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届高三语文3月高考适应性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1届高三语文3月高考适应性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648045

大小:1.68 M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乡村”是乡土中国现代进程中最广大的现实,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学书写中的巨 型 “他者”。无论是作为落后与传统的表征,还是浪漫与怀旧的对象,乡村及其背后所隐喻的乡土 中国,都是在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或隐或显的对照下书写的。这些书写不仅反映着现实, 而且表达着现代中国各种文化政治诉求。不过,经过近百年的重复书写,正在发生结构性位 移和巨变的乡村,却被囚禁在僵化的话语和形象中,不仅在社会公共感知中丧失了现实感, 还被间接地磨损甚至耗尽了文化象征意义。 在新媒介时代,我们绝不缺乏有关乡村的信息。然而,信息不等于认知。在乡村问题上, 目前提供给公众的表述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同质化、琐碎化的困境。将目光投向“故乡”的非虚 构文学的兴起及其在大众传播中的轰动效应,呼应了公众对社会变动中乡村问题的焦虑和对 话语失效的普遍不满。非虚构写作结合社会科学的求真和文学的共情能力,可以催化形成社 会公共话题,但并不能保证形成真正的认知。正是透过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 反思,今天为什么更迫切地需要文学对乡村进行新的书写。 “非虚构”旨在打破文学固化的表述体制,试图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重建文学与世界的关 系,但实践效果却一言难尽。乡村非虚构写作否定和淡化文学“创作”的属性,采用类似田野工 作的方法,强调作者在场和实证性,弱化甚至不形成叙事。就目前大部分非虚构作品来看, 在“客观记录”的戒律下,人物访谈也好,事件记述也好,虽足够透明、详实,但仅有现象的叠 增和言语的堆积,无法拥有对乡村的整体视野和深度理解。 认知是基于理解的,与简单的了解和获取信息不同,需要写作者投以长久的思考和注视来理 解他人和世界。认知需要叙事,为混沌杂乱的世界勾勒轮廓。对文学来说,叙事的形成依赖于对 世界根本问题的发现,需要作家消化现实的整体,重现某些事件,提取出清晰的形象。因此,叙 事关乎选择和编织,只能挑拣、容纳一些特定的事件,限制数量但并不缩减事实。 之所以强调对乡村重新进行文学书写,是因为乡村及其喻指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 社会变迁,与全球经济和文化的交织越来越密切。乡村已成为一种无法在既有意识和封闭格 局、静止状态中看待和理解的新事物,如何理解乡村,已经成为理解中国及世界最重要的视 角之一。 世界的流动性和同质化使得乡村不能再笼统地作为城市文明的“他者”来观照,作家以及任 何想要廓清对现实理解的人,更适合将当下的乡村放在“差异性、多样性、自我之外”的意义上 来感知和交流。与以往将乡村单向度审视的刻板“他者化”相反,作家要摆脱经验的自我循环, 与“他者”进行交流和对话,在差异和求同的辩证中,把有关乡村的一切从以往的社会意识和话 语中解放出来,通过“文学性”,真正探入事物深处,从世界范围重新定位乡村,也从乡村出发 去理解中国和世界。 (摘编自李音《从“实证性”到“文学性”:呼唤一种新的乡村诗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近百年的文学作品中,无论褒贬,乡村都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存在的。 B.新媒介时代,有关乡村的丰富信息导致乡村书写陷入同质化、琐碎化的困境。 C.乡村非虚构写作强调作者在场和实证性,否定和淡化文学“创作”的属性。 D.文学叙事需要选择和编织特定的事件,对事实进行缩减,提取出清晰的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主张在新时期重新定位乡村,强调对乡村进行新的文学书写,观点明确。 B.文章先指出乡村书写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实证性和文学性进行论述,思路清晰。 C.文章在分析乡村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效果时,将它和田野工作的方法进行了对比。 D.第四段对认知与叙事关系的分析,为新时期进行乡村文学书写提供了一种路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味地把变化的乡村禁锢在僵化的话语和形象中,会有损乡村的文化象征意义。 B.要让乡村成为理解中国及世界的重要视角,需要借助文学打破既有的封闭格局。 C.在世界流动性和同质化的背景下,作家应在差异和求同的辩证中与乡村交流对话。 D.坚守文学性,真正地探入乡村深处,有助于拥有对乡村的整体视野和深度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 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 年前努力实 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 2035 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 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 2020 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 9 项约束性指标 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 发展。将用不到 10 年的时间碳排放达峰、不到 30 年的时间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 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碳排放达峰由“2030 年左右”调整到“2030 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 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中国 2060 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 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 性变革。2050 年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80%左右,产业调整、资 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 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2020 年 11 月 25 日) 材料二: 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 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来看, 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 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从碳排 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 30 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 2035 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应启 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 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需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 年 11 月 13 日) 材料三: 据英国广播公司( 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 程度被低估了。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这 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 4 万至 44 万公顷,所带来 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 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有报道说,与 20 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 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 报道: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2020 年 11 月 29 日) 4.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 10 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 30 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 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 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中国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它必将使全 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 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 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 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 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6.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国旗手 石钟山 前国旗手崔成又在那个时刻站在了自家门口的大树下。朝阳缓缓升起,他的腰板挺得笔 直,两眼发亮,耳畔似乎又回响起雄浑的国歌声,眼前又出现了猎猎飘扬的国旗。 秀站在窗后充满理解地望着他,在她心里,崔成是真正的男人,因为他在国旗下站过岗, 是一名真正的国旗手。 天光大亮了。崔成和秀扛着锄向田地走去,在那片责任田里,他们要劳作一天,播种下 春天的希望。 复员回乡半年有余,崔成心里仍别不过劲来,总觉得仍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四年 国旗手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改变了他的一生。 崔成是幸运的,他从众多新兵中被选出成为准国旗手。但在成为真正的国旗手之前,流 了多少汗、多少泪,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要成为真正的国旗手,首先要学会走步。抬腿落地都有极严格的讲究,鞋子磨破了好几 双,脚上血泡一层又一层。然后要学会站立。那时正是盛夏,他和所有新兵背靠红墙,笔挺 站立,汗水湿透了全身,流进眼里,热辣辣的,难忍难挨,他们仍笔直站立着。接着,他们 的头顶上又加了两块砖。站着站着,两块砖在头上竟变成了千斤重。他的身体变成摇晃的树, 两块砖从头上掉下来,身子一歪,整个人也倒下了,天旋地转。他的耳畔响起了班长严厉的 声音:“站起来,站起来!” 后来,崔成发现,真正的国旗手就连睡觉身体也仍然保持笔直。于是,许多个晚上,他 用背包带悄悄地把自己的手脚捆在一起,直到不用捆也能睡成老兵那样。 终于能站成真正国旗手的样子了,班长笑着说:“你们合格了。”那天晚上,崔成他们这批 新兵站在国旗下唱了一首歌,歌名叫《国旗理解我》。 回乡半年多了,崔成耳畔还时时回响着这首歌:“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站在国旗下, 祖国装心头……” 崔成终于可以护卫着国旗走出天安门,走过金水桥了。当站在广场上护卫国旗时,当面 对中外游客新奇的目光时,崔成知道,自己和国旗已经成了一道风景。那一刻,他有许多理 由骄傲和自豪。他挺胸,抬头,目视前方,站出了国旗手的尊严和形象。 四年中,在国旗下站了多少回,崔成数不清了,但有两回令他无法忘记。 当兵第二年,一次上岗前他肚子隐隐有些痛,他没当回事,准时接了岗。站在哨位上, 疼痛愈来愈烈。此时,正有一个外国军事代表团在中央领导陪同下在天安门城楼上参观。疼 痛使他脸色苍白,汗珠涌出,身体也哆嗦起来。外国代表团向广场走来,一个外军上将举起 相机,在那一瞬,他使出浑身力气把自己站成一个标准的国旗手,目不斜视,露出了中国军 人的微笑。外军上将冲他举起大拇指,外宾们都以他和国旗为背景拍照留影。他忘记了时空, 只觉得全中国十几亿双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什么也不说,国旗理解我……”他在心里反复 吟唱着,直到换岗,刚走下哨位就一头栽倒了。 有一段时间,父亲一连好些天没有给他来信,也不回信。那天,他正在哨位上,父亲的 身影突然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以为自己眼花了。父亲远远地认出了他,颤颤地叫了一声“儿 ——”那一刻,他差点叫出了声。父亲在哨位不远处停住,解下背包坐下来,说:“俺替你娘来 看你。”他凝视着父亲,在心里热热地叫了一声:“爹!” 父亲说:“这辈子俺能亲眼看见俺儿在这儿站岗放哨就知足了。”父亲声音哽咽了,“俺不 来,你娘闭不了眼呐。”轰地一声,他的眼泪夺眶声:“娘——” 父亲又说:“你娘病重时,俺想过发电报让你回去,可俺又想,国旗咋能没人站岗哩,硬 下心没告诉你。”父亲从兜里摸出了一张火车票,“儿呀,俺知道你忙,俺这就回了。”他指着 地上的小包,“这是你娘临走前给你做的鞋,说北京冬天冷。爹就给你放在这儿了。”父亲的身 影在他的泪眼中消失了,他在心里一声叠一声地喊着:“爹呀——娘呀——” 当兵第三年,回家探亲时,他认识了秀。秀对他这位国旗手充满了敬意,爱得死心塌地。 复员后,他便和秀结了婚。当了四年国旗手,他只带回一面缩小比例的国旗,就贴在新婚的 床头。每天清晨一睁开眼睛看见那面国旗,他就痴了,目光呆呆定定的。秀在这种时刻从不 打扰他,她知道国旗在他心中的分量。 那天,他和秀坐在地头休息,秀突然说:“等到秋天,卖了粮,俺陪你去天安门广场看升 旗。”他好半晌才回过神,紧紧抓住了秀的手。 他似乎又站在了国旗下,猎猎的国旗声在耳边响成一片。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崔成由准国旗手成长为真正的国旗手,经历了走步、站立等严苛的训练,从中可以看出他 是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人。 B.小说通过写崔成内心的三次呼唤,表现了他见到父亲时的惊喜、得知母亲去世时的悲痛、 目送父亲离去时的愧疚等复杂心理。 C.崔成把小国旗贴在床头,每天清晨凝望时都“目光呆呆定定的”,这一细节运用夸张手法, 把他对国旗的热爱渲染得生动感人。 D.小说对秀着墨不多,但写出了她对崔成的深爱、理解和支持,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另一方面衬托了崔成的形象,用意深远。 8.小说讲述国旗手崔成的故事,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石钟山的创作讲究“用小角度展现大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郑成功,字大木,福建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为盗。顺治三年,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 不听。四年,芝龙归京师,隶汉军正黄旗...。成功谋举兵,募兵数千人,自称“招讨大将军”。成 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九年,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薄城,不能克。 上命芝龙书谕成功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后多次招成功,终不 应。十六年,整军复出,取瓜洲,攻镇江。提督管效忠师赴援,战未合,成功将周全斌以所 部陷阵,大雨,骑陷淖,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效忠师败绩,成功入镇江。江宁总管 合满、汉兵出战,袭破成功军。成功收余众数万欲取崇明,江苏巡抚遣兵赴援,战复败。十 八年,徙滨海居民入内地,增兵守边。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乃规取台湾。台湾, 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日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 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 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民辟草莱, 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 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 举兵拒命。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光绪初,为成功立祠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郑成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B.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C.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D.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得名。八旗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B.江南,一般指长江下游南岸区域。江南既是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C.屯,指屯田,是汉代以后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而组织经营的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D.朔,农历每月最后_天。《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此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成功抗击清廷,坚决不降。其父郑芝龙顺治年间投降清廷并被收入八旗,但郑成功招募 士兵,自立名号,辗转多地坚持抗清,始终不降。 B.郑成功收复台湾,遣还荷兰人。郑成功的军队到达鹿耳门后,趁着水势骤涨,一举攻破赤 嵌、王城,将残余荷兰人遣送回本国。 C.郑成功多方筹谋,建设台湾。收复台湾后,他制定各种行政、教育制度,招募地方百姓开 荒种地,下令让众将领将家眷迁到这里。 D.郑成功辨察不明,英年早逝。他听信谗言派人攻击陈豹,致其降清;未能及时制止谣言致 使厦门诸将起兵,病怒交加,39 岁猝然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 (2)成功将周全斌以所部陷阵,大雨,骑陷淖,成功兵徒跣击刺,往来剽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蒋颖叔帅熙河①(其二) 秦观 天马②葡萄隔玉门,汉廷谁更勇如尊③。 行台④晓日屯千骑,祖道春风属一樽。 莫许留犁⑤轻结好,便令瓯脱⑥复游魂。 要须尽取熙河地,打鼓梁州看上元。 【注】①熙河,路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曾在吐蕃、西夏等少数民族控制中,后收复,置 熙河路经略安抚使。②天马:古西域国大宛马。③尊:指汉代勇士王尊。④行台:大臣出巡 所驻之处。⑤留犁:古时匈奴人使用的饭匙。⑥瓯脱:边地屯戍之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以“天马”“葡萄”等具有西域色彩的意象,将思绪带到遥远的边地。 B.第三句中“屯千骑”写出行台军队的威风,“晓日”为画面增添明亮色彩。 C.第四句主要描写送别的场景,用“祖道”点明送别,用杯酒以壮行色。 D.这首诗虽有依依惜别的伤感基调,但整体上是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劝学》中“ , ”两句,明确指出了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作用。 (2)古人常把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相对应,《蜀道难》中的“ , ”对此有所反映。 (3)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描写将士们冲锋陷阵情景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 十四节气歌很多人____。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知 识体系,是中国农耕社会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二十四节气及其 实践活动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在气象科学蓬勃发 展、现代农业____的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有了某种程度的“脱钩”。那么今天,我们是 否还需要保护二十四节气?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二十四节气就是保护民族精神。漫漫历史 长河中,二十四节气形成了诸多民俗,尽管带有地域色彩,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的精神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思想精神,是 的农耕文化的命脉之所在,对其物质载体 的保护应当给予相当程度的重视。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 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沟通交流。这样的双向互动,会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 炬更加明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耳熟能详 如日中天 始终如一 不绝如缕 B.妇孺皆知 如日中天 一以贯之 不绝如缕 C.妇孺皆知 方兴未艾 始终如一 源远流长 D.耳熟能详 方兴未艾 一以贯之 源远流长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 化的沟通交流。 B.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 沟通交流。 C.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壮大和培育,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化的 沟通交流。 D.通过保护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让民族自信心得到培育和壮大,也有助于提高与其他民族文 化的沟通交流。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B.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清新时代的重大责任和艰巨使命。 C.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D.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 2021 年起,每年 1 月 10 日为“中国人民警察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为了阻止病原体入侵上皮细胞,人体呼吸道设置了多重防线。首先,呼吸道分泌的粘液 如一道屏障, ① 。其次,粘液中包含的抗菌蛋白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此外,上皮 细胞表面的纤毛通过不断摆动,推动包裹着病原体的粘液向咽部运动,将其排出呼吸道。然 而,粘液纤毛清除需要粘液包含足够的水分才能进行。冬季干燥的冷空气 ② ,粘液 会变得粘稠,难以被纤毛推动清除。另外,研究显示, ③ ,当环境温度降低到 20℃ 以下时,纤毛的摆动开始减缓,而当环境温度达到 5℃时,纤毛的摆动就会停止。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 字。,(5 分) 2020 年 12 月 17 日 1 时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预定地点成功着陆,首次 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也是人类时隔 44 年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据介绍,在 过去的 23 个日夜,嫦娥五号完成了 1 次对接、6 次分离,两种方式采样、5 次样品转移,经 历了 1 1 个重大阶段和关键步骤。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 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的能力,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为我国未来 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o(60 分) 请揣摩上面漫画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为班级将要召开的“理性·包容”主题班会写一篇 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2021 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9 分) 1.(3 分)C(A 项“都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对立面”有误,B 项“丰富信息导致……陷入 困境”有误,D 项“对事实进行缩减”有误) 2.(3 分)C(“将它和田野工作的方法进行了对比”有误) 3.(3 分)B(无逻辑关系) (二)(12 分) 4.(3 分)D(“必将使”有误) 5.(3 分)B(“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有误) 6.(6 分)①制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②调整经济结构,把经济增 长与碳排放深度脱钩。③加强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及交流,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作用。④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强减碳能力。⑤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2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答出四点给 6 分。意思对即可) (三)(15 分) 7.(3 分)C(“夸张手法”有误) 8.(6 分)①运用倒叙,从崔成复员后的生活写起,回溯他成为国旗手的历程。②将现实 与同忆交织,在他复员后的生活中不断插入他成为国旗手前后的片段。③聚焦典型场景,如 训练的场景、站岗的场景等。④运用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讲述崔成的故事,展现崔成的心 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 分)①用一个普通国旗手崔成的成长历程,展现国旗手们对国旗的热爱、守护,展 现中国军人的强烈使命感和爱国情。②用秀和父亲对崔成的理解、支持,展现广大军属的奉 献、牺牲精神,展现普通人的爱国情怀。(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19 分) 10.(3 分)B 11.(3 分)D(“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有误) 12.(3 分)B(“一举攻破赤嵌、王城,将残余荷兰人遣送同本国”有误) 13.(10 分) (1)(5 分)郑成功年少时就有文才武略,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 瞩目。(译出大意给 3 分;“拔出”“属目”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郑成功的部将周全斌率领军队攻入管效忠的阵营,天降大雨,骑兵陷入泥沼巾, 郑成功的士兵光着脚劈刺,来来往往强悍敏捷。(译出大意给 3 分;“以”“徒跣”两处,每译 对一处给 1 分) (二)(9 分) 14.(3 分)D(“依依惜别的伤感基调”有误) 15.(6 分)①借汉代勇士王尊表达对蒋颖叔的赞美。②希望蒋颖叔不要轻易与敌人讲和, 要彻底收复熙河之地。③期盼蒋颖叔早日凯旋、共庆胜利。④借送别蒋颖叔,表达自己对国 家兴亡、民族安危的深切关怀。(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 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6 分) 16.(6 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 长叹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3 分)D 18.(3 分)B 19.(3 分)A(表特殊含义) 20.(6 分)①能阻止病原体的入侵②会导致粘液中的水分流失 ③环境温度会影响纤毛 摆动的速度(每句 2 分。意思对即可) 21.(5 分)示例:①2020 年 12 月 17 日 ②嫦娥五号返同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 ③ 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④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⑤标志着我国具备了 地月往返的能力或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基础(写出两点给 1 分,写出三点给 2 分,写出四点给 3 分,写出五点给 4 分;意思对即可。句子简洁流畅给 1 分。字数不符合要 求,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2.(60 分)参考 2020 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郑成功,字大木,福建人。父亲郑芝龙,明末入海做了海盗。顺治三年,郑芝龙率领部 下投降清廷,郑成功劝谏,他不听从。四年,郑芝龙归入京城军队,隶属于汉军正黄旗。郑 成功谋划着起兵抗清,招募了几千士兵,自称“招讨大将军”。郑成功年少时就有文才武略, 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九年,郑成功撤退到海澄,据城而守, 金砺等人率军队逼近海澄城,不能够攻克。皇上命令郑芝龙写信让郑成功投降,许诺赦免他 的罪名并授予他官职,郑成功假装答应,皇上诏命金砺等率军回浙江。后来朝廷多次招安郑 成功,郑成功最终也没有答应。十六年,郑成功整顿军队再次出兵,夺取瓜洲,进攻镇江。 提督管效忠的军队赶赴救援,还未交战,郑成功的部将周全斌率军队攻入管效忠的阵营,天 降大雨,骑兵陷入泥沼中,郑成功的士兵光着脚劈刺,来来往往强悍敏捷。管效忠的军队战 败,郑成功攻入镇江。江宁总管联合满、汉军队出战,攻破郑成功的军队。郑成功收拢剩余 士兵数万人想攻取崇明,江苏巡抚派兵增援,成功又一次战败。十八年,朝廷把沿海的百姓 迁入内地,增加兵力守卫边防。郑成功从江南失败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就谋划着夺 取台湾。台湾,是福建海中的~个岛屿,荷兰红毛人占据了那里,建造了赤嵌和王城两座城 池,港口叫鹿耳门。荷兰人依仗鹿耳门的水浅不能渡船,因此不设防。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之 后,海水突然上涨了一丈多,大小船只首尾相连直接进入鹿耳门,红毛人放弃赤嵌逃走,想 要保全王城。郑成功派使者对他们说:“土地本来就属于我们国家所有,应当还给我们:珠玉 宝石任凭你们载运回国。”围攻经历了七个多月,幸存的红毛人仅剩下一百多人,王城被攻下, 这些人全部被遣送回国。郑成功于是把台湾命名为东都,让陈永华作为谋划的主要人物,制 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台湾四周方圆千里,土地富饶肥沃,郑成功招来百姓开荒种 地,屯田聚居,让各位将领带着家眷搬迁过来充实这里。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他的部将陈 豹驻守南澳。康熙元年,郑成功听信了周全斌的谗言,派人去攻打陈豹,陈豹率全军进入广 州投降。恰逢有谣言说郑成功将要杀光留在厦门的将领,正好周全斌从南澳回来,那些将领 抓住了周全斌并囚禁了他,起兵反抗。郑成功正身患疾病,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得咬指头。 五月初一,郑成功还能倚靠着胡床接受各位将领的参拜,几天后突然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光绪初年,在台湾为郑成功建立祠堂。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