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过秦论》
二. 教学目标:
《劝学》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 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过秦论》
1. 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3. 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劝学》
1. 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秦论》
1. 归纳掌握“制”“之”“利”“固”“遗”“度”等词义,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2. 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四. 知识分析:
《劝学》
(一)作者作品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他为“荀卿”。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二)把握主旨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三)把握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四)艺术特色
1. 比喻论证,运用自如。
2. 排比对比,语言整齐。
3. 行文简洁,条理清楚。
[NextPage]
《过秦论》
(一)认识作者
贾谊,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者之一。他的教学设计>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时代背景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一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三)把握主旨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四)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五)写作特色
1.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用叙事来说理。
2. 对比论证方法的巧妙运用。
3. 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富有文采。
[NextPage]
【典型例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绳(zhòng) 槁暴(pù) 须臾(yú) 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 舟楫(jí) 蛟龙(jiāo) 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 蚯蚓(yǐn) 蛇鳝(shàn) 驽马(nù)
D. 可镂(loù) 骐骥(jì) 爪牙(zhǎo) 锲而不舍(qiè)
2. 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虽有槁暴(晒)
(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
(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
(11)劝学(勉励)
A. ⑴⑵⑷⑸⑹ B. ⑵⑶⑹⑼⑽ C. ⑴⑷⑸⑺⑾ D. ⑹⑻⑼⑽⑾
3. 根据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 ②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③ 丈夫不耕 ④ 能谤讥于市朝 ⑤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⑥ 宿将爪牙,若李广 ⑦ 宫女左右莫不私王 ⑧ 牺牲玉帛 ⑨ 金就砺则利 ⑩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 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 B. ①/②③⑤⑨/⑧⑩/④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⑧⑩/⑦⑨ D. ①②/③⑨/⑧⑩/④⑥/⑤⑦
4.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 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 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5.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金就砺则利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輮以为轮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③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 吾尝题乎是。
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⑥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⑦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 ①④/②⑤⑥⑦/③ B. ①③④/②⑥/⑤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③④/②⑤⑥⑦
7.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②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⑤ 劝学
A. 尽 消失 快 功绩 劝说
B. 到达 隔断 猛烈 功劳 勉励
C. 到达 横渡 强 成绩 勉励
D. 得到 渡过 锐利 成绩 鼓励
8.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下面三段文字,均选自《荀子·劝学》,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 端而言,蝡而动:端,微言;蝡,微动。意思是极细微的言行。② 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③ 兰槐:一种香料。
9. 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句读。
10. 甲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 )
A. 学、动 B. 入、出 C. 布、美 D. 身、己
11. 甲文中的“乎”、“曷”可分别用 和 代替。
12. “其质非不美”中的“其”指代( )
A. 兰槐 B. 芷 C. 滫 D. 君子、庶人
13. 对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B. 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 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14. 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甲文谈学习的① ,乙文谈学习的② ,丙文谈学习的③ 。
A. ① 态度与目的,② 环境与内容,③ 作用(或意义)
B. ① 环境与内容,② 态度与目的,③ 意义(或作用)
C. ① 作用与意义,② 环境与内容,③ 态度与目的
D. ① 意义与作用,② 态度与目的,③ 内容与环境
15. 甲文运用① 论证,乙文运用② 论证,丙文运用③ 论证,选出填空正确的一项( )
A. ① 对比 ② 类比 ③ 比喻
B. ① 比喻 ② 对比 ③ 类比
C. ① 对比 ② 比喻 ③ 类比
D. ① 类比 ② 比喻 ③ 对比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1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务必。
B.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C. 尝以十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D.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费:耗费。
17.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 北收要害之郡 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A. 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相同
B. 两个“固”字相同,两个“北”字不同
C. 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相同
D. 两个“固”字不同,两个“北”字不同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席卷天下
A.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 内立法度,务耕织
C. 东割膏腴之地
D.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9. 下列是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极力渲染了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
B. 商鞅辅佐秦孝公制定了正确的对内对外的政策,于是秦国日益强大。
C. 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和财物四个方面突出显示出诸侯力量的雄厚。
D. 九国最后被秦所败,争相割地,臣服于秦,合纵解体。
[NextPage]
答案及分析:
1. A
分析:B项中“靛”读“diàn”;C项中“跬”读“kuǐ”,“驽”读“nú”;D项中“镂”读“lòu”
2. A
分析: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⑦句中“致”义为“到达”,⑧句中“绝”义为“横渡”。
3. B
分析:用排除法。先确定①句中“江”为词义扩大,再推断②③⑤⑨均为词义缩小,即可得出答案。
4. C
分析:此项中的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
5. A
分析:B项中“有”通“又”,C项中“輮”通“煣”,D项中“生”通“性”。
6. D
分析:①③④相当于“于”介词,其他为语气助词。
7. C
8. C
分析: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9.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10. C
分析:“布”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 于;何
12. B
分析:这一句和上一句的论述中心都是“芷”
13. D
分析:理解整段话的意思即可快速锁定答案。
14. A
分析: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就很好作答。
15. C
分析:明确各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很容易作答。
16. A
分析:A项中“务”应释为:从事、致力于。
17. D
分析:① 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② 坚决。③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北边。④ 败北,败北的士兵。
18. D
分析:A、B、C三项加点词均为名词作状语。“囊”,像袋子一样(去装);“内”,在内部,在国内。“东”,向东。与例句“席”用法相同。D项“争”,一般性状语,译为争着。
19. C
分析:C项无财物方面,这是无中生有的干扰项,要注意一把选项中的信息点代入到原文中比较。
[NextPage]
【模拟试题】
1. 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氓隶(méng) 万乘之国(shèng) 锄櫌(yōu)棘矜(qín)
B. 鞭笞(chì) 从散约败(zòng) 瓮牖绳枢(yǒu)
C. 隳名城(huī) 蹑足行伍(háng) 度长絜大(qiè)
D. 以窥周室(kuī) 亡矢遗镞(zú) 逡巡(jùn)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
② 合从缔交(盟约),相与(援助)为一
③ 叩(击)关而攻秦
④ 延(发展)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⑤ 蹑足(置身于……)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⑥ 谪戍之众,非抗(抵抗)于九国之师也
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
A. ①④⑤⑦ B. ①③④⑥⑦ C. ②③⑤⑥ D. ②③⑤⑥⑦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黄河以西。河:专指黄河。
B.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倒下。橹:使船前进的工具。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 于是从散约败
C.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铸以为金人十二
B.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C.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D.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6. 下列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于是从散约败
B. 外连衡而斗诸侯
威振四海
C. 赢粮而景从
倔起阡陌之中
D. 百有余年矣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②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①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①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②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 ① 蒙故业,因遗策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8. 《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 篇。“过秦”即“ ”,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包括 论和 论。《过秦论》属 论。(5分)
9. “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秦国采取的一种
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
阅读下面教学设计>文章,回答问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②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① 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 不与:不在其中。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挑选,这里是“经过挑选,精锐”的意思。
B. 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
C. 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
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
D. 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1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母之国:父母生活的国度。
B. 甲兵之事:打仗的事。
C. 大臣内空:大臣内心空虚
D. 按兵无伐:按兵不动,不要进攻。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移其兵欲以伐鲁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B. 君之伐鲁过矣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 而以教常,何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
D. 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
则将焉用彼相矣
13. 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 )
① 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 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 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 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试题答案】
1. A 2. A 3. B 4. C 5. C 6. D 7. D
8. 上;言秦之过;政;史;史 9. 连横;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与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合纵;张仪;苏秦
10. D 11. C 12. A 1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