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法制与礼制 导写(附:写作指导及升格作文点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曾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
是从教化中养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
谓‘富而好礼。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法治”与“礼治”是相对而言,处于当今时代的年轻一代,是更倾向于“法治”社会还是“礼
治”社会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题目是由主题、材料、情境设置、写作常规要求四个部分构成。
此类作文的审题要点在于:紧扣主题意识。明确“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的根本区别,“礼治”
社会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让人由内到外地遵守相关规定;而“法治”社会是
“从外限制人”,不守法就会受到惩罚;紧扣情境意识。写作要求“处于当今时代的年青一代”
不仅设定了特定的写作身份,还设定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在写作过程中应多注意特定的情
境设定。
原文呈现
礼治社会,乡土人情
郑范昱
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以法治为基本体制的社会之下,而在法治制度下,仍存
在着“人治”——人依法而治。相对于人治、法治、礼治,礼治社会更彰显乡土人情,我更偏
向于礼治社会。(条理不清晰,没有抓住论点更核心部分来彰显观点,从而使中心论点不
够明确。)
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家家户户实行小农经济,一个家庭可以通过耕种来实现自给自
足,所以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农耕文明,包括血缘与地缘关系往来的人情社会,
即便是已经慢慢进入工业化的今天也是如此。(直接阐释“乡土中国”的社会背景,但是没有
紧扣关键词。)
在传统中国中,尤其是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持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
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这种秩序。正如民谚所说:“礼治君子,法治小人。”中国
乡土社会需要我们主动服于成规,主动服礼,“富于好礼”。(缺少分论点,且引用材料太呆
板。)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大部分地区心中“礼治”观念仍是根深蒂固。在中国乡土社会“差
序格局”所构成的整体之中,潮汕、闽南等地区仍遵从着“长老制”,依据“传统”来处理家族大
事。近日,《民法典》表决通过,其中许多的法条也都印证着我国扬善惩恶的治国之道,
譬如“自愿实施急救行为造成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彰显我国在推进建设法治
社会的同时,也积极弘扬“礼治”精神。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
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缺少分论点,导致过渡时比较随意,
容易引起歧义。)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当代中国是法治社会,对于我们这些大多数从乡土中走出的“农
二代”来说,有时候面对日新月异的变革会无所适从。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在乡土社会和现代
社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将法治与礼治结合,法治彰显公平正义,礼治彰显乡土人情,
来适应时代的进步。
技巧点拨
文章把“礼治社会”与“乡土人情”联系起来,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但整体结构上,也有
不足:
1.阐释观点时,条理不清晰,没有抓住论点更核心部分来彰显观点,从而使中心论点不
够明确。
2.引出社会背景时,直接阐释“乡土中国”,但是没有紧扣关键词,容易造成偏题之嫌。
3.论证过程中,缺少分论点,且阐释过程中缺少层次感,也没有再次强调“礼治”与“法治”
之间的关系,容易引起歧义。
升格建议
1.阐释观点时,应紧扣材料关键词,经过比对权衡,并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这样才能
让论点更鲜明。
2.引出社会背景时,应重在紧扣关键词语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并指出社会背景对观点的
论证,这样才能使观点论证更有说服力。
3.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紧扣关键词,阐释具有层次感,可以使行文观点更鲜明,逻辑更
清晰。
升格作文
礼治社会,乡土人情
郑范昱
处于当今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以法治为基本体制的社会之下,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
间的温情,社会的温度,都靠“礼治”来传递。因为中国是由乡土人情联系起来的,只有礼治
社会才能更好地彰显乡土人情,所以,我更偏向于以“法治”为基础的礼治。
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家家户户实行小农经济,一个家庭可以通过耕种来实现自给自
足,所以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农耕文明,即便是慢慢进入工业化的今天,以礼
教化,“使人服膺”的理念一直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
以礼教化,由内而外使人服膺,才能更好地固守人的乡土本性。在乡土社会维持秩序
的不光是法,还有教化,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这种秩序。正如民谚所说:“礼
治君子,法治小人。”中国乡土社会需要我们主动服于成规,主动服礼,“富于好礼”。
以礼教化,化被动为主动,使社会每个角落都充满温度。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新闻接一
个新闻的时代。这些新闻告诉我们,古老的中国正变成现代的中国,这是令人振奋的。不
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大部分地区“礼治”观念仍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乡土社会“差
序格局”所构成的整体之中,潮汕、闽南等地区仍遵从着“长老制”,依据“传统”来处理家族大
事。近日《民法典》表决通过,其中许多条例也都印证着我国扬善惩恶的治国之道,譬如“自
愿实施急救行为造成助人损害,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彰显我国在推进建设法治社会的
同时,也积极弘扬“礼治”精神。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
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还有思想观念上还需要有一番改革,
这就充分体现了“礼治”的重要性。
正如韩非子所说:“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当代中国是法治社会,对于大多数从乡土中
走出的“农二代”来说,有时候面对日新月异的变革会无所适从。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在乡土社
会和现代社会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将法治与礼治结合,法治彰显公平正义,礼治彰显乡
土人情,来适应时代的进步。
评点:
升格后,文章的逻辑更清晰了,从“乡土”背景、礼治与法治的区别到礼治所带来的社会
温度等方面进行论证,紧扣材料关键词,分层论证,不仅使文章的层次更分明,而且思路
更具条理性。语言更流畅,论证更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