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卷
语 文
(满分: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2021.02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①劳动与教育是自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存在的为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二者自古以
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基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来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
从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缺失,到近代劳动教育的起步,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发展,
劳动教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学校系统接受。
②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折点,此时百家争鸣、学术繁荣,许多思想观点、文化
传统都在这个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且在秦汉以降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得以保存和延续。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大巧若拙”“朴散为器”,将手工业者的匠心与逐利者的心机联系在一
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后世知识分子对“奇
技淫巧”嗤之以鼻,将手工业者视为只会钻营的小人,盖是受此影响。“君子”是儒家学说体
系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德才兼备的从政者,其与从事生产劳动的“小人”有着不同的社会
分工。《论语》中“樊迟问稼”一事反应了孔子对稼圃之类体力劳动的轻鄙,此后孟子的“劳
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以及荀子的“君子以德,小人以力”(《荀
子·国富篇》)都是对孔子态度的继承,他们将劳心者与劳力者分野,使之在社会地位与人生
价值上有了高低贵贱之分。秉承这种态度,儒家学者重视个人德行与治学态度的培养,将生
产劳动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其他诸子在对待劳动者的态度上与儒家大多一致,包括与儒家
互绌、代表中下阶层的墨家也认为不从事生产劳动的上说下教者“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
织也”(《墨子·鲁问》)。儒墨两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其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轻视基本代表了
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均忽视劳
动教育,日常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常态。
③人工智能的崛起让劳动的基础作用以及劳动教育的现代价值在后工业化社会遭到了新
一波质疑。这些质疑实则是对劳动内涵的误读,将劳动窄化为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对劳动
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窄化为技能训练的方式。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
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实自己。劳动不仅是人类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也是人
提高审美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实现社会价值的基本途径。如果整个社会仅将劳动视为获取
物质利益的方式,忽视它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的功能,那么拜金主义、投机取巧的社会乱
象就可能频繁出现。
④尽管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有很多,如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提高独立意识等,但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
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
自己,切不可舍本逐末,片面地将劳动教育视为技术训练的手段。
(摘编自申国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
材料二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工业制造、商品生产提供了高质
量的专业人才。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追求,对世界其他国家劳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下表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颁布的主体中学 7/8 年级劳动技术教学大纲,从中可以看出
7/8 年级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路向。该大纲力图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不同领域知识学习与能力
训练的机会,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行动力。
家政 技术 经济
生活规划
营养学、卫生与家庭食品安
全;可持续发展、健康与经济
背景下的家庭饮食;厨房的个
性设计;他人饮食习惯与需
求;个性化的饮食文化;具有
文化差异的饮食习惯。
不同的安全守则;家用电器的
使用规则;家用电器的节能使
用;传统与生态性的发电原
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可持续
发展、生态健康、融资背景下
的消费行为;基于个体经济与
生活领域内个人、他人的需
求;个人生活目标的定位与发
展;家庭与职业之间的和谐
(男性、女性)。
职业导向
性别歧视视域下个人进入家
庭工作;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
家庭事务价值观。
青少年职业选择;技术型企业
中的工作安全、组织与计划;
相关设备与机器的使用;原料
加工与处理的操作技巧。
个人的职业规划;男性、女性
的职业选择;雇佣与企业身份
认同训练;企业生产环境保护
的意义;生态导向性生产活
动;个人参与企业共同决议。
(摘编自任平、贺阳《德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嬗变、特征与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劳动教育历时弥久才被学校系统接受,这是对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而得出的
结论。
B. 儒家和墨家受道家思想影响,认为体力劳动者是逐利的小人,所以轻视劳动和劳动者。
C. 仅将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和仅将劳动教育作为技能训练的方式都是当下对劳动的误
读。
D. 德国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以及职业追求作为其重
点。
2. 下列对材料二表格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大纲关注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教育,涉及家政、技术、经济三大领域,对生活规划与职
业导向两个主题的教学内容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B. 就家政领域而言,大纲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个人的饮食,分析性别对家政的影响,树
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下的社会与家庭事务价值观。
C. 就职业导向而言,大纲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培养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
增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参与意识等。
D. 大纲除了教育 7/8 年级学生了解和掌握某些职业技能外,还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个人
职业规划时,首先考虑性别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一,选出下列教育活动中不能体现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目标的一项(3
分)( )
A. 学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一年级开展刺绣、雕刻、泥塑等兴趣活动。
B.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专业实习等,组织学生参观“十三五”劳动成果展。
C. 学校举行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灭火器,懂得紧急避险。
D. 学校用宣传标语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时代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②段的行文脉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请结合两则材料阐释下列这幅漫画的内涵。(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盲 人 夫 妻
迟子建
吴自民和王瑶琴是一对盲人夫妻,吴自民是十六岁的一场大病后失明的,而王瑶琴则先
天失明。为了弥补王瑶琴的不幸,吴自民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他把绿说得更绿,红说得更
红,而王瑶琴对那变幻多姿的颜色仍然困惑不已。
早饭后他们到长虹街口卖报去。报纸无非写着最具刺激性的一些话题,由乞丐摇身一变
成为富翁的秘诀呀,银行发生特大抢劫案等等。
黄昏时分吴自民回到家,推开门,没有闻到饭菜的气味,他心里紧张一下,放下报夹和
报纸就召唤妻子。
“怎么哭了?”吴自民抚摸着妻子的脸颊。
“我怀孕了,我担心这孩子生下来是个瞎子,”王瑶琴的眼泪又纷纷下来了,“我不能让
他失明。”
“医生说这病遗传吗?”吴自民说,“我是后天失明的。”
“可我是先天失明。医生说是不遗传,可现在哪有不遗传的病?”王瑶琴说,“我们不能
造孽啊。”
吴自民用手指揩干妻子的泪痕,他想起了十几年前可以尽情享受光明的日子,他不能想
象他的孩子会永远看不见这些颜色,这颜色可是上帝赐予的呀!
“你说句实话,人能看见一切究竟有什么好?”王瑶琴用下巴颊抵了抵丈夫的肩膀。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街道又脏又乱,人们脸上挂着阴险的笑容,到处是无聊的应酬。”
吴自民觉得这样答话会增强妻子的信心。
“咱们假设这个孩子是个瞎子,该怎么办?”王瑶琴问。
“给他治,给他换最好的眼睛。”吴自民脱口而出。
“你不是希望这孩子能看见东西吗?”王瑶琴叹了口气,“我们上哪弄那么多钱给他换眼
睛?”
“卖报。”吴自民想起了他自己的眼睛。
“我们应该募捐。”王瑶琴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办法,“前段不是有个孩子得了白血病没钱
医治,家长公开向社会募捐吗?听说一下子筹到好几万元!”
“可咱这孩子还没生下来,不知是不是盲人呢。”
“等到知道他是个盲人就晚了。”
“万一不是盲人,我们筹钱不是昧良心了吗?”
“那有什么,我们把钱再捐给其他盲人儿童。”王瑶琴的思路来得很快。
几天后,长虹街口的盲人报摊前果然挂出了一则告示。告示下方是一个装鞋用的空纸盒,
人们在买报的同时也顺便看上一眼,有的发了恻隐之情就势投进去几个零钱,有的满怀蹊跷
地望着女盲人的身影摆动而去。
整整一个秋天,他们为这个孩子而操碎了心。孩子出生后该起什么名字,穿什么样式的
衣服,孩子受了欺负该怎么办。当然,他们想得更多的仍是盲与不盲的问题。他们期望孩子
的眼睛是光明的,可这与他们背道而驰的光明却令他们深深恐惧。
“也许,孩子是个盲人会更好。”王瑶琴吐着新鲜的山楂籽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人
都是黑暗中生活的,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子的。”
“可这孩子不能总生活在你我之间,孩子会接触社会,当孩子明白他与别人不一样时,
他会自卑和绝望。”吴自民发自肺腑地长叹一声。
“我们还是不要这孩子了吧。”王瑶琴哭了起来,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
盲人报摊的生意一直很红火,募捐者倒是寥寥无几了。半个月下来,只筹措到了二十多
元钱,对于医治眼睛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他们为此忧心忡忡。
院里出事了,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强强是独生子,
娇生惯养,整日指东要西,一家人供若神灵。刘奶奶这晚上要喝稀的,可孙儿偏要吃饼,儿
媳妇便去烙饼,刘奶奶就多说了一句:“现在的孩子可真了不得!”
“老不死的!”强强接过话头骂自己的奶奶,“你这个白吃闲饭的!我妈说你咋不早死呢!”
奶奶将剪子朝强强扎去,原想吓唬一下,不想因为怀了怨气,就假戏真做了。强强被送到医
院,晚上老太太寻了短见。
吴自民和王瑶琴决定不再为未来的孩子搞募捐。
“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准备好了,”王瑶琴抚摸着腹中的胎儿说,“要让他有点什么不
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
“就像我们一样。”吴自民说,“全院子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相互看不见,
在我心目中,你是世上最美最好的女人。”
“你也一样。”
失明的痛苦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孩子不管是不是盲人,都是上天赐予的,他们会加倍
爱惜那孩子的。
那一夜王瑶琴做了一个梦。梦见街道两侧排布着一座座紫色的房屋,浓绿的太阳青翠欲
滴,使人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她和吴自民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夹着猩红色的报夹,报纸则
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他们要卖的报纸全是有关他们孩子的。
盲人的梦里竟是一片光明灿烂。
(选自《逝川》,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小说以“颜色”为线索,写了盲人夫妻吴自民和王瑶琴对颜色的追求,给读者以思考
回味的空间。
B. 吴自民把街道说得又脏又乱,把“能看见”说得很不好,希望妻子不要为孩子可能是
盲人而忧虑。
C. “忙乱中她竟然吞下了几粒山楂籽”这一细节体现出王瑶琴内心世界的犹豫、慌乱、
纠结和不安。
D. 小说中写“刘奶奶用剪刀挑了她孙子的前胸”为盲人夫妻思想的转变作铺垫,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7. 下列评价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 迟子建的小说中常采用上帝视角,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既能够看到人物、
事件的外部状态,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知其所思所想。
B. 迟子建坚守着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对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她的作
品钟情于书写小人物在他们平凡的生命历程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C. 迟子建不仅是向我们推演一个个悲剧,更是在寻觅悲剧背后的原因。比起简单的描写
底层生活的小说,她的作品显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
D. 迟子建竭力批判城市阴暗的一面,渴望以乡土文明的纯净来抵抗城市文明的浮华。她
想要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个完美的乡土世界,以作为她精神上的故乡。
8. 小说的结尾写王瑶琴“光明灿烂”的梦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孙绍振认为:“情节的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把人物隐藏在深层的心态甚至
潜意识心态揭示出来。”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哪些情节体现了“把人物打出常规”。(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故事,
必膝行前,道周独否,魏忠贤目摄之。未几,内艰..归。崇祯二年起故官,进右中允。三疏救
故相钱龙锡,降调,龙锡得减死。旋进右谕德,掌司经局,疏辞。因言己有三罪、四耻、七
不如。三罪、四耻,以自责。七不如者,谓“品行高峻,卓绝伦表,不如刘宗周;……至圜.
土.累系之臣,朴心纯行,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气,坎坷磊落,不如钱谦益、郑鄤。”
鄤方被杖母大诟,帝得疏骇异,责以颠倒是非。道周疏辩,语复营护鄤。帝怒,严旨切责。
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鄤语为口实。其
冬,择东宫讲官。张至发当国,摈道周不与。其同官项煜、杨廷麟不平,上疏推让道周。至
发言:“鄤杖母,明旨煌煌,道周自谓不如,安可为元良..辅导。”道周遂移疾..乞休,不许。六
月,廷推阁臣。道周已充日讲官,迁少詹事,得与名。帝不用,用杨嗣昌等五人。道周乃草
三疏,一劾嗣昌,一劾陈新甲,一劾辽抚方一藻,同日上之。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欲为郑
鄤脱罪,下吏部行谴。居久之,福王监国,用道周吏部左侍郎。道周不欲出,马士英讽之曰:
“人望在公,公不起,欲从史可法拥立潞王耶?”乃不得已趋朝。当是时,国势衰,政归郑
氏,大帅恃恩观望,不肯一出关募兵。道周请自往江西图恢复。以七月启行,所至远近响应,
得义旅九千余人,由广信出衢州。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
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
(选自《明史·黄道周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
/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B.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
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C.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
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D. 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著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
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内艰,指遭遇母丧。古时朝廷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要辞官守丧,称“丁艰”“丁忧”。
B. 圜土,是监狱的通称。秦汉以前监狱多为圆形土牢,故名。古人也用“缧绁”称监狱。
C. 元良,意思是大善至德,一般指大贤之士;也是太子的代称。文中指郑鄤这一大贤之
士。
D. 移疾,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与“乞休”“告老”“乞骸骨”义相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黄道周敢于上疏直言,多次触怒皇帝。在营救故相钱龙锡、维护郑鄤以及皇帝任用杨
嗣昌等事件上,黄道周一再进谏,乃至遭到贬官调任。
B. 黄道周能够自我省察,善于总结不足。他坦承自己有“三罪”“四耻”“七不如”,
在“七不如”中,从多个方面和别人相比,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C. 黄道周节高不谐流俗,一直难得重用。张至发掌权,不用黄道周,同僚为黄道周鸣不
平,但皇上下诏责备他;朝廷推荐阁臣,他虽在候选之列,最终未被选用。
D. 黄道周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挺身而出。国势衰微,朝廷大权掌握在郑氏手中,大帅恃
恩观望,黄道周主动请缨,募集军队,所到之处,远近响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故事,必膝行前,道周独否,魏忠贤目摄之。(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帝疑道周以不用怨望,欲为郑鄤脱罪,下吏部行谴。(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黄道周说自己“不如郑鄤”为何会遭群臣指责?(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楚 江 怀 古①
马 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②招。
【注】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
《楚江怀古》三首。② 讵可:岂可。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 《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
妙。
C. 《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
统。
D. 《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
景。
16. 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甫《蜀相》中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歌咏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陆
游的《书愤》中同样歌咏诸葛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对种树人提出的保
全树木天性的要求,对我们如何育人也有启发意义。
(3) 唐 人 诗 中 常 用 “ 杜 鹃 ” 这 一 意 象 来 表 达 凄 伤 之 情 或 眷 恋 故 土 之 意 ,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向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
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被高楼簇拥着的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行走,我常常觉
得自己走在一具巨大的僵尸上,紧张、空虚、不知所措。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
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 )
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它也不是
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
持时妖娆的弯腰,仪态万千。
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是老窗户。如果
不是有现代的人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
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________,________。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
失的鲁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你觉得那街简直像丝带一样,它轻柔地延伸着,等着你抚摸条条纹理。
B. 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踏出阵阵水花。
C. 你觉得那街简直像潜龙一般,它静静地伏卧着,等着你唤醒它的活力。
D. 你觉得那街分明像布匹一般,它平静地铺展着,等着你踩平它的褶皱。
19.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仿写两句话,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名为实,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__①__,所以字又称“表字”。
名与字可以意义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都有光线充足之意;__②__,如
吕蒙字子明,“蒙”为不明。古人常自称其名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名字连
称亦是对人尊称。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
名,故冠而加字。”由此可知,__③__,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冠礼,取字。女子
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故有“待字闺中”之
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20.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通过对古人名和字的分析,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结合上文作简要概括。(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冬奥会组委会计划为“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体育图标”配上文字,彰显冰雪运动的特
色和魅力。请从以下图标中任选一幅,配上一段文字,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生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从嘉兴南湖的开天辟地,到天安门城楼的改天换地,
到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远大理想,铸就民族辉煌。2003 年非典肆
虐,2008 年汶川地震,2020 年新冠疫情……一次次灾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屈不挠,
终能力挽狂澜。从“人民功臣”转身为“人民公仆”,退役老兵张富清深藏功名,无言奉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了国家需要,不计个人得失,用热血书写历史丰碑;毕生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钟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植物基因宝
藏……一个个共产党人恪尽职守,成为民族脊梁。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不忘初心,砥
砺前行。
校团委举行“坚定信念,开创未来”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
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卷(扬州)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逐利”是道家的看法,而非儒家和墨家的看法)
2. D (“首先”没有依据,表格中“个人的职业规划”和“男性、女性的职业选择”是
并列关系)
3. C (仅仅是技能培训,不能体现“价值观”“劳动素养”)
4. 首先提出许多思想观点、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系统化、理论化并得以保存和延
续这一观点;然后指出道家对手工业者的看法及对后世的影响;接着分析包括儒墨在内的诸
子百家对劳动及劳动者轻视的态度;最后得出诸子百家对劳动的态度造成了对劳动教育忽视
这一结论。(1 点 1 分)
5.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也在劳动中不断地发展和充
实自己,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
动素养;劳动教育的内容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来选择。(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6. A (以“颜色”为线索错,应该是以“要不要孩子”为线索)
7. D (小说与“乡土文明”无关)
8. 盲人夫妻现实看不见的生活和梦中的“光明灿烂”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作者对盲人夫
妻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的赞美,对现实世界那些看得见的人们的浮躁、冷漠的批判;
照应小说的开头,写出王瑶琴内心认识的转变。(答出 2 点即可,每点 2 分)
9. 王瑶琴怀孕了,本是喜事,盲人夫妻却为此而忧虑;夫妇靠卖报纸本以艰难谋生,却
要考虑给孩子换眼睛的巨额费用;缺陷原本是不好的,但强强的这件事却让他们悟到了缺陷
会使人更加努力,从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 B
11. C (“文中指郑鄤这一大贤之士”错,应指太子)
12. C (“但皇上下诏责备他”错,应为“(同僚)上书推荐并要让位给黄道周”)
13. (1) 按照旧例,必须用膝盖跪行向前,唯独黄道周不这样,魏忠贤用眼睛盯着威吓他。
(“故事”“膝行”“独否”“目慑”各 1 分)
(2) 皇帝怀疑黄道周因为不受重用而心生怨恨,想要为郑鄤开脱罪责,(就把黄道周)交付
吏部责罚处置。(“不用”“怨望”“行谴”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 表象上:郑鄤杖打母亲为人诟病(1 分);皇帝圣旨已经讲得明明白白,黄道周还要颠
倒是非(1 分);实质上:黄道周不随流俗,被人畏忌。(1 分)
【参考译文】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改选庶吉士后,授职编修,担任经筵展书官。
按照惯例,(经筵展书官觐见时)必须用膝盖跪行向前,唯独黄道周不这样,魏忠贤用眼睛盯着
威吓他。不久,因为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崇祯二年,道周以原职起用后,升任右中允。因为
他多次上书营救原辅臣钱龙锡,被降职调用,龙锡得以减免了死刑。不久道周升任右谕德,
掌管司经局,他上书推辞。接着说自己有三罪、四耻、七不如。三罪、四耻,用来自我批评,
七不如是说“品行高尚正直,屹然独立超出同辈,不如刘宗周;……说到监狱中因事累及被
逮的大臣,心性朴实,行为纯正,不如李汝璨、傅朝佑;文章意气风发,仕途坎坷,光明磊
落,不如钱谦益、郑鄤”。郑鄤当时正因为棍打母亲受人唾骂,皇帝接到章奏感到惊骇奇怪,
批评他颠倒是非。道周又上书辩解,言辞之中再次营护郑鄤。皇帝恼怒,下一道措辞严厉的
圣旨痛斥。道周以文章、气节高于天下,为人严肃冷峻、方正刚直,不与世俗相妥协,公卿
大多害怕并且忌恨他,于是借不如郑鄤这句话作为(攻击他的)口实。这年冬天,选择东宫的
讲学官员。张至发掌权,排挤黄道周不给他这一职务。他的同官项煜、杨廷麟心中不平,上
书推荐并要让位给黄道周。张至发说:“郑鄤棍打母亲,圣旨讲得明明白白,道周自称不如他,
怎么可以做太子的老师。”道周于是称病请求退休,不被答应。六月,朝廷推举阁臣。道周当
时已经担任日讲官,升为少詹事,得到了提名。皇帝没有任用他,选用了杨嗣昌等五个人。
道周于是起草了三篇奏疏,一篇弹劾杨嗣昌,一篇弹劾陈新甲,一篇弹劾辽东巡抚方一藻,
在同一天进呈上去。皇帝怀疑黄道周因为不受重用而心生怨恨,想要为郑鄤开脱罪责,(把黄
道周)交付吏部责罚处置。过了很久,福王代理朝政,任用黄道周为吏部左侍郎。黄道周不想
出任,马士英委婉地劝说道:“众望在你身上,你不出来,想效仿史可法拥立潞王吗?”于是
不得已进入朝中。在这个时候,国势已衰,朝廷大权掌握在郑氏手中,这位大帅仗着恩宠,
观望不前,不愿意出关去召募士兵。黄道周请求亲自到江西去谋划收复失地。在七月出发,
所到之处远近响应,募到义军九千多人,从广信出发往衢州。十二月进抵婺源,遇到大清部
队,战败,被押到江宁,幽禁在正室以外的房间中,穿着囚服写书。将受死刑,行经东华门,
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说:“这里与高皇帝的陵墓接近,我可以死了。”监刑的人听从了他。
15. A (“早雾”的“早”是“早早”升起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候明月”看时间是傍
晚)
16. 同:都表达了被贬后的落寞心境。(1 分)其二的“惊鸟”“寒蛩”、其三的“骤
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1 分)
异:对被贬的人生态度不同。(1 分)其二“聊自整云装”等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其三“明
神讵可招”等有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1 分)
17. (1)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 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 其间旦
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胡蝶梦中家万里 子规枝上月三更;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等等)
18. B (老街令人“放松和陶醉”“长得仿佛没有尽头”,有少女般的“妖娆”“仪态万
千”,可见老街绵长、充满活力,B 项能够表现绵长与活力,而且“踏出阵阵水花”与前文“闲
走”呼应。A 项表现柔和, C 项表现厚重,D 项表现平展)
19. 看到了祥林嫂在热闹忙碌的新年拄着破竹竿的背影,嗅到了小伙伴在轻松愉悦的月夜
偷摘的罗汉豆的清香。(每句 2 分)
20. ①是与名相表里的 ②名与字也可意义相反 ③名是幼时起的(每点 2 分)
21. 称用上有谦尊之别,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礼制上有取用规限。(1 点 1 分)
22. 示例:花样滑冰:冰刀与冰面亲密接触,在跳跃与旋转中,像旋风一般,展现柔美与
力量的完美结合。(彰显运动特色和魅力,如速度、技巧、美感、团队意识、挑战精神等,2
分;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2 分)
2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