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三节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第三节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题

ID:651121

大小:1.02 MB

页数:84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节 考点突破 抓住三要素完成小说阅读的全面透析 第1讲 理清小说脉络,突破情节题 命 题 诠 释   鉴赏小说的情节要求考生通过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来把握作品的 整体结构特点。高考中常考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 节手法题。 题型一 情节概括 【情节概括·必备知识】 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情节概括·关键能力】 小说情节梳理概括答题2步骤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的前提下,要注意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小说特点,灵活选用梳理方式 方式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如《蓑衣》一文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梳理。 方式二:根据场面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段人物 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 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方式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因为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所以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 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如根据事物线索来梳理,小说《项链》中的线索是项 链,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 项链有关。 第二步,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情节概括全解4妙招   妙招1.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 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   妙招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 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妙招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 时间或地点等。抓住线索,勾画关联线索的词句,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 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内容。   妙招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 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答题模板 模板一:主人公在……时候,在……地点,做了……事情。 模板二: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三:小说的主要情节有:①……;②……;③……;④……。 【典例剖析】 【典例1】(2018·全国卷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 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 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 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 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 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 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 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 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 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 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 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 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 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 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 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 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 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 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 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 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 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 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 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 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 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 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示范】  本文主要写先行者的所见、所感、所思,分“着陆前”与“着陆后”两大 部分。然后再找出展现先行者心理活动的语句,归纳概括出特点。从开头到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这一部分,主 要写先行者着陆之前的情况,先行者知道地球灾难已经发生,心里仍存侥幸,希 望地球还存在;另一方面,文中写先行者看到广场上的人群时,他的第一反应是 这些画面是虚拟的,再结合“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 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等信息可看出,先行者深知他的那些希冀也不过是 幻想,心情复杂纠结。文章余下部分主要写先行者着陆之后的情形:由“他走 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 冷”“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 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 捂住脸抽泣起来”等信息可看出,先行者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感到 巨大的孤独和绝望。由“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 了什么”“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等信息可看出,当先行者知道画面有可能并 非虚拟时,心情激动,感觉看到了希望。 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 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 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 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即学即练】 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 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 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 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 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 滑溜……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 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 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 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 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 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 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 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 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 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 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 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 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 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 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 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 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 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 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 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 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 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 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 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 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 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 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 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 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 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 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 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 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 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 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根据小说的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端:水利局为回到京都的一些考察员大排筵宴; 发展:禹带着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归来; 高潮:禹和众官员关于“湮”与“导”的争论; 结局:禹决定非“导”不可。 题型二 情节作用 【情节作用·必备知识】 熟记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 2.中间情节的作用。 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 类型 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尾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 撼人心的力量。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 令人伤感 的悲剧结 尾 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类型 作用 令人喜悦 的大团圆 结尾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 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戛然而止 的结尾 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情节作用·关键能力】 突破小说情节作用题2角度 内 容 角 度 对环境 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对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 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 题,丰富……主题等 对读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 者的思考 结 构 角 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 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分析情节作用3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有的题干会明确要求分析某个情节有哪些作用,而有的题干说法很含蓄, 需转换问法,以便确定方向。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这一步要联系各类情节的不同作用,结合“突破小说情节作用题2角度” 进行思考,还要注意回扣文本,结合具体情节来作答。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 次作答。 【典例剖析】 【典例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 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 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苞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 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 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 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 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 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 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 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 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 ‘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 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 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 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 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 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唵?”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 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 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 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 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 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 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 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 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 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 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 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示范】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思维方向 题干已经明确“首尾”,是考查开头、结尾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多维思考,回扣文本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 和结构两大角度分析。 第三步:分条分点,条理表述答案   组织答案,要注意根据要求分出条目,按“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层 次作答。 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 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 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即学即练】 2.(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 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 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 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 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 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 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 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 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 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 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 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 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 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 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 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 块。屋里霎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 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 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 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 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 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 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 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题型三 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必备知识】 【情节手法·关键能力】 巧解小说情节手法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   从题干要求出发,快速锁定情节手法。明确从哪些角度着手分析。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如 何运用。分析时,言之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进行阐 释,不枝不蔓,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可列举条目。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表达效果,主要分析对小说主题、作者情感具有 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典例剖析】 【典例3】(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 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 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 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 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 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 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 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 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 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 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 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 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 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 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 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 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 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 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 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 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 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 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 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 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 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 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 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黏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黏 糕。黄米黏糕,撒上大芸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 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 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 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黏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 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 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 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 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 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黏糕上切下一 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黏糕”“黏糕”地从大墙外经 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 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黏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待 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黏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示范】 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 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 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即学即练】 3.(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 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 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 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 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 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 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 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 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 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 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 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 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 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 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 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 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还能再见 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 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 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 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 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 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 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 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 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 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 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 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 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 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 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 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 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 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 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 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 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 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 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 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 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 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 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 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 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 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 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 相识,结尾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 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 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 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