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学习要点及能力检测
一、作者简介 1.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 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 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 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 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3.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柳宗元生平简介 柳宗元一生经历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父柳镇,官至侍御史,守正疾恶。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少年时曾随父去过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但他早年为文,主要是为考进士作准备,故“以辞为工”,以“务采色,夸声音”为能(《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又曾自称:“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可见他是胸怀大志的。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贞元九年 (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调为蓝田县尉。不久,回朝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刘禹锡为同官,并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柳宗元被擢为礼部员外郎,协同王叔文诸人,在半年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措施,由是为宦官、藩镇、保守官僚所反对。同年八月,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宪宗,改元永贞。九月,王叔文集团遭到迫害。柳宗元初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亦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元和十年 (815)春,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外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六月至任所,官虽稍升,而地更僻远。他在这里兴利除弊,修整州容,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政绩卓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病殁。 二、文本分析 第一段:通过描述郭橐驼的外貌和语言,表现出其豁达的性格,使得读者愿意了解关于他的更多的信息,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段: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引出下文对其种树真谛的询问。 第三段:用正反对比的手法突出郭橐驼种树的根源——顺木之天而致其性。“他植者”的做法又引起了下文对官理的看法。 第四段:由种树说到为官之理,强调作为政府官员,应该“繁其生而安其性”。 第五段:由问者的赞许引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教学建议 本文在构思方面和庄子的《庖丁解牛》很相似,可以通过相互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尝试。 四、能力检测 1.给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 郭橐驼( ) 为观游( ) 名我固当( ) 窥伺效慕( ) 早实以蕃( ) 木寿且孳( ) 其莳若子( ) 好烦其令( ) 勖尔植( ) 缫而绪( ) 遂而鸡豚( ) 辍飧饔( )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始何名 ②.驼业种树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④.凡植木之性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⑧.字而幼孩 ⑨.故病且怠 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参考答案 1.tuó; wéi; dàng; sì; fán; zī; shì; hào; xù; sāo;tún; sūn; yōng 2.当初;以……为业;即或;方法;使……硕大;树干;代词,道;养育;穷困;即“以之为”,把……作为 学生作文
回忆姥姥赵明慧 我和姥姥是很生疏的,或者因为小时候常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家和姥姥家是邻村的,奶奶家的人姓赵,住赵家沟。姥姥家的人姓郝,住郝家村。我不常到姥姥家去,不单因为和她不亲,也因为姥姥家人多,多到非常多,大人多,孩子更多,吵吵嚷嚷,就总让人觉得很烦。而奶奶家就只有奶奶和我。但姥姥就总是笑,一双小脚满院子移来移去,先应和叫“奶奶”的,然后再去看就叫“妈”的。姥姥是裹足的,她的脚小而且厚,走起来总让人觉着不稳,但她乐于让这小脚总忙着,仿佛唯有这样才觉得踏实和满足。 我偶尔到姥姥家去,有时为了做鸡毛毽儿向她索一个铜钱,有时为了向她讨2毛钱到附近的供销社买一包瓜子。我不大记得我是一个人去还是偕同别人一起去,但我总是不急的,我定要离了正路而到山上去走,见了好看的花儿,就折下来拿在手里玩弄,玩儿腻了,就随手扔进草堆里。我也爱拔狗尾巴草,一拔就是一大把,捆成一束,当作扫把扫鞋子。总之,我总要消磨到太阳爬上正头顶时,才到姥姥家。姥姥见我来,就很高兴。那时他们大半儿在吃中饭,她就忙从炕沿儿上站下来,给我盛一大碗。这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刻了,我就大声说我不吃,看姥姥显出极紧张的样子,说不吃饭怎么行呢,小孩子不吃饭总要饿坏的,闹不好还会生病。仍旧举着饭碗给我,我就铁了心说不吃。其实我有一半儿是真不喜欢吃姥姥家的饭,主食就总是面条儿,菜就总是把各种各样的可称之为菜的东西,切了混在锅里一起炒,味道总是不大好的。然后呢,姥姥就趁其他孩子都出了屋的时候,领我到隔壁的屋子,那屋子很黑的,没有窗。姥姥慢慢摸索出一个扁篮子,就取出半块儿月饼给我,说是偷偷为我留的,叫我在这里吃完了再出去。我就听话地默默地吃完。向姥姥提出我的小小的请求,姥姥总是满足我的。我得了满足,就跑走了。姥姥慌忙站起来,说得瞧着我走远了,她才放心。但她的小脚走得是很慢的。 那时,唯一留在我印象里的,是姥姥的钱包,那钱包是用布做的,四周缀者小小的珠子,就总藏在她的衣服里面,有趣极了。 姥姥是会讲鬼故事的,例如一个闺女让小鬼儿给捉了去绑在井里,恰让某一个山上放牛的勇敢少年看见了,它就下到井里,杀了那鬼,救出大闺女,娶她作媳妇。这故事的重点,是杀鬼那一段,杀鬼是很讲究的,你总要使出一定的方法,而且鬼也不很容易死的。但我记不清楚了,唯一记得起的,是那时我听得很入迷呢。姥姥会讲很多鬼故事,都一个赛一个的好听。而且,姥姥是信鬼的,姥姥家的人都信,但姥姥不怕鬼,她说鬼怕人呢,轻易是不敢招惹人的。奶奶也不怕鬼,因为她不信鬼,有时候我想,究竟是姥姥更勇敢呢,还是奶奶。但终究也没比出个结果,但我是偏向奶奶的,因为我和奶奶好,我还很怕鬼。这后来也成为我不愿去姥姥家的原因,他们谈到鬼的时候,竟不把这当故事,故事不当故事,就很没意思了,而且也很怕人的。 姥爷死的时候,我还很小的,小到只记得他很凶,有着一张苍白的脸。还有他常坐的沙发,破了一个很大的口子,有好多的海绵都露出来了。这记忆仿佛正来自他死的那一天。那沙发现在还在,只是海绵露得更多些。除此之外,我对姥爷再无印象。我偶尔也记起老姥姥,也就是姥姥的母亲,她死在姥爷之后,我只记得她曾坐在藤椅上晒过太阳,还摸了我的头。但他们都没说过话,而且在这些记忆里都没有姥姥。但之后,就只是关于姥姥一个人了。 我来北京后,就更少见到姥姥,加之姥姥的听力也大不如前了,说话总要大声嚷,才听得见。每逢春节前妈打电话给姥姥,她就从不说想我们或者让我们回去,却只说我们学习忙,家里又冷,路上又远,她在家很好,也没什么可惦记的,就不要回家了。但真回去,她又总是眼泪汪汪的,舍不得让走。其实姥姥的眼睛里总是含泪的,即便是笑的时候也如此,这在我最早的关于姥姥的记忆里就有了。我怕那样的眼睛,小时候怕,怕看到那样一双眼。现在还怕,怕看到那双眼里写着的东西。 姥姥新近来过一次北京,在我家住了一个多月。只一天到晚坐在床上,透过窗户看对面楼上的灯一闪一闪的,觉得奇怪的很,像是有鬼在作祟。我和爸、妈都是早上出去,晚上才回来。姥姥把这事说给妈听的时候,妈哭笑不得,怎么跟姥姥说,她都那么茫然地笑着,说她听不明白妈在说什么,妈也笑,但姥姥的眼里依旧含泪。 姥姥走的时候,是早晨,我还在睡。那时我正做着一个梦,梦见一棵千年的老树突然间将满树的花、果落了一地,从此它死去了,再没有开花。有人说,它是死在千年之前的,也有人说,它是于千年之后死去了,人们正在争执时,我醒了,妈把我叫醒了。她说姥姥走了,走的时候,不让把我叫醒,说让我多睡会儿。我一时竟奇怪姥姥曾来过,当我终于确认姥姥曾在此地住了一个多月后,我又怀疑起“走”究竟是什么意思,是走回千年之前,还是走完千年的旅程。 [评语]:极少见到以不动声色的叙述甚至是有些冷峻的笔调来写自己亲人的作品,倒未必是作者故弄玄虚的求新,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是作者在将生活还原,还原成我们人人都觉得很熟悉的状态,进而唤起我们已经有些陌生的记忆。我们的亲人,他们曾经作为生命在这个世界里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如今,他们又实实在在的活在我们的记忆里,这样写来,似乎比声嘶力竭的呼唤来得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