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新高考辽宁卷)2021届高三语文3月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百校联盟(新高考辽宁卷)2021届高三语文3月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648043

大小:2.73 MB

页数:15页

时间:2021-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百校联盟 2021 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新高考(辽宁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自 1898 年马建忠文言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出版,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吕叔湘开始 着眼于“史”的研究,再到八十年代至今,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可喜成就。 但是,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的深度、广度须进一步深化拓展。 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适合拿来做语法史研究,必须加以鉴别,选取 能够反映各个时代语言实际的材料。这就要求注意语体,反映口语特征的材料通常更有价值; 语料的时代和方言背景要尽量明确可靠,时代不确定的材料只能作为参照,不能以其确定语 法发展演变的脉络;选择可靠的版本,避免使用后世改动过的文献。甲骨文、金文、出土简 帛等未经后人改动的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新发现的材料往往带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甲 骨学、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敦煌学等。近年来出土文献、外域汉语文献时有发布,如清华简、 安大简等,都是语法史研究中应该加以拓展的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电子语料受到追捧,材料的搜集从传统的“研读发现”正在转向 “关键词搜索”。这一转向给研究者带来了便利,但弊端也很明显。过分依赖关键词搜索容易 导致研究者先入为主、轻视功底。尤其对年轻学者来说,如果不注意文献的研读,关键词检 索终将变为无源之水。因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还要坚守科学严谨的态度, 夯实文献功底,在文献研读上力求句句字字有着落。 关键词检索还有一个弊端,就是所检索的电子文本未必可靠。因此,急需组织力量建成 权威的汉语语法史研究语料库,把历代重要语料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敦煌遗书、宋 儒语录、元代白话碑、明清域外教科书等,通过精心校对,按照时代先后、语料性质,分门 别类地呈现给全体研究者,以便研读与检索。 在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历史演变视角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考察语法发展的 历史,自然要有历史演变的眼光。但是以往的断代研究有的比较侧重于共时的平面描写,有 的缺乏时代感和对语法演变的关注。虽然共时描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最终目标是揭示语法 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到演变的路径和规律。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虽然着眼于某一具体时段, 但必须把这一时段看作一个过程,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出发,考察具体语法范畴、句法表达方 式、语用手段在不同时代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历史演变视角是一个纵向的视角,而跨语言视角则是横向的视角。跨语言视角是指在考 察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现象的时候,把汉语放在世界语言比较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在汉语 语法史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跨语言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判定汉语语法形式的来源 以及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我们所总结的路径和过程也可以印证或丰富学界对跨语言现象和 规律的认识。 与跨语言视角相关的是语言接触视角。语言的演变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语言接 触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语言发展过程中总会受到周边语言或方言的影响,从甲骨文算起三 千多年来汉语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那么,汉语语法演变有哪些现 象与语言接触有关?其接触过程、演变路径是怎样的?这些都要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加以考察。 (摘编自杨永龙《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 材料二: 语法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的。数千年来,汉语语法是变化不大的。它靠着数千年维持下 来的某些语法特点和以后发展出来的一些特点,以自别于其他的语言。 词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主语在谓语前面,修饰语在被修饰 语前面,动词在宾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有人分析过甲骨文的语法,发现它的词序和现代 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在上古的全部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事实。下面是《论 语》里的两个例子: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雍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这两句话的语音,当然变化很大了。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变化,例如现代不说“说(悦)”, 而说“高兴”;不说“闻”,而说“听见”。至于“韶”这个名词,在现代汉语里也根本用不着 了。但是从语法.上说,可以说没有什么变化,现代还是用同样的词序,同样的结构方式。 汉语的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之、于、与、以、而、则、虽、若、如”等字,直到 今天还在书面语言中应用着;有些在口语里还没有替身,例如“三分之一”的“之”,“为祖 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而”,这些都是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词,而它们正是数千 年前传下来的。 但是我们不能在语法的极大稳定性中得出语法是不变化的结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 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摘编自王力《汉语语法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语言材料的不断发现,断代汉语语法史产生了甲骨学、敦煌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 科拓展了断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围。 B.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关键词搜索”为断代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方便,但是关键词检索的电子 文本未必可靠是这种方法的一大弊端。 C.那种侧重共时的平面描写的研究方法尽管揭示了语法发展变化的过程,但仍缺乏历史演变的 眼光,虽然必要,但仍需要完善。 D.汉语语言演变的外部原因指的是汉语与周边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接触,断代汉语语法史研 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随着新技术、新发现、新观念等的不断出现,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推 动这一研究不断向前。 B.要使用数字技术,但不能过于依赖数字技术,一些年轻学者过于依赖“关键词搜索”,久而 久之就会丧失文献研读能力。 C.借鉴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成果,以求博采众长,丰富完善汉语的语法,这就是跨语 言视角研究方法的意义所在。 D.汉语语法虽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进 行着改良。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适合做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典范材料的一项是(3 分) A.经清代学者增补的《逸周书》 B.沈括《梦溪笔谈》的宋代刻本 C.周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D.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4.请结合材料二,从词序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在古今语法方面的异同。(4 分) (邹忌)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 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冬至的礼物 奚同发 今天是冬至,白天上街买馅自己包了饺子,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饥,于是中午晚饭都吃 了饺子。 他独居多年。在自己尚不知疼痛的年龄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独自把他带到十岁多也撒手 人寰。成年后从农村招工进厂,而后也有过短暂的家庭欢乐。不幸的是妻子在生孩子时没有 抢救过来,儿子四岁多也因病夭折。很长一段时间,他不知自己的生命出现了什么问题,,为 什么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先他而去,唯独让他还活着,而且一直活到快七十岁。 小区一帮老头儿常聚在一起晒太阳。老胡头爱说儿子多么多么忙、多久多久才打来一个 电话。虽如此,他脸上仍是一副满足的样子,有些炫耀的意思。如果谁家孩子回来看他们一 趟,或给某个老家伙过个生日,他们一准会从儿子说要回来那天起便开始向大家唠唠叨叨: 都多大年纪了,还过啥生日,可儿子非要回来给咱过,你说这些孩子天天忙得啥样儿?比如 老胡这么一说,一圈人便夸赞他养了个好儿子。老胡自然高兴得合不拢嘴,多少天后还会向 大家复述他过生日的盛况;终于全家人都聚齐了,孩儿还亲自炒菜,你说男孩儿怎么喜欢下 厨?都是女人的事儿嘛!大家知道他故意这么说,还是纷纷接话:不就是为让你老家伙高兴 吗?搁平日,人家西装革履,家有保姆,哪会自个儿下厨呀? 现在的商家无孔不入,就是冬至也弄得满大街的节日气氛。电视节目也都与冬至有关。 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无聊地频繁换台,打瞌睡,干脆关了电视闭目养神。还不到七点, 他这时不会上床睡觉,咋说也要挨到九点或十点,否则夜太长,要醒几次。 如果儿子活着,也该成家立业,也该有了孩子了……如果儿子一家今天回来,他肯定也 会提早张罗一桌好菜好饭等着他们。 他下意识地望了一眼门,竟好像有钥匙转动。他揉一下双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老眼昏 花,确实锁柄在转动。 接下来,他看到门被推开一道缝,一只手从门缝伸进来关掉门侧的开关。“啪”的一声, 全屋顿时黑下来。 他轻轻地发出一声惊讶。见过太多世面,走过太漫长的人生,已退休多年简直挨着日子 等待大限的他,似乎对此不会有太多怎么样的反应。打劫或偷窃?如此熟练地开门、熄灯, 像进了自家门,显然不是他们第一次“光临”同样的住宅。 眼睛还没适应,借着门外的光,他看到呼啦啦冲进几个黑影,其中一人转到他身后用双 手蒙住他的眼睛,好在手并不重。接下来,他没听到任何命令他的恐吓或,威胁,身后的男 声只是说:快。再就是感到身前的茶几上一阵哗啦啦响动。身后男子又说:儿子,快点儿, 你们快点儿。一个童声应答:爸爸,就好,马上就好。 突然手机铃声在他身后响起,捂他眼睛的一只手随即挪开。 他听到身后的手机里有人说:儿子,你们什么时候到呀?接着,手机里又传来一女声: 让我说,让我说。儿子,你们到哪啦?我跟你爸在小区门口等你们哩? 仅余左手捂着他左眼的男子,迅捷松手跳开,然后冲向门口,按压墙壁上的开关……“啪” 的一响,大家都在暖黄色的灯光下了。 俄顷,他的老眼才看清:身前茶几边站着一个男孩儿和一个女人,两人正拆一个大纸盒 子的手停在半空,另一年轻男子站在门口望着他张口结舌…… 哈哈哈……他先笑了。 认出来了,是楼上老张的儿子一家。儿子眼边那颗痣非常明显,跟他爸一样一样的。不 等人家三口回过神儿来,他淡定地说:孩儿,你们走错门了,你爸住楼上。 老张儿子一家极为尴尬,连忙道歉。女人边收拾桌上的东西,边道:瞧这事儿弄得,瞧 这事儿弄得……男人也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大爷大爷…… 没事没事。他说着这些,人家已“咣”一声拉上门。屋内又一次寂静下来。他自笑了, 正想自己的儿子,老张儿子一家就来了,也算是老天爷可怜他,给他一个短暂的冬至礼物吧。 这屋里多少年没来过年轻人和孩子啦!他索性又打开电视,调来调去,荧屏上一个主持人正 下饺子,另一主持人说着什么“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有管”。 瞧瞧,这日子,哪的人过得都差不多,楼上楼下也就差个孩子回来。他之前上过老张家, 也去过楼下老刘家。除了家具款式略有差异外,各家屋里家具摆放位置大同小异。如果不开 灯,摸错了屋,进错了门儿,也没啥不可能的。更何况这单元楼都长得一个样儿,有一次他 走到另一单元,钥匙半天塞不进锁眼,屋里人就开了门……哈哈,大家相视一笑,瞧这事弄 哩,错了…… 刚放松靠到沙发背上的他,突然身子挺得直直的——可是,可是,他们的钥匙?老张家 的钥匙咋能打开我家的门呢? 文本二: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 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 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 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 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 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 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 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 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怀疑与学问》)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详写老胡头向众人说起儿子回来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情,意在与“他”处在失去亲人的孤 独境况形成对比,同时为下文开错门的情节做铺垫。 B.一次错误的开门入户却让孤独老人感到这是冬至短暂的礼物,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精神慰藉。 C.老张儿媳反复说“瞧这事儿弄得”,儿子反复说“真对不起”,展现了老张儿子一家误人别人 家的尴尬场面,也表明老张的儿子并不经常回家探望老人。 D.作者刻意略去主人公的姓名、职业、身份等信息,也略去了外貌描写,重点突出老人的生存 状态和精神状态,这样使老人的形象更具代表性、普遍性。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孩子们回家祭祖的日子,在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这一天独居老人感到格外孤独。 B.《大学》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儒家经典,相传为曾子所著;《大学章句》是朱熹对《大学》的 解析,被认为最有权威,影响最大。戴震敢于质疑朱熹,是需要勇气的。 C.顾颉刚认为怀疑虽然有它的消极影响,但是更有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积极意义。同理, 我们对于小说等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可以在质疑中获得新的发现。 D.戴震质疑的核心是宋代的朱熹怎么可能了解一千多年前周代人的真正想法呢?所以朱熹在 《大学章句》里阐发的观点、所做的分析,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人的本意。 8.从冬至夜里“他”的房门突然被打开起,独居老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跌宕起伏的变化?请结 合文本一相关情节简要分析。(5 分) 9.顾颉刚主张学贵有疑。对于文本一中“老张的儿子小张误人老人家门”这一情节,在课堂上 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质疑。有人认为这不合情理,是作者情节设计上的败笔;但也有人认为 作者已然认识到了钥匙的问题,还这样设计,应该是刻意而为,必有匠心。你要参与讨论并 发言,请写出发言要点。(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及壮,至长安学,从胶东庸生问《论语..》,既明习,有徒众, 举为郡文学。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论语》大义,望之善焉, 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久之,试为博士..。元帝崩,成帝即位。是时,帝舅阳平侯 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而禹与凤并领尚书, 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上报曰:“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 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 孳无违朕意”加赐黄金百斤,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禹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 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禹将崇入后堂饮食, 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 肉卮酒相对。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禹年老,自治冢茔,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处地, 又近延陵,奏请求之,上以赐禹,诏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阳侯根闻而争之:“此地当平陵寝庙 衣冠所出游道,禹为师傅,不遵谦让,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徙坏旧亭,重非所宜。”根虽为 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 驾自临问之。上亲拜禹床下,禹顿首谢恩,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远嫁为张 掖太守萧咸妻,不胜父子私情,思与相近。”上即时徙.咸为弘农太守。建平二年薨,谥曰节侯。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 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B.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 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C.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 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D.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朕无闻焉/君其固心/致思总 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至战国前期成书。 B.博士,官名,历代所指不同,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等事。 C.侍医,始设于秦代,即后世的御医,直接负责皇帝和朝廷百官的医疗保健。 D.徙,调动官职,一般指平级调动,与迁、左迁等表示官职变动的词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禹精通儒学,得到众儒举荐。他师从胶东庸生研习《论语》,学成以后,还招徒传授,后 来受到诸儒的举荐,太子太傅萧望之给他以很高评价。 B.张禹对待弟子,方式有所区别。大司空彭宣和少府九卿戴崇是他的两个成就很高的弟子,二 人品行不同,他以不同方式对待他们,厚彭而薄戴。 C.张禹有所奏请,皇帝厚待有加。他为自己身后考虑,打算将平陵肥牛亭的地方作为墓地,皇 帝得到他的奏请,不顾曲阳侯争辩,答应他的诉求。 D.张禹疼爱女儿,父女亲情深厚。张禹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疼爱女儿甚于疼爱儿子,女儿 远嫁张掖,他放不下父女私情,盼女儿离自己近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2)根言虽切,犹不见从,卒以肥牛亭地赐禹。 14.张禹生病,皇帝是怎样对待他的?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献钱尚父① 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②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注]①钱尚父:即钱谬,唐朝末年的越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②龙骧凤翥:形容 奋发有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富贵迎面而来,虽带有宿命的色彩,但作者仍强调了人奋发的能动性。 B.堂上宾客如云,美女如花,表现了钱王的风流儒雅,生活的豪华奢侈。 C.一剑霜寒便坐拥了十四州,使人想见钱繆举重若轻、所向披靡的气势。 D.诗人在尾联对钱尚父固守东南、受封为王、成就功业给予肯定和称许。 16.请赏析本诗颈联的表达技巧。(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金牛道是巴山四道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历史上著名的葭萌关、剑阁都在金牛道上, 李白诗中“ , ”说的就是这条道路的开辟传说。 (2)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后着青衫也泛指官职卑微。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所以在 《琵琶行》中写自己闻曲伤情、泪下不能自已时才说“ ? ”。 (3) 曹 操 在 《 短 歌 行 》 中 , 以 明 月 比 喻 贤 才 , 以 明 月 不 可 掇 比 喻 贤 才 难 得 , 以 “ , ”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数万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被 筑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日常生活的书信,成为医护人员与家人交流的载体。 这些逆行者既是战士,也是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家人是他们的最大“软肋”,也是 最坚强的后盾。这些普通人,怎样变成一往无前的英雄?在《逆行者家书》中,或许能够找 到答案。周馨瑜写信告诉儿子:“面对国家召唤,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义不容辞。” 这一封封非常时期的非常家书,( ),让人发自内心地感慨“每个人都了不起”。它 们生动昭示:危急关头总有人义无反顾站出来,肩负起沉甸甸的使命,这些人就是鲁迅称赞 的“中国的脊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B.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C.用质朴的文字凸显着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被映照出 来 D.普通人的英雄本色体现在质朴的文字中,映照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文化底色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2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① ?有毒的多肉植物只是多肉“家族”中的一小部分,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 于生物碱类,不具挥发性。只要不摄入或接触汁液,单纯摆在一边观赏,OK!并不会毒害心 脏。 室内放置驱蚊植物可以驱蚊吗?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分泌的香叶醇、香茅醇、柠檬醛 等物质,确实对昆虫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受到机械摩擦或昆虫取食等物理 损伤时,才会大量释放。仅靠叶片自然散发出来的气味浓度来驱蚊,② 。 此外,长久放置夜来香等所谓驱蚊植物于室内,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危害。 ③ ,应尽量选择放在通风处,比如阳台或窗口。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 超过 16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准确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6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教学效果引发质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学生的自律问题。最近,一款神奇的作业灯登场了。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紧盯着孩子的作 业本,另一个可以盯着孩子的面部表情。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孩子敢把“鸟”写成“乌”, 家长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声。孩子若想愣神儿,没门儿;想揉揉眼睛玩玩笔,一句 “集中注意力”保准会扔过来。可以理解,这款产品能给一些因为工作和生活远离孩子的家 长提供慧眼,实现远程陪伴。不过,它也给家长增添了利器,不仅盯着人,也能盯着所有的 小动作,包括指尖、眼神。 对此,某班将以“神奇的作业灯是否该关掉”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 方:作业神灯应当关闭”或“反方:作业神灯不应当关闭”的“一辩”的身份拟写一篇破立 结合的辩论稿。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理充分,论辩有力;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