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阅读之答题技巧
传记特点
一、定义: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
形象。
二、分类:自传、评传、回忆录
三、人物传记阅读材料的特点
1. 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 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
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 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 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
往给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 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文言断句
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具体方法如下:
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
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
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
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
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
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
等。
《金史 韩玉传》(全文阅读见后面)断句题: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
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
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怎么能忍
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是面对今天眼
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
【解析】答案:A
综观四选项,第一处区别体现在断在“当然”前还是后,亦或两字之间。“当然”的
意思是“这样做(的原因)”,故两字之间不能分开;而“当然”是“臣子”的“当然”,“之”
在此处应是结构助词而非代词或音节助词一类,“臣子之当然”句意完整,故不能断在“当
然”之前或两字之间;由此先排除 B、C 两项。再看 A、D 两项,“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
和“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此处“弗顾”是“不顾念”之意,“之”应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弗顾”的对象即“君亲”,若断在“弗顾”前,句意不完整,故再排除 D 项,得
答案为 A。
0
文化常识题
主要是基本文化常识的识记考查,不排除今年会把文化常识与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
即:文学常识的概念叙述准确,但是结合文中解释的部分与文意不符。因此,考生除了考
前浏览复习古代职官表、古代科举制度常识等,还应该在临场注意辨析选项的表述,看是
否要结合文意理解。
04
内容归纳理解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
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注意联系全文。
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
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
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
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翻译原则
【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
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
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
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
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
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把握大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1.单“变”双法:古汉语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2.替换法:古今异义词,变古语为今语。
3.保留法: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翻译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
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5.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
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①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②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
宾语和介词等。③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6.调位法: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7.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
②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③为了增强语势而用繁笔、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
8.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重视语境
文言阅读训练
金史•韩玉传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
韩玉,字温甫,他的祖先是相州人,曾祖父韩锡在金朝做官,以济南尹的身份辞
官退休。
玉明昌五年经义(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
者作文阐明其义理)、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
韩玉在明昌五年考中经义、辞赋两科的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应奉,奉诏令一天
写文章一百篇,一气呵成,不用修改。
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
他又撰写《元勋传》,符合旨意,章宗感叹道:"功勋大臣何等幸运,有这个人为
他们作传。"
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
泰和年间,韩玉建议开掘通州潞水漕运河渠,漕船载运货物直达京城。
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他晋升官职两级,被授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一职。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困。
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
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
西夏军队接连攻陷邠州、泾州,陕西安抚司发文书让韩玉以凤翔总管判官的身份
为都统府招募军士,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与西夏军队作战,击败了他们,缴获牛马
千余只。
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
当时西夏军队五万人正围攻平凉,又和全军在北原开战,两夏人怀疑金的大军到
了,当晚解围撤走。
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
觇(chān,意思是指看,偷偷地察看:~望。~候,侦察)其军。
掌权的人嫉妒韩玉的功劳,快马奏报韩玉与西夏贼人有勾结,朝廷怀疑韩玉,派
遣使者授予韩玉河平军节度副史一职,并暗中监督他的军队。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勤
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之举,乃传檄(传
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州郡云:“事推其本,祸
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在此之前,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而韩玉依仗他的
军队可以调用,也想要做派兵救援王室的事,于是传送橄文给州郡说:"事情要推导它
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
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
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
连岁月而守妻孥(nú子女,亦指妻子和儿女:妻孥。孥稚(指儿童)。孥戮:诛及妻子、
儿女)。”
又说"携带干粮,安坐着耗费,耗尽百姓的脂膏血肉。抛弃武器逃散了又重新前来,
耗尽国家的资财储蓄。谋取权力而观望形势,拖延岁月而守护妻子儿女。"
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
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
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又说"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
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
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
李公直的军队出发有很多天了,将领中有违背盟约的人,国朝中有不顺从的人,
就按照军法去加以处置。
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
京兆统军便声称李公直占据华州反叛,派遣都统杨珪袭击攻取华州,于是李公直
被处以极刑。
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
谋,即实其罪。
李公直曾经写信约韩玉,韩玉预先并不知道,这封信就被安抚司获得,等到朝廷
派遣使者监督韩玉的军队时,又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就落实了他的罪名。
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
是冤枉的。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
韩玉的儿子韩不疑,字居之。因为他父亲死于强加之罪,发誓不出来做官。
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
珍藏他父亲临终时亲手写的书信:“此次前往幽冥之路,我的心胸光明坦荡,刚
烈正直的气概,必定不会下沉,我儿不用担心。
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世道混乱,时运艰难,要努力保护自己,虽然阴间与人世不同,难道就见不到你
吗?”读到这些话的人都很伤心。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
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
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
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 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
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A 哪一个人不死呢?只因为有臣子必须这样做的原因。事情到了今天这种地步,
怎么能忍心不顾念君主呢?不要说死了就是身后事,虚妄的名声一概听任史臣撰写。只
是面对今天眼前的世事,有什么脸面居处在人世间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
理。
B.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5.B 在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玉文采出众。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撰写的
《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
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所忌。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
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
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6.D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错,原文意思是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
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京兆统军却称李公直占据华州造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5 分)
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
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关键词奸、贿、缘各 1 分,
大意 2 分)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5 分)
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
是冤枉的。(关键词出、书、冤各 1 分,大意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