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能生”2021 高考全国卷地区 1 月联考丙卷
理科综合 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及其拓展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转化原理可用来解释其他细菌间抗药性传递的现象
B. 肺炎双球菌与新冠病毒均能使人患上肺炎,但二者的遗传物质不同
C. 烟草花叶病毒与 T2 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完全相同
D.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不能说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
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
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含有抗药性基因的细菌也可以发生转化,导致细菌间抗药
性传递的现象,A 正确;
B、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B 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是 RNA 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 RNA 的自我复制和翻译过程;T2 噬菌体是 DNA
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 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C 错误;
D、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说明了 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但不能说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2. 冬季的户外冰凉刺骨,但学生们依旧顶着寒风跑向户外进行大课间活动,在此期间学生机体内可能没有
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B. 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肝细胞线粒体内膜消耗[H]增多 D. 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组织细胞,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产热量增加;当血液中甲状
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
【详解】A、寒冷环境下,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机体产热增加,
A 正确;
B、寒冷环境下,在机体升温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当机体温度达到平衡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正确;
C、寒冷环境下,细胞代谢速率加快,肝细胞线粒体内膜消耗[H]增多,产热增加,C 正确;
D、寒冷环境下,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维持不变,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3. 细胞周期由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形成系列不同的蛋白复合物有序驱动,蛋白复合物在行使功能后会
被拆解,如 CDK2-cyclinE 复合物驱动 DNA 合成前期转入 DNA 合成期,CDK1-cyclinA 复合物驱动 DNA
合成后期转入分裂期。下列关于连续分裂的细胞,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需要氨基酸
B. 细胞中蛋白复合物可周期性组装和拆解
C. 细胞中 CDK1-cyclinA 复合物在核膜消失时形成
D. 细胞中 CDK2-cyclinE 复合物在 DNA 合成前期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由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过程,所需的
时间叫细胞周期时间。可分为四个阶段:①G1 期,指从有丝分裂完成到期 DNA 复制之前的间隙时间,该时
期主要完成 RNA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S 期,指 DNA 复制的时期;③G2 期,指 DNA 复制完成到有丝
分裂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该时期主要完成 RNA 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④分裂期即 M 期,细胞分裂开始
到结束,包括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即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氨基酸为原料,A 正确;
B、由题干信息“细胞周期由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形成系列不同的蛋白复合物有序驱动,蛋白复合物在
行使功能后会被拆解”可知,细胞中蛋白复合物可周期性组装和拆解,B 正确;
C、CDK1-cyclinA 复合物驱动 DNA 合成后期转入分裂期,CDK1-cyclinA 复合物在 DNA 合成后期形成,
核膜消失于分裂前期,C 错误;
D、CDK2-cyclinE 复合物驱动 DNA 合成前期转入 DNA 合成期,则 CDK2-cyclinE 复合物在 DNA 合成前
期形成,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4. 取某植物幼嫩枝条倒插培养,让形态学下端(a 端)在空气中,形态学上端(b 端)插入水中,一段时间
后 b 端长出少量根,且检测到插条中 IAA 含量由 a 端至 b 端递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 端长根数量少是因为 b 端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根的形成
B. 在枝条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C. 生长素由插条 b 端运输至 a 端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D. 无光条件下,枝条中的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主要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
等处。
2、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b 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 端),故 b 端长根数量少不是因为 b 端生长
素浓度过高抑制了根的形成,A 错误;
B、在枝条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B 正确;
C、生长素由插条 b 端运输至 a 端属于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故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
能量,C 正确;
D、生长素的形成与光照无关,故无光条件下,枝条中的色氨酸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5. 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水稻、蝗虫、田鼠(解剖发现胃中有水稻、蝗虫等食物碎屑)、蛇等多种生物。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田鼠与蝗虫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
B. 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中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C. 田鼠既可以获取蛇和蝗虫传递的信息又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
D. 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进而形成了食物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
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
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A、田鼠解剖发现胃中有水稻、蝗虫等食物碎屑,田鼠既可以捕食蝗虫,也可以取食水稻,蝗虫也
可以竞争取食水稻,田鼠与蝗虫之间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A 正确;
B、一条具体食物链上的一种生物只能处于该条食物链的一个环节,说明一种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中只能处于
一个营养级,而在食物网中可以处于不同食物链的不同环节,说明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同时处于不同
营养级,B 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沿食物链进行双向传递,在水稻→蝗虫→田鼠→蛇食物链中,田鼠既可以获取蛇和
蝗虫传递的信息,又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C 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
可以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可以导致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结构,就形成食物网,
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6. 某研究员利用 CRISPR/Cas9 技术编辑水稻的 OsEPSPS 基因,使其编码的蛋白质有两个氨基酸被替换,
得到的杂合子(T0 代)具有了草甘膦抗性;另有研究人员应用 CRISPR/Cas9 介导对 Y 染色体多位点进行
DNA 切割,从而使小鼠胚胎干细胞的 Y 染色体消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被改造的 OsEPSPS 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
B. Y 染色体被消除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可使编码的蛋白质中两个氨基酸被替换
D. T0 代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后,约有 1/2 的植株不具有草甘膦抗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染色体数目变
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
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由题意可知,得到的杂合子具有了草甘膦抗性,且都为杂合子,据此可推断原本的水稻没有草
甘膦抗性,故发生的应该是显性突变,A 正确;
B、Y 染色体被消除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 正确;
C、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最多只能使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C 错误;
D、T0 代为杂合子,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形成含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两种类型的单倍体植株,其中含有
隐性基因的个体不具有草甘膦抗性,所以 T0 代植株经花药离体培养后,约有 1/2 的植株不具有草甘膦抗性,
D 正确。
故选 C。
三、非选择题
7. 真核细胞中,存在着像核糖体一样的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物(RNP),RNP 由细胞中的 RNA 和 RNA 结
合蛋白(RBPs)组成,共同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除碳元素外,组成细胞中 RNP 的化学元素一定有_______________。碳元素是构成 RNP 的最基本元素,
原因有_______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
(2)组成 RNP 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RBPs 在真核细胞中有上千种,从其组成和结构上分析,
RBPs 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
(3)研究人员发现,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 tmRNA 也起着重要作用。当翻译停止在无终止密码子的 mRNA
上时,运载丙氨酸的 tmRNA 便进入核糖体的相应位点,接着 tmRNA 将丙氨酸提供给合成停止的多肽链,
通过移位作用,核糖体从 mRNA 进入 tmRNA 中的相应编码区,继续合成另一条肽链,最终通过丙氨酸连
接先后合成的肽链,形成嵌合蛋白。据此分析,tmRNA 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H、O、N、P (2). RNP 中碳元素含量最多,RNP 以碳链为骨架 (3). 核糖核苷酸和
氨基酸 (4). 组成RBPs 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5).
既作为翻译的模板,又可以搬运氨基酸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RNP 由细胞中的 RNA 和 RNA 结合蛋白(RBPs)组成,共同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过程”可知,构成 RNP 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元素组成是 C、H、O、N、P。在蛋白质合成中 tmRNA
也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运载丙氨酸也可以充当编码区,据此答题。
【详解】(1)RNP 由细胞中的 RNA 和 RNA 结合蛋白(RBPs)组成,则其含有的元素组成是 C、H、O、N、
P。RNA 和 RNA 结合蛋白均属于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且 RNP 中碳元素含量最多,
因此碳元素是构成 RNP 的最基本元素。
(2)RNP 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则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RBPs 是蛋白质,构成蛋白质结构
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 RBPs 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3)根据信息“运载丙氨酸的 tmRNA 便进入核糖体的相应位点”可知,tmRNA 具有搬运氨基酸的功能,在
根据信息“核糖体从 mRNA 进入 tmRNA 中的相应编码区,继续合成另一条肽链”可知,tmRNA 还可以作为
翻译的模板。
【点睛】本题结合某种核酸蛋白复合物的相关信息,考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以及遗
传信息的翻译,要求考生认真分析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题中信息正确答题。
8. 近日,某款国产新冠疫苗陆续投入使用。该疫苗注射液(每针 0.5 mL)含有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氢
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等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肌肉注射“帮助”疫苗突破了人体的第_______________道防线。这种新冠疫苗往往不能引起机体发
生细胞免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吞噬细胞吞噬新冠病毒与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泌抗体,这两种跨膜运输方式具有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
(3)该疫苗在研制过程中必须经过对照实验来了解其免疫效果,其中对照组注射液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第二 (2). 灭活的病毒不具有侵入机体细胞的能力 (3). 浆 (4). 都需要消
耗能量 (5). 0.5mL 不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但含有氢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等
物质的注射液
【解析】
【分析】
1、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清扫和阻挡异物、杀菌等作用,打喷嚏是鼻黏膜受刺激后人体的
反应,此功能是针对所有的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如果病毒突破了这道防线,还有血液中的吞噬细
胞起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2、注射疫苗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对这种病原体的免疫力。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角度看,这两
种方法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清扫和阻挡异物、杀菌等作用,如果病毒突破了这道
防线,还有血液中的吞噬细胞起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肌肉注射“帮助”疫苗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和第二道防线,激发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是针对侵入细胞的病原体而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该国产新冠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具有侵入机体细胞的能力,故不能引发机体发生细胞免疫。
(2)吞噬细胞吞噬新冠病毒属于胞吞,浆细胞分泌抗体属于胞吐,胞吞和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
(3)实验目的为验证该疫苗的效果,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试剂的用量等应保持一致,
故对照组成分应为 0.5mL 不含灭活的新型冠状病毒,但含有氢氧化铝、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氯化钠
等物质的注射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免疫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实验设计的原则分析作答。
9. 某研究小组将绣球植株分组并给予不同遮光处理,适应 60 天后测定绣球植株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
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晴朗的白天,绣球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 CO2 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据图分析可知,该研究小组是以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绣球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2)为了解绣球植株叶片在晴朗白天时的实际光合速率,研究小组还测定了植株叶片的呼吸速率,具体操
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如表。
组别 全光组 50%遮光组 75%遮光组
呼吸速率(μmol CO2.m-2..s-1) 0.53 0.36 0.41
(3)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绣球植株叶片适应遮光环境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从而保证植株在遮
光环境中的正常生长。
【答案】 (1). 细胞呼吸释放和外界空气 (2). 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绣球植株叶片吸收的 CO2 量
(3). 测定植株叶片在黑暗(或无光)条件下的 CO2 释放速率 (4). 植株叶片在遮光条件下通过提高光能
利用率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通过降低呼吸速率以减少自身消耗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要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内因主要有色素的含量和酶的含量。不
同的光质也可以影响光合作用。
【详解】(1)根据题意,晴朗的白天,绣球植株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 CO2
主要来源于内部的细胞呼吸释放和从外界空气中吸收。据图分析,从净光合速率的单位是μmolCO2•m-2•s-1
可知,科研小组测定的净光合速率是以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绣球植株叶片吸收的 CO2 量来表示。
(2)依据植株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关系,即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为了解绣球植株叶片在
晴朗白天下的实际光合速率,研究小组需要测定植株叶片在黑暗(或无光)条件下 CO2 的释放速率。
(3)据图分析,在相同光照强度(尤其是低于 400μmolCO2•m-2•s-1 光照强度)下,50%和 75%遮光组植株
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全光组,说明绣球植株在遮光条件下可以提高叶片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保证有机物的正常制造量。从叶片呼吸速率测定结果可以看出,50%和 75%的遮光组植株呼吸速率明显低
于全光组,说明植株在遮光环境下通过降低叶片呼吸速率以减少自身消耗。故植株叶片在遮光条件下通过
提高光能利用率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同时通过降低呼吸速率以减少自身消耗以确保自身有机物正常积累
量,从而保证自身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以三组不同遮光程度处理绣球植株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测定实验为情境,考
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生物的物质观和环境适应
观念,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思维,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探究素养。
10. 某地区鸡群的高脚与矮脚受一对基因(A/a)控制。随机取一只矮脚母鸡(甲)与一只矮脚公鸡(乙)
杂交,后代(第二代)总是约有 1/4 的鸡胚不能发育,其余能正常发育的个体中矮脚:高脚=2:l。回答下
列问题:
(1)根据以上实验,能确定的遗传学结论是______________(答出 1 点即可);不能确定的是基因 A/a 是
位于性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假如进一步统计后代个体的性别比例,若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基因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
(2)假如基因 A/a 只位于 Z 染色体上,令第二代自由交配,则第三代雌性个体中矮脚鸡占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代中 ZAZa 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3)假如某养鸡场有一种高脚鸡(X 鸡)品种,肉用性状、生活力、饲料消耗比等多种经济性状都很优秀。
现欲培育同时具有 X 鸡多种优良性状又是矮脚的新品种鸡,请帮该养鸡场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
________________(要求简要写出育种思路)。
【答案】 (1). 矮脚为显性性状 (2). 雌性∶雄性=1∶1 (3). 1/2 (4). 2/7 (5). 取 X 鸡与矮脚
鸡杂交,取后代矮脚鸡与 X 鸡连续多代杂交,直至选育出具有 X 鸡多种优良性状又矮脚的鸡
【解析】
【分析】
区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 Z 染色体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联,
若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则位于 Z 染色体上。判断基因的显隐性一
般采用杂交法或自交(自由交配),通过观察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或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
【详解】(1)正常发育的个体中矮脚高脚之比 2:1,有 1/4 的鸡胚不能发育,属于纯合致死,所以矮:高本
来为 3:1,矮脚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性别比例无差异,母鸡和公鸡中矮脚和高脚之比均
为 2:1。若位于性色体上,则后代高矮脚的性别比例有差异。
(2)若只位于 Z 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ZAZa×ZAW。后代基因型为 ZAZA (不能发育)、ZAW、ZAZa、
ZaW。母鸡提供的配子 ZA:Za:W=1:1:2,公鸡提供的配子 ZA:Za=1:1。所以第三代雌性个体占 1/2,矮脚
鸡占 1/4。第三代雌性个体中矮脚鸡占=1/4÷1/2=1/2,纯合不能发育的鸡胚占 1/2×1/4=1/8,ZAZa 占
1/2×1/4×2=1/4,所以第三代 ZAZa 的基因型频率为=1/4÷(1-1/8)=2/7。
(3)X 鸡具有肉用性状、生活力、饲料消耗比等多种优良性状,根据题意,实验设计思路:取 X 鸡与矮脚
鸡杂交,取后代矮脚鸡与 X 鸡连续多代杂交,直至选育出具有 X 鸡多种优良性状又矮脚的鸡。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知识来综合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
11.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是去除 PAHs 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某科研小组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一株 PAHs 高效降解菌 Q3(目的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实验人员应在_______________的土壤中寻找目的菌株,同时需要制备 PAHs 降解菌选择培养
基,该培养基能够满足目的菌生长所需的 4 类营养物质有_______________;配制时从培养基成分考虑以
_______________来实现培养基的筛选作用。
(2)为了避免操作者的衣着和手上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实验操作前需要对自身的衣着和手进行
清洁和消毒,消毒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选择培养的菌液,在平板培养基上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分离纯化,依据菌落特征和数目可以
初步确定 Q3 菌株的类型和菌液中的菌体数量。
(4)为测定 Q3 菌株的降解能力,需要将 Q3 菌株培养液放在摇床上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与
此同时,还需要将 Q3 菌株置于 37℃避光环境中培养和检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多环芳烃(PAHs)污染 (2). 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3). 多环芳烃(PAHs)作
为唯一碳源 (4).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含芽孢和孢
子) (5). 稀释涂布平板 (6). 使 Q3 菌体与多环芳烃(PAHs)充分接触 (7). 37℃和避光条件是
Q3 菌株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最适环境条件,可排除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高效降解化合物 PAHs 的细菌 Q3,在以化合物 PAHs 为唯一碳源的
培养基中只有能降解化合物 PAHs 的微生物才能以化合物 PAHs 为碳源和氮源生长繁殖,不能利用化合物
PAHs 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和氮源,无法生长繁殖。
【详解】(1)为了筛选能降解多环芳烃(PAHs)的微生物,应在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土壤中寻找目的
菌株。制备 PAHs 降解菌选择培养基时,除了基本的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四种成分外,还要注意以多
环芳烃(PAHs)作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培养。
(2)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要做到无菌技术,包括消毒和灭菌,其中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
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含芽孢和孢子)。
(3)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接种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但能够计数的只有稀释涂布平板
法。
(4)将菌株进行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使 Q3 菌体与多环芳烃(PAHs)充分接触,同时根据 Q3 菌株的温度和
避光条件,在培养过程中提供 37℃和避光条件,为 Q3 菌株降解多环芳烃(PAHs)提供最适环境条件,可
排除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微生物培养与选择的实验,包括理解实验
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
力。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如图是某同学以驱蚊草为材料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三种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II 是由驱蚊草的嫩叶细胞在特定的培养基中经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一些细胞颜色发生
了改变,与此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
(2)以下两种培养基:a.MS+6-BA(1.0mg/L)+NAA(0.2 mg/L);b.MS+NAA(0.05 mg/L),
其中适合诱导 II 形成 III 而不形成 I 的培养基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人工种子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人工胚乳→_______________。某种
人工胚乳中加入溶菌酶,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脱分化 (2). 叶绿体 (3). b (4). NAA 广泛用于诱导分化生长物的生根,而 6-BA
一般用于诱导植物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 (5). 胚状体 (6). 人工种皮 (7). 溶解细菌细胞壁从而
起到抑菌作用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 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
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
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详解】(1)图 II 为愈伤组织,是由外植体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有些细胞颜色变成绿
色,这与叶绿体内的叶绿素有关。
(2)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植物激素的不同,则愈伤组织分化的方向也就不同,NAA 广泛用于诱
导分化生长物的生根,而 6-BA 一般用于诱导植物的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III 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生成根,
因此形成 III 而不形成 I 的培养基是 b。
(3)人工种子由三部分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胚状体→人工胚乳→人工种皮。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因此在人工胚乳中加入溶菌酶的作用是溶解细胞的细胞壁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条件及产物
等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作答各选项,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