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北宋诗人陈师道(附:相关练习)
▶性 情 中 人 ——陈 师 道
▶快 谈 畅 读 ——诗 如 其 人
▶知 人 论 世 ——史 传 留 踪 迹
性 情 中 人
向 来 一 瓣 香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
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到陈师道时,家境已衰落,童年生活困苦。陈师道早年娶郭
概之女为妻,迫于生计,妻女皆在岳父家就食。16 岁师从师曾巩。当时朝廷用王安石
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元丰四年(公元 1081 年),曾巩奉命
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学博士正录荐陈师道为学录,他推
辞不就。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他,准备加以荐举,他
却回答:“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元祐二年
(公元 1087 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
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
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
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绍圣元年(公元 1094 年),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
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公元 1100 年),启用为棣州教授,赴任途中,
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即于崇宁元年(公元 1102 年)卒。
快 谈 畅 读
世 事 相 违 每 如 此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当喜欢一本书的时候,读起来总是会感觉很快就读完了。有期望见到的人却总也
等不来。这个世界上的事总是这样事与愿违,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
【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
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
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
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
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偷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
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
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
【 创 作 背 景 】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带领民众成功地抵御洪水,事
后建造“黄楼”以作纪念。当时曾广泛征求赋铭,陈师道呈上《黄楼铭》,颇得苏轼欣
赏。元祜二年(1087),由苏轼等人举荐,陈师道任徐州州学教授。次年一个雪天,
陈师道登上黄楼,因思念朋友张仲连,写下这首诗寄给他,表现出冲淡旷达、潇洒不
群的真淳本性。《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于 1088 年(元祐三年)所
作的一首登高寄友之作,前两联写黄楼所见景色,围绕题中“雪后”二字。第三联在写
景中插入自己,使物我交汇,情景合流。最后将旧典翻新,写对友人负山居士的思念。
全诗写景细腻精致,写情深远绵邈,冲淡闲远。其中第二联更是陈师道炼句的典例,
历来备受赞誉。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②,城郭岁将穷③。
云日明松雪④,溪山进晚风⑤。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⑥。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⑦。
【词句注释】
①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
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
②林庐:林中房舍。
③岁将穷:指年底,岁暮。
④明:明亮。
⑤进:指风吹进。
⑥鸟度醉吟中:是说诗人正在吟咏,鸟雀一瞥即掠过。“度”通“渡”。
⑦“山阴兴”两句:指《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戴公:本指戴逵,这里指
友人张仲连。
【白话译文】
登上黄楼,纵目远眺,林中房舍已无炊烟缭绕,年终岁暮一场大雪,把城郭打扮
得分外妖娆!夕阳的金辉透过薄薄的云层,照在松枝积雪上明光闪耀,忽然间,呼呼
晚风吹来,溪水波光闪,青山响松涛,眼前恰如一幅《冬天雪景图》。行进在曲曲折
折的羊肠小道,又有一群飞鸟展翅归来,不由我诗兴大发呵,为眼前的美景所倾倒。
想当年王徽之雪夜访戴逵,船到剡溪,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调转船头不去把戴逵寻
找。而今我却希望呵,观赏山阴之兴不尽,使我长忆张仲连,在这天赐的秀山丽水里
任逍遥!
【鉴赏真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8 分)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宋)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释】尾联运用了王徽之的典故,指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
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问及理由,他说:“本乘兴
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这首诗为登高怀人之作,前六句写雪后登楼所见,后两句带出忆友,契合诗题。
B.领联写景彰显作者高字炼句的功力,“明”“进”二字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C.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由鸟雀醉吟写到诗人自己,物我交汇,景中有人,景中
有我。
D.尾联用典,作者将王徽之访友之典故翻出新意,可见其与负山居士友情的诚笃。
14.C 诗中“醉吟”的主语并非鸟雀,而是诗人自己。“度”通“渡”,“鸟度”即鸟雀迅速
飞过,这全因受到了诗人醉吟的惊扰。
【方法技巧】古代诗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2)赏析诗歌的意象,分析
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手法;(3)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5.后人评论此诗,总觉“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①诗歌所描绘的雪景明丽清新,天气虽然严寒,但丝毫感受不到肃杀之气;
②思友不得相见极易引发愁肠别绪,诗人却以恬淡洒脱的情怀来欣赏雪景的特立高
洁之美;
③诗歌语言调和冲淡,“云日”“松雪”,都力图用最简练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
象。
【解析】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寻常写
景,然而颇切合雪后登楼的情景。颔联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用最简练的字
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颈联意趣横生,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被置于同一个
画框之中,与林庐、松枝、积雪、溪山、晚风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层次颇为丰富的雪
景图。尾联用王子猷事,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
的诗题,可见陈师道用典的精密。全诗结构谨严,写景则精微细腻,写情则深远绵邈。
前六句的景带有情,从而使后两句怀人之情更显得冲淡闲远。
【方法技巧】定向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首先要理解题干所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其次结合诗人的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等,从意象特征艺术手法情感内容语言特色等方
面具体分析。
17.文章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 雪后空明澄净 的画面?(3 分)
18.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 分)
答案:诗歌通过描写雪后薄云遮日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清白交映的松雪图,并借
用典故传达诗人冲淡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
《田家》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主要从徭役的角度反映了农民的
悲惨遭遇。开头两句,用农村常见的鸡呜狗叫点明田家日常的生活规律。三、四句一
转,说秋天以来官家逼着田家服劳役,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了。全诗的语言通俗易
懂,读来明白如话。
作品原文
田家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词句注释
①公事:指为公家(官府)服徭役。
②不待时:不按时。
③尔:你,你们,指田家。
白话译文
凌晨鸡呜时人当出行,秋来官家劳役逼得急。
昨夜大雨积水达三尺,人们常说田家生活乐。
日落犬吠时人当回归,不分白天黑夜不定时。
锅灶底下淤积一层泥,田家苦难你们哪得知。
【创作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赋税和徭役是地主阶级政权残酷剥削农民的两种基本形式。诗人
作首诗揭露繁重的劳役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文学赏析】
这首诗在主题上没有逸出元、白“新乐府诗”范围,也是为农民的悲惨生活状况呼
吁。由于陈师道的生活比较接近人民,他对于农民生活的描写更具有震撼力。“鸡鸣人
当行,犬鸣人当归”看似写农村习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呜动身;归来惊动
村里的看家狗。这似乎是一幅农村风俗画。然而两个“当”字点题了:本当应当这样,
可是由于最近“公事”催促太急,农民已经不能按时出入了。“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中的“三尺”是夸张,形容雨特别大。农民种庄稼有两怕,一怕干旱,二怕洪涝。“三尺
雨”属于特大暴雨,足以引发一场洪水。诗中没有写洪水肆虐,却抓住生活的一个细节:
烧饭用的灶,下面聚集着淤泥一一完全损坏了。屋漏冲倒了灶台,洪水卷来了泥沙。
诗人没有说明,但已经暗示灾害十分严重。这一家人不能够对付灾荒。他们家的粮食
可能没有剩余,他们无法修复被雨水毁坏的房子。“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诗人
用这两句作了回答。不了解农民疾苦的官员眼中总有一幅“田家乐”的幻象,而农家的
重重苦难却没人知道。
【名家点评】
中诗报江苏诗人工作室副主编王根林《宋诗鉴赏辞典 新 1 版》:全诗无一僻字,
接近口语.但读来并不感到平淡无味,而具有一种真朴自然的韵致。宋诗中不乏以徭
役为题材之作.大都是正面铺叙农民在繁重的劳役中所受的苦难。此诗则另辟蹊径,
以当役人的早出晚归及家中情形之狼藉这两个侧面来表现,体现了作者艺术上的创新
精神。
放歌行
宋代:陈师道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由于美女长期闭门不出,长期使得这座深宅高门空有一个美名。
她并非不愿意卷起阁帘,显露容华,表达情意,只怕你没有眼力识别。想当年不
肯嫁人是因为自惜容貌,不甘轻易辜负此生,如今朱颜不在,只好学那些年轻女孩梳
妆抹粉。劝人要珍惜春光,早作计划,少女更应随着时宜妆扮,不能自恃美貌而坐失
良机。【注释】放歌行: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
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闭:封锁。一作“闲”。娉(pīng)婷(tíng):
漂亮多姿,美好。指美女。
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也指妓院。此处属前意,指显贵人家的闺阁。
通:表达。顾:看。
著眼:即“着眼”,犹举目,入眼。
娉婷:这里是容貌年华之意。
抹白施朱:指打扮,涂脂抹粉。作:强作。后生:年轻,指年轻女子。
早计:早作盘算。
随宜:跟随时宜。倾城:形容女子绝色。【创作背景】这组诗是作者为宫女而作。
古代女子,在选入宫门之后,往往得不到君王的眷顾,被幽禁深宫长巷之中,她们大
多是被迫征召、才貌双全的淑女。进宫后顾影自怜,感叹芳年易逝,红颜易老,她们
非常珍惜自己的青春,但又寻不到机会、得不到君王的一顾。【赏析】全诗借宫女失
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
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
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
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
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
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
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这首诗感叹人们往
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
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
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
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
永闭冷宫的哀痛。就诗的实质而论,两诗的意旨都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
悲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这种弦外之音。
知 人 论 世
史 传 留 踪 迹
《宋史·陈师道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
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
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
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
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
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
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
《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
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
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
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
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
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
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
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
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
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
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
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
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惇为相,又
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
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巩典五朝史事 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 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 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 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时人未之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 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 不出,火且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
了曾巩的赏识。
B.陈师道虽然曾获得许多当时有名望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死后还是朋友
出资来安葬他。
C.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因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多次谢绝他
的推荐和邀请。
D.陈师道既能写出精美的诗文,又有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学问,他和苏轼有交往又
不能依附于他。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
者才十一。
(2)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
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答案:
1.B (解释为“因为”)
2.B(A 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作用;B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C 语气助词,
表示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D 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3.C(“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不符合文意)
4.(1)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
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
有十分之一。(补全省略主语 1 分,“或”“小”“才”“十一”各 1 分)
(2)公卿不拜见士,从古以来的风尚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
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
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之名。(“下”“尚”“孰”“齿士”“以”各 1
分)
【文白对译】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
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
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
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
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
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
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
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
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王安石的经学盛行,陈师道内心对他的说法不以为
然,遂决心不做官。
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
曾巩掌管五朝史事,有权能够自己选择僚属,(就推荐陈师道),朝廷以陈师道
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
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
士。
哲宗元祐初年(1086),苏轼、傅尧俞、孙觉都向朝廷推荐陈师道的文章和德行,
他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推荐,担任了太学博士。
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
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
颍州。谏官又弹劾他做官不是由科第晋升,因而他被罢官回家。
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
后又调他为彭泽令,他拒不赴任。陈师道的家素来贫困,有时整天不炊爨,他的
妻子因此怒形于色,但是陈师道却毫不忧虑。
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很久以后,朝廷又召他为秘书省正字。但不久他就逝世,死时年四十九岁,他的
朋友邹浩为他出钱买棺材安葬。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
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他对各种经书都有研究,尤以对《诗经》、
《礼经》的研究深刻。他写的文章精美深刻典雅玄妙。
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
十一。
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
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
一。
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
世界上的人只晓得喜欢诵读陈师道的诗和文章,至于他的深奥的学问和高尚的品
行,有的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到过。
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陈师道曾经为黄楼刻铭,曾子固认为它的古奥典雅像秦朝的石刻。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
起初,陈师道到京师游学一年多,却从未进过贵人的门。傅尧俞想认识他,先问
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
秦观说:“这个人不是手里拿着门帖,低着头和颜悦色,等候在公卿门外的那种
人,他大概是很难以招致的。”
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
傅尧俞说:“招致他可不是我所敢希望的,我想亲自去见他,就是怕他不愿意和
我相见。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陈君呢?”
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
傅尧俞知道陈师道很穷,就揣着黄金想作为馈赠,等到他到了陈师道的住处,听
到了他的谈论,就更加敬畏不敢拿出来了。
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
章惇在枢密府,将把陈师道推荐给朝廷,也托付秦观为他延请致意。
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
耶?
陈师道在回给秦观的信中说“:蒙你屈辱写给我信,信中告诉我章公不惜降屈自
己的年龄和资德,以礼招致我,像我这样的不才何以能得到这种殊荣,难道是君侯曾
欺骗他吗?
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
公卿不拜见士,这是从古以来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
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
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
之名。
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
可是先王的制度,士不经过王命召见为臣,王公就不能见他,这已经成了一种礼
制,而它的弊病就是使得有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推荐自己。
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
所以先王从这个制度的制订一开始就谨为之防备,而作为士子的人则必须世世代
代忠实地遵守。
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
师道对于章公,就先王之礼来说,有贵贱的嫌疑,而就自己推荐自己来说又不是
平生的旧交,章公虽然可以见,可是礼能够去掉吗?
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
公又何取焉。况且章公招见我,大概认为我能遵守区区的礼节,假如我愚昧地冒犯法
制和礼义,听到命令就奔走于公卿之门,那就失掉了所以能够召见的品质,章公对我
又有什么可取的呢?
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
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
但虽然这样,却还有一个机会在这里,那就是庆幸章公以后功成身退,头戴幅巾
东归,那时师道当骑款段马,乘下泽车,候章公于东门之外,时间那还不算是太晚。”
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
等到章惇做了宰相,章惇又向陈师道致意想推荐他,可是陈师道始终没有去。
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
陈师道在颍州做官时,苏轼是颍州的知州,对他特别照顾,让他独坐一席,想要
他参加门弟子的行列,
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陈师道却写诗表明他的意愿,诗中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他的自
我要求就是这样严谨。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
陈师道与赵挺之的女婿是朋友,他素来厌恶赵挺之的为人,恰逢他参加一次郊祀
典礼,这一天天气非常冷,他由于家里太穷,穿的衣服没有棉絮,
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他的妻子就跑到赵挺之的家里去借,借来以后,陈师道问是从什么地方借来的,
当他得知是从赵挺之家里借的,就非常生气,坚决拒绝不肯穿,他竟因此得了寒病去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