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探究命题规律 巧断句
一、探究命题规律
1.命题方式
(1)命题立意: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2)题型:客观题。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断句的混乱,对考生来
说也有降低难度的含意。
(3)字数:45 字左右。
(4)断句之处:8 处左右。
(5)赋分:3 分。
2.选项设计
常见的有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 2 处断句错误,
在 2 个选项中各安排 1 处错误,1 个选项中安排 2 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没有错误。另一种
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 3 处断句错误,3 个选项中各安排 1 处错误,另一
个选项没有错误。
二、剖析错误预设,调换方法检验
命题者往往会对断句错误的预设制造迷惑性选项,它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字面
来看讲得通,但从文理来看则讲不通;二是从局部来看讲得通,但从全文来看则讲不通。考
生需要根据文言文断句题的命题立意,破解“当断”还是“不断”,“属上”还是“属下”的难题。
断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提升断句题解答的精确度,在运用一种断句方法选出答
案之后,可以再调换另一种方法加以检验。考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 100 多篇文言文,
这些篇目都是规范的文言文作品,其中的一些句子可以用来检验答案。如“以能诵诗属书闻
于郡中”一句的断句,就可以用所学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以勇气闻于诸侯”加
以印证。
三、熟习特殊词句,提升断句技能
1.借助名词或代词断句。
2.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如“俄而”“有顷”“须臾”“寻”“顷”“逮”“时惟”等的前面,应断开。
3.表示对举、排比的词语前面应予以断开。
4.含有总分关系的语句之间应断开。
5.“言”“云”“曰”“对曰”等后面直接引用对话的句子,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
6.“盖”“伏惟”“凡”等常用于句首引发议论的虚词,应与它前面的部分断开。
7.“哉”“兮”“耶”“耳”“而已”等语气助词,常常放于句尾,因此可将它们与后面的文字断开。
8.“哉”“乎”“欤”“也与”等表示句末反问的语气词,应与它后面的文字断开。
9.表示猜度、命令等语气的句首语气词,应与它前面的文字断开。
10.表示递进、选择、转折等关系的虚词,如“若”“若夫”“且”等,应与它前面的文字断开。
11.句首疑问词“何”“谁”“熟”“安”“胡”应与它前面的文字断开。
12.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呜呼”“嗟乎”“嗟夫”,与它前后的文字都可断开。
研判实词含义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借鉴:对文言实词含义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对语段的断句,这时就需要分析句子,确
定其含义,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此题中对文言实词“少”含义的不同理解就会影响到该句的
断句。如果理解为“数量少”(读 shǎo),那么“少有”就讲得通;如果理解为“年纪轻”(读 shào),
那么“少有”就讲不通。审视该句,“少”的陈述对象是“公孙鞅年(年龄,岁数)”,所以其义
应取后者。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断句正确。
研判虚词用法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憲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借鉴:对文言虚词用法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对语段的断句,这时就需要结合句子,
确定其用法,进而判定语段的断句。此题中对文言虚词“且”用法的不同理解影响到对该句的
断句。“且”作为连词使用时,如果连接的是两个词语,不需要断开,如“又有若老人咳且笑
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则需要断开,如“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该句中“且”是一个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它连接的是
两个句子,均为郑承宪的罪状,应予断开。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断句正确。
研判句式特点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
门下/甚幸爱/
借鉴: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考生在断句时必须遵循文言文的语法规则,
即“以古断古”,而不能“以今断古”。在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
语,而在现代汉语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这类句式被称为“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
后置”。该句中的介词结构“于郡中”置于谓语动词“闻”之后,是“闻”的补语,补充说明贾谊闻
名的范围,所以应该紧跟“闻”,不应该断开。据此可以判定,B 项断句有误,A 项断句正确。
研判句子结构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
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
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借鉴:断句应兼顾到上、下两个句子的结构,如果断错位置,往往会造成其中一个句
子成分残缺,而另一个句子成分赘余。在 A 项中,“永昭陵建”应单独成句,意思是“修建永
昭陵(时)”,如果再续上“京西转运使”,则成分赘余。其实,“京西转运使”是下一个句子“配
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的主语,二者应合为一句。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断
句正确。
以语言现象检验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
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
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借鉴:古人讲究对称美,文言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非常多。这种结构相似、句式整
齐的语言现象可以用来检验答案。此外,文言文行文简练,有许多表述习惯,如多用单音
节词,主语常常承前省略等,这些表述习惯也可以用来检验答案。第 1 题中“口”与“志”对举,
B 项结构比 A 项匀称,因此 B 项正确。第 2 题中断句的不同之处,B 项均为三字句,其句
式比 A 项整齐。据此可以判断 B 项为正确答案。按照文言文表述习惯,第 3 题 A 项“又不
得诉长吏”的主语应为承上句省略的“吏”,如此就形成了“属吏一方面据文行奸,另一方面又
想向长吏申诉”之意,有悖常理,据此可以判定,A 项断句有误。B 项在“缘文为奸”之后断
开,让“选者”属下,如此断句,就形成了“属吏能够据文行奸,而被选者又无法向长吏申诉”
之意,符合常理,据此可以判定,B 项断句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