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教案

ID:648494

大小:3.28 M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 法律为我们护航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能力目标 通过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现状的讨论,能够说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知道法律给予了未成年人哪些特殊的关爱与保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四个方面给予了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和关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特殊的关爱与保护。‎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播放歌曲《阳光少年》)‎ 少年儿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希望、我们伟大民族的希望。‎ 想一想:上面这句话表明了什么?保护未成年人需要我们做出哪些努力?‎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讲述: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生活中的未成年人 想一想:‎ ‎(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权”。‎ ‎(2)为什么未成年人能拥有这些“特权”呢?‎ 教师小结:大家发现,在很多方面,作为未成年人有一些“特殊权利”,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权”,如何正确行使这些“特权”,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进行分享活动,探讨自己在不同情景有哪些特权。‎ 活动二:情景讨论——未成年人需要保护 学生A:我都上初中了,爷爷每天还要接送我。‎ 学生B:我们上学期间,都不能随意出校门。‎ 学生C:未成年人每天0到8点禁止打网游要立法。‎ ‎……‎ ‎(1)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阅读相关链接——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过程。)‎ 教师小结: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未成年人需要保护的原因,那么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以及主体又是什么呢?‎ 活动三:未成年人保护法 思考:‎ ‎(1)你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示: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劳动法等,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几道防线?‎ 提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 活动四:案例分析1‎ 在小区门口,小胡的父亲不断训斥和殴打着小胡。周围群众实在看不过去,上前劝他不要再打骂了,但他仍未停止。20分钟过去了,一位社区居委会大妈拉孩子起来,向小区居委会走去……‎ 思考:‎ ‎(1)你如何评价这位父亲的行为?‎ ‎(2)周围群众和社区大妈是否有权干预,为什么?‎ ‎(3)针对父亲的行为,小胡可以向谁求助?‎ 教师小结: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案例分析2‎ ‎“爸爸总不在家,连饭都吃不上,面对冰冷的家,我只有走出家门。爸爸看我不肯读书了,就不管我了。后来,我就整天在外面东游西荡,认识了几个‘哥们儿’,打架斗殴、逃课去网吧打游戏成为常事……”‎ 思考:‎ ‎(1)你如何看待网吧老板的行为?‎ ‎(2)如果你是小胡的同学,你愿意给他提供哪些帮助?‎ ‎(3)这位同学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 教师小结: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资料链接——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方面。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包括:‎ ‎①各级政府应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生开放。‎ ‎②营业性舞厅、酒吧、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录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④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应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资料链接——司法保护 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 ‎①办理未成年人的案件,实行有别于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 ‎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③对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免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做好安置工作,保证其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④人民法院处理继承案件、离婚案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法律知识教学,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一个好的方式,这样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参与,组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枯燥单调的法律知识教学变得丰富生动。“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两个知识点比较难懂,要多结合情景材料展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要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第2课时 我们与法律同行 ‎1 教学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法律信仰,学会依法办事 能力目标 通过理解依法办事的原因,知道依法办事的定义及怎样依法办事;明白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懂得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知道作为青少年也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通过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的案例,培养学生判断思维能力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依法办事的原因、定义以及怎样依法办事;懂得要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定义及作为青少年应怎样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知道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依法办事。‎ 教学难点:树立法治意识。‎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昌明则国泰民安,法治废弛则国乱民怨。”‎ 想一想: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总结: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依靠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律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治意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遵守法规 情景一:共享单车的出现,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最后1公里”的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右图为小学生骑行共享单车。‎ 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行为?‎ 提示:这是不安全的行为,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结论:这是没有遵守法律,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的表现。‎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2条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情景二:近来,针对共享单车的破坏、私占、诈骗等各种不端行为频出。‎ ‎ ‎ 思考: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 结论: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罚等。‎ 问题:这两则案例给我们哪些共同的启示?‎ 教师总结:共享单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用者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行为欠缺,不遵守相关法律。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活动二:你说我说 网友言论:共享单车余额不能退款,要怎么维权?‎ ‎ ‎ 引导: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以恶治暴,必要时通过法治的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 教师总结:培养习惯 依法办事,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活动三:谈古论今——孝公之问 ‎2000多年前,秦孝公励精图治,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有一天,秦孝公问商鞅:这些制定出来的法律,如何让老百姓遵守呢?这一问被当代学者称为“孝公难题”或“孝公之问”。要解决“孝公难题”,让“纸上的法”变成“现实的法”,治本之策、当务之急就是培育人们的法治意识。‎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思考: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利于宣扬宪法的权威,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师讲述: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特别强调:法律至上。‎ 活动四:漫画解读 ‎  ‎ 问题:这两幅漫画揭示了什么现象?‎ 提示:漫画反映了一些人法律至上的意识明显不足,遇事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是缺乏法治意识的现象。‎ 活动五:法治与道德 ‎(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树立法律信仰)‎ 思考: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教师归纳: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依法办事;认识了要树立法治意识;明白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多、理论性强,问题都比较抽象、难懂,很多法律用语是学生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列举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交流,在探究发现中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设计的活动多,可能与课堂的有限时间冲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合理地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避免前松后紧。‎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