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专题:纳兰性德(附:相关练习)
1
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性德(1655 年 1 月 19 日—1685 年 7 月 1 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
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
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
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 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
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
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
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
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
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
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
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
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
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
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
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
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
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
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
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
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
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
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
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
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
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
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
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
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
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
人所购楝亭,亭在金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
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
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
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
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
感同情。《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
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
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
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
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
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大词人,但纳兰性
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
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
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
“愁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
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C.E】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
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
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
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题中 C 纳兰性德“苦于仕宦漂泊,厌恶金阶伫立的侍卫
生涯”是性情所致;E 主要是为了表现纳兰性德的无奈。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
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当的两项是”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
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①家庭出身。纳兰性德家世显赫,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明珠。
②外表。人长得帅,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
③文才。诗才俊逸,是世人皆知的大词人。
④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是康熙的御前侍卫。
⑤性格。性情率真,多愁善感。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
利禄。
⑥影响。传世的纳兰词享有盛誉,曹雪芹的《红楼梦》深受其影响。
(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
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康熙阅后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②纳兰性德也有一段伤心的爱情经历,和红楼梦中的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与纳兰性德关系密切,曹雪芹熟知纳兰性德的遭际,对他深
感同情。
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许多纳兰性的词的影子。(答出四点中的任三点即可)
(4)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并说说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写作手法:①对比手法。纳兰传奇的一生充满纠结:他出身名门,却厌恶功名富
贵;少年得志,前途无量,却并不快乐;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为人率真,然而现
实浑浊,只能徒增胸中块垒。对比手法是纳兰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②衬托手法。文章多处提及康熙,借富有雄韬伟略的康熙大帝对纳兰的极其赏识
宠信,侧面烘托纳兰非凡的才华。(也可答正侧结合或侧面烘托)
③评传结合。文章有很多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如开头和结尾。他不但突出了纳兰
的形象特征,而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出其中一点并结合文本分析就行,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诗 歌 鉴 赏 试 题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 14~15 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译文】
莽莽几千里的边塞,女墙一路延绵。黄昏之时,无数乌鸦的啼音滴落在城墙西畔。夕
阳收拢最后一丝光热,落入西山。远处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笼罩,天光暗沉下来。此时
可见猎队回归,马鸣萧萧响彻耳际。
入夜时分,便有人吹响胡笳。秋夜瑟瑟,笳声凄凄切切不堪听。不堪听,还生愁。他
是身处异乡的人。愁绪会带来无端的空寂之感,遁入无尽的黑暗后又重新和着夜色将
他包裹。梦里不归家,离别有多苦,这一夜,他怕是又要彻夜不眠。一盏残灯相伴幽
怀,灯花泪水两簌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
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
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
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
婉。
14 C(C 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出现偏差,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
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
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
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15.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 分)
15.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
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2 分)
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2 分)
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
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2 分)
(若答“哀景衬哀情”或衬托,亦可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 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
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
散眉弯。
【注释】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 关心。③湔(jiān)裙:溅湿
了衣裙。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翻译】 柳
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
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
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
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14.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参考答案】
14. D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题,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 项,“‘眉弯’即柳叶,
这是拟人修辞”以及 “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
没有用到“拟人”。故选 D。
15 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
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
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
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手法、用词等角度赏析。
考生要熟练掌握景物描写常用的手法,比如远近、俯仰、动静、虚实、正侧等,分析
诗句判断用到的手法,并结合词语具体分析其效果。用词方面:“疏疏”“憔悴”刻画寒
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侧面描写:“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
柳的萧瑟之状。手法方面:“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诗看似写月,其实咏的是寒柳。
此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上阕写柳的形态,
下阕写人的凄楚心境,借寒柳在“层冰积雪”摧残下憔悴乏力的状态写处在相思痛苦
中的孤寂凄凉,自然浑脱,意境天成。同时匠心别具的用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暗咏
身在皇宫皇威重压的恋人。立意既新,手法也不俗。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物与人
融为一体。委婉含蓄,意境幽远。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宿乌龙江①
东风卷地飘榆荚,才过了、连天雪。料得香闺香正彻。那知此夜,乌龙江畔,独
对初三月。 多情不是偏多别,别离只为多情设。蝶梦百花花梦蝶。几时相见,西窗
剪烛,细把而今说。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夏随康熙出巡所作。乌龙江,
即松花江。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①远离故乡、亲人的孤独感。词人远离故乡,身处飞雪连天的乌龙江畔,独对一轮冷
月,内心感到寂寞孤独。
②对亲人(妻子、爱人)的思念、对离别的感伤。“料得香闺香正彻”,词人想象家
乡正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妻子的房间定然花团锦簇,芳香四溢,心中充满对亲人的思
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③对亲人团聚的期盼。词人盼望着回去相见的那一天,和亲人在西窗剪烛,细说今日
的离别之苦。
(每点 2 分,答对两点即可得
4 分)
2.此词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手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 分)
①空间上的对比:将乌龙江畔的连天雪与家乡闺房的温暖、熏香四溢进行对比,
突出处境的孤独和对故乡、亲人(爱人)的思念。
②时间上的对比(反衬):通过想象未来团聚时“剪烛西窗、细把而今说”的温馨情
景,反衬出“而今”的孤独、别离的痛苦、对亲人的思念、对相逢的渴盼。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秋暮村居
纳兰性德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呜鸡,灯火荧荧①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注】①荧荧:灯光闪烁之貌。元吴师道《桐庐夜泊》:“灯光隐见隔林薄,
湿云闪露青荧荧。”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分)
参考答案
1.此词描绘了秋暮时节一幅山村田园风光图。通过写红叶,寒溪、空山、万木、
山峦参差、烟笼长堤、犬吠、鸡鸣、寒林村舍等意象,(2 分)营造出一种静谧、疏
朗、空旷的意境,透露出作者的欣喜、恬淡、闲适而又略显孤独的情感。(2 分)
2.简析“一路空山万木齐”中“齐”字的妙处。(4 分)
答案:齐,布列(整齐)之意。(1 分)一路行来,但见空谷寂静,遍山林木整
齐布列。(1 分)一个“齐”字,写出了木叶尽脱,山林空阔的暮秋山景。境界阔大,
很有气势。(2 分)
【赏析】南乡子·秋暮村居,是作者纳兰性德缅怀恬静安谧的田园生活所做。
此篇以轻灵浑朴的笔调描绘出村野田园的风光情趣,读之犹如欣赏一幅优美安详,
恬淡静谧的水墨山水画。景象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动静相间,有声有色。其中
洋溢着诗人陶然欣喜的情致,这在纳兰词中是少见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
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 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
雪花高洁的品性。
C. 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
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 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
洁的精神境界。
【答案】14.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
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
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
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
雪花处在寒冷之地”错误。对诗句理解错误,诗人喜欢雪花,不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
而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故选 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
显的错误。
15. 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答:(1)视听结合,诗人以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营造凄凉的意境,令人似有身
临其境之感;(2)以景结情,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
无际的大漠,让人感到置身其中的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意境深远,情思绵长。
【15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
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
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
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寒月悲
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
的氛围,以景结情,让这份相思羁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荡西风,蔽日黄沙的
龙荒瀚海之中。“寒月悲笳”,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视听结合,令人似有身临
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