等要素联
系密切。这些“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究“情节”之一点,“情节”与“环境”“形象”
“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09)3.文中“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请赏析这句话。
参考答案: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暴风中门被打开的情形,侧面突出了风
的狂暴。
模型归纳:需知命题人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全面赏析。赏析句子,就需要从含义、手
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全方位”赏析。上面答案,就是分别从手法、含义、作用三个方
面作答的,实现了赏析的“全方位”。
三.环境题
(编号:A010)1.文章第一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使用比喻、拟人手法,细细刻画了风暴中钢架房的状态,生动形象。②
为试验队员的出场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侧面推出了风的狂暴,点出自然环境
的恶劣。
模型归纳:“对风的描写”是“环境”要素。从要素模型上看,“环境”要素与“形象”
“情节”“主题”等要素有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就是“作用”的源头——究“环境”之
一点,“环境”要素与“形象”“情节”“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编号:A011)2.文章开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风沙的狂暴,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渲染了自然环境的险恶;②烘托了人物的坚韧、勇敢;③突出了互帮互
助的主题;④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⑤给主人公的出场设置了背景。
模型归纳:“风沙的狂暴”属于“环境”要素。从要素模型上看,“环境”要素与“形
象”“情节”“主题”等要素有密切联系。这些“联系”就是“作用”的源头——究“环境”
之一点,“环境”要素与“形象”“情节”“主题”等要素多点联动。上述答案即例证。
四.主旨题
(编号:A012)1.小说的题目是“天嚣”,也有人认为用“美好的谜”做题目也很好。
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简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第一种:“天嚣”题目好。“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用
“天嚣”做题目,可以突出实验队员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天嚣”还是故事的
背景,引出了下文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天嚣”中发生的故事,更能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第二种:“美好的谜”题目好。因为不懂蒙语,无法交流,所以成了“美好的谜”。这
样,可以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模型归纳:题目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要素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题目
的“作用”“效果”“好处”。所以,思考“哪一个题目好”,即可从题目与人物、情节、环
境、主题等要素的关联入手,这些“关联”就是答案的源头。
(编号:A013)2.文章以第三人称展开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小说情节得以自由展开。②对试验队员与蒙古族同胞的故
事反映得更真实、客观。
模型归纳:在理解人称效果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因文制宜。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旧事土黄
孙君飞
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
刚刚磨过。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
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
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我掂着镰刀,却
怎么也钻不进去。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父亲放
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
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十根手
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父亲割
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
的衣裳湿透一大片。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
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
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
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我出门上
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
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
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
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
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
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
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他基本上完工了,简直是个奇迹!
荒地里的料姜石,他全拣出来放在地边,给荒地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荒地里的土一锨一
锨翻成倒扣的瓦片状,等北风再吹吹寒冷和厚雪再冻冻,它们就容易敲成碎块,种黄豆会
肚子圆,种油菜会满身黄,种萝卜也会婴儿肥吧。父亲回到家,我看到他瘦了整整一圈,
身板还结实,眼睛里发红,不知道是疲惫还是满足。他不说话,也不笑,跟往常一样,好
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我在阎连科的《我与父辈》中读到一段话:“我看着他(父亲)把镢头举过
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镢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
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父亲那由直到弯的腰骨,这时会有一种柔韧的响
声,像被奔跑的汽车轧飞的砂粒样,从他那该洗的粗白布的衬衣下飞奔出来……(他)将
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几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特别舒耳的几下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
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虚土或坷垃,仰躺上去,面向天空……”我脑袋里嗡的一声,
不由眼热心跳,暗暗叫起来:这个开荒的父亲不也活脱脱是我的父亲吗?我想不出的开荒
场面,阎连科一笔一笔地描绘出来了。他们的土地是黄色的,我们的土地也是黄色的,里
面都有料姜石;他们需要开荒,我们也需要开荒,开荒的父亲简直就是同一个父亲啊。不
同的是他们的荒地最后收归公有,我家的荒地则一直属于自家,种出圆滚滚的黄豆,炒熟
后丢嘴里咬烂嚼碎,虽不耐饥,但那焦脆油香味一辈子都忘不了。
一片荒地并不能改变我家的命运,但父亲母亲毕竟用黄豆油菜芝麻的颜色覆盖了它的
土黄和荒蛮……(选自 2015 年 5 月 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编号:B401)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以“旧事土黄”为题,给“旧事”涂上土黄的颜色,为全文蒙上一层怀旧色
彩。
B. 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对两张镰刀的描写,生动表现了父子二人你追我赶
的劳动场面。
C. 第二段中,父亲没有料到犁铧会折断,这表明父亲对开荒的困难估计还是有所不
足。
D. 文中几次写到母亲,主要是通过母亲来正面描写父亲开荒的艰难,与前文的割草
场面相互映衬。
(编号:B402)2. 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6 分)
(编号:B403)3. 文章第四段写到阎连科的《我与父辈》,有何用意?(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401D 演绎 A001B 发现:
▊演练 B402 演绎 A007 发现:
▊演练 B403 演绎 A008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左手神医
北乔
在江苏东台三仓乡,朱庆树的名头很大,人称“左手神医”。
朱庆树七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以后他靠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维持生活。十六岁的时
候,村里来一位道人。在桥头,道人遇上朱庆树,没说上几句话,朱庆树就跟道人离开了
村子。他什么也没带,他也没什么可带的。九年后,在村里人把朱庆树忘得差不多的时候,
他回来了,一身粗布长袍,一个大药箱,右边空空的袖子随风飘荡。
村里的接生婆一年前生了病,是种怪病,能吃能喝,就是人一天天地消瘦。朱庆树到
村子里时,接生婆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就像树干挂个皮囊似的。朱庆树用他的左手替接生
婆把脉后,开了个药方。接生婆吃了十副药,居然好了,又忙着为人们接生去了。这以后,
她除了帮人家接生,还多了件事,就是到处夸朱庆树医术高明。她说:“我啊,是把人接到
世上来,朱庆树能把人从阎罗王手里抢回来!”
朱庆树没有家,也不需要家,天天地从这村转到那村。他给人看病,从不收钱,只要
管饭管住就行。有人硬要给他钱,他坚决不收:“我从小就是乡亲们养大的,现在我有吃有
住就知足了,我要钱,也没用的。”遇到一些大户人家付钱,他也不要,但让人家买上几副
药。总有些人家是没钱吃药的,这时候,他存的药就会派上用场。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上什么病人,朱庆树只要伸出左手把把脉开上几副药,就能药到
病除。有些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朱庆树扎扎针,就能治好。这样的人,不是神医,是什
么?渐渐地,人们知道了朱庆树的一些事。原来当年他是跟着那位道人进深山学医去的。
他的右胳膊,是一次采药时被老虎咬掉的。朱庆树不怎么说话,说得最多的是“医道”。人
们要感谢他时,他说,不用谢,这是医道。可人们要他细讲什么是医道,他又解释不清,
只说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就是医道。
一天,他走到一大户人家门口,从门里窜出一条狼狗,硬生生地从他腿上咬下一块肉,
血流满鞋子。没等他包扎,门里跑出一个家丁,一见是朱庆树,愣在那儿不知说什么好,
平日里横蛮竖野的样子全不见了。原来这人家的老爷吃午饭时突然倒在桌边不省人事,呼
吸十分的微弱,就和死人差不多。家丁不是出来看狗咬着谁了,这事他才不管呢。他家的
狗咬人是远近闻名的,遇到有人到门口不咬那才是怪事呢。家丁是听从吩咐去请左手神医
朱庆树的,可没想到出门就撞上了朱庆树。见朱庆树被狗咬了,他有点恨狗,个破狗,你
什么人不能咬,偏咬他,你什么时候不能咬,偏在这档儿咬,完了,老爷的命恐怕是被你
这破狗一口咬没了。
朱庆树看出些什么,忍着痛问家丁是不是有什么人病了,家丁吞吞吐吐地开了口。朱
庆树听到一半,随便找块破条缠了一下伤口,就三步并着两步进了院子,身后留下一行血
印。
后来,有人说朱庆树,你啊你啊,真是傻到家了,狗把你咬成那样子,你还救狗的主
人。朱庆树淡淡地说:“医道,道为术之上啊!”
这一天,朱庆树刚为一户人家的小儿子看完病,五六个日本鬼子就冲进院子,见到朱
庆树,二话不说绑着就走。县城里一个鬼子大佐得了病,耳朵和眼睛总往外渗血。这鬼子,
朱庆树是知道的,全县的百姓都知道这个鬼子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朱庆树花了两天的工
夫,终于把鬼子的病治好了。
村里人听说,朱庆树成了鬼子的座上宾。
过了两天,村里人听说,镇里鬼子营区发生了一次爆炸,所有的鬼子全被炸死了。
朱庆树也在其中。(有删改)
(编号:B50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就介绍朱庆树为“左手神医”,名头很大,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且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朱庆树说得最多的是“医道”,可人们要他讲什么是医道时,他又解释不清,说明
他并不真正懂得医道,他谈医道只是不想收别人的钱。
C.小说善于通过故事来表现人物,被大户人家的狗咬后仍救狗的主人,体现了朱庆树
为人为医的高尚精神。
D.朱庆树小时候父母双亡,靠众人救济才生存下来,后来跟道人进深山学医,付出巨
大代价,学成后回报乡亲,这说明他知恩图报。
(编号:B502)2.小说中朱庆树救治鬼子大佐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6
分)
(编号:B503)3.小说中表现的“医道”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501B 演绎 A001B 发现:
▊演练 B502 演绎 A008 发现:
▊演练 B503 演绎 A012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芒 种
周海亮
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该种庄稼了。
却没有庄稼。土地被炮火翻起一层,又翻起一层。焦土上散落着弹壳,弹片,水壶,
断臂,炸烂的脑袋,凌乱缠绕的肠子。远方,有河。河套里,有芦苇。那里不是战场,芦
苇半人高,连成了片。
山子趴在芦苇丛中,听潺潺的水声。他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他受了伤,白森森的腿骨
上,落几只贪婪的绿蝇。他抬手去轰,却轰不走。他就不轰了。他不敢碰自己的骨头。
山子是被打散的。两天前,山子拖一条伤腿,钻进芦苇丛,就一直躲在里面。他听见
远处有队伍打过去,几小时后,再有队伍打过去,半天后,又有队伍打过去。终于,枪炮
声稀下来,直至沉寂。却不敢爬出去。山子搞不清楚,现在,这里是红区,还是白区?
离他不远处的芦苇在动,有节奏地,窸窸窣窣,窸窸窣窣。
山子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枪膛里只
有一颗子弹。山子一直在等。他不敢开枪。芦苇丛很密。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自己人,还
是敌人。他终于发现对方的脑袋,看清对方的军装。几乎同时,对方的枪口,几乎顶上他
的脑袋。
山子还是新兵。
两个人近在咫尺。他们狠狠对视着。对方的枪,几乎触及山子的眉心;山子的枪,几
乎碰到对方的牙齿。山子牙关轻颤,听到的却是对方沉重急促的喘息。山子恐惧到极点。
他想扣响扳机。可是他想起家乡的妻子。这么近的距离,两个人,必将同归于尽。
山子不想死。他没有开枪……
山子集中意志,盯着对方的脑袋。那脑袋变得模糊,又变得清晰,变得很大,又变得
很小,变得很近,又变得很远……太阳渐渐毒热起来,山子的神志开始恍惚。好几次,他
的面前,突然翠绿一片,火红一片,金黄一片,漆黑一片。
山子决定同归于尽。
他扣着扳机的手指,慢慢加着力气。
对方突然笑了。扔下枪。
那一霎间,山子想扣响他的枪。他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他甚至看到对方的脑袋爆开,
溅出红和白的血。可是他的手指突然僵直,不能弯曲。
对方爬到山子面前,他说,咱们都不是打仗的材料。
山子的枪,顶着他的嘴。他的口水,将枪口打湿。
他伤得很重。一条腿肿得很粗。溃烂处流着腥臭的脓液,爬着密密匝匝的蛆虫。他从
山子面前爬过去。爬几步,停下,解开干粮袋,留下一块饼。他说,谢谢。然后,继续爬。
山子的枪,始终瞄着他,直到他彻底消失在芦苇丛。
那块饼,救了山子……
几个月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山子再一次发现他。他的头歪着,脖子上,两个并排的
枪眼。身上到处都是血。血已凝固。他像个千年的陶俑。
那两枪,也许是战友打的,也许是山子打的。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山子和他的战友,
没一人受伤,他们不需要饼。
山子想起他爬走时,还说过一句话。山子就哭了。
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
(编号:B601)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始对战场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了战争凄凉的氛围,为全文
定下悲怆基调。
B.负伤的山子在僵持中,神志开始恍惚,体现山子的紧张,他毕竟只是一个新兵。
C.“他”杀死山子轻而易举,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负伤太重,希
望借此能获得山子的高抬贵手。
D.文章中有许多关于芦苇的描写,如“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这些描写为山子在
芦苇丛中躲藏以及山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等情节做了铺垫,使情节设计合理可信。
(编号:B602)2.从小说看,山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编号:B603)3.小说结尾提到“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请结
合小说,探究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601C 演绎 A001B 发现:
▊演练 B602 演绎 A005 发现:
▊演练 B603 演绎 A006 发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一.旧事土黄
(编号:B401)1 答案:D。解析:D 项中“正面描写”错,应该是侧面烘托。在描写
中,借助别人的嘴巴、别人的反应来表达的,均为侧面描写。
(编号:B402)2.答案:勤劳肯干,不怕吃苦;沉默寡言,淡定平和;心系家庭,关
心后辈;不畏艰难,顽强执着。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
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
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
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
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
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
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编号:B403)3.答案:①将我没见过的父亲开荒的场面补充完整,丰富了父亲的形
象;②以阎连科笔下文字给“我”的触动,进一步突出了父亲在“我”心目中无可取代的
位置;③比较两地及两个开荒的父亲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提升了父亲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普
遍意义。
解析:第四段中的阎连科的《我与父辈》,属于情节的一部分。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
此一情节,会影响到“情节”“形象”“主题”。从这三个角度思考其用意,正是“究其一点,
四点联动”。上面的参考答案,即分别从“情节”“形象”“主题”的角度作答。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401D 演绎 A001B 发现:二者均属于“错了”。B401D 是对手法的判断
“错了”。提示考生:选项中的手法术语,需格外留意。命题人常用考生容易混淆的手法来
设置陷阱,以此设置区分度。如 B401D 中,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掌握不扎实的考生,
就可能坠入陷阱。
▊演练 B402 演绎 A007 发现:二者均属于概括题。B402 属于概括人物形象,人
物形象的特征,一定是在情节发展中体现出来,一定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体现出来,一定在
与其他人物的联系中体现出来。所以,人物形象的特征要通过人物与其他要素的联系分析
得到;A007 属于概括小说情节,只需将小说情节分出层次,再提要即可。
▊演练 B403 演绎 A008 发现:二者看似不同,实则均属于对情节“作用”的考
查。分析时,均需将情节与其他情节、文章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要素联系起来—
—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二.左手神医
(编号:B501)1.答案:B。解析:“并不真正懂得医道”说法错误,由朱庆树的行医
事迹可知他不仅真正懂得医道,而且很好地践行了医道。
(编号:B502)2.答案:①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这个情节是前文“行医之人遇
病就得治”的极佳说明,更是后文鬼子被炸死的条件。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这个情节说
明朱庆树践行医道不分国籍,他在救死扶死与民族大义上均做到了完美,使人物形象更高
大。③彰显了小说的主题。这个情节很好地彰显了“践行医道,救死扶伤”的主题。解析:
此题从情节处设题。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情节会对“情节”“形象”“主题”等要素有影
响。分析这三种“影响”,即是答案的方向——究其一点,多点联动。上面答案,即分别从
情节、形象、主题的角度思考作答的。
(编号:B503)3.答案:①救死扶伤。朱庆树坚持“行医之人遇病就得治”的主张,
在他的心目中,治病救人是超越一切的,人是第位的,哪怕是咬伤他的狼狗的主人,哪怕
是日本鬼子大佐,有病都给治好。②不求回报。为了学医,他跟随道人进深山学医,右胳
膊都被老虎咬掉,花九年时间学成后,回乡行医,从不收钱,造福乡亲。③爱国情怀。炸
死镇里鬼子营里所有的鬼子,朱庆树也在其中,这表明他医者仁心、杀身成仁的爱国情怀。
(每点 2 分,共 6 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医道”即文章的主题,主题是由人物通过情
节来表现的。由此,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来阐发。上面的参考答案,即是从人物的活动中
概括出来的精神特质。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501B 演绎 A001B 发现:判断出 B501B“错了”,有一定难度。难度主要
体现在如何理解“草医”所说的“医道”,以及在后面的情节中表现出来的“医道”。
▊演练 B502 演绎 A008 发现:二者同属于对情节“作用”的考查。情节的“作
用”,一定是情节在与人物、环境及其他情节的联系中显示出来的,所以,题干虽究“情节
作用”之一点,思考时却需将情节与人物、环境、主题、其他情节等联系起来“多点联动”。
“多点”即答案的条数,“联系”即答案的源头。
▊演练 B503 演绎 A012 发现:B503 题干虽然问的是“医道”内涵,但其本质归
属于文章主题的把握。A012 题干虽然问的是哪个题目好,其本质也侧重对主题的把握。所
以,二者在作答时,均需考虑与人物、环境、情节等相联系,在“联系”中把握“医道”
内涵、题目的优劣。
三.芒 种
(编号:B601)1.答案:C。解析:该项表述的原因错误。从原文看,是因为“他”
认为自己和山子都不是打仗的料,都是受害者。
(编号:B602)2.答案:①对战争有着本能的畏惧与厌恶。如躲在芦苇丛中两天,不
敢爬出去。②善良。对方扔下枪爬走以后,山子没有开枪。③质朴。山子想起那人说的话,
就哭了。解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在情节的展开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概括人物性格,就
需要在典型的情节中去分析,也即俗语所说“事中见性格”。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简答题,一
般遵循“分点”“概括”“解说”三环节,只是列出性格特征,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做解说的,
要酌情扣分。
(编号:B603)3.答案:①体现“他”善良淳朴,对生活的憧憬朴实而纯净。②“咱
们”说明“他”对战争的厌恶与不认可,体现对战争的讽刺反思,如此善良的人成了战争
的牺牲品,可见战争的罪恶。③前后呼应,结构严整。(每点 2 分)解析:探究语句的作用,
是从情节处设题。从小说要素模型上看,情节与情节、人物、主题关联密切。思考这些“关
联”,即可发现答案。上面的参考答案,即分别从人物、主题、情节的角度回答的。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601C 演绎 A001B 发现:二者均为“错了”。B601C 的错误是选项表述的
原因“错了”。该项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前面的事实无误,那后面的原因就需格外注意。
因为,这类题最可能的,就是将原因设错。
▊演练 B602 演绎 A005 发现:二者均属人物形象题,但 B602 属于形象特点概
括,需要在情节发展中去概括;而 A005 属于对主人公的判断,需要联系文章情节、环境、
主题等要素综合分析。
▊演练 B603 演绎 A006 发现:二者均为对人物语言的效果分析。在分析时,均
需联系形象、主题、情节、环境等要素,找到与这些要素的联系,“联系”就是答案的源头。
此即小说要素间“究其一点,多点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