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研磨真题基于新高考新要求下的备考指导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节研磨真题基于新高考新要求下的备考指导

ID:651135

大小:591.5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节 研磨真题 基于新高考新要求下 的备考指导 【真题研磨】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读文清单】 【演练真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命题 情境 考查 意图 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语文学科认知中首联、颔联、 颈联及表达技巧为微情境,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诗歌 内容、技巧的鉴赏能力。题干中的“赏析”主要从内容和艺术手法 两大方面入手。 思路 分析 A.这首题画 诗写景兼抒 情,并未刻意 进行雕琢,却 能够于简淡 中见新奇。 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联、颔联写画中山 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 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 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全诗写景兼 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全 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 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 之淡。 选项 正确 思路 分析 B.山水是这幅画 的主要元素,特 别是江水,占据 了画面上大部分 的篇幅。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 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 赞叹之情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 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 而发。 选项 正确 C.诗人透过一扇 小窗远距离欣赏 这幅画作,领略 其表现的辽阔万 里之势。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 作”错,“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 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句 中的“万里意”,说明了画作技艺的高 超。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 尺幅之间的画作里。 选项 错误 思路 分析 D.颈联具体写到苍 茫暮色中的树木与 浮云,也蕴含了欣赏 者的主观感受。 诗歌五、六句“众木俱含 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 心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 脱颖而出。 选项 正确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赏析”。 【必备知识】①古诗中关于诗歌分类及题画诗的陈述性知识;②诗歌基本抒情 理论的相关知识,如前两联摹写画面内容,后两联则写作者感受,诗人思路清 晰;③诗歌起承转合的相关知识。 【关键能力】①能读懂诗歌大意,准确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如“一窗间”;② 能获取作者陈与义及题画诗的相关知识;③能整合诗歌诗句内容,体会以尺幅 之小表达万里江山之广阔的表达技巧。 答案: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情境 考查意图 本题考查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理解尾联“此中 有佳句,吟断不相关”的含意为微情境,通过对诗句的理 解考查欣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继而考查诗人的观点态度。 思路分析 尾联含意:“这幅画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句,可是愚笨的 我吟来吟去,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江水、郡山、众木和孤云 怎么关联。”陈与义谦逊地表示,画面之美富有诗意,惹 人遐思,只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更吟咏 不尽画中包含的丰富意蕴。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含意”“评价”。 【必备知识】①关于诗歌尾联及其作用的相关知识。②诗歌中“画中有诗,诗 中有画”的意境特征。③评价诗歌意境的相关术语。 【关键能力】①能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及作用,并对尾联含意进行赏析。 ②能紧扣诗歌题材“题画诗”来理解诗句含意。③能品味委婉言辞中蕴含的 思想情感。 答案: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 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 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 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起笔两句,使画中 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 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 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赞叹之情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 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 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 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 风,同时也是深一层意境的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 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 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 然”,简赏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 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 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备考启示录】 【即学即练】 一、(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 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选A。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 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 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读懂诗歌一定首先注意诗歌的标题,“奉 和”为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可知,是皮日休先给作者写诗,作者唱和,可见皮 日休没有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信。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 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诗歌首联写道“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期”,约会,对于因为 病情和朋友爽约,未能写诗的遗憾,颔联“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作者虽然在教书,但是对外面的春色充满了向往,从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 怕江花不满枝”,从注释可知,沈约的眼疾都能医好,那么您的病一定也能治好, 那时江花满枝,一切都会变好。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 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 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选B。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 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 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 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分析不正确。首联第二句“行藏终欲付何人”的 意思是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 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故选B。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 和批判精神,历史典籍并不能真实完整地表现先贤的是非成败,历史记载和历 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很多都是“糟粕”。对于我们而言读史要有怀疑精神, 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 答案: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 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