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附:对点训练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附:对点训练及答案)

ID:647391

大小:33.54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重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附:对点训练及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基于论述类文本本身的科学性及逻辑性,在命题时,常考 的考点有三个: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③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考查哪个考点,命题者在命题时除了关注全文整体外,其选项设置绝不是原文 的照搬,而是常常对原文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设置陷阱,以 达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对,就是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瓶颈的有效方法。 角度一:比对词语 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 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语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因此,比对词语时,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 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一)范围、程度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 类型 比对选项与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 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 部分、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 非常、可能、似乎等。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 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 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 (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偶 尔与往往、轻重与严重等。 混淆 范围 程度 不当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 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原文】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 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 别关联。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句中的“个别”“并不是”等词语在选项中被偷换成了“普遍”“是”, 造成了语意错误。 2.【选项】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 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文】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 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删去了“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二)指代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 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 此,这(些)、那(些)等。 选项句中对原文中的“指代内 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 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 偷换概念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废名、汪曾祺的创作证明,坚守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是一条走向 世界的正确道路。 【原文】 其一,坚守民族的文学传统进行创作,如废名、汪曾祺的创作在古典诗 词的意境中去寻求突破,文辞简约幽深。其二,创作直取西方文学的样式,如李金发、王 蒙的创作,前者以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为师,走向象征主义的朦胧晦涩;后者模拟 意识流,创作出大异其趣的作品,但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 【比对结果】 × 【理由】 “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错,原文说“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 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这些努力”包括废名、汪曾祺的创作。 2.【选项】 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 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文】 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 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 更为锋利。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 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 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 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时间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 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 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 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 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 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 与必然等。 混淆时态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 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原文】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 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 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 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 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比对结果】 × 【理由】 通过比对,选项中的“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属于已然 的事实,而原文是“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属于未然现象,这里混淆了时 态。 2.【选项】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 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原文】 ①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 观点……②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③通常人们 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 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 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错,原文意思是克罗宁博格用一万年 的时间尺度去看当前的环境问题,并不是说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 (四)是非词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 型 比对选项中或原文中往往会出 现的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 有、一定、接受、出现、没有、无、 非、拒绝、妨碍等。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 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 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 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 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混淆是 非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 没有出现。 【原文】 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 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 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 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 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 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比对结果】 × 【理由】 通过比对,选项是“没有出现”,而原文是“才出现”,混淆是非了。 2.【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 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文】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 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 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 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 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 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和原文的区别在于否定短语“不充分表达”和“不表达”,混淆是 非了。 角度二 比对关系 既要注意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 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 系、总分关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 型 一、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 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 词),以因果关系居多。 二、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 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 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 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 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 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 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三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 因果颠 倒 强加因 果 变换原 因 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 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 用关系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 问题。 【原句】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 问题。 【比对结果】 × 【理由】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2.【选项】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 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文】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 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 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角度三 比对依据和结论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 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 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 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 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比对关注点 命题设误点 设误类 型 ①比较选项中和原文中 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 置。②比对选项中原因、条 件、结论是否有依据。 ①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 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 互换而不合逻辑。②选项所述原因、 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 主客倒 置无中生有 偷换依据偷 换结论 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 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 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文】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 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 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 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 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 美化”。 2.【选项】 “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 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原文】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 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 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 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比对结果】 × 【理由】 选项中“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表述有误,原文是“在人的因素介入之 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 迹。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结论:“人化的自然”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但同样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因此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阅 读 训 练 一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 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 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 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 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 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 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 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 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 可分。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当代“新 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 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 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 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又有《乐 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 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 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 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新雅乐”抛弃了礼乐制度在政治和思想层面的捆绑之后, 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对意境美的追求上。作为一种艺术,自身对审美观的独到见解和 追求,是其不断发展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辐射延续的基础。“新雅乐”亦如此。雅乐文 化在沉睡中被唤醒,历经追溯、复原、创新、重塑。“新雅乐”之“雅”青出于蓝而 胜于蓝,其鲜明的文化特征钩沉历史,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会贯通,传递着 “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优秀品格。 (摘编自罗丽《“新雅乐”:是重现,更是重生》,选自《光明日报》2019.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礼崩乐坏”,但雅乐音声并未消亡,而是作为皇家仪式留 存千年。 B.秉承“新雅乐”的创作方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极致地体现出汉文化的源远流 长。 C.当代新雅乐受到诗、歌、舞三位一体关系的启发,用音乐舞蹈重现了《关雎》 诗文之美。 D.“新雅乐”自身对审美有独到见解和追求,是其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得到延续 和发展的基础。 1.选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例是用来表明国内复古热潮的兴起,并非秉承新雅乐 的创作方法。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雅乐、新雅乐的发展沿革入笔,引出对新雅乐文化的内涵的阐述。 B.文章从新雅乐的文化韵味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新雅乐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 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C.文章在论证新雅乐的唱腔特性时,将古今雅乐进行了对比。 D.由文章严密的论证,可以得出新雅乐是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的结论。 2.选 C。不是对比,是类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雅乐在艺术创作中遵循古典文化的精粹,以“雅”为律,融合了传统文化 中的韵味。 B.新雅乐“圆、润、糯”的唱腔特点,含蓄、柔美、空灵、醇厚,符合古典雅 乐的审美要求。 C.新雅乐将形式美与内涵美融合,摆脱了礼乐制度中的束缚,使古典诗乐文化 焕然重生。 D.新雅乐融合了诗词文化、书法文化,也必然能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一一唤醒。 3.选 D。于文无据。 阅 读 训 练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生产、传播和评价过程, 进一步改变了写作、评论和阅读的经典形态,文艺活动全面打破精英话语垄断。从网 络文学作品批评现状来看,批评主体实际上由职业批评家、网站编辑和独立评论人三 部分构成。同时,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重建也离不开技术更新的作用,基于大数据的 技术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势必将发展成为网络文艺批评得以实现的基本途 径。职业批评家接受的是传统经典文学鉴赏和评价的正统学术训练,在网络文艺诞生 之初即对其持有雅俗之辨的先验偏见。新世纪以来,尽管不少学院派批评家开始转向 网络文艺评论,却也难免精英化的批评立场。学院派批评家关注文学批评的学理探讨, 在长期浸淫学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与网络文学作品存在着 龃龉寡合的先天窒碍。此外,职业批评家也包括传统文学期刊的编辑,尽管这一群体 普遍认可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俱进,并推出了包括兼收并取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作品、 创作网络文学专刊等一系列举措,却收效甚微。他们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整来 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网站编辑是网络文学批评流程之中最为前端的把 关人。文学网站是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发布和流播的第一渠道,专职的网站编辑负 有对上传的作品进行审核、建议修改以及筛选推荐等职责。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 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后者大相径庭。在网络文学通行的审查制 度规约之下,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 时刻以 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对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把关作 品的 专业素养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 独立评论人的出现受网络文学的技术发展影响较大。受惠于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介 的蓬勃发展,文学批评的发声平台和渠道更为多元,以自媒体和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 的独立评论人不断崭露头 角,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但是,独立评论人 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利益驱动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 味及媚俗内容,其评论亦多蜻蜓点水,在“去中 心化”的同时容易导致扁平化的评论 倾向,甚至是流于炒作和恶性竞争,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 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 媒介技术更新了作者和评论者的联结方式,并深刻介入到网络文学批评发展的历 史进程。从网络作品现存的规模和发展的趋势来看,纯粹依赖人工的文学批评已是难 以为继。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为例,单部作品字数超过千万的完结小说已有 近 10 部,字数超过 500 万的完结 小说则多达 150 部,且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借助 智能检索和数据匹配等技术手段是大势所趋。同时,警惕以纯粹技术为尺度对文学作 品的拣选以及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异化问题,优化作品评价机制,提升文学批评的客 观性和公信力,是下一阶段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史霄鸿《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借助于基于大数据的技术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网络文艺批评就能 得以实现。 B.网络编辑时刻优先服务于大众读者对象,故网络文学作品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 泥沙俱下。 C.与职业批评家不同,网络编辑与独立评论人的网络文艺批评更易受制于特定读 者的影响。 D.鉴于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异化问题,作者批判了以技术为尺度对网络文学作品 的挑选。 1.【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 C 项结合“网站编辑的筛查重点在于剔除触犯法律或道德底线的作品,并且时刻以 大众读者这一服务对象为优先”“独立评论人受点击率、转发率乃至植入广告等经济 利益驱动不在少数,或为迎合读者发表低级趣味及媚俗内容”知其正确。 A 项“网络文艺批评就能得以实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基于大数据的技术 筛配和人工智能辅助的评价模式势必将发展成为网络文艺批评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B 项结合“故网络文学作品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泥沙俱下”,原文只是说“对作 品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容褒贬则在其次”,之间并无必然因果关系。 D 项原文表述为“警惕以纯粹技术为尺度对文学作品的拣选以及技术带来的人文 科学异化问题”,选项“批判了以技术为尺度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挑选”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基于网络文学作品三大批评主体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网络文学批评机制重 建的必要。 B.文章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详细阐释了当下网络文学作品批评的现 实状况。 C.全文在论述时首先立足过去,同时紧密结合当下,最后指向未来,逐层将论述 推向深入。 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概括,继而展幵横向论述,并在每个论述过程中做到 辩证客观。 2.【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观点与论据及论证过程、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 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B 项“文章自始至终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错误,文章在论述职业 批评家、独立评论人的的网络文学作品批评时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难及时做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把关作品的专业素养 也难与出版编辑同日而语”“遑论对网络文学创作起到积极引导的推动影响”等可知 A 项正确。 C 项结合“数字媒介打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生产、传播和评价过程”“从网络文 学作品批评现状来看”“是下一阶段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的发展方向。”等内容可 知选项正确。 D 项结合“其在角色上类似于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但出发点和工作重心与 后者大相径庭。”“激活了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容 易导致扁平化的评论倾向”等可知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数字媒介改变了文学作品评论的传统形态,导致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呈现多 元化形态。 B.精英化评价方式与网络作品通俗形式间的矛盾,意味着职业批评家不能占据批 评主阵地。 C.传统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对作品进行审核、推荐,并把关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 和思想内容。 D.独立评论人借助多种网络媒介与渠道激活互联网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实现“去 中心化”。 3.【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 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B 项“意味着职业批评家不能占据批评主阵地”错误,原文只是说“他 们短时间内也很难及时做出调整来应对网络文学批评阵地缩水的挑战”。其他选项均 可结合原文知其正确。 【文本简析】本文摘编自史霄鸿《新媒体书评人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有效构建》, 共 1151 字。选文主要内容阐述了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作品批评存在的现 状及问题,并以此指向今后网络文学批评机制构建的发展方向。全文首先总结概括出 当下网络文学作品批评主体的三大构成,并指出批评机制的重建离不开技术更新。接 着从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文章逻辑清晰,内容紧扣时代热点。一方面有助于考察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文本信息的理解、筛选及整合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引 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