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 2020-2021 学年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检语文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
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
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
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
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
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
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
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
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
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
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
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
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
《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
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
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
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
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
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
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
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
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
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
“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
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
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
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
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
(《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
(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 年 4 月 24 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
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
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
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
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
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
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
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
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
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
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
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
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
(摘编自郑林华《与中国共产党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
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
B. 墨子在《法仪》中指出,因为“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所以,我们应遵循“天志”,
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
C. 墨子推崇“兼”,反对“别”,他主张 “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
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
D. 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是我国的国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
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
B. 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
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
C. 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
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
D. 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
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做法或主张与墨子的思想相矛盾的一项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B.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D.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4. 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C 2. C 3. A
4. (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
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
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
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
教育有意义。
5. 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
平等观。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
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
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为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
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原文是“《法仪》篇说得更明确……‘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
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可见原句没
有因果关系;
D.“墨子的思想”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
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
‘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
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
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秦始皇大兴土木兴建阿房宫,违背了墨子的节用思想;
B.体现了李白追求人格平等的理想,与“兼爱”思想中隐含的平等思想相合;
C.杜甫对天下寒士的关爱符合“兼爱思想”;
D.林觉民对天下人的爱符合“兼爱”思想。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
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
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
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
“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
“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
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
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
的思想;
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
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
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
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
会责任感;
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
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墨子是一个劳动者,
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兼
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
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
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
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
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
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
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
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霸角
李方
第一次去帮扶户赖青久家,是队长龚海鹏陪着去的。车从刘湾、滴垴、下寨几个小队驶
过,七扭八拐,从谷底爬上梁顶。道弯路窄,但都已硬化,还不算太难走。远远地看到,山
嘴上有几株落完了树叶显得灰黑的树木和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龚队长让停车,说:“前
面车不能走了。秋天的时候已经挖好了路基,打通最后一公里,现在天冻了,没法硬化,停
工了。”
我只好拿上扶贫手册、各种表格,步行前往。我一边躲避着挖虚的土,一边听龚队长讲
赖青久。
“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大集体的时候,几乎和队里的每个人都
闹过别扭。别说其他人,连跟自己一母同胞的两个弟弟都不对付,打架吵嘴住不成邻居,搬
到这个山嘴上来了。”
我心里一沉。“独霸角”是西海固的土语,谓人性格孤僻,待人生冷硬倔。摊上这么一
个扶贫对象,工作怕是难以顺利。
还未到门口,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龚队长说:“看!如何?好端端的
人、车走的路,给你用绳子拦了。”
赖青久五十七岁,眼不花,耳不聋,腿脚灵便。赖青久问:“干啥的?扶贫的?拿的啥?”
我说:“今天只是来认个路,见个面,填表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你抽烟吗?不抽?那我
也不抽了,免得让你受二手烟的害。”我拿出烟敬他,以便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见他不抽
烟,只好作罢。我又问:“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
赖青久很生气:“硬路挖成了虚土,又不硬化,人来车往,尘土飞扬,挡住,不让他走。”
“这是路啊,怎么能挡呢?”我劝他。
赖青久大手一挥:“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里不让走,他可以绕着走。山下边还有一条
路,全硬化,又不远,不过多走 15 公里罢了。”
初次见面,不好搞得太僵,了解完大致情况,填好表格,我就道别离开了。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抽了空,我第二次去老赖家。这次因为正在硬化道路,施工车辆
较多,所以车停得更远,我和陪同的妇女主任一同在人欢马叫的施工路段的边上走。
妇女主任说:“独霸角就是独霸角,说话办事就是跟人不一样。前些年湾里种西瓜,也
是个收入。他拉瓜到街上去卖,别人问瓜价:‘多少钱一斤?’他说:‘一毛。’别人说:
‘少价吗?’也就是那样随口一说,实际上瓜价人人都知道,就蹲下来挑瓜。结果他说:‘少
价。两个五分。’你想谁还买他的瓜?去年搞养殖,他老婆养了头母猪,下了猪娃子,让他
用摩托车捎到集上去卖。别人问:‘猪娃子好着吗?’他给人家来一句:‘不好,害着病
呢!’”
我说:“这不纯粹跟人抬杠吗?”
妇女主任躲着驶过的车辆笑着说:“就是呀,害得他老婆背篼里装上猪娃子集集不落地
去卖,又不会骑摩托,被害惨了。”
好容易到了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叉挡在路中间。进了
门,妇女主任说:“老赖啊,市上……”
老赖背着背篼,手里提着铲子要出门。老赖问:“干啥的?扶贫的?”
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
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
啊?拿掉吧。”
赖青久气得把手里的铲子扔了,说:“拿掉?拿掉还不把我家门口当骡马市场了?化肥
是拿来了,往家里抬的时候把袋子扯破了,化肥撒了一路,害得我扫了好半天。”
妇女主任脸上挂不住,说:“他叔,你把路挡着车上不来,这么远的路抬上来,可不得
扯破了?”
赖青久仰头怒目:“你又没来,你又没抬,你见了?”
赖青久弯腰拾起铲子回手扔到背上的空背篼里,就要走。
我沉下脸,拦住他:“赖兄,撒了的化肥再补给你一袋都行,但你得把路障撤了。这是
众人走的路,你不能这样。”
“咦,一袋化肥两卷薄膜就能指挥我了?路是众人的,但家门前这一截儿是我的!”
我们只能跟在他的屁股后头出来,先走了,他在身后恨声恨气地锁着大门。
到了秋天,基础母牛入了栏,非得签字不可。但我心里发冷,不想再上山爬洼到山顶上
去。我跟村支书说:“你啥时候去老赖家顺便把扶贫手册带去,让他把字签了。”年轻的支
书连忙摆手说:“那绝对不敢。别人的可以,老赖不行。你去了他多少还给点儿面子,我去
了那是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呢!”
这也是实情。现在村上的工作不好搞,村民和村干部之间,有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隔
膜。我只好憋着气再去。车一直开到赖青久家门前不远。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而过,两头用
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
村支书说:“我们钻过去吧。”
我说:“不。”
我掏出手机拨打赖青久的手机。
“谁?打电话啥事?”
老赖将头从大门里伸出来,望了望,关了手机,向我喊:“基础母牛已经拉回来养在圈
里了,没啥事我关门了。”
我厉声喊:“老赖,过来!”
老赖趿拉着棉拖鞋,吸着鼻子,边走边说:“天气冻得人淌清鼻呢,出来干啥呀?”
我说:“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怕麻烦?你这人
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
老赖签了字,手扶着拦路的横木,平视着我的眼睛说:“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
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
你签。”
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老赖看着我们,
突然就笑了,是那种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的笑,他越笑越畅快。天上飘起了雪花,我和村支
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
(选编自《小小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对赖青久家的环境描写,“灰黑”的树木,“一户人家高耸的蓝色屋顶”,既符
合季节和农户的特征,也营造了一种冷僻的氛围,为下文写赖青久的性格造势。
B. 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扶贫干部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面对赖青久这样的独霸角时,也难
免灰心、生气,这更好地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基层干部形象。
C. 赖青久家门前挡路的路障从绳子到竹竿到粗壮的长椽,既体现了他的自私、狭隘,也可以
从中看出他故意跟人对着干、唱反调的心理。
D. 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表现了赖青久性格孤僻,生冷硬倔,说话做事与众
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使用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虽然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能拉近小说和读者
之间的距离,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便于带动读者了解我国的扶贫工作。
B. 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相照,明线是“我”对赖青久的帮扶工作,写出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实
际困难;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象征脱贫工作即将取得成功。
C. 小说没有快速发展、紧张的故事情节,“我”三次到赖青久家的扶贫工作都不顺利,情节
的摇摆更好地展现了基层扶贫工作的艰辛。
D. 小说的语言平实质朴,人物的语言贴合其身份特点。比如“跟谁都尿不到一壶”“干啥
的?”“害着病呢!”,方言口语的运用使西北农村农民的形象更加真实鲜活。
8. “我”三次到赖青久家,对赖青久的称呼从“老赖”到“赖兄”再到“老赖”,不同的称
呼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9. 小说结尾赖青久笑了,“我”和村支书也笑了。他们的笑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 D 7. B
8. (1)第一次我称呼“老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2)第二次称呼
为“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3)第三次称呼
“老赖”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9. (1)赖青久的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而得意;
“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2)“我”和村
支书的笑,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
理解和善意,是欣慰的笑。(3)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
渐消除,象征着农村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也揭示了他致贫的真实原因”错。龚队长和妇女主任对赖青久的介绍侧面主要是表现赖青
久为人生冷硬倔,喜欢与人抬杠,两次买卖做不成不能片面地推断为致贫的真实原因。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暗线是最后一公里的修路进程”错。最后一公里没有硬化,到正在硬化,到车开到了赖
青久家门前不远,展示了扶贫的时代背景,不是小说的暗线;且“即将取得成功”说法刻意
拔高,路通了是扶贫工作的进步,不代表扶贫工作即将成功。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次去老赖家之前,“我”听队长龚海鹏介绍老赖,“这人是个独霸角,跟谁都尿不到一
个壶里去……搬到这个山嘴上来了”,当时“我心里一沉”,知道这是个不好做工作的扶贫
对象;走到他家门口时果然“当路一根绳索,拴在路两边的枯树上”。因此见到老赖的时候
“我”先拿烟敬他,套近乎,然后说“老赖,干吗在路上拉绳子啊”。这时候“我”称呼“老
赖”,是想跟赖青久拉近距离,以方便开展工作;
第二次去老赖家之前,妇女主任又跟“我”说了老赖卖瓜和卖猪仔的事,让“我”对老赖的
孤僻又有了进一步了解;然后看到“赖青久的门前,绳子没有了,换成了两根长竹竿,打着
叉挡在路中间”。这时候“我”说“老赖兄,去年冬天我来过,今天来是核实一下,给你的
化肥和薄膜送到了吗?送到了?送到了好,请在手册上签个字,也不敢耽误你上地。可是,
赖兄啊,干吗还挡着路啊?拿掉吧”。第二次称呼为“老赖兄”“赖兄”,是想通过对赖青
久的尊称来赢得好感,缓和关系;
第三次给了扶贫户一万多的牛之后,“我”去找老赖签字,结果看到“一根粗壮的长椽横空
而过,两头用长钉死死地钉在路两边的那两棵枯树上。车只能停在这里了”,“我”当时觉
得这人不知好歹,于是拒绝了村支书要求“钻过去”的说法,而是厉声喊“老赖,过来!”。
第三次称呼“老赖”是被赖青久的言行激怒了,表达了对赖青久的不满。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结尾意蕴和作用的能力。
考生要分析老赖“笑”的原因和“我”与村支书“笑”的原因。
结合原文“我”批评老赖,“天寒地冻是实情,一万块钱的母牛也养到圈里了,签个字你都
怕麻烦?你这人是不是太有点儿不知好歹?”而老赖却抬杠“别说一头牛,就是给上十头牛,
也是政府给的,又不是你给的,我有啥不知好歹的?不是看你大冷天跑一趟,我连字都不给
你签”,当看到“我和村支书站在寒风里,显得很无奈,甚至看上去可能还有点儿滑稽”,
老赖“突然就笑了”。这“笑”表面是笑“我”和村支书的无奈和滑稽,为抬杠难倒“我们”
而得意;“憋了很久终于绷不住”说明赖青久内心深处对扶贫干部是理解和感动的。
结合“我和村支书仰头看看天,看看越笑越畅快的老赖,终于忍不住也笑了”,“我”和村
支书的笑,表层原因是被赖青久的笑感染,深层意蕴是从赖青久的笑声中体会到了赖青久的
理解和善意,是欣慰的笑。
这“笑”与前几次接触时老赖的表现形成对比,表明在“我”和村干部的努力下,老赖对我
们的敌意逐渐消除。以笑结尾,代表着村民和干部之间关系缓和,彼此的隔膜渐渐消除,象
征着农村的基层工作、扶贫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讽,字补之,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
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讽辨数激昂,喜为名声,然亦操持在己,吏不敢欺。
为县存视贫弱,至豪猾大家,峻法治之。举进士..第,迁大理评事、通判淄州。岁旱蝗,他谷
皆不立,民以蝗不食菽,犹可艺,而患无种,讽行县至邹平,发官廪货民。县令争不可,讽
曰:“有责,令无预也。”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徙知梁山军,以母老不行,
得通判郓州。诏塞决河,州募民入刍楗,而城邑与农户等,讽曰:“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
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司误也。”即改符,使富人输三之二,因
请下诸州以郓为率,朝廷从其言。徙知广济军,民避水堤居,凡给徭于官者,讽悉纵使护其
家,奏除其租赋。累迁太常博士..,出知青州,再迁户部郎中。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
多,讽发取数千斛济饥民,因请遣使安抚京东。入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钱惟演倡议
献、懿二太后宜祔真宗庙室,讽弹奏之,请绌去。仁宗不听,讽袖告身以对曰:“陛下不听
臣言,愿纳此,不敢复为御史中丞矣。”帝不得已可之,讽乃趋出,遂贬惟演随州。时上章
懿皇后谥.,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日中不赴慰班,讽弹士逊与崇勋,俱罢。徙保信军,
听居舒州持母丧,又许归齐州。服除,迁光禄卿、知陕州。入见帝言:“元昊不可击,独以
兵守要害,捍侵掠,久当自服。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复给
事中,卒。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B.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C.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D. 会河决/王陵埽水去而土肥/失阡陌/田讼不能决/讽分别疆畔/著为券/民持去不复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被称为进士。
B. 博士,指古代学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的官职,后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权,暂时代理官职的意思。我国古代暂代官职的词语有“署、假、摄、兼、行”等。
D. 谥,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讽才能出众。黄河决口后,他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他办事有主见,下属官吏不敢欺骗他;
他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强横的富豪。
B. 范讽敢于担当。他在淄州任职,发生蝗灾,百姓想种蝗虫不吃的豆类,却没有种子,他不
顾县令反对,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
C. 范讽体恤百姓。百姓为躲避水灾住在堤上,他让在官府服徭役的人都回去护家;山东饥荒
时,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
D. 范讽不畏权贵。他请求罢免钱惟演,皇帝不同意,他以不任御史中丞迫使皇帝接受他的意
见;他还敢于弹劾不守规矩的权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出贷三万斛;比秋,民皆先期而输。
(2)倘内修百度,躬节俭,如祖宗故事,则疆事不足忧。
14. 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量相
同,范讽为什么反对?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范讽)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姓都提前偿还。
(2)如果对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
心边患了。
14. ①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②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力,等
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
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百姓拿去不再争执。
“王陵埽”是“河决”的地点,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AD;“民”是“持去不复争”的主语,
应在“民”前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兼”不是“代理官职”。兼:兼任;署、假、摄、行指代理官职。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从家中拿出几千斛的粮食来救济灾民”错。原文“时山东饥,宰相王曾,家积粟多”,
范讽是调宰相王曾家的粮食救济百姓。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出贷”,借出。“比”,到了。“输”,偿还(交出)。
(2)“百度”,各种法度。“如”,按照。“故事”,旧例。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是:治理黄河水灾时,官府向民众征集草把、竹木土石等物,城镇居民和农民缴纳的数
量相同,范讽为什么反对?
原文对应语句是“贫富不同而轻重相若,农民必大困。且诏书使度民力,今则均取之,此有
司误也”,他认为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朝廷是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能
力,等同征收是懒政,是主管官员的失误。
参考译文:
范讽,字补之,因先辈功劳补任将作监主薄,任平阴县知县。恰逢黄河在王陵埽决口,
大水退去后田地肥沃,原有的田界消夫,田地诉讼无法裁决,范讽划分田界,写在地契上,
百姓拿去不再争执。范讽辩才出众,爱出风头,但是处理问题能自己做主,属吏不敢欺骗他,
任知县时照顾贫弱的人,至于强横的大户人家,则用严厉的法令来治理。考中进士,升任大
理评事、淄州通判,当年发生干旱,蝗灾严重,别的作物都不能成活,百姓认为蝗虫不吃豆
类,还可以种植,却担心没有种子,范讽巡视到邹平,打开官仓借粮食给百姓。县令争论说
不可以(这样做),范讽说:“有责任,与县令无关。”立即借出三万斛粮食;到了秋天,百
姓都提前偿还。调任梁山军知军,因母亲年老没有赴任,获任郓州通判。朝廷下诏将黄河决
口处填堵,州中征集百姓上缴(堵塞决口用的)草把和竹木土石,而城镇居民与农户(数量)
相同,范讽说:“贫富不同而负担相同,农民会非常困难。况且诏书让官府衡量百姓的承受
能力,现在却等同征收,这是主管官员的失误。”立即改动布告,让富人交纳三分之二,并
请朝廷下令各州以郓师为表率,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调任广济军主管,百姓躲避水灾,住
在堤上,凡是在官府服徭役的,范讽都让他们回去保护自己的家,并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租
赋。连续升迁至太常博士,出任青州知府,两次提升担任了户部郎中。当时山东闹饥荒,宰
相王曾,家中存粮很多,范讽从他家拿出几千斛救济饥民,并奏请朝廷派出使者安抚京东。
进入京城任右谏议大夫,暂代御史中丞。钱惟演提议献、懿二位太后应祔祭祀真宗庙中,范
讽上书弹劾钱惟演,请求将他罢免。宋仁宗不听,范讽拿着委任状对皇帝说:“陛下不听我
的话,希望交还奏任状,不敢再担任御史中丞了。”皇帝不得已同意他的提议,范讽才告辞
出宫,于是将钱惟演贬到随州。当时拟定章懿皇后谥号,宰相张士逊、枢密使杨崇勋中午时
分仍不肯到场,范讽弹劾张士逊和杨崇勋,二人都被撤职。调任保信军,允许他在舒州居住
为母亲守丧,又允许他回到齐州。服丧期满,升任光禄卿、陕州知州。进京见皇帝说:“元
昊不可攻打,只派兵守住要害之处,抵抗侵犯、掠夺,时间长了(元昊)自会臣服。如果对
内整顿各项制度,亲自做到节俭(厉行节约),按照祖宗的旧例,就不用担心边患了。”又任
给事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深秋时节,诗人独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
B. 颔联写诗人回忆故乡往事,直到日暮时分才“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
C. 尾联写山月的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流露出诗人对山居恬淡生活的喜爱之情。
D. 全诗从初行郊野写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间为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16. 请将这首诗的颈联与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潜《归
园田居》)进行比较,从写景手法和意境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相同: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
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陶诗从视觉角度描写村落、炊烟,
从听觉角度描写“鸡鸣”“狗吠”。②不同: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
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陶诗描绘的是一幅和平宁静、恬
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D. “以空间为顺序”错。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这是以时
间为序,写了诗人一路所见之景。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这是比较阅读的题目。
先看两诗的写景手法,都采用了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这是视觉所
见;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这是听觉描写。而“山影暗随
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这是视觉描写;晚钟的声音悠远而
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是听觉描写。
两诗在意境上有不同之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暧暧,
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
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
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
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
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整个画面是一幅和平宁静、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而“山影
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描写暗淡的山影,悠长的钟声,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
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意境幽暗空寂。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开凿蜀道的艰难过程。
(2)《赤壁赋》中,从侧面衬托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表明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崩山摧壮士死 (2).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崩、摧、栈、钩、壑、嫠、拂。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
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 古街长
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 的。
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
水 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
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
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
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发出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
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 。
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
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
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 )这里也许少些金戈铁马烽火硝
烟的峥嵘故事,但多的却是才子佳人红颜知己的浪漫情怀。否则,这小镇何以如此绵绵的、
楚楚的、风情万种呢?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徜徉 体会 氤氲 美丽动人
B. 徘徊 品味 散发 美丽动人
C. 徜徉 品味 氤氲 楚楚动人
D 徘徊 体会 散发 楚楚动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B. 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
C. 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D. 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是岁月的血脉和缕缕的年华。”从语义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 19. A
20. 原文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突出了流水所象征的岁月流逝之感;原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语势贯通。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徜徉”有安闲自得的含义。“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语境是在古街
上悠闲地行走,“徜徉”符合原文语境。
“品味”一指尝试滋味;二指仔细体会;三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体会”是指体验领
会。语境与前文的“绿茶”搭配,“品味”更合适。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散发”释放出某种东西。语境表达方式比较文艺,选“氤氲”
更符合文段的文艺语体。
“美丽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通俗来说就是惊艳的让人心动。“楚楚动人”意思
是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与前文的“婉约的感伤”搭配,选“楚楚动人”更合适。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古镇却依然故我”,承接的应该是不变的内容,排除 B、D。“潇洒于岁月之外”与“历史
在这里……”照应,“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与“人儿从这里……”对应,排除 C。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句“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采用反问句的形式,使表达的情感更
加强烈,强调突出了流水所象征的岁月流逝之感;而改句“那是岁月的血脉和缕缕的年华”
是一般陈述句,表达的情感比较平淡。原文句式用两个反问句,结构整齐,读起来音韵和谐,
语势贯通;而改句由于只有一个句子,缺少这种韵味和气势。
(二)语言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当地时间 12 月 1 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确认,被誉为地球“两
大眼睛”之一的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继今年 8 月两次严重电缆事故后,望远
镜悬挂的接收设备平台当天坠落并砸毁了望远镜反射盘表面,望远镜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
重建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之一。305 米口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若失去功能,那么全世界在
天文探索领域,将只能依靠中国贵州的另一只“大眼睛”,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21. 请对上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30
字。
22. 假如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和中国射电望远镜 FAST 官方微博要分别就坍塌事件发布一则
新内容,由你来拟写。要求:采用望远镜的口吻,使用第一人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语
言简明得体,每条不超过 50 字。
(1)阿雷西博微博:
(2)FAST 微博:
【答案】21. 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世界仅剩中国一只“天眼”
22. 示例: (1)阿雷西博:我可能再也无法睁开眼睛,但与你们共同探索遥远星空的历史永
远铭记。再见,人类!加油,FAST!
(2)FAST:很遗憾,人类可能将失去一只探索星空的大眼睛,但不是失去光明。阿雷西
博未完成的,交给我!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新闻主要报道事件在第一句中,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坍塌”;此次事件的影响是“全世
界在天文探索领域,将只能依靠中国贵州的另一只‘大眼睛’,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可概括为“世界仅剩中国一只‘天眼’”。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要求两方官方微博要分别就坍塌事件发布一则新内容,采用望远镜的口吻,使用第一人称,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语言简明得体,每条不超过 50 字。
从阿雷西博的角度,要先对“自己”遇到的坍塌事件表示遗憾,对公众告别,对 FAST 表示祝
福期许。从 FAST 的角度,对阿雷西博坍塌的评价或告别,表达自身的担当、使命。注意双方
都属于“天眼”,可以从这个角度表达,如从阿雷西博的角度,可以说自己“再也无法睁开
眼睛”,FAST 的角度,可以说“让我来继续遥望太空”等。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一次中美高中生联合冬令营交流会上,美国高中生代表说,美国的历史书中只有孔子、
秦始皇等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够。
实际上,在五四运动以来的 100 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醒
过来,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行各业涌现出了杰出人物,时代造就了他们,
他们演绎着中国的故事,展现着时代的精神。
请从“毛泽东、邓小平、鲁迅、蔡元培、梅兰芳、‘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袁隆平、屠呦
呦、雷锋、钟南山、中国女排、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中选取两到三个人物(群体),使之形成
有机关联,以中国营员“钟果”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在冬令营的下一次交流会上发言,
让美国营员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中国精神 历久弥新
——在冬令营上的发言稿
各位营员朋友们:
你们好!
我叫钟果,是一名中国营员。近期,通过和你们的沟通交流,我了解到你们对中国的了
解还停留在书中的孔子、秦始皇等历史人物,我感到特别遗憾。因为我们中国,还有除课本
之外的很多历史人物,他们也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为中国,是一个浩然长存 5000 多年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经历千万苦难仍屹立不倒的
大国。中国有属于自己故事,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他曾为研究氢弹隐姓埋名 30 年,一生只露过两次面。一次在“两
弹一星”的元勋颁奖会上,一次在氢弹之父表彰会上。他的坚持,默默研究,舍己为国都展
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他虽然只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一位,但我们从他的身
上,了解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看到中国人的精神。
这次疫情,中国的处理方法,处理速度都无一例外的向全世界提供经验,展现了我国风
范。不得不提的是本次疫情的关键人物——钟南山院士。2003 年非典时,钟南山院士就全力
以赴展现他卓越的医学能力。17 年后,钟南山再次挂帅。已经 84 岁高龄的他本已是享受晚年
的年纪,可他却坚定地站了出来,开始了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不断观察患者的情况,与
新冠病毒直接面对。只因一句“中国需要我。”钟南山院士,也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值得我
们所有人去铭记,去感恩。
还有中国女排,“中国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
失败”。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正如中国女排,她们在经历了 11
年的低迷期,仍然不放弃,努力坚持才能再次荣登世界之巅。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
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
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
强意志,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价值标签。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历史人物,虽然他们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精神
却是千百年来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精神。纵使生活淡然冷漠,总有信念让我们泪流满面,宗
师时光匆匆而过,但中国精神将历久弥新!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也欢迎大家到中国参观,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请从“毛泽东、邓小平、鲁迅、蔡元培、梅兰芳、‘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袁隆平、屠呦
呦、雷锋、钟南山、中国女排、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中选取两到三个人物(群体),使之形成
有机关联,以中国营员“钟果”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在冬令营的下一次交流会上发言,
让美国营员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重点:个性的写作任务)
任务一:从中选两到三个人物或群体;所选的人物或群体要形成有机关联。
要从作文材料中列举的人物(群体)选,可以增加类似的相关人物或群体,但应以材料中的
为主体,且不少于 2 个。所选的人物或群体之间必须要建立某种关联,且这种关联能够让外
国营员了解现当代的中国面貌或中国精神。如果从中选取人物或群体在三个以上的,不判偏
离题意,酌情扣 2-4 分。
任务二:以中国营员“钟果”写一篇发言稿;在冬令营的下一次交流会上发言。
必须有发言稿的结构,开头要有适当的称谓,称谓可以是营员或朋友们。“在下一次交流会
上”,要求在开头要有简洁的文字回应上次美国营员的问题,说明发言的缘由。结尾部分要
有感谢、展望或鼓舞人心的语句,以自然收束全文。“钟果”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发言中
要展现中国青年自信、阳光的精神风貌。
任务三:发言要增进美国营员对中国的了解
增进美国营员对中国的了解,其旨归在于让世界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勤奋、自强、奉
献、勇敢、团结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发言中,要注意美国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
创新和丰富表达,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具有“国际范”。
【立意】组合举例
1.组合一:毛泽东、邓小平
有机关联: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进程。体现杰出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体现中国社会
的发展进程。
2.组合二:鲁迅、蔡元培
有机关联: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启蒙运动。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中国的
觉醒。
3.组合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任选)
有机关联:科学家不计个人私利,投身中国发展建设。体现科学家对国家、人民的热爱,体
现中国在军工、农业、医学方面取得的发展进步。
有机关联: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自强奋斗的精神。体现中国人在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较薄弱
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突破尖端技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难题的勇气和力量。
4.组合四:雷锋、钟南山、中国女排、塞罕坝农场建设者(任选)
有机关联: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时期代表的精神。雷锋的螺丝钉奉献精神,钟南山
为代表的抗疫精神,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塞罕坝农场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
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一组合体现了不同时代中国人投
身祖国建设,奋勇拼搏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
5.组合五:梅兰芳、屠呦呦
有机关联:体现中国人的传承与创新。梅兰芳对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屠呦呦对古代医学典籍
的传承,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不断的创新,体现中国是文化厚重,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
【素材】故事型:
1.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他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
便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
民怀着真挚的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
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
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
救祖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中国人民
决不甘受外人凌辱、为维护民族尊严而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在鲁迅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后来又由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而得到升华,获得了全新的性质和时代内容。他无私无畏,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冲锋陷阵的模范,是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2. 在 2003 年抗击 SARS 的战斗中,钟南山爷爷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 SARS 病人的救治工
作,较早确定了广东的病源,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 SARS
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
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患
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
“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中,他建议公众“没
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做了“逆行者",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满
满的行程安排,风尘仆仆。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虽已高寿,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
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
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病毒的镰刀下抢
救一个个生命。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
精彩片段型:
1. 因为中国,是一个浩然长存 5000 多年的国家。中国,是一个经历千万苦难仍屹立不倒的大
国。中国有属于自己故事,也有属于自己的精神。
2.“中国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我一直将这
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着我。正如中国女排,她们在经历了 11 年的低迷期,仍然不
放弃,努力坚持才能再次荣登世界之巅。这支光荣的队伍不仅是竞技舞台上一张亮丽的国家
名片,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励志榜样。在那个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中国奋力追赶世界的时代,
女排精神如同一面旗帜,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爱国精神、自强意志,成为一个时代
的集体记忆、价值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