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复习指要(附:应考锦囊)
应考锦囊
一、总结命题特点,探究命题走势
1.命题方式——基本稳定。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
(2)题型:客观题。
(3)考查形式: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
文意,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然后要求考生选择出不正
确的一项。
(4)赋分:3 分。
2.测点分布——因料聚焦。
古代文化常识点,其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时间,如上元等。
(2)服饰,如解褐等。
(3)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划,如契丹、两京、京师、三晋等。
(4)流派、文体和典籍,如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春秋》《三坟》《五典》
等。
(5)法令制度,如(商鞅)变法、收考、株连、黥等。
(6)科举,如殿试、登进士第、状元、茂才、保任、主司等。
(7)礼仪,如南面、诣阙、赴阙、顿首、母忧、礼乐等。
(8)称谓,如字、以字行、谥号、庙号、御名、车驾、陛下、辇下、殿下、姻
亲、豪右等。
(9)帝王、帝制和宫室,如殷纣、汤武、周公、武王、缪公(秦穆公)、践祚、
诏令、建储、立嗣、逊位、嗣位、东宫、太子、居摄、近侍、禁中、中宫、陵寝等。
(10)官署、官职及职事,如吏部、礼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当轴、
前尹、令尹、太守、司农、就国、下车、追比、私禄、致仕、移疾、告老等。
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均取自《二十四史》,而其均为纪传体史书。基于语料的
这一特点,皇权更迭、宫室风云便成为传主的时代背景,求学之路、为官之途便成为
传主的行事轨迹,衣食住行、人际交往便成为传主的常态生活。为此,测点呈现上述
梯形分布格局是必然趋势,它可以为我们确立备考复习的侧重点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优化备考策略,提升复习效能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切实提高效能,可实施如下四
条策略:
1.搜集——依纲扣本。
高考考查的 76 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
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即可从课文《伶官传序》
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其注释找到解答的依据。为此,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分门别类地加以摘录。
2.整理——串点成线。
对平时积累起来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出一套序
列化的备考资料。如科举四级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
主试人、通过所获资格、第一名称谓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职事、长官称谓等。
3.识记——化整为零。
在高一、高二阶段我们都是采用分散识记的方法,利用早读和碎片时间对搜集起
来的古代文化常识“即学即记”;那么在高三阶段我们就要采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
整理出的备考资料切分成一个个条块,然后有计划地对每个条块集中强化识记,做到
“日日清”“条条清”“块块清”。
考题连线
以今释古
(1)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2)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
工作。
借鉴:例(1)中,“南面”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方位名词,意为“南边”;但在
古代汉语中却是一个动词,意为“面朝南”,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面朝
南而坐,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例(2)中,“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
察”明显不合常理,其实这里的“考”不是现代汉语的“考察”之意,而是一个通假
字,通“拷”,是拷打的意思。两例均犯了以今释古的错误。
张冠李戴
(1)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
于青史。
(2)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借鉴:例(1)中的“武”不是指古代军事家孙武,而是指古代明君周武王,古
人常常将商汤与周武王这两位明君并称。例(2)中,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
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主持人应当是皇帝,而不是丞相。两例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特指泛用
(1)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
儿子继承。
(3)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
的简称。
借鉴:例(1)中,“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不准确的,在太子必须经过正式册
立“被确定”成为“继承君位的人”这一条件下,是不可能再用“太子”这一特定称
呼来指太子之外的“其他儿子”的。例(2)中,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
制,长子继承制不准确。例(3)中,说“尹”是知府的简称是错误的,因为“尹”
这一职位是指少数特殊行政区划的首长,而知府的使用面却要宽泛得多,“尹”不可
能是知府的简称。三个例子均犯了特指泛用的错误。
概念不清
(1)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
婉说法。
(2)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
的各级官员。
(3)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借鉴:例(1)中,“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请求退职,这话是对的;但称病的原
因有很多种,只说是因受到权臣诋毁不准确。例(1)犯了增加概念内容的错误。例
(2)中,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因为决策中枢就不能称
为“有司”。例(3)中,“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应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例(2)和例(3)犯了扩大概念范围的错误。
生造臆断
(1)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
宝座。
(2)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
很大。
(3)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師”单用,旧时均可
指国都。
(4)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
最深远。
借鉴:例(1)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与“践祚”无关,是凭主观揣度添加
的解说内容。例(2)中,“职位很高”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些近侍有些时候虽然对
帝王影响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
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例(3)中,“京”字单用可以称国都,但“师”
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例(4)中,诸子百家中道、法、农三家固然有比较大
的影响,但说是最为深远也言过其实,尤其是漏掉儒、墨二家更是不准确的。例(2)、
例(3)和例(4)中的相关判断都没有尊重客观实情,而是凭主观揣度作出的一种判
断。
混杂糅合
(1)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
部尚书。
(2)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
部分。
(3)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
“三晋”。
(4)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
务。
借鉴:例(1)中,土地、户籍等职事属于户部,与礼部无涉。例(2)中,“姻
亲”是由于婚姻结成的亲戚关系,例如嫂嫂、舅母,它与血亲不同,血亲必须具有血
缘关系,例如哥哥、姑姑。姻亲与血亲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例(3)
中,“燕”不属于“三晋”,“三晋”除韩、赵两国之外,另一国为“魏”。例(4)中,
太守不负责掌管军事和科举,太守的职责是“治民、进贤、决讼、检奸,还可以自行
任免所属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