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息题+3道演练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息题+3道演练题(附:答案)

ID:647390

大小:34.1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1-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论述类文本阅读 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答思 维。因为: 1. 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 2. 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试题的考点。 3. 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1. 彻悟文本特征。 2. 明确试题考点。 3. 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全国卷论述类文本,其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准确、严密。语言“准确”主要 体现在词语上,体现在文本词语在“时间”“范围”“轻重”“时态”“有无”“已未”等角度 表述上的恰切无误;“严密”主要体现在句间关系上,体现在句子之间在“假设”“分承” “条件”“因果”“解说”“递进”等方面表述的无懈可击。 阅读方法: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所以,阅读论述类文本时,需边读边勾画, 边读边判断。勾画那些显示“准确性”的词语,并同步迅速判断其意义;勾画那些显示“严 密性”的句子,并同步迅速判断其句间关系。 二.明确试题考点 试题考点:依据论述类文本语言特点,及“快速、精准筛选信息”的人才要求,考点 的核心是理解文本内容是否“准确”“严密”。也就是说,选项大都是从“准确”“严密”两 个角度设题的,来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分析是否“准确”“严密”。 论述类文本阅读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选项的大部分错误,为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不 准确”“不严密”。 三.构建答题模型 答题模型:熟知选项错误类型,选项与原文对照辨析,从感性上大胆假设,在理性上 小心求证。 熟知选项错误类型,是作答的基础;选项与原文对照辨析,是作答的方法;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是作答的态度。 选项错误:选项的错误,大多为理解文本内容的“不准确”“不严密”。常见的错误如 下: 1.以偏概全:①以部分之“偏”概整体之“全”;②以个别之“偏”概一般之“全”; ③以特殊之“偏”概普遍之“全”。 2.混淆时态:①已然与未然;②或然与必然。 3.关系失当:①因果关系:强加因果、因果错位、原因错误。②目的关系:目的错位、 强加目的;③条件关系:增减条件、充分必要;④主次关系:强加主次、颠倒主次。 4.偷换概念:改变原文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 5.无中生有:原文没有,选项捏造。 6.张冠李戴:将此事物的某种属性、特征等,故意说成是彼事物所有。 7.曲解原意:选项在某个方面误解了原文本的意思。 8.程度范围:将原文事物事物的属性、数量、程度、主次等扩大或者缩小、强化或者 弱化。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下面六道题,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所有的错误类型,细细钻研此题,大有裨益。 我们以此题为母题,详解论述类文本的思维模型。在作答后面的子题时,请大家将子 题与母题相对照,在对照中修正认识、深化理解、构建模型。 【经典范例】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 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 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 “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 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 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 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 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 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 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 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 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 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 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 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 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 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 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 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 聚力。(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编号:A0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1.答案:C。解析:A 项关系失当。该项使用了“如果……那么……”这个本来表示 充分条件的关联词,但“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 痛’”这个结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换个角度说,“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 这个条件,只是“不会留下‘乡痛’”这个结果的“之一”条件,而非“唯一”条件。所以 用“如果……就……”表达即造成关系失当。B 项扩大范围,该项表述可在原文第二段找 到原点——“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此原点句说明,不是所有的乡村记忆都应 该保留的。所以,选项 B 的表述扩大了原文意思的范围。D 项关系失当。该项对应的原文 的表述为“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活化乡村记忆)配套”,可知,乡村记忆是“主”, 配套设施只是从属的物件,是“次”。反观选项 D 的表述,明显的主次关系颠倒。 模型归纳:此题中 AD 两项均属关系失当错误,即原文中两个句子本为某种关系,或者 没有逻辑关系,而在选项中被改变成另一种关系,或者强加某种关系。这类题主要考查理 解文本是否“严密”。由此,阅读文本时,就需边读边判断句间关系,作答时可以省时高效。 而 B 项扩大范围,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是否“准确”。由此,阅读文本时,就需边读边判断词 语含义、范围、轻重、时态等,作答时省时高效。 (编号:A002)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少乡村在城镇化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却使得“乡愁”无处安放,导致 人们对此产生强烈的担忧。 B.只要留住乡村物质文化记忆和非物质文化记忆,就能留住乡愁。 C.留住乡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问题。 D.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就是呵护乡村记忆的重要手段。 参考答案:D。解析:A 项程度过重,且发生时态变化。“强烈的担忧”程度过重。原 文说“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显示是一种推测,而选项 却变成了肯定表述。B 项关系失当,且范围失当。原文“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 括两个方面”,所以选项因缺少“主要”二字导致表述扩大范围。同时用“只要……就”连 接上下句,造成说法过于绝对。C 项缩小范围。原文“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 化乡村记忆”,选项用“就是”一词使得范围缩小。 模型归纳:A 项程度过重,B 项扩大范围,C 项缩小范围,都属于对理解文本是否“准 确”的考查。所以,阅读文本时,最好边读边勾画,边读边判断,勾画那些显示语言“准 确性”的词语,迅速同步判断其含义、范围、轻重、时态等。养成精细阅读习惯,事半功 倍。 (编号:A003)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答案:C。解析:该选项后半句“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A 项内容“围绕 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本主体段落的 内容分别是“保留乡村记忆”“呵护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呈现出鲜明的递进关系。 B 项对应的区间是第二段。D 项对应原文第一段——是以第一段内容为原点生发出来的。 模型归纳:此题考查“论证”,主要考点是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如 A 项 中“逐层递进”考查了论证结构,C 项中“举例说明”考查了论证方法。此题选项常见错 误有:论点论据不匹配,论证方法解说错误,论点解说错误。 (编号:A004)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先总说,然后分别从留住、呵护、活化乡村记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再总说, 属于典型的“总分总”论证结构。 B.第三自然段中用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举例,意在证明“让 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这个观点。C.文章以城镇化过程中“乡愁可能无处安放” 为背景,提出了中心观点“留住乡愁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文章提出中心观点后,层层递进展开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答案:C。解析:A 项“总分总”说法错误。应是“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B 项论据 与论点不匹配,论点应该是“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 魅力”。D 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使用类比论证。 模型归纳:此题选项三种错误,正是考查“论证”常见的三种错误:A 项属于论证结 构问题,B 项属于论点论据问题,D 项属于论证方法问题。 (编号:A005)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答案:B。解析:B 项张冠李戴。从原文看,“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 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结果,而不是“活化乡村记忆”的结果。命题人故意错位嫁接 致使张冠李戴。A 项虽然使用了表示充分条件的“如果……就”,虽然条件“留住乡愁”, 不是结果“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的充分条件,但是选项中 有“有可能”三个字,就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C 项对应区间有“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 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D 项“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 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正确。 模型归纳:B 项的张冠李戴,即属“不严密”。由此看,只要紧紧把握论述类文本语言 “准确”“严密”的特点,即可实现阅读文本的高效;紧紧把握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理解是 否“准确”“严密”的选项特点,即可实现判断正误的高效。 (编号:A00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一些地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软肋,所以我们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B.呵护乡村记忆的措施之一,就是为文化遗产传承人创造好的条件。 C.乡村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记忆,都是与物质无关、与人们心理、情感等密切相关的 习俗等。 D.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答案:D。解析:A 项关系失当,强加因果关系。两个分句的意思文章都有,但二者组 合形成的因果关系,原文却没有。B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传统技艺传承人”。C 项以偏概 全。C 项以偏概全。其中“都是与物质无关”以偏概全。从原文看,有些非物质文化记忆 如“传统技艺”就与物质有关。以部分的特点代替该类事物“全部”的特点,造成以偏概 全。 模型归纳:B 项偷换概念,即属于理解的不“准确”。选项中的概念将原文的相应概念, 做了范围、含义等“偷换”,能看出“偷换”,即需理解“准确”。C 项的以偏概全,常见三 种情况:以部分之“偏”概整体之“全”;以个别之“偏”概一般之“全”;以特殊之“偏” 概普遍之“全”。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 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 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间治理的基本范式,通 过对家庭教育的理论阐释和训育实践,在将特定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植入内化 为普通个体道德品性的同时,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一贯而稳定的言行倾向和内心定力。 这种对中国人成长成才具有永续熏陶作用的大众教育方式,经过学而习之的家庭教育反复 实践,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理想一脉相承,为中国人治家教子的不坠 家风,历史地延续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不可别离的精神家园。 传统家训,一方面是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繁盛起来的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之词,另一 方面则是施行于一家一族之内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国人选择家训文化,最根本的决定 因素在于其满足个人成长、家族兴旺、民族兴盛等大众需求的文化特质。正因如此,我国 的传统家训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成熟完善,最终形而上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哲理范本。众多古代家长为了训育后生而订立的家训,往往成为集中反映中国 人固有的崇德遵礼、孝亲友爱、国富民强等伦理道德思想和塑造子弟德行人格的教育追求, 并通过家训文本和家教训诫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家庭家族之内,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典型传承方式。 家训文化繁盛不衰,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纵观华夏文明的演进历史,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构造,决定了萌芽于三皇五帝而生发于西周时 期的家训及其训育活动,原本就植根于教成于家而行成于国的育人理念。从文化传承的实 践角度看,虽然传统家训的制作者既有帝王将相和社会贤达之分,也有名士乡绅和平民百 姓之别,但不论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别如何,中国古代先民们重视家庭教育和子弟培 养,希望家好国好民族好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这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 情怀深入每一个国人心骨,正是人们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创造出了无比灿烂的家训文 化,也使家训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人自古崇德修身,造就了注重言传身教的家训理念。古往今来,凡是有家教的家 庭,往往都重言传身教,注意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家训既教知识、又育品德,以帮助幼 小子弟健康成长。《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德教箴言,体 现在传统家训活动中,转化为家长们以身作则的施教方法。事实上,家教门风对一个人的 熏陶和影响作用之所以持久而显效,原因在于榜样就在身边,子弟们只需“听其言而观其 行”,其范导教化子弟和族人的家训家教自然见效,中国人正是在看似平淡的日常范导中, 无意间塑造出了孩子的道德人格。(摘编自马建欣《弘扬优秀家训文化》) (编号:B1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家训是一种民间治理的基本范式,将特定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植入普通 个体的道德品性之中。 B.家训通过对家庭教育的理论阐释和训育实践,可以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具备一贯而稳 定的言行倾向和内心定力。 C.家训作为一种大众教育方式,对普通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成长成才具有永续熏陶的 作用 D.家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理想相辅相成,为 治家教子的家风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 (编号:B1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家训的作用。 B.文章指出了传统家训一方面是关于治家教子的训诫之词,另一方面则是施行于一家 一族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家训文化繁盛不衰对中国“家国天下”情怀的影响和促进。 D.文章引用《论语》的经典语录论述了家训活动中注重言传身教的家训理念。 (编号:B1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人选择家训文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其满足个人成长、家族兴旺、民族兴盛等 大众需求的文化特质,正因如此,传统家训随家庭产生而出现并逐渐成熟完善,最终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范本。 B.古代家长订立的家训集中反映了崇德遵礼、孝亲友爱、国富民强等伦理道德思想, 并通过家训文本和家族活动展现于家庭家族之内,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方式。 C.传统家训的制作者除了帝王将相和社会贤达,还有名士乡绅和平民百姓,虽然他们 有社会地位和文化差别,但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和子弟培养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D.家长们以身作则,榜样就在身边,子弟们“听其言而观其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 日常范导中,孩子的道德人格无意间被塑造出来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101A 演绎 A006C 发现: ▊演练 B101C 演绎 A002C 发现: ▊演练 B102C 演绎 A004B 发现: ▊演练 B103B 演绎 A006B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 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 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 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 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 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 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 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 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 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 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 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 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来看,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 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 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 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 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 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 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 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 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 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 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 形态。(摘编自《人民日报》) (编号:B2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以及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都属于 民族文化。 B.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是被强制消灭的文明,而中国的契丹属于自行衰 落的文明。 C.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本质 上是错误的。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相互平等,世界应当允许多 元文明并存。 (编号:B2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指出本文的论述对象——文化,并且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指出了民族文化 的标志。 B.文章的论点是“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后文的论述和假设都是围绕这一论点 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重点在于分析问 题部分。 D.文章论述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式,“契丹灭亡”是举 例论证。 (编号:B2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 是“亡国”。 B.如果契丹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就一 定不会消亡。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 的文化。 D.“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强调每个民族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 文化的形态。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202D 演绎 A003C 发现: ▊演练 B203B 演绎 A001A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 作答策略: 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 思维模型。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 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 7 月,国务院印发 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 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 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 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 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 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 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 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 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 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 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 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 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 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 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 AI 伦理委员 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 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 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 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 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人民日报》(2017 年 08 月 23 日 05 版, 有删改) (编号:B30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 的广泛应用。 B.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 忧虑。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 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编号:B302)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侧重从多角度缓解、消除人们对 人工智能的各种担忧。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 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态度和观点非常明确。 D.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编号:B30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 来的国际竞争力。 B.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 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 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 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 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301A 演绎 A002A 发现: ▊演练 B301C 演绎 A005B 发现: ▊演练 B301D 演绎 A002A 发现: ▊演练 B302C 演绎 A004D 发现: ▊演练 B303D 演绎 A006A 发现: 论述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一.家训文化 (编号:B101)1.答案:B。解析:A 项“民间治理”以偏概全,还应包括“社会教 化”,原文第一段有“家训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和民间治理的基本范式”。同时该项“植 入普通个体的道德品性之中”说法错误,原文是“植入内化为普通个体道德品性”。C 项“普 通平民百姓家庭的孩子”缩小了范围,原文相应区间是“这种对中国人成长成才具有永续 熏陶作用的大众教育方式”;D 项曲解原意,原文是“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处世理想一脉相承,为中国人治家教子的不坠家风,历史地延续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选 项错在“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上,前者曲解原意,后者扩大范围。 (编号:B102)2.答案:C。该项主客颠倒,第三段论述的应该是“家国天下”情怀 对“家训文化繁盛不衰”的影响和促进。原文是:“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国人心骨, 正是人们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创造出了无比灿烂的家训文化,也使家训成为传播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编号:B103)3.答案:B。B 项扩大范围,且偷换概念。该项中“古代家长”扩大 了范围,原文是“众多古代家长”;“家族活动”偷换概念,原文对应概念是“家教训诫活 动”。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101A 演绎 A006C 发现:同属以偏概全。原文所述为“部分”,选项变 成了“全部”。 ▊演练 B101C 演绎 A002C 发现:同属缩小范围。原文所述范围“大”,选项所 指范围变“小”。 ▊演练 B102C 演绎 A004B 发现:B102C 虽属主客颠倒,但也属与 A004B 相似的 论点表述错误。 ▊演练 B103B 演绎 A006B 发现:同属偷换概念,均为两个种属概念造成的偷换。 二.民族文化 (编号:B201)1.答案:C。解析:C 项中“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理解不当,曲解 原意,从原文“似是而非(看似正确实则错误)”来看,“多元文化时代提倡延续中华文脉 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观点完全不正确。 (编号:B202)2.答案:D。解析:文中没有对比论证。注意:此类考题中常见论点 论据不匹配、论证方法无中生有等问题。 (编号:B203)3.答案:B。B 项关系失当。其中“一定不会消亡”这一判断过于绝 对。也即,“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只是“不会消亡”的条件之一。换而言 之,“注意保存文化,保留民族认同的核心”只是“不会消亡”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202D 演绎 A003C 发现:同属无中生有。B202D 属于论证方法“无中生 有”,A003C 属于论证内容“无中生有”。 ▊演练 B203B 演绎 A001A 发现:同属关系失当。均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方面 的失误,选项句子关联词均为“如果……就……”。 三.人工智能 (编号:B301)1.答案:B。解析:A 项表述出现时态变化,变未然为已然。原文第 一段表述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 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C 项张冠李戴。从原文第三段看,加重人们焦虑的应该 是“大众传播”。D 项时态错误。原文表述为“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而该选项“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表述错误。如果说原文表述的人工智能“是 从属于人类的工具”的时限是线段,那么选项中表述的就成了直线,无限延长,没有终点。 (编号:B302)2.答案:C。解析:文章中没有比喻论证,且“态度和观点非常明确” 说法错误,文章有些观点是不明确的,比较模糊,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 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再如“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 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 (编号:B303)3.答案:D。解析:该项说法绝对,关系失当。“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 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这个条件,只是“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 风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301A 演绎 A002A 发现:均属时态错误。但 A002A 属于将原文的疑问变 肯定,B301A 属于将原文的未然为已然。 ▊演练 B301C 演绎 A005B 发现:同属张冠李戴。将在原文本属于某事物的特性, 在选项中加于另一事物之上。 ▊演练 B301D 演绎 A002A 发现:均属时态错误。A002A 属于将推测变成肯定, B301D 属于时间段表述错误。 ▊演练 B302C 演绎 A004D 发现:均属无中生有,均为论证方法的无中生有。 ▊演练 B303D 演绎 A006A 发现:均属关系失当。但 B303D 属于条件关系失当, A006A 属于因果关系失当。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