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作者“”读者“(附:审题解读及高分助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
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
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解读 1.
题目材料共分为三段,前两段文字是两个看似相对的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作家在写作时
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该倾听读者的声音,第三段文字则是整个题目的关键,借前面提
到的“作家”与“读者”的观点,材料由此完成了从专业意义上的“作家”与“读者”到
特定意义上的“作家”(“我”)与“读者”(评价“我”的人、欣赏“我”的人、挑剔“我”
的人、反对“我”的...... )关系的过渡,由实到虚的转变,旨在让考生思考“作家”(“我”)
打造“作品”(“我”的人生)时,是该面向自己的内心还是该听取“读者”的声音,考生只
有厘清了这层关系才好行文。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扣其两端,而执其中”
才更显思辨。基于此,行文可从以下方向人手:
1.听从内心的声音,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倾听他人的呼唤,打造自我璀璨的人生。
3.在主宰自我人生的同时,不忘他人呼声。
从“如何写好自己的人生”来看,文题可写作的范围很广, 但一切内容必须是在如
何对待“读者”的声音的框架下进行。需要注意并明确的是,这里的“作家”是固定的, 但
“作品”的内涵却是丰富的,它可以指你的事业、你的学习甚至你的人生;“读者”也是广
泛的,可以指你的敌人、你的亲人朋友、未来可能会遇见的人乃至整个时代社会。
文体上,材料虽没有明确指出,但谈“看法”已隐含论述文文体的信息,故选择论述文
文体为上策。依材料,亮观点,说理由这是论述文基本的行文思路。
审题解读 2
2019 年浙江卷作文属于材料作文,开放性大,既兼顾人文意蕴,又有对社会生活的思
考,体现出对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综合性反馈,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
力的考察;对于文体虽无显性规定,却有隐形指向,在题干中有“谈一谈看法”,更适合进
行议论文写作。
在审题立意上,考生应首先注意挖掘材料的隐喻性,不可简单处理为关于“写作问题”
的探讨,在作文中明确“作家”、“作品”与“读者”的具体指向。可针对两种观点有所侧
重,“坚持自我,表达自己”或“关注‘读者’,回应外界”,亦可以两方面兼顾,辩证思考。
考生确定文章立意的过程,就是思考自身与外在世界关系的过程,进行自我追问、思考如
何选择生活的过程。
可从“作品”入手,由浅入深去阐述“作品”的内涵,体现考生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进而体现文章层次性和思辨性;
可从“读者”入手,言及考生生活中的旁观者或者参与者,以“社会个体”身份去思
考深广的社会问题,体现对考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可从“作家”与“读者”两者关系入手,作家写作时,心里必然要装着“读者”,同时,
作为生活创作的“作家”,也应当坚持自我、坚守真理、修正谬误、关注世界,其实两者并
不矛盾,既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也要聆听本心的声音。
评分标准
内容:25 分
一档(25~21 分):对“作家”与“读者”在两个层面的关系都有很好的论述,而且能紧密
把握二者的关系,有独立见解,内容充实,思维清晰严密,论述完备透彻。
二档(20~16 分):只论及一个层面的讨论,观点一般内容较充实,思维较清晰严密,论述
较合理。
档(15~11 分):泛泛谈论坚持自我或不忘初心等,没有在“作家”与“读者”相关的角度
进行论述。内容不够充实,论述时逻辑也不够严密。
四档(10~0 分):基本上没有论及“作家”或“读者”的问题,或完全离题、内容贫乏,
思维不清晰。
表达:25 分
档(25~21 分):符合文体规范,语体与文体相符。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二档(20~16 分):基本符合文体规范。语言通顺,病句不超过三处。
档(15~11 分):语言不通顺,病句不超过六处。
四档(10~0 分):语言很不通顺,病句极多。
阅卷者
一线教师
转换自然,重心突出——浙江卷作文题由两部分材料构成,一是关于作家创作的两种主
张,一是由此引申的生活观或人生观。从阅卷情况来看,有一部分考生没有弄清楚作文题
的重心,只是就创作论创作,自然是偏题了;有部分考生机械性地引述作家的创作主张,然后
生硬地插入自己的人生观,转换很不自然;还有部分考生直接抛开“作家——作品——读者”
这个框架,另起炉灶谈人生。这些都是考场写作的大忌。
凡高分作文,必然紧扣题目材料所设定的框架,将“作家——作品读者 ”巧妙地转换
为“个人一一生活一他人” ,并以后者为重心,深入阐述相应的人生观,否则便容易偏题,
以致作文失分,难成佳作。
01
考场佳作欣赏
他言可鉴,执笔仍我(60 分)
生活可以如作品般多姿多彩,你能抒写诗篇,也可撰著史诗。博采众长、聆听他言,
虽是写作的必由之路,但执笔者仍是自己,作者唯有遵从内心,方能书写出独特的人生华章。
作家的诞生,非一日之功。同样,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还未曾饱经生活的风霜洗礼,
后面还有长长的空白等着我们去填满。可以说,我们的文笔依然是稚嫩的。面对挫折,我
们也许会退缩;感到愤怒,我们往往会冲动;凝视前方,我们又会陷人迷茫。这一切都会使我
们显得不够老练,不够成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们的青春转瞬即逝,容不得犹豫徘徊。幸而,我们的
生活中有许多读者,建构着我们的人生。父母是我们一生的读者,他们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
我们的错误,也最能宽容我们拙劣的文笔;亲人是我们永远的后盾,他们应成为我们最珍视
的读者;老师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耐心地润饰我们生活的辞藻,为我们勾勒生活
的姿态;朋友则是我们为自己挑选的家人,他们是我们没有“代沟”的真挚读者。我们的生
活必定相互交融,所以这些人不仅是我们的读者,还为我们的生活做了精彩的注解,谱写着共
同的传奇。
然而,在每个人的思想王国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生活,自己
执笔,才会从容不迫,肆意潇洒。倾听读者的声音是优秀作家应有的态度,与读者共同交流
才会使自己作品的质量获得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读者的声音全盘接受或全盘排斥,一
概听从,作家只会日渐为读者所奴役;一味拒绝,作家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原地踏步,故
步自封。
作家永远是自己作品的独特印记和不可磨灭的魂灵,由人代笔的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
也常常被读者识破揭穿。让出自己生活的主导权,是对人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生命的无
情辜负。唯有那些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人,握着如橡大笔去书写自己生活的人,方能
留下不朽的作品,也让后人一览前人生活的独特光辉。
每个人都向往成为最好的作家,记录下自己或大气调,或华丽壮美,或圆满完整的人
生历程。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优秀的读者,让寻常之语升华成大家之言。
高分助攻
不要被教条所限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
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
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
音-乔布斯的人生忠告》)
1.入题干脆直接,开篇亮明观点。首段就说“作者唯有遵从内心,方能书写出独特的
人生华章”,不蔓不枝,简洁明确,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调。
2.句式整饬而又富于变化,用语显豁而又不乏意味。如“让出自己生活的主导权,是
对人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生命的无情辜负”,句式和用语都可圈可点。
3.类比叠用 题目材料中的两组概念本身就具有一一定的相关性,考生便借此作类比
论述,轻松实现概念之间的转换。譬如,先抛出一句“作家的诞生非一日之功”, 再引出“同
样,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还未曾饱经生活的风霜洗礼,后面还有长长的空白等着我们去填满”,
“作家创作作品”与“我们经历人生”两两对应,彼此充实、深化。待两组概念充分磨合
后,考生干脆将两组用语叠用在一起。 譬如,“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生活,自己执笔,才会
从容不迫,肆意潇洒”,其中的“自己执笔”既是自己写作,也是自己创造生活。又如“每
个人都向往成为最好的作家”“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优秀的读者”,其中的“作家”和“读
者”的内涵已扩展为生活中的“自己”与“他人”。
4.结构凸显重心。 为把观点阐述得既全面又有所侧重,考生采用了转折性的论述结
构。本文第段讲完“博采众长、聆听他言,虽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后,紧接着就说“但执
笔者仍是自己,作者唯有遵从内心,方能书写出独特的人生华章”,前者顾及“他言可鉴”,
后者强调“执笔仍我”,很好地处理了论述中的兼顾与突出的辩证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
第二、三段谈生活中的各类“读者”建构着我们的人生,第四段则抛出一个转折性的句子:
“然而,在每个人的思想王国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统帅。”这就把论述的思路引向了“读
者”的对面一自己,也构成了此后三段乃至全文的论述重心。02
考场佳作欣赏
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穿行于我们生活的
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
恶则弃之”。
有许多孤介自守的人,自以为才智过人,对自己读者的“呼声”一概不听。比如自比
太阳的尼采,抛却周围一切星辰,最终自取灭亡;又比如晚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固
执己见,最终再无发明。那么,全盘接受自己读者的“呼声”就是正确的选择吗?这样只会
将自己退缩成提线木偶,没了读者的协助,寸步难行。只有筛选出那些积极的、有建设性
意义的“呼声”,舍弃又有些是否不分、横加干涉的“呼声”,才能化读者之力为己用,创
造更完美的“作品”。
人生伊始,父母的耳提面命,恩师的遵遵教会,朋友的低声劝慰,仇人的恶语相向,
旁观者的无知之论,有如此多的读者“呼声”,酸甜苦辣,可谓应有尽有,若不加以选择,
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生岂不成了他人信笔涂鸦之书?因此,要像孙悟空那样炼就“火眼金
睛”,从一堆妖魔鬼怪中找寻那真正的盟友。古时,诗人贾岛酷爱推敲诗句,对读者“呼声”
来者不拒却也细细辨别,方铸诗名。所以,对那些有善意也有恶意的呼声,不要畏拒,打
开心门去接受它们,用心眼去区分它们,让他们化作养分供自己成长。
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指得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听他人之言有益于己。
言论是最自由的小鸟。口一张,成飞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鸟的人却需要区别那些小鸟,
抓住害鸟、坏鸟,留下益鸟。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当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弃
不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那些“呼声”真正直击自己的痛点,
就去加强、改正,使自己的盔甲更加坚固,若没有,也于己无害。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面对形形色色充满无边诱惑的世界,怎样保持本心创作自己辉
眼辉煌的人生之书呢?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以对那些读者。
世界美好,心眼断之,肉眼视之,手足践之。
【本文得分】54 分(24+22+8 )
阅卷者
一线教师 阅卷者启示——以反论正,逐层深入
在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中,是“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呢,还是“不为读者所左右”?
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选择了后者。的确,后者所持的态度更易写出个性和深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论述过程中前者的观点是无用的,很多时候以前者来衬托、印证后者,反
而会使文章显得更加有力。本文虽主张“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但它的论证理由却
是由逐层回答为何“读者的呼声不足以听取引申而来的,这样,驳倒了“读者的呼声”,也
就建立起了“坚守初心,听从内心的声音”来创造生活的观点。
03
考场佳作欣赏
坚守初心,谱写人生之“书”(57 分)
(1)伍尔夫曾说:“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
舞的韵律。”面对人生之“书”,总有太多读者,他们或大加赞美,击节叹赏;或面带讥讽,冷
语相向。但我们应时时记住: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只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随意翻过的一页;
而于我们 这些“作者”而言,则是穷尽一生的心血。
(2)我们的人生,不应被评头论足的“读者”左右,而应由我们自己掌握。因此,我们
应坚定初心,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3)他人的评价,自然不全是糟粕,但正如雷欧幻像所言:“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
同,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既然所处位置不同,那些品评的
话语难免带有评论者的主观色彩乃至臆断。外界的“读者”不可能知道你生活的全部。当
赛勒斯.菲尔德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尝试失败之时,,诘难者不会知道他的艰辛付出;当王
守仁苦苦求索真理之际,嘲讽者不会理解他的体悟与雄心。倘若这些生活的作者,都因读者
的评论而改变了自己的志趣,世界又怎能加速连通,心学又怎能在明代迈向顶峰?事实上,
正是因为这些仁人先哲能够摒弃旁观者纷乱的流言,坚守自己的初心,他们的人生之“书”
才得以更精彩,更璀璨;而日后千万人的人生之“书”,也因他们的“作品”而变得更美好。
(4)因此,摒弃他人的无谓之辞,坚守初心,应成为我们写作生活这本大书的基
本准则。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即送即达,手握一部智能手
机,便能尽知天下大事与琐事。但随之而来的是愈发严重的网络暴力,极富攻击性的海量
言论,既会消磨人的意志,也能让人理智尽丧。这样一来,便更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拥
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唯此方能不负他的“作品”。正如茨威格所说:“那些被命运高高举起,
送人英雄殿堂的人们,无一不是以强烈的个人意志与跌宕的历史宿命碰撞,成就一代伟业。”
坚守初心,听从内心的声音,追随理想,勇敢而清醒地面对各式流言,我们才能牢牢地占据自
己的人生舞台,我们的人生之“书”才能以我们所期望的方式续写,而非像少年维特那般困
于外界非议而饱受痛苦。我们应像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那样,不
顾艰难险阻与他人的非议,勇敢地谱写自己最为满意的人生之“书”,为后人所铭记,成为生
活这本大书中的英雄。
(5)去吧,且让我们把他人的责难嘲讽统统抛诸脑后,去勇敢地坚守初心,书
写独属于自己的生活之“书”吧!
评分现场
【评分现场】观点的阐述 边破边立
本文的立论点在于“"不为读者所左右",但考生没有直接正面论证,而是从反面
逐层剖析“读者”之于我们“生活”的地位,外界“读者”的局限性,以及不明“读者”
所释放的海量信息的危害性等,进而一步一步建立起屏蔽“ 读者”、坚守初心的论点。
1.第一二段:“读者”之于“书”
生活是一本“书”,对于作者而言,此“书”是 一生心血所系,冷暖自知;但对于读者
而言,此“书”不过是“茶余板后随意翻过的一页",并无刻骨体验,这种地位上的轻重之别,
使“读者的呼声”的重要性瞬间降低,自己的价值自然凸显。全文的正面论点开始建立。
2.第三段:“读者”的位置
考生借雷欧幻像的名言,指出不同的读者所处的位置不同,于是读者对于他人的
生活之“书”的各式评论,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乃至臆断”,这样,“读者的呼声”的重
要性便再次降低,自己对初心的坚守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全文的正面论点进一步确立。
3.第四段:“读者”的海量言论
考生联系时代特征,考察互联网环境中的“读者的呼声”,发现来自不明读者的海量
言论,不仅与作者的“生活之书”有深度隔膜,还裹挟着言论暴力,“既会消磨人的意志,
也能让人理智尽丧”。至此"读者的呼声” 的负面性达到峰值,作者坚守初心就显得极为重
要了。全文的正面论点最终确立。
4.第五段:书写自己之“书”
前四段对“读者的呼声”作了逐层反面剖析,并一层层地确立起“作者”的主导
地位。末段既是重申、总结观点,也是向世人发出号召,以便让思想化为行动。阅卷者
高分助攻
1.引用自然,深化主旨。本文首段和第四段分别引用了伍尔夫与茨威格的名言,既与文
章立意高度融合,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的内容。
2.提出“初心"概念,使“不为读者所左右”的人生选择有了精魂,便于深度立意的确
立。
【评分现场】
素材的运用 以人物证事理
问
什么是真实?
答
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你
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
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感悟】
吴岭澜在生命的前半段,是没有自己的好恶的,他希望学理工,仅仅因为在当时的
普世价值中,理工科是更优质的选择,他的行为并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
梅校长的话,让他开始不被他人的想法和世俗的观点左右,以自己的立场思考,当
他听到泰戈尔说,“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他逐渐有了一
丝明悟,他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
所以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真实”,他留校教习文史,他关爱一笼鸽子的性命。而所
谓的“真实”,是应当是忠于自己、忠于内心,是发现自己心中所爱,然后穷尽一生地追求。
这个“真实”,可以是学术追求,可以是家国情怀,可以是爱情,也可以是社会道德。
我们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工作而读书,为了读书而考试,又为了考试而读书。一切
环环相扣、因果紧密,可是我们往往缺少了发自内心的追求。人生的路途遥远,我们尚有
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探寻和思考。在这世间的万千事物中,总有一个点,能够给我们带来
无条件的喜悦,给予我们生命的意义。不要为我们的无知迷茫感到可耻,也不要为我们的
求索而羞愧。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世界跨洋海底电缆敷设第一人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19 世纪美国商人。身上
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激情,永远的自信和乐观,即使面对外界诋毁和非议,也丝毫不动摇。
从 1857 年开始,菲尔德花了数十年时间全身心投人到跨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中,其间经历
了无数次失败,耗费了几百万美元。最终他完成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
菲尔德不顾他人的嘲笑与诘难,坚持自我的选择一点与“写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的立意高度一致。 1991 年 3 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
遥在获奖致辞中说:“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
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适用角度】
可从“作家”与“读者”两者关系入手,作家写作时,心里必然要装着“读者”,同时,
作为生活创作的“作家”,也应当坚持自我、坚守真理、修正谬误、关注世界,其实两者并
不矛盾,既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也要聆听本心的声音。 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
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
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米兰•
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