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学习要点 一、关于杂文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四个特征: 1.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2.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3.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4.短小精悍。 二、鲁迅的杂文特征 首先,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 其次,鲁迅的杂文铭刻着对人民的关爱和对敌人的憎恨,描写了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愿望和理想。 再次,鲁迅的杂文有丰富的理论含量。 鲁迅曾经解释自己杂文的特点是:“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杂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总的说来,这种文体大都结合着评论和文艺两种因素,在表达某一思想内容的时候,既要有绵密的逻辑又要有生动的形象。“不留面子”和“常取类型”正好适应了这样的要求。从杂文的直抒己见而言,和论文较为接近,需要有论文的条理和层次。但杂文展开逻辑的方式又不完全和普通的论文相同,因为它是艺术品。鲁迅说过:“通烈的攻击,只宜用散文,如‘杂文’之类,而造语还须曲折。”(注:《两地书》三二)“曲折”在这里并不意味隐晦,而是表现的一种特殊方式。鲁迅不常在杂文里作出直接的结论式的答案,他往往采用对比、暗示、取譬、借喻等等手段,通过客观的叙述揭发内在的矛盾,使人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得到启发。杂文的作用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重要的是运用生活现象来说明问题,正如演绎数学的时候需要列出正确的方程式,使读者能够根据方程式去寻求答案,水到而后渠成。这样才能耐人咀嚼,令人信服。 展开理论逻辑的时候,形象在鲁迅的杂文里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和作家作用的语言有关。鲁迅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造语精密,词汇丰富。他经常向口头语言学习,经过加工而写入文章。还主张适当地采用外来语法。鲁迅杂文包含着多方面知识:社会、历史、科学、文化,古今中外,无不网罗。因而在文章里也出现了和这种知识相适应的博采众长的语言。不过就大体而论,作为骨干的仍然是加了工的口头语:简洁,凝炼,有力。这种精密活泼的语言不但有助于理论逻辑的准确展开,而且使抽象的概念血肉丰满,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加上作家幽默的才能,讽刺的手腕,貌似冷峭而内实热烈的气质,这就使他的杂文具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 三、鲁迅的杂文集 鲁迅的杂文集,自行编稿并拟集名的,计十四本。 《热风》 1925年11月编定 《热风》收1918年至1924年杂文,编集时,鲁迅对现状一如往日,感到“寒冽”,以“热风”作喻,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热烈愿望。 《华盖集》 1925年12月编定 《华盖集续编》 1926年10月编定 分别收1925、1926年杂文。鲁迅寓居北京时期,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与文化帮凶的攻击,可谓运命多舛,钉子常碰:“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然而,“偏不遵命,偏不磕头”。以“华盖”作集名,幽默风趣之中,“无非借此释愤抒情’。另:三二年作《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之句,可与集名印证。 《坟》 1926年10月编定 收1907年至1925年杂文。鲁迅初期杂文多收其中。1927年始出版。鲁迅说“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坟》收作者十余生间的杂文,喻其为“糟粕”,当然是自谦之词。对那些旧制度的维护者,“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他眼前,使他有时不舒服”、“得到一点呕吐”,这些话,道出了《坟》的命名意图。 《而已集》 1928年10月编定 该集收1927年杂文。后来,鲁迅说过:“我是在二七年被血吓得目瞪口呆,离开广东的,那些吞吞吐吐、没有胆子直说的话,都载在《而已集》里。(《三闲集·序言》)作者将两年前的诗移来“作为一九二七年杂感集的题辞”,寓意极深。“而已”,这个燃烧着讽刺烈火的书名,正表示着对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罪行的强烈揭露与深沉悲愤。 《三闲集》 1932年4月编定 收1927年至1929年杂文。1928年,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革命文学论争。创造社成仿吾1927年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以趣味为中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针对这种指责,鲁迅反驳道:“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 ‘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是一种“锻炼周纳法”。“编成而名之日《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另一方面,鲁迅也确认,创造社“救正”了自己“只信进化论的偏颇。可见,《三闲集》的命名脱胎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文学论争。 《二心集》 1932年4月编定 鲁迅公开宣告:“以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以“二心”作集名,以示对反动统冶者怀着“携贰”的心思,与他们势不两立,而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本集收1930年至1931年杂文。 《伪自由书》 1933年7月编定 收1933年1月至5月杂文。本集中的杂文均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尖锐指出;“《自由谈》并非同人杂志,‘自由’更当然是一句反话。”即以鲁迅的文章而论,涉及时事,或遭删节,或不能发表。名集为《伪自由书》,意思是并无言论的自由,这正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有力揭露。 《南腔北调集》 1934年2月编定 上海一署名“美子”的文人在《作家素描》中写道:“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对此,鲁迅讽刺道:“我不会说绵软的京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调,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鲁迅的话表明了他不愿随波逐流,鄙薄那些迎合、讨好反动派的无聊文人的品质。信手拈来的这个集名,诙谐幽默之中,寄托着对敌人的鄙视,表示了不妥协的态度。该集收1932至1933年间杂文。 《准风月谈》 1934年10月编定 为1933年6月至11月发表于《申报》副刊《自由谈》上的杂文。1933年5月始,反动派对《自由谈》压迫日紧,于是,编者“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这以后,鲁迅仍用各种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杂文。结集时,鲁迅总结道:“想以一个题目限制了作家,其实是不可能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鲁迅的杂文,正是一篇篇“不能正如尊意”的风月谈,也就是说,是借谈“风月”之名,而行谈“风云”之实,从春风秋月中谈出政治风云来。所谓“准风月”者,其实是一句反语。 《且介事杂文》(二集、末编) 1935年12月编定 三本杂文集分别收1934年、1935年、1936年杂文。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书:“记于上海之且介亭。”鲁迅当时住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半租界”。“且”者,“租”之右半;“介”者,“界”之下半。“且介亭”即“半租界里的亭子间”的意思。《且介亭杂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花边文学》 1936年1月编定 收1934年杂文。报纸的短评,刊出时往往圈以花边,以示重要;“花边”也是银元的别名。鲁迅当时发表文章多用笔名,文学青年廖沫沙未知其详,化名“林默”发表《论“花边文学”》一文,对“花边”不无微词。鲁迅说:“这一个名称,是和我在同一营垒里的青年战友,换掉姓名挂在暗箭上射给我的”,即指此事。当然,这里有些误会的成分,鲁迅以“花边文学”为集名,亦不无讽刺之意。 四、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不抵抗主义”,致使日本侵略者很快地占领了东三省、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国民党反动派投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外,更加肆无忌惮地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都执行一条卖国投降路线。真是“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则实行残酷的、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为了强化法西斯的思想统治,蒋介石还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新生活运动”,妄图用封建伦理道德来抵制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思想的传播。文化界也有一些反动文人,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在革命阵营内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于1934年前后,展开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有人指责采用和改造旧形式是“机会主义”,是“类乎投降”。在对待外国文化上,也有人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且介亭杂文》),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五、课文内容 运用比喻论证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来阐述“拿来主义”者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喻 体 本 体 态 度 鱼翅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吸收 鸦片 “精华”和“糟粕”互现 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 无害也无用的东西 留一定的作为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 腐朽淫靡的东西 坚决抛弃 作文不朽的玉兰高一(7)徐英夕 清晨,我与往常一样站在窗前,享用轻风为我送来的新鲜空气,忽地瞥见一地花瓣。嫩绿的草地上,洁白的玉兰花瓣顺着风离开的方向铺成一个完美的形状。我在窗前,静默着。 静默的时候,我想起原来看到玉兰时,我的不屑。没有绿叶的衬托,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相映,只是在枝头突兀地顶着薄如轻纱苍白无力的妆容,如同草草收场的悲剧一样可笑。它太弱不禁风了,很多花瓣像是张开自己浮夸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它们从生命的后台匆匆蹿上来,还未站稳就跑下去了,给人类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 又见玉兰已是玉兰已是今年春天,这几年来,由于花粉过敏的缘故,我一直对所有的花敬而远之。而这株玉兰,就站在我的面前。它以威仪的姿态立于我面前,不由我不去瞻仰。第一缕春风吹醒河畔金柳的时候,玉兰已经露出白色的花苞。我没想到它们会有这么小,似乎比我记忆中的玉兰更加脆弱。然而它们并不顾及自己还幼稚的身躯,源源不断地冒出来,从阳光里冒出来,从雨水里冒出来,从瘦弱的侧枝里冒出来,从干枯的主干里冒出来;前面的被风雨吹翻在地,后面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源源不断,前仆后继,轰轰烈烈!我不知它们外表柔弱的身躯怎会有如此坚硬的傲骨,它们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击打生命的节拍。它们不在乎是否有绿叶为它们挡风遮雨,不在乎是否有其它花朵俏立枝头,它们我行我素,它们如此强烈地追求春天,以至于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力量!它们执着地追求春天,直到生命的尽头!玉兰的生命之歌仍在继续,我欣喜地看着玉兰稚嫩的身躯一天天成熟,优雅地披着阳光向我微笑。 然而,我现在静默着,却笑不出。那么多花苦心追求的一切在风雨中被毁灭了。我感到心痛,那是理想破灭时撕心裂肺的疼痛。 玉兰花们零散地躺在地上,毫无怨言地躺在地上,是的,毫无怨言!我问它们:“你们就真的没有一点点不甘吗?”它们回答道:“我们可以如此坦然是因为我们已经满足了。我们曾经穿着华彩的霓裳舞动过,我们曾经把美呈现给整个世界,我们很骄傲,我们在黑暗里如沐春光。”“可是你们曾经那么执着地追求生命,怎么可以轻易放弃?”“放弃?从未拥有过的东西何谈放弃?主借给我们这样的机遇去展现自己的美,也领略别人的美。现在主要把它拿走,我们既不怨恨,也不遗憾,而是感激这样的机遇。” 谈话被一阵风打断了,玉兰花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纷纷扬扬,然后坦然落在草地上。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葬礼,在飞翔中死去!在绽放中死去!我从未见过谁可以在面对死亡时如此坦然,甚至心平气和地展示自己最后的微笑。然而玉兰做到了。望着它们毫无怨言地加入“前辈”的行列,我不禁为这美丽而脆弱的生命感到忧伤,不禁喃喃道:“你们……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一切物质都会被毁灭,只有精神是永恒的,我会慢慢腐烂,消失。但是只要你还记得我,我就是不朽的。” 不朽……米兰·昆德拉说“小的不朽是让认识你的人记住你,大的不朽是让不认识你的人也记住你。” 我仍然静默着,不是默哀,而是瞻仰。它们那么顽强地生存,那么坦然地死去,留下不朽的记忆与轮回。 在静默中,我仿佛也得到不朽。 评语:本文情感浓郁,语言表述流畅,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