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列夫 托尔斯泰(附:相关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列夫 托尔斯泰(附:相关练习)

ID:648739

大小:466.9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列夫 托尔斯泰(附:相关练习)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 年 9 月 9 日-1910 年 11 月 20 日),19 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 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 年入喀山大学 [1] ,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 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 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 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 年 11 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 年托尔斯泰出国,看 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 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 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 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 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 平》。1873~1877 年他经 12 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 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 一 1882)。80 年代创作: 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 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 1889~1899 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 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 年 10 月从家中出走,11 月病逝于一个 小站,享年 82 岁。 01《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1805 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可是在俄 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 斯基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丽娅之后,就担任库图 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希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刚刚留学归来的好友皮埃尔·别祖霍夫,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是社 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到这一点,便企图把美貌但品行不端的 女儿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同年 11 月,安德烈 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安德烈历尽种种艰难后回到秃山。是日夜晚,妻 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时死去了。安德烈陷入孤独和绝望中,他觉 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皮埃尔发现 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存在暖昧关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与多勃赫夫进 行决斗。在幸运地击倒对方后,皮埃尔即与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问题的 困扰之中。不久,皮埃尔加入了共济会,得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学。他又怀着宽宏大量 之心,接回了妻子。 1807 年 2 月,俄奥联军在埃尔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鏖战,双方损失都很惨 重。6 月拿破仑与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1809 年春天,安德 烈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公爵。在公爵家里,他立即为充满生命力、美丽动 人的公爵的女儿娜塔莎所吸引,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秃山老公爵认为她不够富 有,年龄太小而加以反对。最后双方相约一年后成婚。不久,安德烈出国了。娜塔莎 伤心地答应等待一年,却又无法忍受寂寞。她结识了爱伦的兄弟阿纳托尔。在他的诱 惑下,两人决定私奔。至此,她与安德烈的婚约宣告无效。这对安德烈骄傲的性格是 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为此他痛苦不堪。然而由于军务缠身,他对此事又渐渐淡忘了。 1812 年,拿破仑率先撕毁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俄法两国再度 交战,年迈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心阻止法军继续向前推进,但由于战术失误和其他原因, 并未使俄军毕其功于一役。战役还不断进行着,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最后,俄法军队 在博罗狄诺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显然,这是俄军所进行的最糟糕的战役。 库图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布军队无力保卫莫斯科,拿破仑则作为胜利者进抵又一座空 城。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身负重伤。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 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意外地在伤员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精 心地看护他。彼此间又旧情重萌,但为时已晚。安德烈伤口恶化,不久即在睡梦中逝 去。 皮埃尔留在莫斯科,决意做一名民族英雄。他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 在解救一位遭受法国士兵凌辱的俄国妇女时,他被捕成为俘虏。皮埃尔的妻子爱伦在 战火中仍然难以抑止自己的放荡行为,最后,因误食堕胎药而死亡。拿破仑的军队在 空城莫斯科完全分崩离析,他疲劳地等待着,寄希望于沙皇要求他签订和平协定。但 是这一天迟迟不来,他只好放弃莫斯科回师法国。在通往斯摩梭斯克的途中,法军彻 底瓦解,成为一群落荒而逃、恣意抢掠的乌合之众。在哥萨克人的不断骚扰下,大量 俄国战俘被解救,皮埃尔也重获自由。俄国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皮埃尔又回到了莫斯科,恢复了同罗斯托夫和保尔康斯基一家的友谊。娜塔莎吸引 了他,而他也突然意识到娜塔莎已长大成人。于是时机一成熟,他就恭请她父母同意 他们的婚事。与此同时,娜塔莎之兄尼古拉也正在考虑娶安德烈之妹玛丽娅为妻。皮 埃尔与娜塔莎结为伉俪,生活幸福。这位曾经单纯而轻浮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勤劳能干 的妻子。他们结婚 8 年后,养育了 4 个可爱聪敏的孩子。娜塔莎完全把自己的一切献 给了丈夫和孩子们。他们发现彼此的生活实现了他们过去的梦想。尼古拉虽然无法完 全肯定自己对玛丽娅的爱,却懂得这桩婚事明智适宜。他们收养了安德烈的儿子尼古 路什卡,生活也十分快乐幸福。(完) 《安娜卡列尼娜》故事梗概 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 16 岁 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 10 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 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 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 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 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 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 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 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 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 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 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 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 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 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母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 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 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 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聂赫留道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 不料,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 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道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 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 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三年后,聂赫留道夫 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 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 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 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 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 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 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道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 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律 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道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 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 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 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 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 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 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道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 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 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道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 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 留道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道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 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 染,原谅了聂赫留道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 道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 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社会制度的本质。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 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 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 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托 尔 斯 泰 的 名 言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 喜欢他的芬芳。《战争与和平》 2.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安娜·卡列尼娜》 3.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战争与和平》 4.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5.选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 6.你能否做到?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 身居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 刚强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战争与和平》 7.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8.“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 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安娜·卡列尼娜》 9.人们往往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安娜·卡列尼娜》 10.我们都在等待,等待着别的人来拯救我们自己。《安娜·卡列尼娜》 11.True life is lived when tiny changesoccur. 生命中有了细小的变化,才算是真正地活着。 12.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1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4.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安娜·卡列尼娜》 15.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16.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 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17.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 用的东西。 18.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 列尼娜》 19.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战 争与和平》 20.一个人越聪明、越善良,他看到别人身上的美德越多;而人越愚蠢、越恶毒,他看 到别人身上的缺点也越多。 21.爱情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有用生活、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它。《战争与和平》 22.财富并非永久的朋友,朋友却是永久的财富。 23.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 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 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战争与和平》 24.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 的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每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 的本性的胚芽,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的时候表现出那样一种本性,有时 变得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复活》 25.奇怪的是,不知为什么,在我小的时候,我极力装得个大人;而当我已经不再是小 孩的时候,我又希望像个孩子。 26.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 交道才会有益无害。《复活》 27.托尔斯泰说:“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 来,和世界妥协。”《文学回忆录》 28.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我们就会纯净得不能再纯净 了。《苦难的历程》 29.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安娜·卡列尼娜》 30.幸福的关键不在于你们有多合得来,而在于你们如何处理彼此的合不来。 31.没有虚荣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 32.当众窃窃私语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33.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34.人弄坏了自己的胃,总是抱怨伙食。那对生活不满的人也是如此。《生活之路》 35.True life is lived when tiny changesoccur. 真正的生活源于细微的改变. 36.盲目地相信科学,和无知毫无差别。 37.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战争与和平》 38.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卡列尼娜》 39.她只想证明自己,却伤害了所有人。《安娜·卡列尼娜》 40.假装同意是避免争论的最简单方法,快乐地含笑听他说话。《战争与和平》 41.要记住!情况越严重,越困难,就越需要坚定,积极,果敢,而消极无为就越有害。 42.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伤天害理的事。《战争与和平》 43.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战争与和平》 44.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列夫·托尔斯泰论创》 45.绳是长的好,话是短的好。 46.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47.也许是因为得到了我会满足,得不到我也不伤心。《安娜·卡列尼娜》 48.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之后才能产生。 49.过份了解和过份不了解,同样妨碍彼此接近。 50.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 托尔斯泰 看 名 著 做 试 题 01 1、 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裁判”《复活》批判了什么? 答案 (1)通过对法庭审判过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沙皇俄国司法制度和暴力镇压机构的 罪恶本质。这包括对法庭上一群法官的揭露,对中高级官吏(副省长、典狱长、看守 长、前国务大臣、将军、大法官)的揭露,对监狱的可怕和丑恶的揭露。作者指出, 许多人遭到逮捕和判刑的原因是他们妨碍了官吏和富人们享有特权,而法律是为了维 护统治阶级利益而制定的。 (2)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官办教会给予了无情的揭露。 (3)《复活》中的贵族已经没有优秀人物,他们都是一些空虚、腐朽、伪善的寄生虫, 托尔斯泰的同情完全在农民一边。在《复活》中,作家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的悲惨 处境,并明确表示反对土地私有制。 2,《复活》如何把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 答: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 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奸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 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 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 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 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 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后来作家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 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 会的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 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 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02 (2014 江苏高考语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 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 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 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 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 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 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 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 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 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 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 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 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 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 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看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 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 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 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 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 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 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 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 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 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 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 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 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 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小题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 分) 小题 1: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 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的体悟。本 题还是有些难度,易概括不全。难就难在先已绝望,这点不易看出,由此推广到对生 存背景的绝望这点也是不易答出的。文本是节选自《安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因 此对相关背景不一定熟悉,这就要求答题时不能仅立足于本题所要求的前五段,要结 合整个文本的内容来把握。安娜的绝望,是对和渥伦斯基两个人情感的绝望。“果然不 出我所料”,表明先前已经绝望。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于是她 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这类题,要求考生对小说的故事 情节进行认真的梳理,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类概括。小题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 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 分) 小题 2: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做本题最怕弄错,本题问的是对周围人 的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描写的特点,考生很可能答 成什么样的描写——“侧面描写”或“衬托”。至于作用,则很容易答出,描写周围人,就 是在侧面写安娜。可见答题时,还是要审好题,问什么答什么。 小题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 分) 小题 3: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试题分析:对安娜自杀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有动作上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 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 跪了下去。”也有内心所想的,“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 然。”还有语言上,“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上帝,饶恕我的 一切!”把这些找出来,再加以概括即可。它的意义就在于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 主题的表现。 小题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 分) 小题 4:“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 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 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画线的这句话,是作者对安娜一生的总结,只 不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而是借住一个形象的比喻形象地表达出来。本题虽是个探究 题,但实质上可以说是道句子含意的理解题。画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蜡烛由明亮到 熄灭的过程,也是安娜死前回光返照到生命消失的过程。当然,答到这还不够,还应 从人物内心活动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去把握其深层意思。 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托尔斯泰 ①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 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 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总是穿了破衣服拍照的福 克纳,还有鲁尔弗,还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在图书馆里吸了一辈子灰尘的博尔赫斯…… 托尔斯泰怎么竟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 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 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 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②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 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现代文学展示着现代的人生?如果 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 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 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③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 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 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 的爱?塔吉雅娜•托尔斯泰这样回忆她的父亲:“有一次在雅斯纳亚•波良纳那里.父亲 忽然心血来潮,要大家说出人生的三个愿望。父亲想出了两个——爱一切人,被一切 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竟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 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④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 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语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 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 像是一次净化,像是跳进清流洗了一次澡。据说田园牧歌是虚幻的,但难道许多现代 派作品中的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能成为人类的精神营养? ⑤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 小说”来实现的。小说就是小说,小说不是哲学,小说是入俗而不是说教。和托尔斯 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 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 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妮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 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 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 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太有些小气? ⑥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 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还是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 在写一本书:“我的余生不长了,然而生存一刻就要工作一刻,我正在写有关政府和 人民关系的书。”散步的时候,托翁常常会突然停下来,“一位老农,刚磨完了一把 镰刀。托尔斯泰伯爵和他说了几句话,丢下手杖,一下子夺过镰刀,麻利地割着草以 试一试刀刃”。“我们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背着旅行袋,拄着拐杖.脚上缠着 布片,快步走过。托尔斯泰叫住他们,说了一会儿话.又从怀里掏出钱包,给了他们 一些钱”。真不知道托尔斯泰和两个老头说了些什么,想必不是“今天天气哈哈哈”。 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⑦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 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 作家分量的不同。 1. 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写到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表达对托尔斯泰真 正的喜爱和粜敬作埔垫。 B. 文章既评述了托尔斯泰,又点评了现代作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托尔斯泰 是真正的大师。 C.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自己对托尔斯泰认识的变化过结构;结构 上引起了下文对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的阐铎。 D. 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而否定了海明戒等现代作家是文学大师。因为他们不注 重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 E. 作品认为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充满浮躁、失落、异化和颓唐,仅仅是对人生或社 会的展示。 答案【A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综合 考查题,既考查内容的概述,也考查语言的品味,同时还考查主旨的概括。考生应先 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A 项,“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不 是“欲扬先抑”,应是借对其他作家的喜爱来衬托对托尔斯泰的喜爱和崇敬。“欲扬 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 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D 项,“因为他们不注重语言、 细节和叙述手法”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 叙述手法”,由此可知他们“只注重语言、细节、叙述手法”。 2. 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出有哪些? 答: ①托尔斯泰的作品鉴于对人的深深的爱; ②托尔斯泰的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 ③托尔斯泰的作品总是以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或:总是不懂声色地通过人物 来追求真理); ④托尔斯泰始终不忘与人民联系。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有哪些”, 这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 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 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如第三段“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 忏悔之情……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第四段“读托尔斯泰,常常让 人想到宗教……净化人类的灵魂。……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 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第五段“托 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等。找出这些内容,然后注意从托尔斯泰 的人格;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始终不忘与人民的联系,作品艺术感染力:能够净化 人的心灵,总是突出人物来传达主题思想的角度回答。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