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把握人生经历分析情感态度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把握人生经历分析情感态度

ID:650902

大小:1.21 MB

页数:74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5讲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把握人生 经历,分析情感态度 活动1:掌握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基本知识 【诗歌思想情感评价·必备知识】 【诗歌思想情感评价·关键能力】 明确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两考查角度” 考查角度一 分析思想情感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古代诗 歌的目的和前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全面深刻把握古诗词的思想 情感。 (一)抓景语悟情语 1.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 进而把握情感,这里尤其需要注意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情感。景物是情感的载体, 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 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 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 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 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 秋冬之景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2.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 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 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所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 反性,即通常所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真题示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春 江 晚 景 张九龄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6分) 答 :   【点拨】 位置 景语(情语) 特点 情感 首联 江林秀发、云 日相鲜 树木繁茂、落霞与 夕阳交相辉映 色彩艳丽,诗人心情喜 悦 颔联 春心渺然 渺然广阔 喜出望外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 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 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二)抓物语悟情志 借物抒情是古诗词常见的抒情方式。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 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 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 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二关乎物后志。 【真题示范】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 [金]元好问②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③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注】 ①人日:正月初七,古代佳节之一。愚斋:张纬,字纬文,号愚斋,金亡后 居燕京。与元好问交谊深厚,书信往来频繁。②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 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③ 草堂:杜甫晚年在成都居浣花草堂,有《人日》诗。 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 :   【点拨】 答案: (1)“涧底孤松”不畏“岁寒”,枝叶如故,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 的品格。(2)用“孤松”自况,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3)用“殷勤留看岁寒枝”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 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三)抓典语悟情感 1.积累古诗常用典故的出处与含义 如“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 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 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如李白 《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把握古人用典的方式 (1)明用典与暗用典。明用典,即在诗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如辛弃疾的“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明用廉颇的典故。掌握暗用典,要靠自己的积累。如 “起舞闻鸡酒未醒”,它暗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 (2)正用典与反用典。作者使用典故,有时与典故义一致,叫正用典,如辛弃疾 使用“廉颇”的典故;有时与典故义相反,叫反用典,如王维《山居秋暝》“随 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原典故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这里反 其意而用之,“王孙”偏要“留”下来。 3.把握典故中情要注意“两面”情感 “一面”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一面”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 对现实、对自己的情感态度。 【真题示范】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 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 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 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 解典故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 释④来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 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 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诗人运用这个典故, 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 地的淡淡惆怅之情。 答案:①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 绩的歌颂;②诗人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 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四)从时空入手,抓时空转换词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抓住诗中时间、空 间的变化,是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路径。 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 驻足现在,觉得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 段,找出不同的情感。如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写,离别 时自然要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 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 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诗 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 感变化。 【真题示范】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高阳台·除夜 韩 疁 频听银签①,重燃绛蜡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 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 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③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注】①银签:更漏,计时工具。②绛蜡:红蜡烛。③恣:随意,无拘束。 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点拨】 答案:除夕夜守岁,引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年老体衰的伤感,“饯旧迎新,能 消几刻光阴”便是明证;“多谢梅花,伴我微吟”,初开的梅花给了作者些许安 慰;“邻娃已试春妆了”引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作者认识到应当趁精力未 曾全衰,去感受大好春光,正是“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 (五)从结构入手,抓层次切分 言少而情丰,是古诗词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情感的丰富性也与诗的结构层次 密切相关。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做题时善于切分结构层次,就 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要点。 内容 特点 两个意识 一句诗 可能有一个层次一个情感要点 1.必须要有这种层次的切分意识。 2.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 整体意识。 一联 往往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 上(下) 片 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次 几个情感要点 【真题示范】 5.(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 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 :   【点拨】 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 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诗歌思想情感·关键能力】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怀古 咏史 诗 内 涵 登临古地、凭吊 古迹、追念往事, 对具体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有 所感。 内 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 坎坷。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 景)。②对比手法,描 写眼前衰败、荒凉的 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 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 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 事的讽喻。④衬托,作 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 以悲景衬悲情。 标 志 标题中有“咏 史”“怀 古”“登某古迹 有怀”“古 迹”“古人名” 等。 情 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 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 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 或哀思。③借论古之得失, 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咏物 言志 诗 内 涵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 托作者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 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具体描 写的方法看, 主要是正面 描写(绘形绘 色)与侧面烘 托。②从表 现手法看,主 要是比喻(比 况)、象征、 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 法看,主要是 托物言志。 标 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 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 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 特征、功能进行刻画, 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 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 咏。②从题目上来看,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 以“咏某物”“题某 物”“某物吟”等为题 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个人的理想抱负,或 实现理想,或报效国家。② 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 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 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 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 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 冷嘲热讽。 题 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送 别 贬 谪 诗 内 涵 士大夫们送别,不 光是备酒饯行,折 柳相送,还常常写 诗送给行者(送 别),或留给居者 (留别)。 内 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 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 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 别。 ①寓情于景,以景 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 人的离情别绪,而 是通过写眼中物有 伤离之意来烘托人 的伤离之深。③以 乐景衬哀情(也叫 乐景写哀情或反 衬)。④想象(也叫 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 表达自己对朋友的 留恋和关切。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 “ 送” “ 别”“赠”“酬” 等字。②常见意 象:柳、酒、月、 水四大意象,长亭、 短亭、阳关、舟、 灞桥等意象也在 送别诗中出现。 情 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 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 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 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 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 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 感都是多种情感交织在 一起的,要多角度品悟。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爱情 闺怨 诗 内 涵 主要描写 男女爱慕 之情和爱 情生活,或 抒发离别 相思之苦。 内 容 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 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 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 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 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 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 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 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 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 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 活的向往。 ①比兴(托物起兴)。用比兴手 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 对描写的事物起烘托感情、渲 染气氛的作用。②衬托。分为 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 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 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 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 柳、斜燕双飞、春风骀荡等充 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 思妇的悲伤与幽怨。③先扬后 抑。 题 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爱 情 闺 怨 诗 ①标题中多含 “ 怨” “ 怀” “ 思” “ 别”“忆”“望 夫”“妇 叹”“闺 怨”“幽恨”或 直接用“无题” 等字眼。②常见 意象:眉锁、翠 楼、碧纱、白发、 秋风、夜雨、寒 月、寒衣、残梦、 泪如雨、春风杨 柳、雁声月明、 红妆对镜、喜鹊 报枝、雨燕双飞、 临笺泪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 间相濡以沫的 深厚感情。② 孤苦幽寂的命 运之悲。此类 情感主要体现 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 思念亲人、盼 夫早归、渴望 团聚的哀伤之 情。④情梦难 圆的遗憾与怅 惘之情。⑤阴 阳两隔的悼亡 之痛。 ①比兴(托物起兴)。 用比兴手法引出所 要表达的事情或情 感,对描写的事物起 烘托感情、渲染气 氛的作用。②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 枕、月落星稀、凄 风苦雨、漏声雁影 等凄凉之景往往衬 托主人公的孤寂与 幽怨。青青杨柳、 斜燕双飞、春风骀 荡等充满活力生机 之景更能反衬闺中 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思乡 怀人 诗 内 涵 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 在外,常常情不自禁 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 绪、乡情乡思,以表 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 对亲人的思念。 内 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 中的所见所闻、所 感所叹,表达思亲怀 乡之情。主题有潦 倒失意,漂泊哀伤, 思念亲人等。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②乐 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 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 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 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 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 情,虚实结合。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思乡 怀人 诗 标 志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 舍”“登高”“望 月” “ 忆” “寄”“行”“思” 等词语以及“元 宵”“中秋”“重 阳”“除夕”等节日 名。②常见意象:月 亮、秋风、秋霜、杜 鹃、猿啼、沙鸥、孤 雁、浮云、梧桐叶落、 西楼、高楼、危栏等。 情 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 难,抒发漂泊无定的 孤苦。②望尽天涯 怀人愁。感念亲情 之深,表达对亲人的 思念。③羁旅他乡 的幽怨之情。或表 达人生感叹,流露年 华易逝的苦闷;或抒 发独居他乡,怀才不 遇、报国无门的孤 独寂寞、幽怨愤慨 之情。 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②乐 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诗人在表现 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 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 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 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 人的苦恨离情。④因梦寄 情,虚实结合。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边塞 征戍 诗 内 涵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 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的诗。 内 容 多以边塞战争、 边塞生活、边 塞风光为内容。 ①修辞手法方面:主要有夸张、 对比、互文、用典等。②人物形 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 托、虚实结合。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边塞 征戍 诗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 “ 行”“军”“征”“塞”“戍” 等与军旅有关的字。②常见意 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 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 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 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 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 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 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 《折杨柳》《关山月》《阳关 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 (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 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 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 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 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 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 情绪,凄厉沉痛的反 战思考。⑥对和平 安宁的边疆生活、 和睦友好的民族往 来的喜悦。 ①修辞手法方 面:主要有夸张、 对比、互文、 用典等。②人 物形象的塑造 方面:常用侧面 烘托、动作肖 像描写、细节 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 方面:常用景物 烘托、虚实结 合。 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山水 田园 诗 内 涵 是以田园风光 以及农民、牧 人、渔父等为 主要描写对象 的诗歌。 内 容 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 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 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 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1)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夸张、对比等。 (2)写景的表现手法 有:①白描与工笔;② 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 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 序;③光、影、色彩的 渲染,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的运用;④虚 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 象之景);⑤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动为静 与化静为动)。(3)常 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 抒情,融情入景;②以 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 志 ①标题中往往 有 “ 山” “ 野” “田”“居” 等字。②常见 意象:溪水、 山石、松林、 野老、柴门、 桑麻、南亩、 五柳、明月、 渔歌等。 情 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 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 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 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 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 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 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 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考查角度二 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 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 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 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真题示范】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5分)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 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5分) 答 :   【点拨】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 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 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 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 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 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 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 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 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 精卫的生命。 活动2:掌握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两步骤, 有效突破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   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 的对象上看,有词语、句子、全诗;从感情的内涵上看,有情感、心情、心境、 意蕴、观点和理趣等;从感情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 典中情;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 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概括分 析古诗歌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题的两步骤: [提示] 步骤一与步骤二可颠倒。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 张 翥① 醉胆望秋寒,星斗阑干。小窗人影月明间。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 行路自来难,长铗休弹。黄尘到底涴②儒冠。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 【注】①张翥:元代人,前期隐居扬州,55岁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 学士承旨。②涴:玷污、弄脏。 这首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   【解题示范】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整体理解 诗歌内容 这首词是词人客居他乡时所作。词人在楼上望到的是一片萧瑟凄寒的秋夜 之景。“寒”字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抓住关键 词句,概括 思想情感 “星斗阑干”是仰望,“小窗”是俯瞰,“小窗人影”颇感温馨。“客里不知 归是梦”,误把此地当成家乡,归乡是无法实现的梦,凄凉之至。下片感叹 为客的艰难和归隐的无望。以“行路自来难”言“客里”奔波的艰辛,表 现对仕途及奔波生活的无奈之感。儒冠终究要被路尘弄脏,在仕途宦海的 奔竞中最终丧失的将是独立人格、自由天性,这是词人向往归隐之因。 “白鸥”“渔竿”是隐逸的代称,说明词人为官后仍向往归隐的生活。 “闲了”无情地打破这理想的人生境界,无限的遗憾怅惘被融入词篇之中。 分析思 想情感 结合具体的关键字词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思念家乡之情。“归是梦”“只在吴山”写出了词人无法归乡,且误 识乡关的酸楚。②为客漂泊之苦。“客里”“行路自来难”等词句,表达了词 人对仕途奔波生活的无奈之感。③归隐无望之伤。“白鸥”“渔竿”等暗示 了词人对归隐的渴望,但“闲了”一语打破了这种理想,流露出无限的遗憾和 感伤。 【典例2】(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 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 理解。(6分) 答 :   【解题示范】 抓角度 找对应,细分析 整体理 解诗歌 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 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 抓住关 键词句, 概括观 点态度 由首联中“旷然”和尾联中“此行为知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题不 是表达蜀道的艰险,而是诗人把自己将要见到知己的愉悦之情赋予 蜀道的崇山峻岭之间。诗歌的前面部分内容,首联写自己一大早驱 车进入五盘岭。然后写自己看到的景色,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诗人 对所观之景的喜爱之情,虽然看到的景奇险,但是他感到富有情趣。 所以就不觉道路艰难了。所以诗人说“不觉蜀道难”。 概括观点 与看法 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诗人入蜀为报知己,登上山顶,别有天地,心情舒 畅,当然感觉不出“蜀道”艰难。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 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 趣。(每点3分)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午  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 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 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 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颇含理趣。 【解析】选B。B项,“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错误,应是直接表现对梦境 的依恋,侧面表现对现实的失望。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   【解析】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 背景考虑。“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表达的是新法被废的痛 苦与惋惜;“野草自花还自落”“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等表达 的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欲把一杯无伴侣”表达的是知音难 觅的孤寂与苦闷。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 自己一生致力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 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 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 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 的孤寂与苦闷。“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伴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 的孤寂之情。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9分) 元 日 田 家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 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 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 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 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 之“暮”。 【解析】选A。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解析】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 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 之景。颔联“蛮榼出门”“乌龙迎路”,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 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 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 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 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 下句写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 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答案:①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 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②过节的 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 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③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 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④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 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 【备选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 登云门诸山 宗 臣 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 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鸟惊。 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 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 B.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 C.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 D.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 【解析】选B。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 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 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 静。 ★(2)后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 登山的情趣。(6分) 答 :   【解析】前两联交代了诗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在 攀登险峰的过程中观赏美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 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 聆听仙乐的感觉。尾联写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 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答案:①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在攀登险峰的过程中有观 赏美景的乐趣;②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乐的情 致;③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