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道全析题+3道演练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道全析题+3道演练题 含答案

ID:648232

大小:38.49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指津: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 道全息题+3 道演练题(附:答案) 第一节 明确文本特征、试题考点,构建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题,作答的关键是把握以下三点:文本特征、试题考点、作 答思维。因为: 1.文本的特征决定了阅读的方法、试题的考点。2.文本的特征和人才导向决定了 试题的考点。3.文本的特征和试题的考点决定了作答的思维。 所以,作答高考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以下三点最为关键:1.彻悟文本特征。2.明 确试题考点。3.构建答题模型。 化繁为简,构建模型。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散文阅读满分攻略如下: 一.彻悟文本特征文本特征:散文的文本特征,简而言之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神”指主题思想,其“形”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等。“形散而神不散” 指的是所有材料(形)表面看来散乱无序,实则均为主题思想(神)服务。 要素分析:散文文本的要素有主题、情感、结构、形象、手法等。这五点可称为 散文的“五要素”。 二.明确试题考点散文阅读,其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情感、主旨、结构、形象、手 法等。也就是说,散文阅读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大都是从主题、情感、结构、形象、 手法等角度设题的。 选择题设错方向,主要有三种:一是拘于局部语句导致的“硬性拔高”,二是没 有整体把握文意导致的“管中窥豹”,三是没有联系语境思考导致的“断章取义”。 选择题选项常见的具体错误有:无中生有,思想拔高,态度加重,张冠李戴,曲解原 意等。 简答题常见考点有:理解重要词句,分析思路结构,分析表达技巧,欣赏作品形 象,品味语言艺术,探究主题意蕴。 三.构建答题模型四个意识:一是主题意识,即散文所有的“形”(材料)都是 为“神”(主题)服务的,散文所有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设题的;二是整 体意识,理解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包括词语、短语,直至句子和语段,都离不开对文 章整体的把握;三是联系意识,理解某个语言单位,离不开该语言单位所在的大语境。 四是多角意识,作答简答题,需从多个角度思考作答,呈现全方位的理解。 答题模型:阅读时,彻悟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明确散文中“形”的具 体表现,迅速把握“形”对“神”的影响。 作答时,究其一点,多点联动,抓住散文要素中“形”对“神”的“影响”,及 “形”与“形”的“联系”,这种“影响”和“联系”,往往是答案的源头。 第二节 用一道典型题演绎核心考点及所有核心题型 我们以一篇经典散文为例,详解散文阅读的所有题型及各题型作答攻略。 【经典散文】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 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 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 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 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 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 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 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 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 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 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 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 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 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 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 放弃这事业。 ⑤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 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 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 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 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 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 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⑥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 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 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 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 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 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⑦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 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 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 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 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 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⑧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 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 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⑨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 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 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 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 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 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 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⑩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 2006 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 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 25 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 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 9 岁儿子织完了 25 岁前需要的 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 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 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 吧? ⑾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选自 2013 年第 7 期《散文》,有删改) 【考点演练】 请大家高度关注的是,下面所列试题中,选择题包含了散文选择题绝大部分的错 误类型,简答题涵盖了散文简答题几乎所有类型。请大家细心研读,认真领会,在作 答后面的强化练习时,可以此题为母题——作答强化练习时,以此题思想模型为指导。 第一类:选择题 (编号:A00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五千年的村野炊烟、“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写 起,意在说明我国“女织”的历史悠久而漫长,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 B.第二段突然陡转,写“女织”的蒸发,表明作者的惋惜之意,同时也表现出作 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 C.作者笔下的“女织”处处充满了温馨和诗意,作者甚至把它看成是女性的一种 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D.第五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了借喻的手法,实际上指含苞欲放的少女, 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答案:B。解析:B 项中“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程度过重、硬性拔 高。 模型归纳:“程度过重”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强行、生硬地从文中确有的内容“延 伸”出来某个结论。但这种“延伸”非文章作者之意,结论也非作者之意,完全是硬 性拔高。如上题,文章确有对“女织”蒸发的惋惜之意,但由此强行、生硬“延伸” 出来的结论“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社会的向往”,就是程度过重了。 (编号:A00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说古论今,由物而人,写人写己,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 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凝。 B.作者认为,一个女子在一生中如果不织些什么,是有遗憾的。原因是家人身上 没有一件家中女性织就的衣物,可能会缺少一份温馨。 C.现代女性心灵手却不巧,让作者深感惋惜。对比“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里大部 分女子的“多情而勤奋”,作者的惋惜之情更加浓郁。 D.以织的毛衫、鞋垫等传达情意,这些织物就成了一种媒介和信物,女织就成了 女子的专利。 答案:B。解析:A 项“写景”无中生有。C 项“手却不巧”曲解原意,原文是“现 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同时该项因“大部分”缩小了范围。D 项偷换概念, 从原文内容看,“成了女子的专利”的,不是“女织”,而是“以织的毛衫、鞋垫等 传达情意”这种方式。 模型归纳:“曲解原意”包含的情况很多,核心在于错误理解原文意思。“偷换 概念”常见的是将原文中的某个关键概念,偷偷替换成了它的近义词语或者子概念。 如上例,原文是“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可见, “成了女子的专利”的,是“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这种方式,而不是选 项所言的“女织”。 (编号:A003)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女织是一个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对用繁琐和辛苦亲手织就衣物的女子, 作者给予敬意;对于家境优渥、没有受过蚕纺之苦的女子,作者提出了批评。 B.作者对“女织”的蒸发非常痛心,原因是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 里耕虽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 C.第九段写到作者自己的母亲,使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以母亲 为典型的“女织”的赞美。 D.作者认为,在那个“用手工抒情的年代”,上天分别派给男性、女性的差事是 果腹和暖身,“织”是那个时代里女子最大的事业。 答案:C。解析:A 项“作者提出了批评”无中生有。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 度过重,且作者“略感惋惜”的原因,应该是女织蒸发后“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的 缺失。D 项关系失当,且扩大范围。第六段“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 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表述的是假设关系,而选项中表述的却是肯定关系。且原文 第六段有“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该选项丢掉了“除了生 育”四个字。 模型归纳:“程度范围”类错误,核心就是选项在程度、范围方面违背了原文意 思。如 B 项中“非常痛心”说法程度过重。“关系失当”类错误,主要是选项的句间 关系,与原文对应的句间关系不一致。故需要在阅读文本时,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句 间关系。 第二类:简答题 简答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散文的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一.形象题 (编号:A004)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冋答。 参考答案:①对两位母亲通过“女织”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②借 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女织”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 灵魂。③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女织”逐渐消匿 的遗憾。④交代本文的写作动机,由面到点,将“女织”具象化,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模型归纳:“母亲”是文章形象。“形象”这个要素,与文章情感、主题、结构 等要素密切关联。找到并理解这种“关联”,就找到了题干中“作用”的源头——文 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此即究其一点, 多点联动。 二.语言题(编号:A005)(一)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突然,它像滴空 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将“女织男耕”的图景的消失比喻为漏钟停了,表现了 作者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②善感的心灵,其深处对消失的 “女织”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只会惋惜、遗憾。 方向解析:考点中的“重要句子”,往往是对情感、主题、结构有重要影响的句 子。读懂这类句子,就会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由此,命题人会以这些句 子,来考查考生是否明了情感、读懂主题、明确结构。 模型归纳:赏析句子,不可止于句子的表面意思,更不可止于从一个角度回答, 而应该从多个关键角度赏析。散文中赏析句子的关键角度,主要有三:手法,内容, 情感。须知命题人希望看到你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从这三个角度赏析句子,就能 做到赏析的“全方位”“立体化”。再有,对于含蓄的句子,关键是将含蓄的词语“还 原”出本意。如第二句,结合上下文语境,“敏感的体质”本意指“敏感的心灵”, “灵魂”指“心灵深处”,“微凉”指“感觉不到温馨,感到惋惜遗憾”。 失误警示:简答题常见的失误有三,即“方向偏”“要点少”“思路乱”。以上 两题,第一题容易“要点少”,第二题容易“方向偏”。 (编号:A006)(二)第③段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女织的温馨画面;运用设问、排比修辞, 赞美女子情有独专、融情入织的美好感情。 模型归纳:题干所问的句子“特色”,应包含可能的手法特色、情感特色、效果 特色等。从以上几个角度赏析,就实现了对句子特色赏析的全方位、多角度。此即散 文阅读的多角意识。 (编号:A007)(三)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其作用有什么不 同?(5 分) 答案:第①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出下 文女织消匿的内容;第⑤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女织”渗透着情意,是女性的 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 模型归纳:“作用”是在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得以展现的,所以“作用”类简答 题,可从形象、语言、思路、情感、主旨等角度思考,展示与其他元素的联系,即可 全方位呈现语言的“作用”。此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三.思路题(编号:A008)1.细读文章,请简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参考答案:①首先点出“女织男耕”的生活图景,并作简要阐发。②从情感和美 学的角度,表达对“女织”的赞美,对当下“女不织”的惋惜。③以两位母亲为例, 表达对“女织”灵魂的赞美,及对当下“女织”消逝的遗憾。 方向解析:散文的思路,相当于小说中的“情节”。散文的思路,即相当于将所 有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如本文第一段描绘“女织男耕”的图景,结尾以两 位母亲的故事收束,就是内在思路的呈现。 模型归纳:梳理思路的问题,就是材料串接、呈现的顺序和方法问题。所以,将 材料概括,并找到材料间顺序的联系即可。 (编号:A009)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勾勒出“女织男耕”美好图景,引出了下文对“女织”消逝的反思及 惋惜,表达了对“女织”的肯定和赞美,并与下文“男不耕女不织”的生活形成对比, 表达了对“女织”消逝的惋惜和遗憾。 方向解析:题干是“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很明显,思考的方向不可限于这一段, 而应该着眼“全文”。“全文”即包括“形”上的“上下文”,还有“神”上的“情 感”。“形”上的“上下文”是着眼于“思路”“结构”,“神”上的“情感”是着 眼于“主题”。所以,此类题的答题方向有三:内容、结构、主题。上述答案,即从 这三个方向着眼得出的。 模型归纳:分析一句话、一个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必然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这“多个角度”,必然是能对这句话、这段话“全方位”“解剖”的角度。如向没有 见过、吃过西瓜的人解说西瓜,如果要能让此人“全方位”地了解西瓜,就需要从“形” “色”“味”等角度解说。“形”“色”“味”等角度,就是解说西瓜的关键角度。 且“作用”必须在于其他元素的联系中才能得以展现,此即散文阅读的联系意识。 (编号:A010)3.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从内容上看,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女织的消匿。②从思路上看, 文章围绕“女织”说古论今,阐发哲理。③从情感上看,“女织”凝聚了作者的惋惜 和遗憾。 模型归纳:文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作用”,就是与其他要素的“关联”。 文章多个要素之间,究其一点,即需多点联动。此题究“题目”一点,即需将“题目” 与内容、思路、情感等多个点联动起来。此为思维之关键,也即散文作答的联系意识。 四.情感题(编号:A011)文章表达了哪些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讴歌了“女织”含藏的女性的闪光灵魂;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 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模型归纳:分析散文情感,需整体分析文章内容,揣摩关键语句,用恰切的词语 表达出来。 五.主旨题(编号:A012)1.“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请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参考答案:对女织为载体的手工抒情的认同;对绝症母亲美好人性的赞扬;对现 代女性心灵手不巧的遗憾;暗示了绝症母亲美好愿望的落空。 模型归纳:很多题目,表面上没有考查对主题的理解,但是回答这类题目,却离 不开对主题的认识。毕竟,文章的所有要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此即散文作答的主 题意识。 (编号:A013)2.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女织”都基本消失。 请针对“女织”的蒸发,发表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女织的消逝是必然的。尽管女织里含蕴着美好的情感,但我们应该认清时代的新潮流、 新趋势。(示例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以女织为代表的情感之美都不该消失。物质 越丰足,我们越需要精神的支撑。 模型归纳:情感态度的探究题,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某句话 的内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都是“局部”,而任何“局部”都离不开文章整体。同 时,某句话的内涵、对某个部分的看法等这类探究题,其语句是在某个语言环境中的, 理解与探究之时,必不可脱离其所在语境。所以,情感与态度的探究题,一要把语句 放到文章整体中考虑——整体思想;二要把语句放到所在的上下文中去思考——联系 思想;三要紧密结合语句本身的意思。 第三节 用 3 道典型题演练答题思维模型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 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 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 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王开岭 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且故乡的信息又是各 自独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 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心灵基础吗? 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 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 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魂牵梦萦、藏有童年的 地方?如果眼前的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没有一样东西提醒自 己曾经与之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 地图使用、供言语消费的地址而已。 地址或许和地点重合,比如“前门大街”,但它本身不等同于地点,只象征方位、 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则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象、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 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的内容。比如你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 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 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地点则用来生活。 其实,故乡的全部定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而言之,故乡的 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 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个空间。 当一位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 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 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是北京人时,他 指的多半是户籍,联想到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空间的本能是变幻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秉性是沉静和忠诚,无 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射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 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遭受垃圾一般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 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 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望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的部分,没人再 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参与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述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其名副 其实的“老人”和“地主”。 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被更新,结构任意被涂改,无相对牢固和 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 生不了信赖和深厚的感情。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 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吹灯拔蜡式的扫荡、删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改弦更张。 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不只是城市,中国的乡村也在沦陷,且以更惊人的速度,因为它更弱,更没有重 心和屏障,更缺乏自持力和防护力。我甚至怀疑:中国还有真正的乡村和乡村精神吗? 央视“魅力小镇”的评选,不过是一台走秀,是在给“遗墟”颁奖。那些古村名镇只 是没来得及脱下旗袍、马褂,里头早已是现代内衣或空空荡荡。在它们那里,我似乎 没觉出小镇该有的灵魂、脚步和炊烟——那种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 序…… 天下小镇,都在演出,都在伪装。真正的乡村精神——那种骨子里的安详和宁 静,是装不出来的。 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再称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 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消散无踪。 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编号:B40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作者看来,故乡所包蕴和传递的信息应是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 负载着生活的记忆,为人们提供了抒情的基础。B.作者阐释地址和地点的区别,旨在 强调故乡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空间,而是一个负载着生活体系和价值观的鲜活生活空 间。C.文章在写法上融情于议,作者愤怒地斥责了当前形同神似且缺乏稳定性的城市 建设和乡村建设的罪恶,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D.城镇化进程的大幅发展, 拆旧建新,千篇一律,让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丧失了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故乡” 渐行渐远。 (编号:B402)2.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 明。(6 分) (编号:B403)3.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 原因有哪些?(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 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 “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 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演练 B401C 演绎 A001B 发现:▊演练 B402 演绎 A011 发 现:▊演练 B403 演绎 A011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 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步走”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 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 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 四个五角粽肖复兴 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 到外面买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粽子,可比五芳斋的要好吃得多,不仅是里面的 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 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按照她的要求,买来江米、五花肉和粽叶, 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去年暑 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奶奶想孙子,平常不说,做儿子的心里 明镜似的。而且,以往孙子最喜欢吃奶奶包的肉粽。 儿子买回来东西,摊在母亲的门前,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 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好吃。” 您这是想孙子心切呢!儿子心里说,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 江米泡好,把粽叶一片片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 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母亲要等待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这是老人多年的老规矩,说 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 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 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去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 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 一丝不苟,自得其乐。而且,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 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从那一 盆粽子里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 儿子看明白了,那四个五角粽,个头儿一般齐,是包得最漂亮的。 盼了一年的孙子回来了,从美国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包括奶奶最爱吃的 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 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熥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 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别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奶奶端来粽子,孙 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要迟到了,奶奶,我得先走了。” 奶奶端着粽子,望着孙子风风火火的背影大声说:“是你爱吃的粽子,你就回来吃吧, 别忘了。”孙子大声回答:“行,您放在那儿吧,我回来吃。” 都是大学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 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问题是,这一天晚上忘了情有可原,却几乎是孙 子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还有从美国一起回来的研究生同学从外 地到北京来玩。孙子几乎是脚不沾地,风吹着的云彩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了,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 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选自《北京晚报》) (编号:B50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起笔交代母亲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第五段再次写到母亲的 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前后呼应,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B.母亲虽身体状况不佳,但仍 为在美国留学回来的孙子包他最喜欢吃的粽子,可孙子却一直没吃,老人对此非常不 满。C.母亲最后一次包粽子,不让人插手且一丝不苟,自得其乐,像戏迷一样神情专 注地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只是动作迟缓了。D.孙子尽管对奶奶也非常疼爱,但因长期 在美国留学,沾染了些不良习惯,回国后不是天天睡懒觉就是与同学们聚会喝酒。 (编号:B502)2.作品第三段细致描绘母亲包粽子的准备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编号:B503)3.作品为什么以“四个五角粽”为题?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 看法。(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 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 “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 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 演 练 B501B 演 绎 A001B 发 现 : ▊ 演 练 B501D 演 绎 A001B 发现:▊演练 B502 演绎 A004 发现:▊演练 B503 演绎 A010 发现: 高考备考,效率第一。为提高效率,请大家作答下面题目时,参照以下“高效三 步走”作答策略:1.认真作答,验证模型 2.对照答案,强化模型 3.关联思考,深化模 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第一步:认真作答,验证模型研读上面《演绎模型》,理解精髓,认真作答下面 题目,自觉使用并在使用中验证答题思维模型。 听遛鸟人谈戏汪曾祺 近年我每天早晨绕着玉渊潭遛一圈。遛完了,常找一个地方坐下听人聊天。这可 以增长知识,了解生活。还有些人不聊天。钓鱼的、练气功的,都不说话。游泳的闹 闹嚷嚷,听不见他们嚷什么。读外语的学生,读日语的、英语的、俄语的,都不说话, 专心致志把莎士比亚和屠格涅夫印进他们的大脑皮层里去。 比较爱聊天的是那些遛鸟的。他们聊的多是关于鸟的事,但常常联系到戏。遛鸟 与听戏,性质上本相接近。他们之中不少是既爱养鸟,也爱听戏,或曾经也爱听戏的。 遛鸟的起得早,遛鸟的地方常常也是演员喊嗓子的地方,故他们往往有当演员的朋友, 知道不少梨园掌故。有的自己就能唱两口。有一个遛鸟的,大家都叫他“老包”,他 其实不姓包,因为他把鸟笼一挂,自己就唱开了:“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就这 一句。唱完了,自己听着不好,摇摇头,接茬再唱:“包龙图打坐……” 因为常听他们聊,我多少知道一点关于鸟的常识。知道画眉的眉子齐不齐,身材 胖瘦,头大头小,是不是“原毛”,有“口”没有,能叫什么玩意儿:伏天、喜鹊— —大喜鹊、山喜鹊、苇咋子、猫、家雀打架、鸡下蛋……知道画眉的行市,哪只鸟值 多少“张”——“张”,是一张拾圆的钞票。他们的行话不说几十块钱,而说多少张。 有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头,原先本是勤行,他的一只画眉,人称鸟王。有人问他出不出 手,要多少钱,他说:“二百。”遛鸟的都说:“值!” 我有些奇怪了,忍不住问: “一只鸟值多少钱,是不是公认的?你们都瞧得出来?” 几个人同时叫起来:“那是!老头的值二百,那只生鸟值七块。梅兰芳唱戏卖两 块四,戏校的学生现在卖三毛。老包,倒找我两块钱!那能错了?”“全北京一共有 多少画眉?能统计出来么?” “横是不少!” “‘文化大革命’那阵没有了吧?” “那会儿谁还养鸟哇!不过,这玩意禁不了。就跟那京剧里的老戏似的,‘四人 帮’压着不让唱,压得住吗?一开了禁,你瞧,呼啦,呼啦——全出来了。不管是谁, 禁不了老戏,也就禁不了养鸟。我把话说在这儿:多会儿有画眉,多会儿他就得唱老 戏!报上说京剧有什么危机,瞎掰的事!” 这位对画眉和京剧的前途都非常乐观。 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银行职员说:“养画眉的历史大概和京剧的历史差不多长, 有四大徽班那会儿就有画眉。” 他这个考证可不大对。画眉的历史可要比京剧长得多,宋徽宗就画过画眉。 “养鸟有什么好处呢? ”我问。 “嗐,遛人!”七十八岁的老厨师说,“没有个鸟,有时早上一醒,觉得还困, 就懒得起了;有个鸟,多困也得起!” “这是个乐儿!”一个还不到五十岁的扁平脸、双眼皮很深、络腮胡子的工人— —他穿着厂里的工作服,说。 “是个乐儿!钓鱼的、游泳的,都是个乐儿!”说话的是退休银行职员。 “一个画眉,不就是叫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一个戴白边眼镜的穿着没有领子的酱色衬衫的中等个子老头儿,他老给他的四只 画眉洗澡——把鸟笼放在浅水里让画眉抖擞毛羽,说: “叫跟叫不一样!跟唱戏一样,有的嗓子宽,有的窄,有的有膛音,有的干冲! 不但要声音,还得要‘样’,得有‘做派’,有神气。您瞧我这只画眉,叫得多好! 像谁?” 像谁?“像马连良!” 像马连良?!我细瞧一下,还真有点像!它周身干净利索,挺拔精神,叫的时候 略偏一点身子,还微微摇动脑袋。 “潇洒!”我只得承认:潇洒!不过我立刻不免替京剧演员感到一点悲哀,原来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对一个演员的品鉴,就跟对一只画眉一样。 “一只画眉,能叫多少年?” 勤行老师傅说:“十来年没问题!” 老包说:“也就是七八年。就跟唱京剧一样:李万春现在也只能看一招一势,高 盛麟也不似当年了。” 他说起有一年听《四郎探母》,甭说四郎、公主,佘太君是李多奎,那嗓子,冲! 他慨叹说:“那样的好角儿,现在没有了!现在的京剧没有人看——看的人少,那是 啊,没有那么多好角儿了嘛!你再有杨小楼,再有梅兰芳,再有金少山,试试!照样 满!两块四?四块八也有人看!——我就看!卖了画眉也看!” 他说出了京剧不景气的原因:老成凋谢,后继无人。这与一部分戏曲理论家的意 见不谋而合。 戴白边眼镜的中等老头儿不以为然:“不行!王师傅的鸟值二百(哦,原来老人姓 王),可是你叫个外行来听听:听不出好来!就是梅兰芳、杨小楼再活回来,你叫那边 那几个念洋话的学生来听听,他也听不出好来。不懂!现而今这年轻人不懂的事太多。 他们不懂京剧,那戏园子的座儿就能好了哇? ” 好几个人附和:“那是!那是!” 他们以为京剧的危机是不懂京剧的学生造成的。如果现在的学生都像老舍所写的 赵子曰,或者都像老包,像这些懂京剧的遛鸟的人,京剧就得救了。这跟一些戏剧理 论家的意见也很相似。 然而京剧的老观众,比如这些遛鸟的人,都已经老了,他们大部分已经退休。他 们跟我闲聊中最常问的一句话是:“退了没有? ”那么,京剧的新观众在哪里呢? 哦,在那里:就是那些念屠格涅夫、念莎士比亚的学生。 也没准儿将来改造京剧的也是他们。 谁知道呢! (选自汪曾祺散文集《人间有戏》,天津人民出版社) (编号:B601)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项是(3 分) ( ) A.“我”平时喜欢养鸟、遛鸟,每天早晨都要到玉渊潭公园去听遛鸟人聊天,因 此懂得了许多有关养鸟的知识。 B.无论是退休的银行职员、老厨师还是工人,他们都认为养鸟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养鸟人的主要目的就是图个乐儿。 C.“我”为京剧演员感到悲哀,主要是因为京剧名角虽然声音好,嗓子“冲”, 但他们的艺术生涯都像鸟儿一样短暂。 D.遛鸟人认为,京剧衰败的原因是没有真正懂得京剧艺术的观众,是懂京剧的学 生只关注外国文学造成的。 (编号:B602)2.文章大部分篇幅在写鸟,对京剧的着墨并不多,作者为什么要 以“听遛鸟人谈戏”为题?(6 分) (编号:B603)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那些在公园里念屠格涅夫、莎士比亚的 学生,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第二步:对照答案,强化模型作答完毕后,可对照答案认真反思。做错的题目, 更需反思错误原因,以此强化对答题思维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关联思考,深化模型作答完毕并对照答案反思后,请将本题重点题目与 “归纳模型”中相关题目做对照,发现二者在考点、思维模型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不同 点,深化解题思维模型。 ▊ 演 练 B601A 演 绎 A003A 发 现 : ▊ 演 练 B601C 演 绎 A002C 发现:▊演练 B601D 演绎 A002C 发现:▊演练 B602 演 绎 A010 发现:▊演练 B603 演绎 A004 发现: 文学类文本阅读“演练模型”参考答案 一.因整容而毁容的故乡 (编号:B401)1 答案:C。 解析:C 项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伤感、遗憾的情感,而没有“愤怒地斥责……”,更 没有指出“罪恶”,选项如此表述属于程度过重。而“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则属 于无中生有。散文选择题,需特别注意选项词语表述的轻重。品味散文的语言、情感,是 需要在心灵上细细“推敲”的,对语言的品味,需精细拿捏。选项常见的“程度过重”“无 中生有”“过于拔高”等错误,均需对语言的“精细拿捏”功夫。 (编号:B402)2.答案:①故乡应该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它需要 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②故乡应该有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 辑、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的文化任务。 (一点 3 分)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可知需要提炼“故乡的特点”,先找到答案的信息区 间,在筛选、提要即可。此题答案信息点分别在第二段和第三段。 (编号:B403)3.答案:第一问:当前的城市建设乃至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形同神似, 使原本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信息荡然无存。原因:①建设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 ②更新太快,丧失边界,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 淀不下故事。(4 分) 解析:文章第一段“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就已经提出了“故乡毁容” 的原因,下面的几个段落,则集中笔墨具体阐释这个观点。从第七段开始,阐发原因。原 因有两点。其一是“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其二是“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被更 新,结构任意被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 不下故事”。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401C 演绎 A001B 发现:二者均属情感程度过重。选项均为对原文情感 的硬性拔高,从原文某一点情感出发,硬性拔高情感程度。 ▊演练 B402 演绎 A011 发现:二者均属筛选信息题,但 B402 筛选的是散文形 象(故乡)的特点,A011 筛选提要的是情感内容。 ▊演练 B403 演绎 A011 发现:均属筛选、提要信息类题目。 二.四个五角粽 (编号:B501)1.答案:C。解析:A 项中“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说法错误,应该 是“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B 项中“老人对此非常不满”无中生有。D 项中“沾染了些 不良习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这类选项错误,针对的对象就是粗心大意,不从整体把 握、仅仅根据一两个词语就下断语的考生。原文中确有一两个词语,或者一两个句子,但 仅仅根据它们就下结论,显然是盲人摸象,断章取义。 (编号:B502)2.答案:①表现母亲的确是一位包粽子的高手,细心认真,熟练专业; ②表现母亲对孙子的无限疼爱,她要把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粽子里面;③照应小 说开头对母亲包粽子水平的交代;④与后文孙子始终没有吃一口粽子,只得扔进垃圾桶里 形成强烈反差。(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解析:注意从内容、思路、情感、主题 等角度分析,以呈现全方位的理解。文章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思考某一段落的作用 时,即需联系该段落与文章其他要素的联系。第三段细致描绘母亲包粽子的准备过程,自 然与人物、情感、思路等要素产生联系。这些“联系”,就是题干“作用”的源头。 (编号:B503)3.答案:①“四个五角粽”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四个五角 粽”将母亲包粽子,精心挑选四个五角粽,为孙子熥粽子,直到这四个五角粽被扔掉等情 节依次展开,使作品线索明晰,结构严谨。②“四个五角粽”有四平八稳的寓意,暗示着 母亲对孙子的一片深情,希望孙子远在异国他乡平平安安;作品依托这“四个五角粽”将 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生动、丰满、真实、感人。③端午节前一天包粽子,这是一种规矩, 一种风俗,更是一种文化,这种民俗不该丢弃,作品借“四个五角粽”突出了这一观点。 解析:注意分别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需建立如 下思维:文章的要素是紧密关联的,思考某一个要素的作用,必须联系其他要素,找到某 一个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这种“联系”,即是“作用”的源头。小说如此,散文亦如此, 甚至古典诗歌也如此。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501B 演绎 A001B 发现:同为情感“无中生有”错误。错误均属基于原 文某一点而做的硬性“推断”,大多因没有整体观照文章,故导致导致此类管中窥豹式错误。 ▊演练 B501D 演绎 A001B 发现:同为情感“无中生有”错误。错误均属基于原 文某一点而做的硬性“推断”,大多因没有整体观照文章,故导致导致此类管中窥豹式错误。 ▊演练 B502 演绎 A004 发现:均属对内容“作用”的考查。答题方向为思考考 查内容与思路、情感、主题等的“联系”,这些“联系”,就是题干中“作用”答案的源头。 可谓究“内容作用”之一点,多点(内容、情感、思路、主题等)联动。 ▊演练 B503 演绎 A010 发现:考查“题目”的作用、效果、好处等,考查点就 在“思路”上。所以二者均从题目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等的联系方面思考,找到联 系,即找到了答案的方向,也找到了答案的源头。此即“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三.听遛鸟人谈戏 (编号:B601)1.答案:B。解析: A 项中“‘我’平时喜欢养鸟、遛鸟”属无中生 有。C 曲解文意,“我”感到悲哀的主要是人民将鸟的精神状态和马连良进行比较;D 项以 偏概全,文中提到京剧衰败的原因还有京剧演员青黄不接,艺术水平下降,观众减少等。 以偏概全的错误,内在的思维是不周密。如能从事物的整体出发,整体考虑,把握全局, 则极少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为学如同做人,大局观、整体观是非 常重要的。 (编号:B602)2.答案: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遛鸟人不是戏剧方面的专业人士, 却在谈论戏剧,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兴趣。②文章以“养鸟”为明线,以“演戏”为暗线, 串联起全文。③作者将养鸟与京剧进行类比,着力表现了作者对京剧前途的忧虑,文章的 归结点在“戏”。解析:题目是文章要素之一,这个要素,必然与其他要素紧密关联。分析 题目的作用,就要从题目与其他要素的关联入手。题目的作用,一般可从读者反应、内容、 主题、思路等角度思考,以实现思考的全方位、多角度。 (编号:B603)3.答案:①这些念屠格涅夫、莎士比亚的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代表,作 者借他们反映当代青年对传统戏剧的淡漠,以引起读者的思考。②这些学生关注外国文化, 可能有更清醒的现实意识和更宽的国际视野,作者希望他们能担负起改造作为传统文化精 华的京剧的责任。③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显完整。 解析:一般从内容、思路、主题等角度思考。这些年轻人,是文章的人物要素。分析 他们的作用,自然要将他们与文章的思路、主题、情感等要素相联系。这些“联系”,即是 答案的源头。 【关联思考,深化模型】参考答案 ▊演练 B601A 演绎 A003A 发现:二者均属无中生有。都属于从原文内容出发所 做的主观推断——没有细读原文,凭浅显的阅读印象加以推断。 ▊演练 B601C 演绎 A002C 发现:二者均为曲解原意。判断失误大多属对文章内 容细读不够,或者细心不够。 ▊演练 B601D 演绎 A002C 发现:二者同属以偏概全。均为由原文之“全”变成 了选项之“偏”。 ▊演练 B602 演绎 A010 发现:二者同属对“题目”作用的考查,思考方向均为 将题目与形象、主题、思路、情感等联系思考,在“联系”中得到答案。此即联系思想, 具体化则为究其一点、多点联动。 ▊演练 B603 演绎 A004 发现:二者均属对文章人物“作用”的考查,均需联系 文章主题、情感、思路等要素,在“人物”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联系中发现“作用”。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