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48353

大小:311.5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嘉定二中 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2020 年 9 月 7 日 一、积累与运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诗经·小雅·采薇》中写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他没有一丝欢愉,只 感到一片悲凉。他忧伤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而今天呢,“_____,_______”。在这里,诗人 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 味之无尽。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昔我往矣 (3). 杨柳依依 (4). 今我来思 (5). 雨 雪霏霏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省”“己”“霏”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2. 按题目要求选择。 (1)按序评点三国人物诸葛亮、刘备、周瑜、鲁肃,以下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②求田问舍唯堪笑,报国忘家烈可闻。 ③若无子敬心相似,争得乌林破魏师。 ④兴旺天下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A. ①②④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名著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名著中与经典人物相关 的地点、事件、外貌和事迹等,才能对点评文字进行配对,判定出准确答案,注意题干要求“按序评点”。 诸葛亮,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是诸葛亮的战死地,故④句排 在第一位,排除 AC;刘备,历史上有刘备曾嘲笑许汜“求田问舍”,胸无大志的典故,辛弃疾词中也有“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句子,可见②句应排在第二位,排除 D。周瑜,江东军事英雄,苏轼有词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赞其美丈夫特质,故对应①;鲁肃,字子敬,“乌 林”为三国古战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于此,当时鲁肃的同心辅助是赤壁之战大胜魏军的 一个因素,故选③。故选 B。 【点睛】完成名著题,平时要注意积累名著相关内容:一要积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 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小 说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义,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 四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3. 证婚人在婚礼上要表达对新郎新娘同心永结的祝愿,下列现代诗中最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 A. 那河边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C.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D.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得体的能力。 A.以证婚人的身份说新娘“在我的心头荡漾”,很明显不合适。 C.“凄清又惆怅”过于伤感,不适合用在婚礼上表达新郎新娘同心永结的祝愿。 D.谈的是“风景”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祝福没有关系,所以,不适合。 故选 B。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封面的演变 王晓林 ①在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变形记》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它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 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除《变形记》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它的“副文本”同样值得关注。对绘画艺 术兴趣浓厚的卡夫卡,特别注重作品的封面设计效果。因此《变形记》封面从 1915 年初版单行本开始,就 陷入了“作者意志”与“设计者意志”纷争的旋涡之中。 ②在卡夫卡的《变形记》初版单行本付梓之际,他给莱比锡的库尔特·沃尔夫出版社写了这样一封信: ③“尊敬的先生:您最近来信说,奥托玛尔·施塔克将为《变形记》设计封面。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 囗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我是说,由于施塔克真的要动 笔了,于是我想到这样的问题,他会不会去画那个甲虫本身?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 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 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 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 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 间的门敞开着。——1915 年 10 月 25 日于布拉格” ④但是,施塔克却为《变形记》设计的封面画与之却有些出入。仔细来看,施塔克最终设计的封面上 虽然没有虫子,但他却选择了卡夫卡没有建议的格里高尔的形象。显然,卡夫卡对《变形记》封面设计的 “干预意志”与其说是得到了部分回应,不如说是遭遇了设计者的某种“背叛”。 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变形记》日译本问世,但封面上既没有卡夫卡坚决否定的“甲虫本身”,也未 展现“父母和商务代理人”或“父母和妹妹”的行动,而是出现了卡夫卡自己的身影。《变形记》是卡夫卡 小说中较早译介到国外的作品,选取卡夫卡肖像作为译本封面,一方面可以使读者更直观地认识这位西方 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封面画先入为主的倾向,为读者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⑥1974 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 “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 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众所周知,“门”是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 象,无论是《变形记》,还是《法的门前》,抑或是《诉讼》,卡夫卡笔下的每一道“门”都蕴涵着极为深刻 的意义,这些“门”的每一次开/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预示着主人公命运的改变。对于突然“被变形” 的格里高尔来说,门里门外,是两个截然不同/通的世界,这也是卡夫卡对自己家庭体验的表现——他与父 母之间永远隔着一道无法消失的“门”。这种《变形记》版本直接将小说情景画于封面页上,极易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加深读者对文本的印象。 ⑦尽管卡夫卡坚定地认为《变形记》中的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但后来的许多封面设计者仍致 力于表现这只甲虫形象。1987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变形记》封面上是一个孤独的男人轮廓,对着一 个既像窗户又像门的图案,最上方是一只黑色的多腿甲虫。这寥寥几笔所刻画出的虫子虽不具代表性,但 由于这是中国较早公开发行的《变形记》单行本,直接影响了《变形记》汉译本封面的设计走向,此后越 来越多的“甲虫”出现在《变形记》汉译本封面页上。 ⑧1993 年的法国版则直接以著名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为封面图。蒙克曾如此回忆《呐 喊》的灵感来源:“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 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 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这样的经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卡夫卡常常感受到 的恐惧感和担忧感,将这幅画作为《变形记》的封面,可谓实现了表现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完 美合体。 ⑨2005 年的德国版,是一张复杂的组合图形,一只倒立的寒鸦张开翅膀缠绕在一个男人头上,寒鸦之 眼正好对应成为男人的眼睛;两瓣虫壳夹在男人左耳上,它的一条细腿伸进男人嘴角,另一条则伸入男人 颈内;另一只甲虫则像领结一样系于西装革履的男人胸前。这幅画将寒鸦、卡夫卡和甲虫混搭在一起,是 《变形记》封面画的又一经典之作。 ⑩一个世纪以来,《变形记》版本封面经历了丰富的演变过程,从“卡夫卡式文学”衍生出“卡夫卡式 封面”,这恐怕是卡夫卡生前不曾预料到的。事实上,伴随着《变形记》封面面的显性演变,《变形记》文 本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诸多隐性的改变。在这一隐一显的对照中,“卡夫卡意志”始终若隐若现, “卡夫卡干预”似有若无,“卡夫卡式理解”愈加扑朔迷离。于是,怀着破解封面画谜题的初衷而从“文 本外”走来的我们,很快就又进入了更深更复杂的“文本内迷宫”。 4. 选择第③段方框中应填入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A.但 B.单 选择_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 5. 作者将封面画称为“副文本”的依据错误的一项是( ) A. 封面画设计从根本上取决于文本内容。 B. 封面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文本主旨。 C. 封面画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心理预设。 D. 封面画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6. 第⑥段介绍“门”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含义,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具体解释了第③段卡夫卡在信中所给建议的缘由。 B. 流露出作者对西班牙版《变形记》封面画的欣赏。 C. 证明封面画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 D. 有助于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 7. 从文中看,卡夫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 8. 第④段作者为什么认为施塔克设计的初版《变形记》封面是对卡夫卡意志的“背叛”?请参考插图,加 以具体说明。 【答案】4. 选择 A项,理由:“但”表转折,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 婉,与全信的风格相符。 5. D 6. C 7. 甲虫会使读者先入为主,不画甲虫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8. 施塔克的设计虽然没有甲虫,但也没有准确体现故事的寓意:画面上是一个青年,看不到有父母和妹妹, 体现不出作品对“家人关系”这一命题的表现。在画面中青年处于光明之下,因为地面有他留下的清晰的 影子。这不符合作者对主人公处境的定位。在青年的背后,两扇门既没有全部“敞开”,也没有全然“关 闭”,而是开了一扇,关了一扇;没有凸显出“门”的开关对主人公的象征寓意。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词语的能力。 从“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囗就我从《拿破仑》上对这位艺术家的认识而言,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来 看,“我产生了小小的恐惧”和“这种恐惧也许是多余的”,前后语意有转折关系,所以选择表示转折的 连词“但”更合适。而且,比表条件的“单”更体现对施塔克艺术水平的认可,语气委婉,与全信的风格 相符。 故选 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 D.“能够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错误,从文章第三段“假如允许我对插图提建议,那么我会选择 诸如这样的画面:父母和商务代理人站在关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和妹妹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 而通向一片黑暗的旁边的那个房间的门敞开着”可以看出,封面画并不能直观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 作为一个载体部分,能够显示出具体的内容。 故选 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的基本能力。 C.“遵循作者意志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无依据。从“1974年西班牙版封面画则有意遵循卡夫卡的建议, 使“父母”(没有“商务代理人”)站在一扇“门”前,不过这扇“门”不是关闭的,而是微微打开的; 从父母影子的方向判断,房内有光亮射出,这又与卡夫卡希望房内一片黑暗的意愿背道而驰”可知,这个 西班牙封面画也能很好地体现作品内涵,虽然它和作者建议的封面画并完全一样。所以,“遵循作者意志 更能准确体现作品内涵”没有依据。 故选 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别画那个,千万别画那个!我不是想限制他的权力范围,而仅仅是根据我对这个故事显然是更深的理 解提出请求的。这个甲虫本身是不可画出的。即使作为远景也不行。如果这样的意图并不存在,因而我的 请求变得可笑一一那倒巴不得。若能转告并强调我的请求,我将十分感谢”这些语句可以具体得出,卡夫 卡为什么要提醒施塔克“千万别画”那个甲虫的原因,是为给读者留下强烈的想象空间。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结合全文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传主的经历,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 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结合文章做深入的探究,即向内挖掘,这种方式一般不扩展,结合文 章例句事即可;另一种方式适当结合现实探究,即向外拓展,即适用于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的题目。本 题要准确描述画面构成要素,理解画面寓意与卡夫卡建议的不同。 (二)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 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 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 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 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 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 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 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 但我知道,此树 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 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 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 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 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 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 “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 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 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 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 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 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 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 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 幅席、一具竹榻。 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 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⑫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9. 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10. 围绕第④段画线句“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11. 请赏析第⑦段画线语句的语言特色。 12. 文章结尾画线句,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的丰富意蕴。 【答案】9. 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同时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密不 可分的关系的叙写。运用诗经名句放于文章开头,增加文化气息。 10.①故乡的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②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③离家或返乡时,树是 人们的精神寄托。④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 11.①使用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②运用比喻、排比手法,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韵律和谐。 12.①作者生活在城市,与树形同陌路,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 契约,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忧思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文章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其次结合具体内容, 分析这种表达技巧在文中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概括出这样运用的作用及表达 效果。本题明确指出“以第②段为例分析引用诗文中的作用”,我们熟知引用诗文的作用如下:①散文开 篇引用古诗文,使语言凝练精辟,彰显文化底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中间引用古诗文,丰富文章内容, 增强文化底蕴;结尾处引用古诗文,具有画龙点睛之效果,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艺术效果。②说明文中引用古诗文,能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或事理特点,同时增强文学色彩,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说,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③文末:照应开头,结构严谨。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诗经》中的“维 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要从内容、结构、效果三个角度考虑。从内容上,指出桑树、梓树承载 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从结构上,同时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从效果上,运用诗经名句放于文章开头,增加文化气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作用题”是高 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 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 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 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 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 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本题题干是“围绕第④段画线句‘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 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实则考查的是过渡语段的作用,即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第③段写故乡的 枣树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第④段过渡,第⑤段写饥荒年代,树为人们提供了果腹的食材;第⑥段写离家 或返乡时,树是人们的精神寄托;第⑦段写在南方,香樟树是女儿的终身陪伴。所以,第④段画线句“这 样的树,犹若亲属”是过渡,从承上启下的角度作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语言的赏析点主要有:①语句的含意;②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 刻、自然和谐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 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①句子中“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窸窸窣窣的微妙”使用 叠音词,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表现了女儿甜 蜜而矛盾的心情。②“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运用比喻;“多么暖心,多么私密, 多么亲昵”运用排比。比喻、排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女儿与树的亲密关系。③句式整散结合,节奏鲜明, 韵律和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其实是一道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题。解答此题,要联系语境,把要探究的 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揣摩语句的内涵。然后再仔细审读题干的具体要求。如果有修辞手法,指出修 辞手法及作用,并紧扣主旨。要探究的句子,可能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 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我们成了路人”,“我们”指人和树,“成了路人” 意思是人和树,亲情已断,关系疏远,形同陌路。人和树“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 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实际上人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告别。在文章中,通过这样的词句“这 样的树,犹若亲属”“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作者把大自然比喻成人类的亲属,亲属没有 了,自然会有感伤和忧思。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独酌 (唐) 李白 东风扇淑 ① 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13. 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清新俊逸 B. 风骨峥嵘 C. 浪漫奔放 D. 天然去雕饰 14. 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 “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 “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 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 画线句来源于陶渊明《咏贫士》,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案】13. B 14. A 15. (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作(与己相对的)“彼物” 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 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 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峥嵘”卓越,不平凡。显然“风骨峥嵘” 不符合李白诗歌的风格。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 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 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不当。诗前四句是叙述,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 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 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李白《春日独酌》画线句子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 却漂泊无依,用“孤云”“众鸟”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孤独无依的伤感。联系写作背景来看,唐肃宗 上元二年(761 年)冬李白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终因年老、求仙 不得而产生“吾生无依”的孤独,由此可见,李白的孤独更多的是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咏贫士》“万 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意思是万物各皆有倚靠,孤云飘荡独无依。知音如 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用“万物”与“孤云”进行对比,同时又是以“孤云”自比,表达了孤独之 感和对高洁品性的坚守。 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手法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所 用手法和表达情感,然后比较两首诗词所用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异同,再组织答案。分析手法时要注意从修 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 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角度思考; 分析思想情感则要注意抓显情语、分析景语、结合注解、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本题从手法上来看, 两首诗皆运用了物我对比的手法,从表达情感来看,两首诗皆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之感,但联系写作背景 和作者的身世就会发现,李白的孤独更多的是因为理想的破灭,而陶渊明的孤独则是因为他对理想的坚守。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 齐国安集。 ②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汉相 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讪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 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 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③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 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答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 “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 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 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④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节)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欲务.声名者( ) (2)惠帝让.参日( )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1)其治要.用黄老术 A. 邀请 B. 求取 C. 需要 D. 要领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2)岂少.朕与 A. 轻视 B. 缺少 C. 削弱 D. 不多时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参为齐相国/参辄饮以.醇酒 B. 择郡国吏木讪于.文辞/帝富于.春秋 C. 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陛下言之.是也 D. 醉而.后去/试私从容问而.父曰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21. 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22. 曹参身为汉相而“不治事”,为何能得到太史公的肯定?综观全文,分条概述原因。 【答案】16. (1). 追求 (2). 责备 17. D 18. A 19. B 20. 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即将入朝担任丞相”。过了不久,朝廷的使者果 然来召曹参(入朝)。 21. 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22.①以清静无为的道家理念治国;②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符合当时社会需求;③在“法令既明”的前提下, 萧规曹随,体现自知之明;④不治事而“守职”,抓大放小,任贤务实;⑤治理结果取得成效,受到天下 人赞誉。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1)①务:追求;译文: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②让:责备;译文:惠帝责备曹参说。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要:要领。译文: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 故选 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少:轻视。译文:难道看不起我吗。 故选 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用法。 A.“以”,介词,让。/介词,把。 B.两个“于”,介词,在。 C.“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代词,不翻译。/代词,代说的话。 D.“而”,连词,表顺承,然后。/代词,通“尔”,你的。 故选 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句的能力。 “趣”,赶快;“相”,名词作动词,担任丞相;“无何”,不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窋既洗沐归”: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表达完整语意,在其后断开;“间侍”:闲暇时陪着父亲,句意 完整,单独成句,在其后断开。综合上述,断句为: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翻译: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概述原因要抓文中关键句,“其治要用黄老术”方法得当自然效果显著,曹参以九年的治理获得了经验, 使齐国完成了从武功到文治的转变;“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 失,不亦可乎”以后世经验看,大多新任一官都急于抹去前任的痕迹,尽快表现自己才能,而不以时势民 意为考虑,故而萧规曹随,看似简单,其中包含者大智慧、大情怀;“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肯定了曹参治理国政的能力和理念。 【点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 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 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高帝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 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当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安定.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个消息,就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 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 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 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 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 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 没能够开口劝说,如此就习以为常了.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 “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 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窋假日 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 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 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 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 “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 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 息休息吧!” 太史公说:曹参作为汉朝的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乎道说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 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 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 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 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 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 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 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 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 之乐,宜其不可得 !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 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有删改) 23.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4. 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 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 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 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5. 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26. 简析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 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 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 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7. 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答案】23. 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 心境切合。 24. D 25. 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由 感怀到议论,由个体到一般,延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26. C 27. 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对句式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 时,需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分析的角度,理解句子的大意,将句式特点与句子具体内容结合分析其作用。 句式可分为整句、散句、长句、短句,不同句式在表达效果上各有所长。该句可从长句、短句角度分析。 这句话句意为: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沾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 小利争执,来尽我的职责。句中多用短句,“鬻盐、沽酒、税豚鱼”是作者的工作内容,短句既简洁又形 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同时,短句的运用也暗示了作者每日处理这些琐碎的事 务,不胜烦扰,与其疲乏无奈的心境切合。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侧重引用事例在作者观点、情感表达上的作 用。解答此题,回到原文,找到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分析。 D项,“难以苟同”错误。原文是“然后 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意为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 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可见作者对 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赞同和认可。故选 D。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确定相关的答题区域, 并理解上下文内容的意思,接着结合前后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嗟夫”表示感叹的语气词。通常都独立置 于一句之前,它们在文中除了引出下文的议论外,对表达作者不断变化和增强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 用。“嗟夫”位于第三段,文章前两段写了作者每日处理繁琐事务精疲力尽的为官现状,以及他对于颜回 读书治学的思考;“嗟夫”之后,则写到“未闻大道”的士人群体耽溺于名利和圣贤之乐“足以易穷饿而 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说明“嗟夫”在内容上有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 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 案。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做题时要仔 细推敲,认真对比。A项,“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错误,表述太绝对。原文为“士方其未闻大 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意思是:读书人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所以他沉 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并不意味着追求物质享受就有阻碍作用。选项理解 不正确。B项,“是最重要的事”错误。原文为“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 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意思是: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 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因此,求道者的心态应该是置 天地大小和个体生死于不顾的,而非最重要的事。选项理解不正确。D项,“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 能的事”错误。原文为“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意思是: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 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由此可见作者是谦虚求道的,并非不愿放低姿态。选项理 解不正确。故选 C。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蕴含其中的主旨 思想,然后结合相关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句意为: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前文 作者希望能够回到家乡,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趣味,然而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他必须每天“坐市”“与 市人争寻尺以自效”,处理繁杂的事务,使得身体和精神都处在一种筋疲力尽的状态里。所以,作者才有 了“然而非所敢望也”的感叹。因此,这句中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苦闷。另一方面,作 者以颜回为榜样,又说自己不敢期望能实现,体现了他在求道治学上的谦逊。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 案。 【点睛】翻译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 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 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 三、写作(70分) 28. 根据要求作文。 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却让不少人感到孤独。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 800 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 【答案】城市中的灯火 城市的夜晚,万家灯火闪烁,人影纷纷杂,该是热闹非凡的场面,但也会使不少人感到孤独。 那些在城市灯火里茕茕孑立,踽踽独行的人为何感到孤独呢? 单就孤独者本身而言,他们可能是主观上的不合群,感到被世界排斥,因而时刻感到孤独。 也可能是出于某一时刻的意见不统一或是喜好相悖,刹那间便有感于人群虽聚集,灯火虽明亮,然而 我心悲伤。或许是思想超脱如鲁迅者:“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或许是仍怀念旧时 光景者,叹一句物是人非而感到孤独。 以上皆是对于人们自身感到孤独的情感揣测,然而城市本身的一些特性也正暗示着其灯火之下必有孤 独的阴影户主。 从客观上看,城市不同于过去的乡村,在现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便如海子般想要“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也成了普通人的奢求。物质生活很难达到初时步入城市的设想水平,自然会使人产生一种“寄蜉蝣 于天地”的渺小之感。 而那些正不断被开垦为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土地,也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家园中大自然的部分。我 们难以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我们变得世俗,这让渴望天然本真的我们感到孤独。那一首首为讴歌乡野而 生的诗篇就是我孤独的见证。 但并非每种城市灯光下的阴影便是孤独,孤独也可以跃然灯火之上,成为流传的佳话。 因为孤独的本质是精神上的难逢敌手和知已难寻,所以并不是人群众多,“我”便不孤独了。同样的, 感到孤独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与弊病,在城市灯火中,我们也能看到因孤独起舞的生命。 残疾后的史铁生,杨绛笔下的老王,《变形计》的作者卡夫卡,他们都生活在城市,也体会着孤独,但 却没有沉湎于孤独,而是与命运抗争;向邻居送温暖;著下无数篇文学佳品…… 人群聚集处则必然有城市灯光,我们身处城市之中就难免会感到孤独,这是天性使然,也是客观促然。 然而不是每种孤独都意味着不合群,也不是每个人群中都没有孤独。 我们需要肯定那些感到孤独的时刻,因为他们自有其意义,也需要怀抱群体,因为孤独尽头仍能找寻 团体。而城市的灯光因人群闪烁,也为城市中每个孤独的旅人指引着方向…… 【解析】 【详解】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题目要求中“对此你怎么看?”意在提示考生,这是任务驱动类 型作文,要就事论事,不可离题太远随意发挥。考生应注意分析,“对此你怎么看”,要写自己的看法, 这个更多的是议论文。材料只有一句话,“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却让不少人感到孤独”,考生要抓住 其中的关键词,“城市”、“聚集”、“孤独”。 立意:城市是高速发展的,是现代化文明的体现,人群聚集,但是却让人感到孤独。考生应一分为二地看 待这则材料,从弊和利两个角度考虑。 首先,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孤独,考生要分析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忙碌的工作没有时间去社交。 2、生活节奏的加快,放不下脚步去充实。 3、多了社会的历练,对人心的防备加重,自我防备过多。 反过来,考生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孤独”这种现象,“孤独”并非完全是一种病态,有时候在喧嚣的城市, 喧嚣的人群中,需要“孤独”,这“孤独”就是静下心来做事,淡泊名利,承受“孤独”的过程,就是历 练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更佳。 素材: 1. 真正的成功者是孤独的,他们的内心,总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宁静安然地沉浸在不懈奋斗的人生追求中, 保持灵魂独舞的状态,坚定执着、勇毅无畏地向它迈进。对他们而言,孤独是一种美好的享受,那是一个 人的盛宴、一个人的心醉、一个人的驰骋,更是一种繁花落尽、铅华洗尽的淡定。 2. 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经历过孤独,品味过寂寞的滋味。所以我们要直面孤独,理解接受一个人的存在, 学会在孤独中成长。走过孤独的人 ,学识,心态,修养各方面都会有所提升,人生亦会受益匪浅。 3. 是啊,一个人居处时是孤独,平平淡淡、百无聊赖时也孤独。逆境时孤独,顺境中也孤独。成功了无人 分享是孤独,失败后无人分担是孤独。没有朋友孤独,有了朋友不懂我心更孤独。 4.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5. 独处不等于孤独。独处时也可胸怀天下人,也是一种恬淡的美。而孤独是在人山人海中,也觉得无助和 朋友,或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 6. 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中有孤独,云销雨霁后却可赏鉴灿烂彩虹。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孤独,柳暗花明又一 村后却可得万般惊喜。磨砺中是孤独痛苦的,却可得锋利无比的宝剑在手;7. 孤独也是一种美丽! 7. 喜欢一个人,没有吵闹,没有喧嚣,却别有一番宁谧、惬意、美好的滋味在心头。泡一杯香茗,品味苦 涩之中夹杂的淡淡幽香;捧一本文集,让优美的辞句在耳边萦绕,让诗蕴和哲思开启久闭的心扉。原来, 一个人的空间并不单调。 8.“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个人,可以无拘无束,远离浮躁, 让从容与淡定根植心中,任世事变幻独守一方波澜不惊。 就像李太白,在一个空静闲适的早晨,轻轻踏上盘山道,面对沉默山石,“相看两不厌。” 就像王摩诘,在一个尘嚣弥漫的午后,缓步登上覆釜山,面对茫茫四野,“一悟寂为乐。” 就像苏东坡,在一个月色昏黄的夜晚,独自漫步江边路,面对水天一色,“倚仗听江声。” 他们远离世事浮华,官场倾轧,享受着独处的乐趣。洒脱超然,狂放不羁,体味着一个人的味道。 9.一个人,可以更深刻地感悟生死,更美好的生活。就像史铁生,在古老的地坛冥思 15 年,写出一篇篇美 文来照亮幽暗的心。就像黄建明,在破败的老房中幽居三年,用半个身躯走出一条无足者的路。就像邰丽 华,在无声世界里苦练技艺,演绎一场绝美的千手观音。他们是上帝偏爱的天使,独走的路上没有空虚, 没有孤寂,只有解读人生的美丽。 10.一个人,可以更精确地感悟生活,全身心的投入。 一个人,可以在梦中自由飞翔,为理想而徜徉。 就像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独走却执着;就像杨利伟,在飞天旅途中,寂寞却幸福。 热闹自有热闹的妙处,一个人独有一个人的味道。都好! 行文结构: 1.先拟好题目,或观点明确,或蕴含深意。 2.开头引述材料,写出当今现状“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却让不少人感到孤独”。 3.分析城市人感到孤独的原因,对这种现象辩证看待,分析利弊。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城市灯火中,我们也能看到因孤独起舞的生命,列举典型人物实力证明自己的 观点。 5.结尾做出总结,“我们需要肯定那些感到孤独的时刻,因为他们自有其意义,也需要怀抱群体,因为孤 独尽头仍能找寻团体。而城市的灯光因人群闪烁,也为城市中每个孤独的旅人指引着方向……” 【点睛】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 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 的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 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材料中的观点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 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