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系列之八:结构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写作系列之八:结构

ID:651153

大小:728.62 KB

页数:99页

时间:2021-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议论文写作系列之八 --结构:秀出你的身姿 高考阅卷老师提示: 考场作文一定要符合三明原则:中心明确、结构明晰、 语言明快。议论文要有理、有据、有序。文章结构要板块 清晰,一目了然,不能信马由缰、杂乱无章。 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能在很短的时间 内看清作者的思路,看清全文的布局安排,阅读一个段落, 要能迅速看出这一段写什么,段和段之间是否界限分明。 如果看不清段和段之间的联系,就不可能打高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中生都不会写议 论文,甚至怕写议论文,因为不知道从何写起,怎么论述。 不少同学到了高三仍然如此。 于是,大量考场文章要么文体“四不像”,要么平铺 直叙,“一地鸡毛”,要么浅吟低唱,伪文艺范。能写一 篇相对规范的议论文,成为高中生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诚然,文无定法,所谓“模板”主要针对“戴镣铐跳 舞”的考场作文训练,而不包括自由的文学写作。 引论部分①:概述材料,简析材料,提出论点。(引-析-提)(80字左右) 本论部分 ②——⑥ :(650字左右) ②(简洁肯定其他观点)展开、解释、阐述自己论点。 ③举主要事例(古今中外正反)1至2例(如一例宜反面假设)。(重拳) ④概括性举例(排比例),加以归纳。(组合拳) ⑤适当做反面论证。 ⑥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或措施。 ⑦联系身边实际、个人经历感受。 结论部分⑧ :回归材料,再次点题。(70字左右) 1、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样) 2、先立再驳//先驳再立//先立、再驳、再立 3、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4、引—议—联—结//起—承—转—合 5、引题—解析—例证—联系—总结 6、并列式 //递进式//综合式 (本论部分) 议论文常用结构模板 1.并 列 式 结 构 2.递 进 式 结 构 3.对 比 式 结 构 4.引议联结式结构 6.引正反深联结式结构 5.起承转合式结构 本论部分 全文部分 内 容 一般来讲,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 引议联结式和对比式等,但许多情况下,总分总式的结构几乎适用于 所有议论文,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式。而并列式,递进式, 引议联结式和对比式的结构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本论”部分,也就是 “分析问题”这一部分里。 并列式结构 内 容 “并列式”议论结构也就是在分析问题或者说论证中心论点的过程 中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论点(在考场作文中一般以三个最佳), 这些论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这些分 论点之间处于平等的分析地位,存在着并列关系。其结构形式一般为: 并列式结构 内 容 特别提示: ①并列的分论点不宜杂糅,彼此包含。 ②如果是三个并列分论点,则成为排比段,结构会相对板滞,不建 议过多使用。 温馨 提示 2 1 3分论点要紧扣 全文的中心论 点,每个分论 点都应隶属于 这一中心论点。 在段落安排上一 般以独句或概括 语句的形式出现, 位置要放在论据 前面或论述段落 之首; 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分论点,然 后根据分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 特别提醒:各分论点最好都出现话题或中心论点的关键字。 实例赏析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 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 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 鲜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 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 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 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化用古典诗词名句开篇,概括列举苏轼、陶潜、李煜的 例子,提出论述的话题: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享文化之繁华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植于我们的心田,镌 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 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 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 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对中国文化进行概括阐释,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把文化作为生 命的行囊”,切中作文试题材料的关键词语“行囊”,同时也照应标题。 以上两段属于文章总起部分,并与题目一道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 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 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 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 载厚重的文化。 段首用概括的语言交代文化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是为分论点①, 然后通过二胡与锦瑟的例子,分析论证分论点①。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 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 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 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 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 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段首用概括的语言交代文化在绘画艺术方面的表现,是为分论点②, 然后通过张大千的梦幻敦煌、齐白石的自然风物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等例子,分析论证分论点②。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 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 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 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澜, 亦雪底苍松。 段首用概括的语言交代文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表现,是为分论点③, 然后通过颜真卿、王羲之、张风子等例子,分析论证分论点③。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 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飘渺烂漫。那 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 芳华。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 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 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段首用概括的语言交代文化在其他艺术方面的表现,是为分论点④), 然后通过引用张翰、李白的诗词名句以及文化在建筑、服饰、戏曲等方面 的表现,分析论证分论点④。 愿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 文化之妙语,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 宴。 结尾:最后两段,作者饱蘸情感的笔墨,高歌中国传统文化,并以 一个简短的结尾段,再扣材料关键词“行囊”,照应文章标题,收束全 文。 引论 本论 结论 总评 从享受“文化盛宴”的角 度 , 设 置 “ 音 乐 ” “ 绘 画”“书法”“诗词及其 他”四个层次,从不同角 度分析论证我国传统文化 的体现与作用。层次鲜明, 分析严密。 开篇以我国传统文化 中富有代表性的诗词 名句入手,通过几个 典型实例引出论述的 中心,表明自己的观 点,照应命题材料中 的关键词汇,言简意 赅而不失生动。 对我国传统文化 高歌赞美,并提 出殷切希望,升 华中心,令人感 奋。 本文作者将命题材料 中的“行囊”解读为博大 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富 有新意且切中时代发展的 脉搏,迎合中国社会现实, 立意角度非常好。 文章立足“共享文化盛 宴”这一中心,从音乐、 绘画、书法、诗歌以及建 筑、服饰、戏曲等方面论 述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 彩与博大精深,材料丰富、 恰当,论述逻辑严密,语 言情感丰富,文质兼美。 内 容 议论文递进式结构与并列式结构基本相同,在分析问题或者说论 证中心论点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论点(在考场作文 中一般以三个最佳),这些论点虽然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对 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但这些分论点之间在逻辑关系上为依次递进 的关系,层层深入,逐步剖析,使论述的深度逐步增加,说服力逐步 加强。其结构形式一般为: 递进式结构 模板图解 温馨 提示 2 1 3各个分论点尽管 有一定的层次性, 但均为全文中心 论点的一个分支, 不能脱离中心论 点为求层次而顾 此失彼。 选取的论据材料应根据 分论点的层次关系进行 适当选择,论据本身也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一 般是按照由浅入深、由 小到大等顺序层层深入, 步步推进 要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分论点,且 分论点之间有有一定的逻辑层级 特别提醒:各分论点最好都出现话题或中心论点的关键字。 实例赏析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 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 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教学、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 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分例文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要求有较高的专 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要求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 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 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 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开头:从现实社会要求出发,引出论述的话题——如何提升 语文素养,通过设问的形式巧妙列出分论点——也就是命题 材料提出的三种途径,最后亮出观点,照应标题。 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首先,我们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学校教 育,因此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成为我们提升语文素养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优秀教材,阅读了大量的优秀篇章,它们让 我们完成了认字写字的巨大工程,让我们学会了阅读和写作,培养了我们语 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们在课堂上认识了冰心、鲁迅、巴金、老舍等著名作 家,阅读了散文、小说、戏剧、科普等各色作品,欣赏了唐诗、宋词、元曲 等优秀篇章。在系统的学校教育中,在课堂教学的培育和滋养下,我们的语 文素养得到了稳步和较全面的提高。 论述分论点①——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提升语文素养。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论述课堂有效 教学在我们提升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排比句式的运用,不经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同 时也在高度概括中丰富了文章内容。 如果说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放眼社会,扩展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的 话,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对于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提升你们素养 的重要途径。徜徉古典名著的海洋,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红楼梦》让我们 体味了红楼儿女的悲欢离合,《三国演义》让我们领略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西游记》让我们见识了取经路上的患难与共。畅游外国名著的花园,体会异 国文化的风情,《大卫·科波菲尔》让我们感知人间冷暖,《巴黎圣母院》让 我们感受人情善恶,《高老头》让我们觉察社会变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 过:“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可见,通过课外的大量阅 读提升语文素养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论述分论点②——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论点从“课内”走向“课外”,逻 辑上进了一步。在论述的过程中,分别从阅读中外名著的角度阐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并 引用吕叔湘先生的名言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 所接触的都是书本知识,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那么社会生活实践作 为检验知识的手段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读过了《拿来主 义》,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就懂得取舍。读过了《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 在游览古建筑时就懂得欣赏。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说明了 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论述分论点③——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提升语文素养。这一论点从“书本”走向“生活”, 逻辑上更进一步。在论述的过程中,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两种方法加以论述,逻辑严密, 说服力强。 总之,作为中学生而言,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 践,三者互相辅助,互相补充,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需三管 齐下,不可偏废。 结尾:最后,对全文的分析论述加一概括总结,鲜明提出全文观点——三者互相 辅助,互相补充,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需三管齐下,不可偏废。照应标题, 收束全文。 评 析 引论 本论 结论 总评 三个不同的角度层 层深入地依次论述 提升语文素养的重 要作用。层次鲜明, 论据充分,很有说 服力。 开篇从社会现实出发, 概述语文素养对于人 们谋求发展的重要作 用,而后通过设问回 答了提升语文素养的 三条途径,并综合提 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从中学生的角度 再度论述提高语 文素养的途径, 回扣论点,照应 开头,收束全文 本文从立意构思的角度说,作者 是很聪明的,试题的原材料恰恰 成为作者立意构思切分分论点打 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文章将试 题中提供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三个 主要方面作为论述的三个分论点, 将这三个分论点加以综合,即成 为全文的中心。然后通过自己的 认识体会加入学习和阅读中的相 关材料进行分析,既使得全文层 次清晰,又让人感觉有亲切之感。 内 容 议论文对比式结构一般来说是文章在总分结构的大框架下,小分 论点或论证过程内部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多数情况下是两个角度为 正面,一个角度为反面;也有的情况是两个角度为反面,一个角度为 正面;也有整个论述过程就是一正一反两个角度的。其结构形式一般 为: 对比式结构 模板图解 注意事项 温馨 提示 2 1 3每个角度无论是 正向还是反向都 要紧扣全文的中 心论点 选取的论据材料一 定要符合论述的角 度,切不可正面角 度却用反面材料, 反之亦然 要确保文章的论点明确,立场坚 定,不能左顾右摆或观点模糊; 特别提醒:各分论点最好都出现话题或中心论点的关键字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 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 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实例赏析 一个人的生命,从来都不是一所孤岛。我们都是茫茫生 命之海中的浪花,时时刻刻被一旁的生命拍打,也无可避免 地拍打着其他生命。 开头: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环境—— 时时刻刻与其他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简练的开头,不但吸引读者, 照应标题,也为下文论述对“评价”认识张本。 评价的巨浪 高分例文 对他人的评价,自古以来就是与人类群体的生命共同存 在。人类之所以靠芦苇般脆弱的皮囊却仍然顽强的活着,只 因思想的存在。思想则汇聚成力量,使人具有发声的欲望, 不断发声乃构成评价,评价也就成了人类思想的有形产物。 反向论点①:分析论述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于被“评价” 和评价他人的的渴望,从反向角度论述当前“评价”的产生的根源和负 面影响,表明作者反对“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的态度。 评价他人的生活,也许正是人们表达发言欲望的一种方 式。自己的价值观得到聆听,从而获得存在感。随着科技的 发展,一个人生活愈发容易存在于公众视野中,同样地更多 人渴望通过评价他人的生活,以加入这场互联网大狂欢。这 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也许就造就了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 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的泛滥,这是有些许责任感的人都 不愿看到的现象。 反向论点①:分析论述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于被“评价” 和评价他人的的渴望,从反向角度论述当前“评价”的产生的根源和负 面影响,表明作者反对“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评价”的态度。 不经思想加工的评价往往会引起一些低级追求的风行。 冯友兰曾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等,前两等皆是人天生能得到的。 不经思想加工的评价,往往来自于第二等“功利境界”,由 于这些评价来得快——没有经过思想加工的过程,一有发言 欲望便直接抒发,因而就显得粗鄙而幼稚。网络世界的开放 平等,更是这种廉价的评价有了滋生的土壤。于是一定程度 上这种评价形成一股巨浪,掀起了人们追求物欲的浮躁之风。 反向论点②:承接上段进一步出对“不经思想加工的评价”的不良 后果进行深入分析;引用冯友兰对人生境界的划分,对这种“评价”进 行定位;严密的分析、合理的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然而对他人生活的评价并非一切浮躁追求的根本来源。 如今,人们广泛遵守着道德和法律准绳,这些何不是依据前 人无数评价渐渐形成的呢!现代科技也许使得廉价的评价更 易附于人世间,但仍旧有些富有思维价值的评价需我们珍重。 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与他人的评价不无关系,我们可 以通过评价他人生活来反省自己,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 正向论点①:从正面评述在浮躁的年代,也仍有许多“富有思维价 值的评价需我们珍重”的观点,引用古代名句说明这类“评价”的重要 作用。 正确的评价有益于人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个人也需要评 价的滋养。自己要怎样的生活不在于别人怎样评价。真正重 要的是,个人心里有怎样的种子,并选择怎样的评价来浇灌 它。我们的人生确实需要评价的滋养,而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正向论点②:正面提出分论点,并分析论述人生需要“评价的滋养” 的观点。 而当我们选择以正确的评价滋养心中的种子,自然我们 才有能力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不是任何生命依赖 的全部,但任何生命也不应离开评价的价值。 结尾:承接上文,从正面概括“评价”的正面意义和作用,收束全 文。 引论 本论 结论 总评 主体论述部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在总 分结构的大框架下采用正反对比的结构形 式,从“两反”“两正”4个角度分析论 述,而“两反”和“两正”的分析中又均 采取了递进关系的形式。这样的构思技巧, 足见作者的文章写作功底。 开头一段形象生 动的比喻中蕴含 着论述的话题, 具有很强的文学 性,吸引读者阅 读兴趣。 既承接“正向”论述的内容, 又对全文进行总结式论述, 概括阐发对“评价”积极意 义和作用的认识。 本文作者对“评价”有着独 到的认识,首先标题通过一 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的声势或影响, 为全文的论述奠定基础。这 一比喻显然受到了当今网络 术语“好评如潮”之类的影 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然后在正反对比论证中通过 精彩而富含深意的语言、生 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到好处的 引用以及严密而富有论及的 论证,使得全文结构严谨、 辩证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 评 析 内 容 ①“引”——根据材料,引述概括。它属于“引论”的部分。不能将 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应抓住 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 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 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 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 引议联结式结构 内 容 ② “议”——分析材料,提出观点。先对作文材料内容进行扼要分 析,然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 合的“纲”,起统帅作用。这是由“引论”到“本论”的过渡性文字,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 “联”——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即展开分析论证,这是文章成 败的关键之所在。联,或个人,或集体,或社会;或中国,或外国; 或自然,或人类社会。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 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④ “结”——回扣材料,重申论点。结尾可呼应开头,进一步强调 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与呼吁。 内 容 模板图解 温馨 提示 2 1 3 结尾要深化论点, 或发出号召,或提 出办法,把论证推 向高潮,结尾部分 切不可故意拔高作 惊人之语,要精练 有力,反对尾大不 掉,啰嗦冗长。 一定要对原材料进 行重新整合,分析 材料一定要立足论 点,不能东拉西扯, 选取的古今材料一 定要恰当准确; 要照应材料,与文题或开头呼应, 选取材料立意时,观点一定要明确, 不能“论”无方向; 注意事项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 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 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 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实例赏析 高分例文 语文,这个贯穿于中华儿女的求学生涯,关系到每 个人的素养与发展的科目,如今却困扰着无数人。“如 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这一问题着实让 无数人头疼不已。 开头“引”,根据立意角度“实践,方得真知”取舍并引用 材料,提出论述的话题——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水平? 引发读者思考。 实践,方得真知 语文,归根结底是古代读书人对生活实践的总结。他们在实 践中创造了文字,也由此延续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因此, 要想真正懂得语文,实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只有看过 庐山瀑布,你才能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 壮阔之气;只有到过西域边塞,你才能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辽远意境;只有走进杭州西湖,你才能感受“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灵动秀丽。 “议”,根据论述角度,提出“语文,归根结底是古代读书人对生活实 践的总结”的中心论点,并通过引用诗词名句,印证自己的观点。 只有真正实践过,才懂的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喜怒哀乐。正如刘 向曾经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古时候的 游学,为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真正体会过人生百态, 才能在笔下流露出万般风情。当今社会,因为有网络存在,即使足 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天下奇观。然而不登顶泰山,你永远无法真正 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美,不亲历蜀道,如何明白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没有领略过自然的美,自然也不 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发出的慨叹。连作者写文章的意境都无法体会, 又谈何提高语文素养? 联①,通过引用刘向的名言点出实践对于提升玉琴素养的重要性,进一 步说明实践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他的作品, 但读完后没有赞叹,没有欣赏,有的却是无数的吐槽。在有些人看 来,莫言的文章 平实无华,毫无亮点。然而中国终究只有一个莫言, 他儿时的经历,已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无人可以替代。 联②,联系莫言的例子说明虽然有人觉得他的作品毫无亮点,但他源于 实践而写出的作品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进一步论证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 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认识源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源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孩童无法感悟到《红楼梦》的真谛。即使这个孩 子认识《红楼梦》中所有的字,他也依旧不懂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 情悲剧,更不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因为他的年龄 限制和他的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让他积淀深厚的语文素养,去了解 其中的内涵。 联③,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说明实践之于认识和真理的重要性, 并通过孩提不理解《红楼梦》内涵的例子加以印证。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遍历祖国的大 好河山后完成的杰作,他的文采来自于他在生活中的实践。只有领 略过,实践过,方能知书中百味。 我们只有走出家门,走进社会,才能明白语文的魅力所在,才 能真正将其中的营养为自己所有,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联④,通过徐霞客游历无数山河后写作《徐霞客游记》和读者阅读着一 本书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实践对于写作和阅读的重要性。 结:紧紧扣住文章观点,点出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回答 开头的提问,总结全文。 引论 本论 结论 总评 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议”的部分,结合相关材 料阐述对原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分析中提出“实 践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一环”的中心论点。第 二“联”的部分,通过列举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述 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选取命题材料 中与作者观点 相关的内容开 篇,用问句引 出论述的话题, 引人思考 回应材料,照应开头,文 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文章紧紧扣住命题 材料中提升语文素 养的第三条途径— —社会生活实践加 以论述,采用“引 议联结”的结构形 式,通过大量事例 和名言名句分析论 证自己的观点,思 路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缜密而富有文 采,有很强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评 析 内 容 “起、承、转、合”四字,简单地说就是 :“起”为开头, “承”为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为展开,“合”为结束。 纵观中国文学史,有相当多的千古名篇就是采用这种结构来行文 的,如《登高》、《六国论》等等。其实这种谋篇布局也恰恰是任务 驱动型作文的最佳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 一、起——接任务 所谓“起”,就是紧扣试题所限定的写作任务开篇, 根据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不同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起”。 (一)情境设置类之起——融入情境 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为国举贤显高义》之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在这次读书会上与大家分享读书心得,在齐桓公 称霸的故事中,我看到了齐桓公的宽容,也看到了管仲的感恩知遇 之情,然而更让我敬佩的却是鲍叔为国举贤的高义之举,所以今天 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为国举贤显高义”。 本“起”既紧扣文章的特定受众、写作情境,又体现了比较权衡的 思维过程,从而全面融入了情境、紧扣写作任务开篇。 (二)权衡选择类之起——做出选择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书香漫卷话阅读》之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一直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而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又关系到 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因此,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虽说提升 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多个,但我认为阅读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途 径。 本题的写作任务是从提升语文素养的三个途径中做出权衡选择, 本开篇便准确地接住了任务——我认为阅读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可 谓短小精悍。 (三)观点看法类之起——亮出观点 如2016年浙江卷优秀作文《渴望真实,绽放灵韵》之起—— 纵观当下,“虚拟”正走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该如何对待它呢? 在我看来,过分沉浸其中和过于远离排斥都是片面的,我们应承 认它,但也没必要过分崇尚。 本题的写作任务是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发表自己的看法,本开 篇便开门见山地指出,对于虚拟世界“我们应承认它,但也不过分崇尚”,如此既 接住了任务,又观点明确。 (四)关联组合类之起——呈现组合内容 如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创新中国》之起—— 亲爱的外国青年朋友,欢迎您来到世界早已熟知的文明、 开放、自信而又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不过今天我要给您展现的是中 国的新标签——高铁与移动支付下的创新中国。 本题的写作任务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本开篇考生 紧扣写作任务,并指出要给外国青年展现的是高铁与移动支付下的创新中国,明 确告诉阅卷所组合的内容是“高铁”与“移动支付”,可谓短小精悍。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起”部分一定要 紧扣写作任务并且精简语言,进而打造“凤头”,切忌泛 泛而谈、偏离任务、长篇大论。 二、承——析任务 所谓“承”,就是对写作任务做一下简单地阐释,一般是文章 的第二段。“承”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做正面阐释的 “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做反面阐释的“反承”;亦有作为“起” 与“转”之间过渡的 “过渡承”。 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唯才是举,以利天下》之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用,以利天下》。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 千古美谈。两人曾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战争结束,两 人便相逢一笑泯恩仇,同时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他们二人不仅成为了 知己,而且还共同辅佐齐桓公,在他们的辅佐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 在这个故事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 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最让我心折的还是齐桓公。【起】 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如果 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仅对管仲不 予追究,而且还给予管仲以绝对的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管仲, 这既体现出了他胸怀之广阔,又展现了他目标之高远。由此可见,这 样的一位君主,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是绝非偶然的。【承】 文章在“起”的部分,先引述试题材料,接着对三位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最后 做出选择、提出观点;在“承”的部分,考生对所提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阐述, 此写法属于典型的“正承”。 再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中国、中国》之承—— 中国,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度,我身处其中。帮助外国青 年读懂中国是什么样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他是老人,亦是 婴儿。【起】 中国,他有着老者古朴的褐色,风风雨雨,岁月打磨,在无尽 的历史长河中,他站立着,将往昔记忆温柔抚摸;中国,他有着老者 沉默的智慧,经年走过,年月蹉跎,凝聚五千年的智慧,千山万水, 脚踏实地;中国,他有着婴儿的热情,时代正好,变数诸多,他不断 地探索、尝试、突破。【承】 选文“起”部分接任务,在“承”部分从整体上对中国的特征——“是老 人”与“是婴儿”做了简单地阐释,为下文主体部分全面介绍中国做铺垫,属典型的 “过渡承”。 三、转——做任务 所谓“转”,就是紧扣写作任务全面展开写作,本部分则是文 章的主体部分。具体操作是:针对权衡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 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选择的理由近而将观点展开;针对观点看法类 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事件或现象的看法;针 对关联组合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从所选组合材料之间内在的逻 辑关系展开行文;针对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从在具体 情境中欲完成的任务及写作指令展开行文。 (一)情境设置类之转——联系情境紧扣任务 如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树立广袤视野,厚植家国情怀》之转—— 鲍公之礼绵延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五千年悠悠岁月里,我们见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执着,领略“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品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 沉痛悲愤,体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生死托付,敬视“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在无数位他们心中,个人之 利已然轻如鸿毛,国家之利乃重如泰山,这是袒露着的一个个中华 灵魂心系家国的拳拳之心。 今天,这份广袤视野与家国情怀在中华大地上亦熠熠生辉。新 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之后,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奔赴抗疫前 线,不惧危险,尽己所能救死扶伤;老三杜富民作为新入职ICU的医生, 也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老四杜富强,春节刚过,就跟随战 友踏上了国家所需的巡逻之路。在人人享受春节的日子里,杜家姐妹 放下私利,用行动完美诠释着新时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这样的例子 数不胜数:有人驻守边疆,用满腔的热血守护着这片大好山河;有人 投身建设,用勤劳的双手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今天,这份广袤视野与家国情怀在中华大地上亦熠熠生辉。新 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之后,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奔赴抗疫前 线,不惧危险,尽己所能救死扶伤;老三杜富民作为新入职ICU的医生, 也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老四杜富强,春节刚过,就跟随战 友踏上了国家所需的巡逻之路。在人人享受春节的日子里,杜家姐妹 放下私利,用行动完美诠释着新时代青年人的家国情怀。这样的例子 数不胜数:有人驻守边疆,用满腔的热血守护着这片大好山河;有人 投身建设,用勤劳的双手推动着时代的发展...... 本片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考生既联系试题所预设的情境、紧扣写作指 令行文,又联系社会现实,从古至今阐述了家国情怀在的现实意义,全面抒发 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可谓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巧妙地完成了写 作任务。 (二)关联组合类之转——紧扣所组合材料的内在逻辑 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君子中国》之转—— 何为君子?是《周易》中“自强不息”的男子,还是鲁迅笔下 “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的勇士,抑或是林语堂所说的“敢做我 自己的胆量”的人?在我看来,君子是一种自觉与自强的有机结合体。 他们文质彬彬、出口成章,并有着“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忍不屈。 一个社会繁荣的程度,从来都寄望于默默奉献的耕耘者。这些耕耘者, 正是君子,正是家国情怀、民族责任感的中流砥柱。 君子何寻?毛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子就 在身边,或是江苏江阴代名为“炎黄”资助青年完成学业的张纪清 老人;或是坚信“每一辆车都有终点,但为民服务没有终点”的人大 代表王曼利;或是辽宁义务打扫全楼楼道使得邻里关系和谐如春的赵 志有……他们虽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他们 用这不平凡的举动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君子,成了时代风流人物。 君子何寻?毛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子就 在身边,或是江苏江阴代名为“炎黄”资助青年完成学业的张纪清 老人;或是坚信“每一辆车都有终点,但为民服务没有终点”的人大 代表王曼利;或是辽宁义务打扫全楼楼道使得邻里关系和谐如春的赵 志有……他们虽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举动,他们 用这不平凡的举动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君子,成了时代风流人物。 本部分以“何为君子”与“句子何寻”为写作线索,将试题材料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与“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名言警句形成有机关联,巧妙地完成 了写作任务。 (三)观点看法类之转——紧扣材料多角度评论 如2016年上海卷优秀作文《评价与被评价》之转—— 现代社会中的“评价”,满足的是人们内心毫无意义的 窥伺欲。从微博和朋友圈的兴起,我们就可以轻易看出人们是多么喜 欢用几秒的时间入侵他人生活并留下自己的评价痕迹这一行为。同学 去旅游了,留下的是不相关的人的评价;明星发微博了,粉丝们状若 疯狂的评价;亲戚晒孩子了,跟随着客气有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看 似种类繁多,其实内容相似且空洞,是窥探他人生活后“到此一游” 式的满足。但许多人认为这娱乐了自己也称赞了他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某些时刻,评价更是对与自己主流认识不同的行为的批判。 人们在猎奇的新闻下方嘲讽辞职去西藏生活的女孩,批判与自己 观点不同的人为“五毛”“美分”,试图说服所有与自己观点不 同的人。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评价,有多少是试图说服意见不同者 的劝词和无法说服后恼羞成怒的谩骂呢? 评价对人与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旅行还是拓展视野、体 验不一样的生活的途径时,生活窥伺式的评价,让旅行变成了美图的 炫耀和狂欢;当深入心灵的哲学沉思从笔端流淌时,生活窥伺式的评 价,让哲理句变成了高深莫测的“心灵鸡汤”;当人们用各种途径把 诗和远方留给朋友圈时,却悄悄把生活的苟且留给了自己。 本部分从三个层面发表了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看法,同时紧 扣写作任务且将每一个看法都置于每段的段首,可谓思路清晰; 而将朋友圈等时尚元素入文,又使内容更加丰富且现实意义更 强。 (四)权衡选择类之转——阐述选择的理由 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阅读,开启语文素养之门》 之转—— 阅读能够培养我们的语感,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 有效的阅读能够培养我们快速捕捉文本信息并准确复述的技能。有 些人看书很快,通常几个小时就能读完几十万字的小说并深刻地记 住文本内容和理解中心思想,这全是阅读的功劳。 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我就有这样的体验:当我 的大脑中储存大量材料信息时,在创作过程中我就能很快地将 它们添加到我的文章中,使我的文章更上一层楼。广泛的阅读, 也意味着你将掌握更多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比如,你特别喜 欢鲁迅先生的小说,你就会先按照鲁迅先生的写作方式进行仿 写,仿写得多了,就会慢慢加以创新,最终必能形成自己独一 无二的写作风格。 阅读能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现在很多年轻人 都认为经典文学已经脱离了现代的社会生活,是过时的、无用的, 甚至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品味那富有哲理的经典作品。而在我看来, 这种观念显然是错误的。我国汉代学者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 读之可以医愚。”经典文学能够代代相传,便足以证明其就是良药。 在经典文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领略圣贤的智慧、总结圣贤的经 验,以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并透悟人生之理。 本部分从三个层面阐释“阅读,开启语文素养之门” 的理由,同时紧扣写作任务且将每一个理由都置于每段的段首, 可谓内容丰富、思路清晰。 四、合——交任务 所谓“合”,就是文章的结尾部分。具体操作是考生 紧扣写作任务,可首尾呼应,可升华观点,亦可留白以发 人深思。 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合— —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 身,若视其身。”构建大同世界需要家国情怀,也需要人类关怀。面 对他国危难,看热闹和贴标签者,最终会殃及自身;面对自身问题, 以推卸责任的态度做事者,只会让事态恶化。“太平世界,环球同此 凉热”,今天我站在这里呼吁:让我们青年一代承担起时代的责任,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努力奋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美 美与共,天下大同”,全世界青年人联合起来吧,让我们一同努力, 建设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再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以劳动立身,以实干兴邦》 之合—— 同学们,我们要热爱劳动,积极劳动,为了找到幸福的曙光, 为了国家全面的复兴,我们要坚决抵制“劳动无用论”,反对将劳 动全盘委托给人工智能,我们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新 时代劳动者的素质,点燃自己的青春岁月,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 智慧与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上述两例结尾部分,考生都先回到写作任务上,然 后对全文或进行总结,或进行升华,如此既紧紧锁定任务,又完 美地上交了写作任务。 内 容 以上五种结构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可以灵活运用, 可以把不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比如把对比式和引议联结式结 合起来,运用“引正反深联结”结构全文——综合式。 引正反深联结 “引”——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略写(简洁,醒目,可用两段开头法) “正”——正面举例论述;较详(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 “反”——反面举例论述;较略(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 举例) “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最详(方法:辨是非,挖原因, 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用驳论等) “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较略(一般联系青年与改革) “结”——总收全文,呼应中心;略写(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引 正 反 深 联 结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并不一定都能创造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我 们都可要尽自己所能去把握机遇。(亮出观点)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不少人因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而造就了 辉煌的一生。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一个掉落到他头上的苹果,终 于发现影响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或许在牛 顿以前,也有人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但只会抱怨,没有抓住深入思考 的机遇。而善于思考的牛顿却抓住了这个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机遇”, 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抓住机遇  例文欣赏 机遇是公平的,当机遇摆在人面前时,有人抓住了,有人却失之 交臂。 同样是物理学家,科拉顿却不如牛顿那般的幸运,在研究磁生 电的实验中,他因为“跑”而失去了发现“磁生电”的机遇。 是的,上面的事例令人深思,其实机遇存在上的每个角落,所不 同的是,有人抓住了它,而人却遗憾地放走了它。抓住了机遇的人, 也因此抓住了人生;放走机遇的人,也因此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一生。 (正反对照) 例文欣赏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于二千年加入世贸 组织,这可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抓住了它,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努力开展国际贸易,因此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工业以 及教育科研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深入分析) 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在于能够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来发展本国 经济。世博会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呈现于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世界惊诧 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联系现实) 其实,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只有把握 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会把握机遇的人,注定是一个成功 的人;一个会把握机遇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呼应开头) 例文欣赏 温馨提示 第一分论点:(15-25字,2-3句话)+事例概括(人名) 第二分论点:(15-25字,2-3句话)+事例概括(人名) 第三分论点:(15-25字,2-3句话)+事例概括(人名) 三个分论点最好是排比句。 拟写提纲 引论:世上重重叠叠山,人生弯弯曲曲水。穿越短暂的人生旅程,就 是在万千山水中努力跋涉,急不得,躁难行。 本论: 1.为什么急不得,躁难行? 有一种“急”叫灾难。(摆事实A、做分析) 有一种“急”叫失败。(摆事实B、做分析) 有一种急叫死亡。(联系生活、做分析) 2.既然“急不得”,那么生活中我们怎么办? 首先,不急于求成。 其次,心态要正。 3.我们这样做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结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事只能慢出来。(呼应开头)    拟写提纲 引论:急,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活在当今,需要“急”。 本论: 1.急,能够挖潜(举例) “急”的本质 “急”的好处及原因 2.缓,可以生堕(举例) “缓”的本质 “缓”的危害及表现 3.当今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当代青年特别是高中学生学 习生活。 结论:热豆腐冷久了,失去鲜味;好事磨多了,徒增痛苦。占鳌头,必急流勇 进;建功业,需快马加鞭。效疾风扫落叶,用快刀斩乱麻。在人生的舞台上, 我们劲舞的青春,将魅力四射。    拟写提纲 拟写提纲 引论:拒绝急躁(是什么) 本论:(为什么) 1.在学校,急躁是我们求学道路上的绊脚石 2.在家庭,急躁是我们幸福轨迹里的腐蚀剂 3.在社会,急躁是我们和谐进程中的拦路虎 本论:(怎么样) 1.庄子以“持竿不顾”的淡薄拒绝急躁 2.陶潜以“种豆南山”的理想排斥急躁 3.牛玉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战胜急躁 结论:慢慢呼吸,慢慢努力,慢慢珍惜,慢慢着急,一座城市怎么能失去这 样一种缓慢却极致的慵懒美?当路边鲜血淋淋、奄奄一息的生命都无法让过 往匆匆的人们停下脚步时,这座城市是不是也开始有一点太着急了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远方,很多人都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感悟。许巍在歌中唱到:“生活不 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而诗人海子在迷惘中吟唱:“更远的 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作家韩寒在《永远的远方》 中说:“每个人都向往远方,不同的是,有的人只向往而不往,有的人向往而 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篇作文 远方,一个神秘又充满生机的词语。没有人为它下过定义, 但通往远方的路上,有人迷惘,有人奔跑,有人老去。正如汪 国真所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茫茫远方, 行者无疆——我始终这样认为。 茫茫远方,行者无疆 范文欣赏 远方代表着希望与梦想,我们要时刻心怀希望,向往远方。许 巍的歌中唱到:“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求速求快的是竞技,求梦求远的是人生。纵使身陷声色犬马的物淖, 也断然不可丢失对远方的向往。蜩与学鸠“抢榆枋而止”,小溪在 林间石缝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在一阵鞭影中只低头瞧着脚下: 这是他们的现实,他们的脖子上始终架着现实的枷锁!“面朝大海” 的海子最终也没有挣脱现实的捆绑,将生命定格在了冰冷的铁轨, 没有等到“春暖花开”的远方。也许你正在人生夹缝中求索,也许 你正在光阴之畔踽踽独行,怀有希望和远方吧,让你的灵魂在“面 朝远方”时散发温度。 远方代表着目标与渴望,它需要行动的勇气。正如纪伯伦 之言:“大地在沉睡时,我们仍在赶路。”远方是强者的“晋升” 之地,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庸人向往远方,但只 顾心心念念着白日的梦想止步不前,智者向往远方,他们则以夸 父逐日的步伐一往无前。唐三藏取经之路千里迢迢,他毅然踏上 征程,播撒了佛教文化的奇迹;凡尔纳向往远方,执笔写作,终 成科幻小说之父……他们都是远方路上的先行者,向我们诠释了 向往与行动的意义。 远方寓意着奔波与劳苦,需要我们有执着的精神、坚持到底 的毅力。孙中山说:“吾心之所往,愈挫愈勇,一往无前。”也 许赶路的铁鞋被磨破,但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止;也许飞翔的翅膀 被折断,但前进的心不会停歇。没有执着的追求,怎敌它“秋风 萧瑟”,“晚风来急”呢?远方之所以触手可及,在于我们倾注 了努力与血汗。正如海子所言:“要有最伟大的信念与最朴素的 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远方不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更没有象牙塔般的遥远。远方 是希望,是梦想,是目标,更是奔波与劳顿。仅仅向往远方远远不 够,惟有上路的勇气与执着到底的毅力方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 起时”。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