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契诃夫(附:专题练习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契诃夫(附:专题练习题)

ID:648746

大小:57.88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契诃夫(附:专题练习题) 人 的 一 切 都 应 该 是 美 丽 的 : 面 貌 , 衣 裳 , 心 灵 , 思 想 。 —— 契 诃 夫 对 自 己 不 满 足 , 是 任 何 真 正 有 天 才 的 人 的 根 本 特 征 。 —— 契 诃 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ē)夫 (Anton Pavlovich Chekhov),(1860 年 1 月 29 日-1904 年 7 月 15 日),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杰出的剧作家, 是俄国 19 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 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 19 世纪 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 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两大特征 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 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契诃夫被认为是 19 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 契诃夫短篇小说阅读欣赏及习题 01 牡 蛎 契诃夫 我无须乎过于费力地追忆,就可以记起那年秋天阴雨的薄暮,当时的情形至今 历历在目:我怎样跟我父亲一起站在莫斯科一条人烟稠密的街道上,怎样感到一种奇 怪的病逐步抓住我。痛苦倒一点也没有,只是我的腿不住地往下弯,我的话堵在喉咙 里说不出来,我的头无力地往一边歪着…… 看来我马上就要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假如那时候我进医院住下,医师就一定会在我床头的病历牌上写下“Fames” 这 个词,那却是医学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一种病。 我的亲爹在人行道上挨着我站住,身穿旧的夏大衣,头戴旧呢帽,帽胎破了, 露出一小块白棉花。他两只脚上穿着又大又重的套靴。这个爱面子的人深怕外人看出 他光着脚穿套靴,就在他的腿肚上套一双旧靴腰。 这个可怜而又有点愚蠢的怪人,他那件漂亮的夏大衣越是破旧肮脏,我对他倒 爱得越深。他五个月前来到京城谋求文书的职位。这五个月他一直在城里奔走,托人 找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我们前面是一所三层楼的房屋,挂着青色招牌,上写“饭馆”两个字。我的头软 弱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我就不由自主地看着楼上,看着饭馆灯光明亮的窗子。 窗子里不断闪过人影。我瞧见一架自动风琴的右半边、两张彩色画片、几盏挂灯…… 我往一个窗口里看,盯住一块白色的东西。那块东西轮廓方正,一动也不动,跟四周 的深棕色背景截然分开。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白招贴。那上面写着字,至 于究竟写的是什么,就看不清了…… 我有半个钟头之久没让我的眼睛离开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似乎给 我的脑子施了催眠术。我竭力要认出那些字来,然而我的努力却白费。 最后,那种奇怪的病显出力量来了。 渐渐,马车的辘辘声在我耳朵里象是隆隆的雷声,我在街上的臭气中闻出一千 种气味,饭馆的挂灯和街灯在我眼睛里成了耀眼的闪电。我的五种知觉一齐紧张起来, 敏锐得反常。我开始看到先前看不清的东西。 “牡蛎 ……”我认出了招贴上的词。 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这个词却一次也没听到过。 它是什么意思?莫非这是饭馆老板的姓?可是话说回来,有姓的招牌总是挂在门外, 而不是挂在墙上!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到父亲那边,用沙哑的嗓音问。 我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个行人……我凭他的眼神 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话,然而那句要命的话却象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颤抖的嘴唇 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一步,碰碰他的衣袖,可是等 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 “对不起”,心慌意乱,倒退回来了。“爸爸,什么叫牡蛎?” 我又问道。 “这是那么一种动物……生在海里……” 一刹那间我想象出这种从没见过的海洋动物是什么样子。它想必是介乎鱼虾 之间的一种东西。既然是海味,人们当然就把它烧成很鲜美的热汤,撒上很香的胡椒 粉,加上月桂叶,或者加上点脆骨,烧成酸溜溜的杂拌汤,要不然就做成虾酱,再不 然就做成拌着洋姜的冷冻……我生动地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把这种动物买回来,赶 快收拾干净,赶快下锅,……赶快,赶快,因为大家都饿了……饿极了!厨房里飘来 煎鱼和虾汤的香味。 我感到那种香味刺得我的上颚和鼻孔发痒,渐渐渗透我的全身。……饭馆啦, 父亲啦,白招贴啦,我的袖子啦,都冒出那种香气,味道浓得很,惹得我嘴里咀嚼起 来。我又是嚼又是咽,倒好象我嘴里真有一小块那种海洋动物似的。…… 我觉着舒服得很,两条腿往下弯。我怕跌倒,就抓住父亲的袖子,靠紧他那 湿渌渌的夏大衣。父亲在发抖,缩起身子。他冷…… “爸爸,牡蛎是素菜还是荤菜?”我问。 “这种东西要活着吃下肚……”我的父亲说。“它们有壳,象乌龟一样,不过…… 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霎时间,鲜美的香味不再惹得我全身发痒,我的幻觉破灭了……现在我才完 全明白! “多么叫人恶心,”我小声说,“多么叫人恶心的东西啊!”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 那只青蛙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着,不住地摆动它那难 看的下颚。我暗自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买回这种动物来,它包在贝壳里,伸出几只 螯,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皮肤粘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 头,提起这个动物的螯,把它放在碟子上,送到饭厅里去。那些成年人拿起来就吃…… 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古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地叫,极 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的牙齿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讨厌,可 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深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 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 最后我吃食巾,吃碟子,吃我父亲的套靴,吃那张白招贴……凡是我眼睛见到的东西, 我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 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我们吧,诸位先生!”这时候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我不好意思告 帮,可是,我的上帝啊!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大衣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头上戴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的脸。 “你这个娃娃要吃牡蛎?真的吗?这倒有趣!你怎么吃法呢?” 我记得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过了一分钟,一群人把 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 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粘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潮气和霉气。 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我吃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开眼 睛,就必定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开始嚼一种硬东西。响起了碎 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难道这能吃吗?” 我记得,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我胃痛。我 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我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象着凉了,”他喃喃地说。“我脑袋里有那么一种感觉……仿佛那里面 坐着个什么人似的……也许这是因为今天我没有……那个……没有吃东西……我,说真 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走过 去,向他们要几个……借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 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1.《牡蛎》第(12)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联系上下文 说说其作用。(6 分)  作者把“我”的想象写得如此丰富细腻,突出了想象中的牡蛎十分恶心;  但“我”还是要把它吃下去,从而突出“我”极度饥饿;  也说明“我”对牡蛎一无所知,为下文“我”吃牡蛎的情节作铺垫。 2 探究《牡蛎》第(20)段中,“一群人迅速把握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 我”这一场面描写的用意。(5 分) 这一场面写出了人们毫无同情心;揭露和批判了社会这个“病者”的冷漠无情;引发 读者对疗治这个社会的关注。 3.体会结尾的妙处。 结尾写到“父亲”在孩子睡觉之前和醒来之后一直走来走去,打手势,让我觉得 生活的艰辛使他焦虑迷茫甚至即将崩溃。但是作者没有把“父亲”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直接写出来,给我们留下想象和体验的空间。这样让我更能体会到苦难对于“父亲” 身心的摧残,从中更加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悲悯情怀,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彩 票 契诃夫 伊凡•德米特里奇是个家道小康的人,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晚饭后, 他往沙发上一坐,开始读起报来。 “今天我忘了看报,”他的妻子收拾着饭桌说,“你看看,那上面有没有开 彩的号码?” “阿,有,”伊凡•德米特里奇回答。 “多少号?” “9499 组,26 号。” “好的,太太……让我来查一查……9499—26。” 伊凡•德米特里奇伸出食指,从上而下逐一查对彩票的组号。在上面数起的第 二行,9499 号赫然跳入眼帘!他不急着看票号,也没有再核对一遍,立即把报纸往膝 头上一放。而且,像有人往他肚子上泼了一瓢冷水,他感到心窝里有一股令人愉悦的 凉意:痒酥酥,颤悠悠,甜滋滋! “玛莎,有 9499 号!”他闷声闷气地说。 妻子瞧着他那张惊愕的脸,明白他不是开玩笑。 “是 9499 号吗?”她脸色发白,忙问,把叠好的桌布又放到桌上。 “没错,没错……有的!” “那么票号呢?” “啊,对了!还有票号。不过,先别忙……先不看,怎么样?反正我们的组 号对上了!” 伊凡•德米特里奇望着妻子,咧开嘴傻笑着,像一个小孩子在看一样闪光的东 西。 “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妻子也是笑容满面,抱着能交上好运的希望。 “忙什么!这号从上而下是第二行,这么说彩金有七万五呢。这不是钱,这 是实力,是资本!” 夫妇二人开始笑逐颜开。可能交上好运的想法弄得他们晕晕糊糊。 “要是我们真的中了彩,那会怎么样?”伊凡•德米特里奇说,“这可是时来 运转!彩票是你的,如果是我的,那么我首先花上二万五买下一份类似庄园的不动产; 花一万用于一次性开销:添置新家具,再外出旅游,还债等等。余下的四万五全存进 银行吃利息……” 于是他开始浮想连翩,那画面一幅比一幅更诱人。在所有这些画面中,他发 现自己都大腹便便,心平气和,身强力壮。瞧他,刚喝完一盘冰冷的杂拌浓汤,便挺 着肚子躺在小河旁热乎乎的沙地上,或者花园里的椴树下……他舒舒服服地打着盹。 等到太阳西下,他就拿着浴巾和肥皂,慢悠悠地走进岸边的更衣房洗澡,然后跳进水 里,在那些暗银色的肥皂波纹附近,有小鱼游来游去,有绿色的水草摇摇摆摆…… “对,买上一座庄园就好,”妻子说,她也在幻想着,她想得都痴迷了。 “我,你知道,玛莎,想出国旅行去。”他说。 “那我也得出国,”妻子说,“行了,你快看看票号吧!” “别忙!再等一等……”他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继续暗自思量。脑子里突然 冒出一个念头:一个人出国旅游那才惬意,就是不能跟那种一路上只惦记儿女、花一 个小钱也要心惊肉跳的女人一道出门。 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注意到,妻子老了,丑了,浑身上下有一股子厨房里的油 烟味。而他却还年轻、健康、精神勃勃,再结一次婚也不成问题。 “她一拿到钱,就会加上六道锁……她会周济娘家的亲戚,对我则计较每一 个小钱。”他立即想起她的那些亲戚们,听说她中了彩,保准会上门,像叫花子样死 乞白赖地缠着要钱。 伊凡•德米特里奇又想起了自己的亲戚。以前他见到他们还心平气和,此刻却 觉得他们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此刻他连妻子也感到面目可憎,令人讨厌。 这时他已没了笑容,而是怀着憎恨望着妻子。她也抬眼看他,同样怀着憎恨 和气愤。她也有着自己的七彩梦幻,她十分清楚丈夫梦想着什么。她知道,谁会第一 个伸出爪子来夺她的彩金。 “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 丈夫明白她的眼神,憎恨在他胸中翻滚。他要气一气他的妻子,故意跟她作 对,飞快瞧一眼第四版报纸,得意洋洋地大声宣告: “9499 组,46 号!不是 26 号!” 希望与憎恨二者顿时消失。伊凡•德米特里奇和他的妻子立刻感到:他们的住 房那么阴暗、窄小、低矮,他们刚吃过的晚饭没有填饱肚子,腹部很不舒服;而秋夜 漫长,令人烦闷…… 一八八七年三月九日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 分) A.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从最平常的生活现象中揭示出时代本质和人性弱点,短 小精悍,心理描写十分传神。这篇小说,以大量独白式的描写,表现了中彩的希望让 夫妻二人由相爱到互相猜忌,互相憎恨,最后情感产生裂痕的过程。 B.文中反复出现“9949”这个数字就是为了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对中彩结果 的猜想,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拿人家的钱做什么好梦!”她的眼神分明这样说,“不,你休想!”属 心理描写和神情描写结合,活画出妻子对丈夫的洞察和鄙视,表现了在金钱面前,她 的贪婪自私,吝啬凶狠,决绝无情。 D.小说开头写男主人公“向来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满意”,最后又写“秋夜漫 长,令人烦闷”并不矛盾,因为,开头写向来对命运满意,而到最后感到痛苦烦闷, 正是因为彩票(金钱)的玷污(影响作用),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不安、烦闷才凸显了 出来,金钱(彩票)改变了夫妇二人对人生和生活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或对生活人生的看 法,比如对双方对亲戚对家境的看法)。 【B】文中反复出现“9499”这个数字除了制造悬念的作用外,还表现主人公因中 彩对未来生活产生幻想,推动下文情节的发展。 2.小说中多处写到的查对数字组号的细节对情节结构的作用。(6 分) 答:对情节的作用: ①悬念作用。正因为丈夫自私,迟迟不道明号码,妻子急切解谜的心才被牢牢钩 住,读者也才被情节吸引,急切地想知道结果。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数字号码,引发了夫妇二人心灵的渴望和波动,而这种渴望 与波动的心理,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最后抖出包袱,报出真实号码时,这是情节的 突转和高潮。 ③线索作用。数字组号贯穿了前后的情节,既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又使情节跌 宕起伏,很有艺术感染力。(一点 2 分,共 6 分) 3.概括小说主题,联系现实,请谈谈小说给你最深刻的启示。(6 分) 主题:彩票(金钱)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诸如爱情关系、夫妻关系和亲戚关系) 上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现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品有力地批判讽刺了俄 国社会十九世纪的时代本质和人性弱点。(2 分) 启示:①小说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除了 金钱之外,还有温情和爱。(或:人的生活固然离不开金钱,但又不能仅仅为了金钱而 自私自利而不顾亲情、爱情和友情) ②梦想过上美好的生活没错,但必须诚实劳动,而靠极端的投机侥幸心理, 常常是靠不住的。 ③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理性地束缚住私欲的野马,也许才会 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 ④幸福不仅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更在于心灵的感受。(每一点 2 分,答对 三点即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 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 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 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 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 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 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 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 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 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 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 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 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 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 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 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 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 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 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 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 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 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 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 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 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但对于现实却不适用。 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 少数民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 比,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B.流放地满天星星,周围也是一片黑暗,这与年轻鞑靼人的家乡一样,可他总觉 得缺少了什么,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 C.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 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D.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 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E.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 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1. D,E(A 应是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B“关键在于他不适应新环境”不准确, 应是源自于他远离家人的痛苦。C “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糙靶人浑身发抖”“带 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2、小说中的谢苗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2.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 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 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生活的环境。(每点 2 分) 3、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 (6 分) 3.①简洁扼要,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十分) ‘一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 ②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 ③一直没有关门使得糙靶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人,透露出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 了主题。④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思想情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勋章 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 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 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 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 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 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 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 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 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 5 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 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 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 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 普斯佳科夫头一 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 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 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 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 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 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 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 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 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 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 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 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 夫高兴地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 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 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 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 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 “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 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因为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 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 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 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 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用多种手段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C.“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这个 细节的出现,使得故事情节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D.“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 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 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E.契诃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的小说《勋章》同《装在套子里 的人》一样,是为了嘲讽像“普斯佳科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中学教员。 11(1)(共 5 分)BCE 答对 B 项给 3 分,答对 C 项 2 分,E 项 1 分 (A 构不成因果关系。借勋章只是普斯佳科夫的虚荣心在作怪。A项的分析和概括 不全面,除了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 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这一原因外,其实普斯佳科夫向朋友借勋章还有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因为商人斯皮奇金“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可见普斯佳科夫是想 凭借“勋章”来追求或接近商人的两个女儿。D项说“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 烈的升华效果”不恰当,因为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只起到继续揭示主题的作用。 E 项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嘲讽像“普斯佳科夫”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中学教员,而是 为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的某种社会现实。) (2)特点:小说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这是一种“全知视角”。(2 分, 其中指出“第三人称”1 分,指出“全知视角”1 分) (2)小说《勋章》中出现了哪几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从中刻画了 “普斯佳科夫”的哪些性格特点?(6 分) 情节“摇摆”和心理变化: ①是由焦虑到欣喜,如普斯佳科夫先是为没有“勋章”去赴富商宴会而心中焦虑 发愁,当他向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到“勋章”便得意洋洋; ②是由得意到紧张,如普斯佳科夫得意地走进宴会大厅突然看到同事特兰勃良也 出现在宴会上时,顿时因害怕被人揭穿而紧张不已; ③是由害怕到炫耀,如当普斯佳科夫看到同事也是带着别人的“勋章”来赴宴会 时,便“高兴得笑起来”,随后便在宴会上到处炫耀他借来的“勋章”。 ④欺骗成功后,他的赌徒心态又活灵活现了,他悔不该未下更大的赌注,借别人 更高级的勋章!(能指出小说中的三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就可给满分, 第 1 问共 4 分) 小说通过这些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普斯佳科夫”追 慕虚荣、喜欢炫耀、颇有心计等性格特点。(第 2 问共 2 分)(本题共 6 分) (4)请结合文本内容赏析契诃夫这篇小说的标题——“勋章”及其作用,并谈谈 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8 分) (4)本题分两步给分,即赏析标题给 4 分,概括主题给 4 分,共 8 分) 赏析标题: 示例①: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根主线,即把作品中的各位人 物如何看重“勋章”、如何借用“勋章”、如何炫耀“勋章”、如何比较“勋章”、 如何幻想更高级别“勋章”等,都用“勋章”这根主线贯穿起来。 示例②: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某种象征,即用“勋章”来象征 某种社会地位、象征某种尊贵身份、象征某种显赫头衔、象征某种权位等级等。“商 人斯皮奇金”十分看重有“勋章”的人,可能是想寻求牢固的政治靠山;中学教员“普 斯佳科夫”和“特兰勃良”千方百计借来“勋章”戴着出席宴会,可能是想跻身上流 社会、寻找攀龙附凤的机会。 示例③:小说以“勋章”为标题,是在用它作为一面镜子,好让各种人物在“勋 章”这面镜子面前充分展露出心理上、行为上的丑态。“十四品文官普斯佳科夫”借 别人的勋章去赴会是为了增加取悦主人女儿的资本;“商人斯皮奇金”把那些脖子上 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赶车的”似乎一见到普斯佳科 夫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就愣住了;“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样为了虚荣 而借了他人的“勋章”来戴;“普斯佳科夫”虽然饥肠辘辘却到处炫耀他的“勋章”…… 理解主题:作家契诃夫通过“勋章”这面镜子,表现了对当时俄国社会中许多人 追慕虚荣、弄虚作假成风的社会现实的辛辣嘲讽,揭露和批判当时俄国社会浮华而虚 伪的本质。 预谋犯 契诃夫 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矮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着花粗布衬衫和 打补丁的裤子,有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和一双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 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一头蓬乱的浓发已很久没有梳理,看上去像一顶 帽子,使得他的面容越发显得阴沉。他光着脚。 “丹尼斯!”审讯官说,“你走近一点,回答我的问题。本月七日,铁路看守人阿金 福夫沿线巡查时,撞见你正在拧铁轨上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这就是螺丝帽……他 把你同这颗螺丝帽一齐扣下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像阿金福夫说的那样吗?” “没错,是这样。” “好。那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啥?” “你别‘啥啥啥’的,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要是用不着,俺才不去拧它哩,”丹尼斯斜眼望着天花板,声音嘶哑地说,“俺们 拿它做坠子……” “听着,老乡,你别跟我装糊涂,说正经的!用不着撒谎,扯什么坠子不坠子的!” ①“俺一辈子没有撒过谎,这会儿说俺瞎扯……”丹尼斯眨巴着眼睛,嘟哝着,“再 说,老爷,没有坠子能行吗?你若把鱼饵或是蚯蚓装到钓钩上,不加上个坠子,难道 它能沉到水底?还说俺瞎扯哩……” “你要做坠子尽可以拿铅块,子弹壳……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得花钱去买。说到钉子,那不管用。螺丝帽这东西最好 不过了……又重,还有个小洞。” “你装什么糊涂!倒像是昨天才出生的,或者从天上掉下来的。难道你不明白,笨 脑瓜,拧掉螺丝帽会造成什么后果?要不是看守人及时发现,火车就要出轨!许多人 就会丧命!你就成了杀人凶手!” “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出这种事!老爷,俺干啥要去害人?难道俺们不信教,或是 什么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俺一辈子没害死过一个人,就连这种念头也没有转 过……” “那么依你看,火车是怎么出事的?告诉你,你拧下两三颗螺丝帽,火车就要翻身! 你要明白,那些螺丝帽是用来固定铁轨和枕木的。” “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着许多呢……俺们 办事也不是不动脑筋……俺们也懂……” “去年这地方有一列火车出轨了,”审讯官说,“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您说啥?” “我是说,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有一列火车出轨……我弄明白了!” “您念过书,所以才明白事理,俺们的恩人——上帝知道,该让谁明白事理……您 刚才评判了一大通,是怎么回事,可那个看守人也是庄稼汉,啥也不懂,就知道一把 揪住俺的后脖领,拖着俺就走……你先说出个理来,再拖人也不迟呀!俗话说得好,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道理……您再记上一笔,老爷,他还扇俺两个嘴巴子,一拳打在俺 胸口上。” “搜你家的时候,又搜出另外一颗螺丝帽……那颗螺丝帽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 拧下的?” “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 “哪个米特罗凡?” “就是米特罗凡·彼得罗夫呗……难道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编大渔网,卖给老爷们。 他需要很多这种螺丝帽。编一张网,估摸着也得十来颗……” “你听着……刑法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 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听明白了吗?明知!而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是 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当然,您知道的东西多……俺们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个俺们哪能弄懂?” “行了,你住嘴吧……你什么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 “俺可以走了吧?”沉默半晌后丹尼斯问道。 “不行。我得把你押起来,再送进班房。” 丹尼斯不再眨眼,抬起浓眉,怀疑地望着审讯官。 “怎么要去班房?老爷!俺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 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 “住嘴,别碍事。” “坐班房……要是真做了坏事,去也行啊,可是……活得好好的……犯什么罪啦? 俺又没有偷东西,好像也没跟人打过架……” “住嘴!” “审案子也得有本事,不能胡来。”丹尼斯继续嘟哝,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 走出审讯室,②“你哪怕用树条抽我一顿,可是得有凭有据,凭良心……” (有删改) 1.小说第一段刻画了丹尼斯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①贫穷。穿着打补丁的裤子,光着脚。 ②邋遢。蓬乱的浓发很久没有梳理,看着像戴着一顶帽子。 ③愚昧。不知道自己已经犯法,在审讯官面前一副冷漠的表情。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着眼于全篇小说,要求概括主人公 丹尼尔的性格特征。赏析小说的形象,包括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对于主 要人物形象,命题角度多侧重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解题时要抓住人物的言行 和他人的评价;对于次要人物形象和物象,命题角度多侧重对其作用的分析,解题时 要注意从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小说主旨等角度思考。欣赏作品形象是近几 年课标全国卷小说阅读的高频考点,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 5—6 分,考生 要重点复习。 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分析画线①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解释画线②处的含意。 (1)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写了丹尼斯对审讯官的反驳,表现了丹尼斯和审 讯官认识上的差异,突出了丹尼斯的愚昧。 (2)丹尼斯认为审讯官对自己的审判不公正,依然认为自己没有犯法。 【解析】第一个问题,细读句子,很明显这是语言描写,然后再看对人物的描写, 可以发现还有神态描写。表达效果则可从对人物的刻画的角度分析。第二个问题,要 注重把握丹尼斯的心理,明确丹尼斯说这些话表达的意思,如“可是得有凭有据,凭 良心……”说明此时丹尼斯不满审讯官的审判结果。 第(2)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要求分析的语句一般含意丰富, 对解读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内涵主旨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瞻前顾后, 分析言外之意。具体而言,首先要抓住被分析语句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的“有凭有 据”“凭良心”,这两个关键词表明丹尼斯认为审讯官没有证据,审判不公正;其次 要抓住被分析语句运用的手法,如果是比喻句,要通过分析喻体的特点来阐述本体, 同时说明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要联系语境或文本内容,不要单纯地只解 释字面意思,要理解语境意,有的试题在题干中明确指出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如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第 5 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丹尼斯和审讯官之间有何矛盾?请简要分析。 丹尼斯认为自己是为了钓鱼才拧掉枕木上的螺丝帽,又没有害人,所以不犯法, 并且别人也拧枕木上的螺丝帽,他认为自己当然也可以;审讯官认为拧掉枕木上的螺 丝帽是违法的,丹尼斯是知法犯法。 4.小说中审讯官三次让丹尼斯“住嘴”,他说这话的原因不尽相同。请结合小说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①第一次,审讯官认为丹尼斯是在装糊涂,认为他明知道拧掉铁轨上的螺丝帽是 犯法行为,却在法庭上喋喋不休地说自己什么都不懂。 ②第二次,审讯官认为丹尼斯碍事,是在胡搅蛮缠,已经告诉他他要坐牢,他却 说还要赶集去要账。 ③第三次,审讯官已经实在没办法忍受丹尼斯,对丹尼斯完全失去了耐性。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看这三次“住嘴”出现的语境,根据审讯官 说话的背景和具体的话语来分析原因。比如第一次,背景是审讯官说按刑法规定丹尼 斯的行为要被判刑,丹尼斯说自己无知无识,审讯官说“行了,你住嘴吧……你什么 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审讯官这样说是认为丹尼斯是在装糊涂。之后的两次 也可以照此方法分析。 嫁妆 契诃夫 有生以来我见过很多房子,大的、小的、砖砌的、木头造的、旧的、新的,可是 有一所房子特别生动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过这不是一幢大房子,而是一所小房子。 这是很小的平房,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 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夹在目 前房主人的祖父和曾祖父所栽种的桑树、槐树、杨树当中。那所小房子在苍翠的树林 外边是看不见的。然而这一大片绿树林却没有妨碍它成为城里的小房子。它那辽阔的 院子跟其他同样辽阔苍翠的院子连成一排,形成莫斯科街的一部分。这条街上从来也 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 小房子的百叶窗经常关着:房子里的人不需要亮光。亮光对他们没有用处。窗子 从没敞开过,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 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 腾腾,有煤气味,而且乏味,乏味得很 我头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为办一件事而去的:房主人是契卡玛索夫上校, 他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那第一次访问,我记得很清楚。而且,要忘记 是不可能的。 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您从前堂走进大厅的时候,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 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 请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说,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契卡 玛索娃。 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 她的眼珠不住往上翻。这啊的一声喊,像回声一样,从前堂传到大厅,从大厅传到客 厅,从客厅传到厨房连续不断,一直传到地窖里。不久,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 快活的啊。过了五分钟光景,您坐在客厅里一张又软又热的大长沙发上,听见啊声已 经走出大门,顺着莫斯科街响下去了。 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皮鞋就放在我身旁的椅子上。窗台上放 着天竺葵和薄纱的女人衣服。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 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隔壁房间里有两个惊恐慌张的老太婆,正从地板上拾起纸样 和一块块裁衣用的画粉。 我们这儿,请您原谅,凌乱得很!契卡玛索娃说。 契卡玛索娃一边跟我谈话,一边困窘地斜起眼睛看房门,房门里的人们还在忙着 收拾纸样。房门也似乎在发窘,时而微微启开,时而又关上了。 喂,你有什么事?契卡玛索娃对着房门说。 我父亲从库尔斯克寄给我的那个领结在哪儿?房门里面有个女人的声音问。 啊,难道,玛丽雅,难道唉,难道可以现在我们这儿有一个我们不大熟识的人。 你问露凯丽雅吧。 瞧,我们的法国话说得多么好!我在契卡玛索娃的眼睛里读到这样的话。她高兴得 满脸通红。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年纪十九岁左右,身穿薄纱的长连 衣裙,腰间系着金黄色皮带,我还记得腰带上挂着一把珍珠母扇子。她走进来,行个 屈膝礼,脸红了。先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 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那儿。 这是我的女儿!契卡玛索娃用唱歌般的声者说。这个年轻人,玛涅琪卡(玛丽雅的爱 称);就是 我介绍我自己,然后我对这里纸样之多表示惊讶。母女俩都低下眼睛。 耶稣升天节,我们此地有一个大市集,母亲说。在市集上我们总是买些衣料,然 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直到下个市集为止。我们的衣服从不交给外人去做。 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儿只有你们两个人埃。嗨,难道这是现在穿的?这 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 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 我绝不出嫁!绝不! 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 她们端来茶、糖、果酱、黄油,然后她们又请我吃加鲜奶油的马林果。傍晚七点 钟开晚饭,有六道菜之多。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很响的呵欠声,有人在隔壁房间里 大声打呵欠。我惊讶地瞧着房门:只有男人才那样打呵欠呢。 这是彼得谢敏内奇的弟弟叶果尔谢敏内奇,契卡玛索娃发现我吃惊,就解释说。 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您要原谅他,他不能出来见您。他简直是个野人,见着 生人就难为情。他打算进修道院去。他原来做官,后来受人家的气。所以他挺伤心。 晚饭后,母亲邀我跟她一块儿到堆房里走一趟。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 许多小箱子、小盒子。 这就是嫁妆!母亲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看了看那些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 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 这个诺言,一直到我初次访问过了七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履行。我走进客厅里, 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 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有纸样,仍旧有除虫粉气味,仍旧有那幅画像和残破 一角的镜框。不过变化还是有的。主教像旁边挂着彼得谢敏内奇的肖像,两个女人都 穿着丧服。彼得谢敏内奇是在提升为将军后过一个星期去世的。 回忆开始。将军夫人哭了。 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她说。彼得谢敏内奇,您知道吗?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和她成 了孤儿寡母,只得自己照料自己了。叶果尔谢敏内奇还活着,不过关于他,我们没有 什么好话可说。修道院不肯收他,因为因为他好喝酒。现在他由于伤心而喝得越发厉 害了。我打算到首席贵族那儿去一趟,想告他的状。说来您也不信,他有好几次打开 箱子,拿走玛涅琪卡的嫁妆,送给他那些朝圣的香客。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 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您在说什么呀,妈妈! 玛涅琪卡说,发窘了。这位先生真不知道会想到哪儿去呢。我绝不出嫁,绝不出嫁! 玛涅琪卡抬起眼睛来,兴奋而又带着希望,瞧着天花板,看来她不相信她说的话。 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头顶秃一大块,穿着棕色上衣,脚上 穿的是套鞋而不是皮靴。他象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 这人大概就是叶果尔谢敏内奇吧,我暗想。 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 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 我打算到首席贵族那儿去一趟,老太婆对我说,却忘记这话她已经说过了。我想 告状!叶果尔谢敏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为拯救他的灵魂而不知送给什么人了。 我的玛涅琪卡就要没有嫁妆了! 玛涅琪卡涨红脸,可是这一回却什么话也没说。 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可是话说回来,上帝知道,我们不是阔人!我和她是孤儿 寡母啊! 我们是孤儿寡母!玛涅琪卡也说一遍。 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我熟悉的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契卡玛 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 小老头,穿着棕色上衣,脚上登着套鞋而不是皮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 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为了回答我的问候,老太婆微微一笑,说:我现在又见到您, 很高兴,先生。您在缝什么?过一忽儿,我问。 这是女衬衫。我做好,就送到神甫那儿去,托他代我保管,要不然,叶果尔谢敏 内奇就会把它拿走。我现在把所有的东西都交托神甫保管了,她小声说。 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 那么她女儿在哪儿呢?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没问穿着重丧服的老太婆,我不想问。 不论是我在这所小房子里坐着,还是后来我站起来告辞的时候,玛涅琪卡都没走出来 见我,我既没听见她的说话声,也没听见她那轻微胆怯的脚步声。一切都明明白白, 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改动 1.请赏析小说第一段中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3 分) ①渲染了一种宁静、孤寂的氛围。 ②突出小房子的封闭、孤独的姿态,暗示房子主人封闭、寂寞的内心和生活状态。 ③预示着小房子及其主人终将被世界淹没的悲剧命运。(3 分) 2.契诃夫主张应当努力使人物的心情在他们的行动中清晰可见,同时在对人物的行 为举止的描写中又善于抓住细节来刻画。请选择下面两段选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加以 鉴赏。(4 分) ①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她的眼珠不住往上翻。这啊的一 声喊,像回声一样,从前堂传到大厅,从大厅传到客厅,从客厅传到厨房连续不断, 一直传到地窖里。不久,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过了五分钟光景, 您坐在客厅里一张又软又热的大长沙发上,听见啊声已经走出大门,顺着莫斯科街响 下去了。 ①母女俩封闭的世界被一名陌生人突然闯入后,母亲内心非常惊愕和恐惧,也激 动快活,作者抓住母亲啊的尖叫声来突出体现这种心情。 ②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 我绝不出嫁!绝不!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 ②女儿泛起红晕眼睛亮了,是待嫁的兴奋心情,但并没有人来娶,这体现出人物 羞涩、尴尬、期待的复杂心情。 3.小说中我总共几次走访契卡玛索娃家?每次间隔的时间很长,一次比一次简略, 请说说这样安排的用意。(4 分) 小说中我三次走访契卡玛索娃,第一次详细交代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习惯和状况 以及探访母女俩的情形,然后比较简略地写了七年以后和两年以前的两次拜访。(1 分) ①一次比一次简略,可时间跨度前后达九年。契诃夫用短短的篇幅演绎了主人公 坎坷的人生经历,概括了人物悲剧性的人生状况,浓缩了普通俄罗斯人的悲剧命运。 ②小说详略有致,文章不冗长,后两次简略给读者想象思考的空间。(3 分) 4.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母亲契卡玛索娃的形象。(4 分)  母亲是一个封闭、保守、孤苦、守旧的悲剧女性。  她足不出户地恪守着自己的婚姻,并把女大当嫁的理念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 她的生活根本就没有目标,她只会一直不停地缝制嫁衣,即使嫁妆屡次被偷,即 使新郎子虚乌有,即使女儿已经去世,但她所做得只是缝制嫁妆。  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她无法改变自己悲惨的境遇,女性的弱点在她身上 暴露无遗。 (4 分) 5.小说最后并没有直接揭示女儿玛涅琪卡的命运,请联系上文作出合理推断,并说 说作者这样收尾的妙处。(6 分) 参考答案: 女儿的命运:死亡,从前文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 大五岁光景她穿着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叹口气说要 知道我成了孤魂!玛涅琪卡都没有走出来见我,我既没听见她的说话声,也没听见她那 轻微胆怯的脚步声等地方可以推断出。3 分) 作者在结尾处巧妙地留取了空白,在叙述中终止场景,将结果留给大家思考,从 而使主题更加的突出。玛涅琪卡被贫乏的生活、空虚的心灵折磨至亡,这一悲剧的震 撼力通过这样的留白变得更加强烈而悠远。(3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