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古诗歌表达技巧
——审题分类要精准,“法”“情”合一答题稳
活动1:掌握古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知识
【诗歌技巧·必备知识】
【诗歌技巧·关键能力】
明确古诗歌表达技巧的“四类型”
考查类型一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
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的重
点。
【真题示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3分)
浣 溪 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江苏苏州
市吴江区,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请简要分析上片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3分)
【解题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答案: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雁“怯”重云,画船“愁”过,(1分)表达
了词人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1分)
【核心知识·诗词常见修辞手法归纳】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比喻
把一种事物
或情景比作
另一种事物
或情景。
突出事物特征,
使所要表达的
事物更加生动
鲜明。
垆边人似月,皓
腕凝霜雪。(韦
庄《菩萨蛮五
首(其二)》)
词句巧妙地以“月”作
比,写尽了江南女子的
美丽与温柔。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比拟
把物当作人
来描写叫拟
人,把人当
作物或把甲
物当作乙物
来描写叫拟
物。
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
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
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
断魂。(林逋
《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
情切,还未飞下,就迫不
及待地偷看;“合断魂”
写粉蝶因爱梅而断魂。
这两句诗把鹤、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极
点。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设问
先提出问题,
接着说出自
己的看法。
开头设问,问
题引入,带动
全篇;中间设
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
回味。
若问闲情都几
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
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
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借代
借用相关的
事物来代替
所要表达的
事物,分为
部分代整体、
具体代抽象、
特征代本身
等。
突出描写对象
的特征,使语
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
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
《如梦令》)
用“绿”和“红”分别
代“叶”与“花”,写
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
零,烘托出作者的感伤
情怀。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对偶
用结构相同、
字数相同的
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
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齐
对称;从内容
看,语义集中
含蓄。
一去紫台连朔
漠,独留青冢向
黄昏。(杜甫
《咏怀古迹五
首(其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
下句写葬于青冢不得归
故土,对仗工整,写尽了
昭君一生的悲剧。
反问
用疑问的形
式表达确定
的意思。
加强语气,表
达强烈感情,
激发思考。
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苏轼
《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
人旷达的心胸。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夸张
对事物的形
象、特征、
作用、程度
等作扩大或
缩小的描述。
更突出、更鲜
明地表现事物。
怒发冲冠,凭栏
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
红》)
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
人的心情。
双关
分谐音双关
和弦外之音
两种。
表达委婉含蓄
的情感。
东边日出西边
雨,道是无晴还
有晴。(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
(其一)》)
“晴”与“情”同音,以
晴天、下雨暗示恋人貌
似无情中有情。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叠字 重复使用同
一个字。
增强语言的韵
律感或起强调
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李清照
《声声慢》)
叠音词使词句更加生动
形象,营造出凄凉的氛
围。
考查类型二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
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
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2.(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
采 地 黄 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
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答:
【点拨】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确方式 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
的表达方式题。
分析运用
①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
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惨遭遇的讲述,
诗歌通篇都是自述;②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
卖地黄,属于时间顺序;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
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分析作用
①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
者深刻的感受。②从叙述的先后顺序来看,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
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看似平淡的
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
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答案: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
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
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
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蓁②筝。 落红,天气暖
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
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
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6分)
答:
【点拨】本题从比较描写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前三
句介绍乐曲的演奏者,五、六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乐曲的复杂变化,
第十句写乐曲超出了最天然的音律和乐器,属于正面描写。下片由“洗耳为渠
听”可知,主要是从听者的角度来描写乐曲,并且运用联想与想象进行渲染描
绘,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
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核心知识·常见表达方式归纳】
(一)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侧面
描写
亦称“间接描
写”。通过对
其他事物或环
境的描写把主
要对象加以渲
染烘托,使之突
出、鲜明。
吴丝蜀桐张高
秋,空山凝云颓
不流。江娥啼
竹素女愁,李凭
中国弹箜篌。
(李贺《李凭箜
篌引》)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
曲之美妙。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
传出,空山旷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
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
江娥素女,也被乐声触动愁怀,潸然
泪下。极力烘托了箜篌声神奇美妙,
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2.正面描写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
手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
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
形象的画法。文学中指用
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
事雕琢,抓住描写对象的
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
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
手法。
父耕原上田,子
劚山下荒。六月
禾未秀,官家已
修仓。(聂夷中
《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
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
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
现了批判封建统治阶级残
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
主题。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细节
描写
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
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
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
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
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
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
精神。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
客》)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既
写出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
的情景,又揭示了诗人因
客不来,夜已过半的惆怅、
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
备。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动静
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
态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
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
辅相成。
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月出
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王维
《鸟鸣涧》)
第二句描写春山月夜之静,
而“花落”“月出”“鸟
鸣”则是以动写静,静中
有动,以动衬静,形象地描
写了心境的闲适、夜晚的
静谧及春山的空寂。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虚实
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
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
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
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回
忆、虚幻世界、梦境以及
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
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
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
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
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
质为实,想象为虚。
多少恨,昨夜梦
魂中:还似旧时
游上苑,车如流
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李煜
《望江南》)
“还似……正春风”三句,
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属
于虚写,与词人当前无限
凄凉的处境形成对比,以
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
合,以梦中虚幻的繁盛景
象反衬醒后现实的凄凉无
奈。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角度
变化
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
角度不同,由近而远、由
上而下、俯视、仰视、远
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
现得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
月初学扇,寒鸿
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塞鸿
秋·浔阳即景》)
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
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
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
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绘声
绘色
绘形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或通过色彩、声音
去描写景物。凡是诗词中
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
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
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
(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
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
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
江碧鸟逾白,山
青花欲燃。(杜
甫《绝句二首
(其二)》)
已讶衾枕冷,复
见窗户明。夜深
知雪重,时闻折
竹声。(白居易
《夜雪》)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
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
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
山、花、鸟四景,分别被
敷以碧绿、青葱、火红、
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
赏心悦目。
“衾枕冷”是触觉,“窗户
明”是视觉,“折竹声”是
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
了夜雪之大。
(二)抒情手法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直接
抒情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
的爱憎、喜怒、哀
乐等主观感情的抒
情方式。包括直抒
豪情壮志、直抒愤
世嫉俗之情、直抒
悲思愁绪、直抒欢
快喜悦之情、直接
表达对事理的见解
和看法等。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
而涕下!(陈
子昂《登幽
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
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
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
意苦闷的情怀。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情
景
交融
、
融情
于景
)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
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
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
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
中,松、竹、菊、柳等
都是作者借以抒情的对
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
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
景后抒情。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
兴》)
全诗句句写景,句句
含情。诗中所写的
虽尽是绿草、芳树、
山泉、鸟语的宜人
之景,但山花烂漫、
鸟语婉转的佳境却
是“鸟空啼”,以乐
写哀、以闹衬寂,抒
发安史之乱后“国
破山河在,花落鸟空
啼”的愁绪。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间
接
抒
情
托物
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
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
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
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
彩。用于“咏物诗”,
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
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
的气节、志趣、理想的
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
载体。
垂纟委饮清露,流
响出疏桐。居高声
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诗中三、四句借蝉
声远传的独特感受,
道出蕴涵的真理,即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
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从而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
颂和高度自信。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间
接
抒
情
借古
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
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
件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
花》。(刘禹锡
《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
一六朝帝王起居临
政的地方为题,描写
了曾经六朝纵情作
乐的荒淫生活。和
如今野草丛生的凄
凉景象形成对比,诗
中寄托了吊古伤今
的无限感慨。
手法 说明及作用 示 例 赏 析
间
接
抒
情
用典
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
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
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
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
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
本处用事作典,“想
当年,金戈铁马,气
吞万里如虎”写的
是刘裕当年北伐的
英雄气概。作者借
赞刘裕,讽刺南宋王
朝主和派屈辱求和
的无耻行径,表现出
作者抗金的主张和
恢复中原的决心。
考查类型三 表现手法
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
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
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
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
【真题示范】
4.(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送 王 昌 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单一型)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
法。(6分)
答 :
【点拨】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
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
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
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
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的环
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
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二句“送君多
暮情”点明伤别之情。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
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
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
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
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
孤身远去的不舍。
5.(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多样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作
简要赏析。(6分)
答 :
【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颈联
中理想与现实的状态是鲜明的对比。尾联中“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
象,是虚写;“桐江”上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此处为用典。尾联还有对秋景的
描述,表现了诗人的愁思,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
答案:①对比。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现实中,听
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情。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
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③寓情于景。想象
自己(虚写)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
之情。
【核心知识·表现手法归纳】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点染
所谓“点”,
指的是点明
情感的内涵;
所谓“染”,
指的是用景
物来渲染烘
托点明的情
感。
运用点染法,
会收到情景
相生的艺术
效果。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柳永《雨霖
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
是点,点明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
是染,渲染了离别之
悲、冷落之苦。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对比
把不同的两个事
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不同方面进
行对照,使好的
显得更好,坏的
显得更坏。
揭示矛盾,
对比鲜明,
反差强烈,
震撼人心。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
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
荣,最后一句描写今
日的冷落凄凉,形成
强烈的对比,使读者
感受深切,蕴含着诗
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比兴
比,以彼物比此
物;兴,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
托物引喻,
婉转曲折,
明朗浅显,
耐人寻味,
有民歌风格。
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
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
爱慕追求,又能自然
引出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衬托
利用事物间的近
似或对立的条件,
用一些事物为陪
衬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
使所要表现
的事物更加
突出、形象。
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苏轼
《念奴娇·赤壁
怀古》)
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
象是周瑜,却从“千
古风流人物”写起,
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
一人,突出了周瑜在
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渲染
烘托
渲染是指对
环境、景物
等做多方面
的正面描写;
烘托是指从
侧面着意描
写;渲染和烘
托都是只说
与此有关的
其他事物,达
到突出本意
的目的。
创造气氛,
突出形象,
增强艺术效
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
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
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杜诗一连出现风、天、
猿、渚、沙、鸟六个
特定镜头,渲染秋江
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
《陌上桑》从观看者
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
美,比从正面直接描
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
省笔墨,且更具有艺
术魅力。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想象
在已有材料
和观念的基
础上,经过联
想、推断、
分析、综合,
创造出新的
形象的思想
过程。
创造意境,
形象鲜明,
拓展内容,
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
庭》)
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
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
写,将洞庭的湖光山
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
纸上。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借古
讽今
(借古
喻今
、
借古
伤今)
借古讽今在
咏史诗、怀
古诗中是最
常见的,借对
历史上的人、
事的评价来
讽喻时事,表
达情感,向当
权者提出忠
告等。
深沉蕴藉,
发人深思。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
实则是因预感到唐朝
将亡而发出慨叹。
手法 说 明 作 用 示 例 赏 析
对写
法(对
面落
笔、
一笔
两面)
指作者在写
人叙事时不
从自己的角
度着笔,而从
对方的角度
入手,进行悬
想揣测,从而
曲折达意,达
到委婉旁衬
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达技巧
常见于表现亲
情的作品中。
单方面写思乡
念亲,只是一
层意思;如果
转换角度,写
两地的思念,
情感的表现将
更加细腻动人,
耐人寻味。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
年来踪迹,何
事苦淹留?想
佳人、妆楼颙
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
干处,正恁凝
愁。(柳永
《八声甘州》)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
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
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
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
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
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
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
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
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
“佳人”盼望自己回去;
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
说“佳人”不知自己的
愁苦。
考查类型四 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的结构讲究起承转合,作者为了表情达意,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
式,常见的主要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层层深入、重章叠句、统领全诗、抑
扬结合、先景后情、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意象组合、过渡、铺垫、伏笔等。
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
置问题。
【真题示范】
6.(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
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点拨】诗歌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先看前两句,“画工
如山”是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这两句意思是说,
先帝的御马玉花骢许多画师都画过,每个画师画的都不同,但都不逼真,暗含玉
花骢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衬托。再看后两句,这两句是描写真马。“迥
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含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
采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衬托。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的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
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
其不易。
【核心知识·结构技巧归纳】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开门
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
题,揭示主题或全篇
主要内容。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
无改鬓毛衰。儿童相
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处来。(贺知章《回乡
偶书》)
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
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
“老大”之情,下联儿童
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
之中了。
以景
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
的过程中,戛然而止,
转而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显
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
归。况属高风晚,山山
黄叶飞。(王勃《山
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
景,映衬一、二句之情,
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
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
悲苦。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卒章
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
表达自己的心志或
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
别》)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
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欲扬
先抑
(或
欲
抑先
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
陈,先从反面着笔加
以贬抑,而后透露自
己的真实意图。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墙来。(叶绍翁《游园
不值》)
先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
门外;后写诗人看到满园
春色,有所收获。前面遗
憾,后面高兴。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铺垫
为主要人物的出场
或主要事件的发生
创造条件而着重描
述渲染的技法。铺
垫是重要情节的基
石,能增加情节张力,
制造悬念,使情节具
有合理性。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
谁家?(王建《十五夜
望月》)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
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
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照应
作者在描写、叙述
过程中,对后面要表
现的内容,在前面适
当的地方提示或暗
示一下,而后面应与
前面呼应。这种结
构技巧可以使作品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
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
流。此生谁料,心在天
山,身老沧洲。(陆游
《诉衷情》)
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
上阕。“心在天山”与
“当年”相照应,“身老
沧洲”与“关河梦”相
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
抒发作者心酸遗恨的苍
凉心情。
手法 特点及作用 示例 赏 析
以小
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
限见无限,以小景物
传达大境界,以平凡
细微的事情反映重
大的主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磨洗认前朝。东风不
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杜牧《赤壁》)
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
结构技巧。句子里“二
乔”命运乃一小事;以
“二乔”立意,反映三国
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
事。
活动2:掌握古诗歌表达技巧三步骤,有效突破表达技巧题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
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三步骤”。
【说明】(1)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2)作答时“步骤
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4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
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答 :
【解题示范】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关键词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词中我
们不难发现,这里主要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手法。
释运用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目的。抓住“争先”“鏖
战”“缴缠”分析比拟手法,从这三句整体上分析排比手法。
析作用
(效果)
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所起的表达效果。比拟手法重在分析“生动
形象”,排比手法重在分析对气氛的“渲染”。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
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
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
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6分)
答 :
【解题示范】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明技巧
这首诗的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是远景,
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
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
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释运用 分析时,要注意抓住颔联和颈联中的关键信息,对表现手法的解说
要言之有物。
析作用
(效果)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诗人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
药”等景物进行描绘。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作者描绘时是采用由远及近、
由外而内的顺序来写的。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这首诗的颔联实写,颈联虚
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物的向往之情。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山石(节选)
韩 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解析】选A。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
“山石”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
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所以,“咏物诗”的
说法错误。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解析】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是手法,要分析这种手法就要了解诗歌内容,了解
了诗歌内容必然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作为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的简答题,一
定要注意逐句解读。
答案:①“百虫绝”暗示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
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
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花红水碧,烂漫
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
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
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
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谁作
主”“自为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
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解析】选D。D项,“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错误,应为表达了
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6分)
答 :
【解析】题干提示本诗运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因此可以从情景关系角度
赏析本诗。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幽静脱俗的自然环境,结尾表露了作者的思想
情感。
答案: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进
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
个四面云山、寥廓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
环境的喜爱。
【备选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9分)
临江仙·送光州①曾使君②
[宋]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
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③。不应④霜塞晚,横槊
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使君:汉唐以
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③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
④不应:不顾。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的前两句中,“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相见日”三字,
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事情,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
B.“回头双鬓已星星”这句是上片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
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
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在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
C.“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通过江上杯酒相倾的细节,描写了词人与友
人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D.“铁马红旗寒日暮”这句,词人借助意象的描绘表达情感,其中“铁马”表
现出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进而表现出词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寒日暮”
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
【解析】选D。D项,“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属于理解错误。作者想象
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
令他回京。
(2)本词的下片为人称赏,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6分)
答 :
【解析】词的下片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想象使君到任后军队的面貌,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本题回
答出下片使用的虚写手法以及该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可。
答案:词的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在边塞生活的场景以及
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
他回京,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