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专题复习指导:魏了翁、平蔡州等阅读 答题分析及补充
传记类阅读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在 2007 年以后的全国课标卷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
全是传记类。
考生阅读传记类的文章,要注意古代史传文叙事、写人的特点,还要注意高考试题往
往对原文有删节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
2.讲述具体事例,揭示性格特点;
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4.所选人物大都是文臣武将,官场、科举等相关常识 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的。
具体的对策之一就是了解并掌握高考应知的古代文化常识。
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更多取材于史传,所以了解这类文章的艺术手法也很重要。
1、用简明的对话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
2、用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3、用正反面对比的方法以使主要人物的品质更为鲜明;
4、用人物自身的行动以反映人物的思想精神。
01
魏了翁(1178 年-1237 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
著名理学家、大臣。
庆元五年(1199 年)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历任国子正、武学博士、试
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出知嘉定府。史弥远掌权时,力辞召命,
后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1211 年),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府、泸州府、潼
川府。嘉定十五年(1222 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宝庆元年(1225
年),遭诬陷后黜至靖州居住。绍定五年(1232 年),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
元年(1234 年),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之职督视江
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1237 年),魏了翁去世,年六十。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文
靖”。
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
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
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
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
词有《鹤山长短句》。
文 言 文 阅 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了翁字华父,邛 qióng 州蒲江人。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 魏了翁字华父,
邛州蒲江人。几岁时就跟从各位兄长入学,俨然是个大人。
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纪稍微大一点,聪明
颖悟特别突出,日读千余言,过目不忘,乡里人称他为神童。
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十五岁时,写成《韩愈论》,文章抑
扬顿挫,有韩愈的遗风。
庆元五年,登进士第。时方讳言道学,了翁策及之。授佥 qiān 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
公事,尽心职业。庆元五年,魏了翁考中进士。当时国家正忌讳谈论道学,魏了翁在一策
论中却谈到它。(中进士后,)他被授予佥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他尽心尽力地
工作。
嘉泰二年,召为国子正。明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嘉泰二年,他
被皇帝征召为国子正。第二年,改任武学博士。开禧元年,皇帝招来他在学士院面试。
韩侂 tuō 胄 zhòu 用事,谋开边以自固,遍国中忧骇而不敢言。当时韩侂胄当权,策划
用开拓边疆的办法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全国上下都忧虑惊骇,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了翁乃言: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魏了翁却说:
我们国家现在纲纪还没有建立,国家的重大政 策还没有订立,风俗苟且偷安,边防废弛,
财用耗竭凋敝,
人才衰弱,而道路籍籍(形容社会上人们众说纷纭,纷纷传告),皆谓将有北伐之举,
人情恟恟 xiōng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忧疑错出。人才疲弱,而民间百姓喧哗纷乱,都
说将有大举北伐的行动,人情骚动不安,担心和疑虑政令出错。
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 huàn 逃;
避)外攘,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策出,众大惊。金国土
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看看自己,也没有看到能够战胜敌人的实
力。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然的话,拿全国所有的人力财
力都试之于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不可轻视啊。他的策论一出
来,大家都非常惊骇。
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补外,乃知嘉定府。后知汉州。第二年,魏了翁调任校书
郎,他因为双亲年迈请求补任外官,于是做嘉定府知府。后魏了翁被朝廷派遣做汉州知州。
会境内桥坏,民有压死者,部使者以闻,诏降官一秩,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恰
逢汉州境内有座桥坏了,有老百姓被压死,部使者把这种情况上报朝廷,皇帝就下诏把魏
了翁的官职降低一级,让他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
未数月,复原官知眉州。眉虽为文物之邦,然其俗习法令,持吏短长,故号难治。没
过几个月,又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令他做眉州知州。虽然眉州是文物之邦,但当地百姓熟
习法令,喜欢用法令挟制官吏的短处,所以号称难治。
闻了翁至,争试以事。乃尊礼耆耇(qí gǒu 指年高望重者),简拔俊秀,当地百姓听
说魏了翁来做官,就争着用各种事情考验他。魏了翁到眉州后就尊敬厚待老人,选拔才智
杰出的人,
朔望诣学宫,亲为讲说,诱掖(诱导扶助)指授,行乡饮酒礼以示教化,增贡士员以
振文风。每月初一、十五都探视学宫,并且亲自为学生讲课,对他们加以引导、鼓励、指
点、教授,并且举行乡饮酒礼来敦促教化,并增加向朝廷荐举的人才的数量来振兴文风。
复蟆颐堰①,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修复
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大夫评论
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
改资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复力辞,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魏了翁改任资
政殿学士、湖南安抚使、潭州知州,他再一次坚决推辞,朝廷下诏让他管理临安府洞霄宫。
未几,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累章乞骸骨,诏不允。没过多久,他改任绍兴府知
府、浙东安抚使。他屡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令不允许。
疾急,复上疏。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
少焉拱手而逝。病重之后,再一次上书。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
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
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
后十日,诏以资政殿大学士、通奉大夫致仕。十天后,诏令他以资政殿大学士、
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
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叹惜有用才不尽之恨。他的遗表上呈皇帝,皇帝非常震惊
和悲伤,停止临朝,感叹有用才不尽的遗憾。
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宅苏州,累赠秦国公。朝廷下诏追赠魏了翁为太师,谥号文
靖,并赐宅第于苏州,又多次封赏,追赠他为秦国公。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有删改)
①南宋嘉定六年(1213)十月冬,在魏了翁新思路的指导下,蟆颐堰新修工程动工。
工程于第二年三月春告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B.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C.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D.金地广势强/未可卒图/求其在我/未见可以胜人之实/盍亦急于内修/姑逭外攘
/不然/举天下而试于一掷/宗社存亡系焉/不可忽也
金国土地广阔,势力强盛,不可能猝然把它消灭,我们看看自己,也没有看到能够战
胜敌人的实力。我们何不赶紧在内部整顿自己,暂时避免对外战争,不然的话,拿全国所
有的人力财力都试之于孤注一掷,宗庙社稷的存亡都取决于这一次行动,不可轻视啊。
10.D【解题思路】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根据内和外的对比,可以在急于内修和姑
逭外攘中间断开,由此可排除 A、C 两项。而金地广势强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与 未可
之间应断开,排除 B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
面的知识。
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秩采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C.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
11.C【解题思路】 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了翁年少聪颖。他几岁时跟从兄长入学,年纪稍长能日读千言,过目不忘;十五
岁写成《韩愈论》,有韩愈的遗风。
B.魏了翁敢于直言。在科举考试中因敢于谈论当时忌讳谈论的道学而登进士第,后被
授予判官厅公事的职务。
C.魏了翁不畏权贵。当权的韩侂胄策划通过开拓边疆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官民忧虑却
不敢作声,魏了翁上书据理力争。
D.魏了翁颇有政治才干。眉州号称难治,魏了翁到任后尊敬厚待老人,选拔人才,探
视学宫,敦促教化,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12.B【解题思路】 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魏了翁考中进士,是因为他 敢于谈论当
时国家忌讳谈论的道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复蟆颐堰,筑江乡馆,利民之事,知无不为。士论大服,俗为之变,治行彰闻。(“复”
“为”、“服”、“彰闻”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修复蟆颐堰,建造江乡馆,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知道了没有不去做的。眉州士
大夫评论时都表示大为叹服,风俗为之改变,治理的政绩远近闻名。
(2)门人问疾者,犹衣冠相与酬答,语蜀兵乱事,蹙额久之,口授遗奏,少焉拱手而逝。
他的学生来探望他的病情,魏了翁仍衣冠整齐地和他们相互问答,谈到蜀兵作乱之事,
眉头皱了许久,他口授了遗表,过了一会儿,两手合于胸前行礼后去世。
(“衣冠”、“相与”、“蹙”、“少焉”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02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平蔡州 ① 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 ② 承平时。
【注】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唐宪宗元
和十二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
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下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②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 742—756 年,被称为太平盛世。承平:太平。
译文
汝南城的晨鸡喔喔地啼鸣,城头上军鼓号角气调和平。
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冠军一个个感激涕零。
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
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太平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
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城头鼓角”四字未正面描写战事,而是从侧面来写,与首句共同渲染出
蔡州静寂紧张的气氛。
C.“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地表现了百姓对
于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之情。
D.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
入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B 项,“渲染出蔡州静寂紧张的
气氛”说法不恰当,应是“渲染出蔡州和平安宁的气氛。
15.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①对李愬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军队破城后号令严明的赞美。“官军入城人不知”
既点明李愬军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不血刃,平定了蔡州,也点明平定蔡州
后军队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满蕴赞美之情。
②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慰和对国家中兴的殷切希望。“忽惊”“重见”等词
的运用以及“十二载”的具体释义,体现了百姓对蔡州平定的无比欣喜以及对国
家重新走向繁荣的期望。
[补充练习]
一、《平蔡州三首其二》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
景?试加以赏析。
答:第一联(首联)。
(1)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
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
(2)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
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
李愬将军的神勇。
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写鸡鸣,让人想到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
天日之意。
B.首联竭力渲染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示了奇袭的艰险和李愬
的智勇。
C.“官军入坡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夜袭令叛
军猝不及防。
D.尾联写老人的惊奇之语,迟暮之年睹此快事,对国家的中兴既有希望又有
隐忧。
E. 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诗人要用写史的形式记述这一重大事件,
使之流传。
答案:【B 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
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 项,“首联竭力渲
染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示了奇袭的艰险”错误,从诗中来看,“汝
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雄鸡报晓、鼓角不悲不能暗示奇袭的艰险,
应是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盛赞李愬用兵如神。D 项,“对国家的中兴既
有……有隐优”错误,从诗中来看,“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这
是老人喜极之语,没有“隐忧”,而是对国家中兴充满着希望。
三、有人说这首诗言近旨远,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答:颔联用叙述的语言来写,“路旁”“老人”“忆旧事”“感激”“涕零”
等词十分通俗,诗句浅显易懂。从“忆旧事”而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
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充分体现了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有人说这首诗言近旨远,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
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首先理解题干中“言近旨远”的
意思,所谓“言近旨远”,是指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然后分析颔联,“路
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意思是“路边的老人想起往事,相互感慨激
动泪落如雨”,诗歌用词极为浅显,如“路旁”“老人”“忆旧事”“感激”“涕
零”等,明白如话,表现了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说“道旁”而不说“道中”,
是暗示读者,“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
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见过天宝盛世,享
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
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
重大意义。
补充阅读
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
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公元 785~805 年)间
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
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元和九年十二月(814 年),刘禹锡与柳宗
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
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元和十四年(819 年):因母
丧才得以离开。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
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
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2. 李愬(sù)(773 年-821 年),字符直。洮州临潭县(今甘肃省临潭县)
人。唐朝中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
李愬有谋略,善骑射。因门荫任协律郎,历官卫尉少卿、太子右庶子、太子
詹事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元和十二年(816 年),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
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于次年(817 年)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淮西。
战后以功拜山南东道节度使、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李
师道,连战皆胜。元和十五年(820 年),改任同平章事、昭义节度使,旋即改任
魏博节度使。
长庆元年(821 年),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遇害,李愬欲派兵为其报仇,因
病重未果,只得返回洛阳养病,拜太子少保。同年病逝,年四十九。获赠太尉,
谥号“武”。会昌六年(846 年),配享宪宗庭庙。
3.蔡州之战(唐朝李愬与吴元济的作战)
蔡州之战为唐元和十二年(817 年),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在宰相裴度支持下,
采用归唐大将李祐之计,于雪夜引兵奇袭吴元济总部所在地蔡州城(今河南汝南),
擒获吴元济,彻底摧垮淮西叛军的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奇袭战例。此战为中国
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在总结这次成功经验时,李愬说到:朗山初战不利,
以强示弱,为使叛军轻视官军,疏于戒备;攻吴房而存之,是为分散敌兵,急于
饼力固守;风雪奔袭,攻敌不备,孤军深入,敌死必胜;这便是视远者不顾近,
考虑大局而不计较细微,不矜小胜,不惜小败,方能建立大功的道理。
4.《平蔡州三首》(其一)(其三)
平蔡州三首
其一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⑵。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⑶。
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⑷。
相公从容来镇抚,常侍郊迎负文弩。
四人归业闾里间⑸,小儿跳浪健儿舞。
⑴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
⑵壕水:一作“河水”。
⑶马箠:马杖;马鞕。
⑷捷书:军事捷报。
⑸闾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
蔡州城中的守城众人,心都已经死了,妖星在那个夜里坠落了,照亮了壕沟
里的水。
就如同汉家的飞将军一般,从天上飞了下来,马鞭一挥,城门就洞开了。
那些贼徒们立刻分崩离析,四处腾走,望见朝廷的旗子就拜,有如一群蛰伏
的蛇虫被春雷所震惊,如梦方醒。
狂悖作乱的吴济元两手反绑而面向前,投降请罪登上了囚车,太白诗仙(暗
指韩愈)双臂舒展,垂下了捷报文书。
宰相公(指裴度)从从容容地来安抚,常侍官背负雕纹弓弩,迎接于郊外。
士农工商都归于里巷坊间,小孩子们活泼乱跳,将士们欢欣鼓舞。
第一首诗的头两句写的是蔡州城大兵压境的情景,接下来四句描写李愬将军
攻城的情景,随后四句写城陷以后的情景,最后四句描绘了消灭叛军实现统一后
的蔡州城内的祥和气氛。
其三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
四夷闻风失匕箸,天子受贺登高楼。
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无火楚泽间,夜行不锁穆陵关。
策勋礼毕天下泰,猛士按剑看恒山。
(1)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2)失匕箸:一作“皆失据”,一作“皆失箸”。
(3)妖童:邪恶的小子。对兴兵作乱者或侵略者的蔑称。擢发:拔下头发(计
数)。极言其多。
(4)策勋: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第三首诗通过平叛大军凯旋、各方对平叛的反应以及平叛后国家形势的安定
等方面来描写淮西平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