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387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387张)

ID:651413

大小:4.77 MB

页数:387页

时间:2021-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二 板 块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语 文 2022 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 ——基于弘扬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的古诗阅读 高考对古代诗歌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命题情况看,古代诗歌鉴赏 试题有鲜明的倾向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选材以诗为主,唐诗、宋诗是 主要考查对象;体裁以古体诗中的歌行体和近体诗中的七律、五律为主,律 诗是主要的考查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均是古代诗 歌的命题点。 一、文类特征 (一)古代诗歌分类 (二)古代诗歌题材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有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思乡 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景)抒怀诗等几种类 型。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因此,我们阅 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1.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借吟咏自然景物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在诗 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意象 一般是单纯的某物(如松竹梅兰、虫鱼鸟兽),着重对所咏之物的 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 行吟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寄寓 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 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 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②从表现手法 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 托物言志。 链接 教材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 谦)、《望岳》(杜甫) 2.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 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或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 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以及古人名等字 眼。 意象 ①都城,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②发生重 大事件的地点,如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 淮水。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如乌衣巷、湘 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④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 如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⑤其他,如吴钩、 “后庭花”。 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贤, 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借论古之 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 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 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讽喻国事。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 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链接 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3.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 对亲人的思念。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 起心中所感,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 温馨家庭的憧憬之情。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次”“行”“思”等词以及“元 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 沙鸥、孤雁、飞蓬、浮云、梧桐叶落、西楼、危楼、危栏、砧 声、油灯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③羁旅 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 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 情)。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 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 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链接 教材 《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 致远) 4.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 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词。 意象 ①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 ②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 蓟北等。③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战马等。④乐 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 城曲》等。⑤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选项 突出特点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 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征人思乡、 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⑤凄苦哀怨的厌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 思考。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技法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 教材 《出塞》(王昌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燕歌行》 (高适)、《使至塞上》(王维) 5.送别怀人诗 送别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 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 情有的是感激送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 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意象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 (舟)、古道、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 雁。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选项 突出特点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 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 章。) 技法 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多采用烘托、虚实结合的手 法。 链接 教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雨霖铃》(柳永)、《芙蓉 楼送辛渐》(王昌龄) 6.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 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 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是我国山水田园 诗的繁荣时期。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 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 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向往恬淡静 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 仰的变化与空间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 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链接 教材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 一)》(陶渊明) 7.即事(景)抒怀诗 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 的感慨。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 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为“即事 (景)抒怀诗”。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 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 之情。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1)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叙事写景的表现手法有:①虚实结合;②衬托(以动衬静、 以乐衬哀);③侧面描写;④白描与细节描写;⑤对比(特别是这 类诗中常出现贫苦大众与豪门贵族生活的对比)。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开想象,寄托情感;③借 景抒情,委婉抒情。 链接 教材 《观刈麦》(白居易)、《一剪梅》(李清照)、《卖炭翁》(白 居易)、《石壕吏》(杜甫) 8.题(咏)画抒怀诗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所作之诗,即赏画者对 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 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 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 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 情感 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 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 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 ④借画表心志、抒感慨。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 有的景物。 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 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 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链接 教材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9.干谒言志诗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 文人为求得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 写一些诗歌,十分含蓄地向达官贵 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和显贵的官名 (姓)等字眼。 意象 诗风不同,意象不定。如朱庆余的诗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 孟浩然的诗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情感 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③对推荐 者的赞美;④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⑤贫贱骄人、悲愤 难鸣的心情;⑥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比喻。登龙门、折桂比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比 喻自己。 ②对比。孤鸿与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 示双方地位悬殊。 ③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 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④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链接 教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0.爱情闺怨诗 爱情闺怨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 皇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 家乡亲人的思念或独居闺中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等情感。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等 字眼或直接用“无题”。 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兰舟、夜雨、寒月、寒 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 鹊报枝、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②孤苦幽寂的命运 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③思妇空闺、思念亲 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④情梦难圆的遗憾 与怅惘之情。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选项 突出特点 技法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对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 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 怨,青青杨柳、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 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往往先表现乐景乐情,而后转入写悲思,抒哀情愁情。 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事与想象之景事结合。 链接 教材 《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小山重叠 金明灭》(温庭筠)、《闺怨》(王昌龄) 掌握阅读策略 古代诗歌的阅读技巧 一、读懂“诗家语” 诗歌的语言,即所谓“诗家语”,具有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和抒情性等特 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诗词鉴赏中一定要学会“品读”“咀嚼”,从中读 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用解读其他文学作品的方法去解读诗歌,就 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1.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含蓄凝练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就是指言近旨远,意在言外;深涵多隐,含而不露;用少量 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读者以无限广 阔的想象空间。诗歌语言的含蓄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重要特 点。 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往往表现在一个普通的词却包含许多的联想意义、 隐含意义,这些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如“空” 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再如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和王安石《桂枝香·金 陵怀古》“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 此理解还不完整,“窗”和“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 于事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凉之 感。 2.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文言与变形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歌脱胎于文言文,其语言的文言性不言而喻。文言文的通假、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也同样出现在诗歌中,而且诗歌为了对仗和押韵, 必然要在文字上有所变动。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 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形成 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首先要结合 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理解。例如: 特 点 例  句 解  释 ①词性改变(即 词类活用)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周邦彦《满庭芳》) “老”和“肥”本是形容词,但这 里却用作动词,让莺雏变老,让 梅子长肥。 ②词语的省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 马秋风大散关。(陆 游《书愤》) 省略动词与介词。意为:在大 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 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 刀与敌军厮杀。 特 点 例  句 解  释 ③句序的颠 倒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流水洗客心,霜钟有余响。这 是主语与宾语的倒置。 ④互文见义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 在松风吹、山月照的时候,不 必感到孤独寂寞,正可以解带 弹琴。这里的“松风吹”“山月 照”是互文。 对于古代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 动。”在阅读欣赏时只有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 者的情感。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抒情与暗示的特点 诗歌语言的意义指向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外在事物。如杜 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古今如一, 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乡。诗 人以幻作真,为的就是突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体会诗 人的感情内涵,从诗歌营造的总体意境中把握它要暗示的东西。要避免理 解上的实指性,要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4.把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综观近五年全国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文本材料都是唐诗和宋诗。 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唐诗和宋诗,主要基于这两个朝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 展极其重要的阶段,唐诗空前繁荣,宋诗别开生面,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最高成就。两相比较,唐诗和宋诗又具有多方面不同的特点。 (1)唐诗多具抒情性,宋诗多具哲理性。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 情的方式出现,以情韵取胜;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2)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 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 要的。 (3)唐诗语言流丽,多含蓄;宋诗语言趋于通俗化,多直露。唐诗意境鲜明、 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多议论,以文为诗,语言也不像唐诗那 样简洁凝练。 (4)唐诗靠灵感,是诗人之诗;宋诗靠才学,是学者之诗。唐诗多以强烈的激 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多用诗人自己自然平 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才学为诗”, 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 二、找准“解诗路” 1.最直接的三条路径——标题、注释和情语 (1)读标题。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体裁; ⑤“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读注释。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化,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 无不影响着诗人的表达。把握诗歌及题干的补充注释,往往可以知晓诗人 所处的朝代及其作品风格,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某些词语 (典故)的含义。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如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 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3)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紧紧抓住,这是理解诗情 的一条捷径。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有时 作者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诗中所谓的“情语”并不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有的诗人会故意 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抓住“情语”进而读 懂诗歌。 2.最稳妥的三条路径——关键字词、景事情和尾句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 此,读诗不能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 边读边思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抓诗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二是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抓住了这些字词,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 又准。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 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内心有不尽的伤感;李白《独坐 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的“尽”“孤”“独”“闲”就是情感语言, 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2)抓景、事、情,推导诗歌主旨。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 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读诗歌时,要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 歌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还要注意只有 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 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考生答题时,通过对景、 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歌的主旨。 (3)抓尾句,揣摩诗歌感情。 要读懂诗歌,除了把握关键字词,吃透景、事、情间的关系,还要多留心抒 情性、议论性的语句,尤其是诗歌的结尾。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 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诗示范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真题文本】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 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思维角度】 [角度一]读标题。读题目可知本诗是送别怀人诗,交代了赠别的对象是郑 炼。送别怀人诗往往要表达离愁之感、劝勉之意及依依不舍之情等。 [角度二]读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是 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要尽可能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风 格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杰出的表达能力。 [角度三]抓情语。“柴门老病身”是说明个人境况,又老又病;“念此别惊神”, 因朋友离去黯然失神;“试觅姓庞人”,既希望朋友能觅得识己者,又包含了 自己的希望。 【诗歌赏析】 首联开篇点明“困局”:这个世界兵荒马乱,而自己困居柴门,又老又病。将 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 颔联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老友即将离开,面对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 神!“过日”是度日之意,涉及一个典故。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 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 过日。”(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一层意思是,郑炼的诗 好比美酒,能让自己得到些慰藉,借此度过难挨的时光。这是紧承上一联说 的。第二层意思是,郑炼的诗写得太好了,简直如醇酒,这是对郑诗的赞美。 所以,郑炼的离开,就意味着醇酒不再有,于是用了“惊”“神”二字写吃惊、失 神。 颈联突然一转,从叙事与议论回到写景上来,但又写得不那么实。“峨眉”与 “岘首”距离遥远,再见无期,隐约中有一种生离死别般的忧伤! 尾联中杜甫含蓄地表达了希望朋友能觅得识己者一展才能的想法。当然, 这也包含了杜甫自己的希望。诗行笔至此,已大扫前几联的伤感之气,隐隐 生出了新的希望和新的勇气来。 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 达婉曲。在手法上,多用典故,在看似平直的叙述中,深含多层意旨,从而形 成了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它又具有杜诗特有的格律谨严的特点。 典题试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思想内涵、表现 手法的能力。B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错,颔联是说“我”一直 靠读你的诗篇度日,想到今朝别离心惊神伤,这里并不是设想今后的情景。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 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应考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 的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诗歌主要运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峨眉山 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两地距离遥远,让人想到离别的沉重;另外,山高 路远,让人联想到路途艰辛,更加突出离别的悲伤。 学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 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 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是 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或“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因此,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要注意三个考查角 度,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艺术。对诗歌中人 物形象的鉴赏,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 诗人的自我形象,二是诗中刻画的除诗人自我外的其他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 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 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抗争 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 的戍边战士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以下九大形象类型: 类 型 示  例 忧国忧民、心 系社稷的形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描写了一片萧 条的景象,“感时花溅泪”写诗人因感伤时局而落泪,刻画 出其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历经磨难、坚 持追求的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再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 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类 型 示  例 胸怀宽广、豪 放洒脱的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让我们看到 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吟啸徐行,豪放洒 脱的形象。 金戈铁马、征 战沙场的形象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 首(其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形象,战 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寄情山水、归 隐田园的形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 三)》〕,刻画了一个归隐田园、从事农耕的诗人形象, 他热爱田园生活,安贫乐道。 类 型 示  例 藐视权贵、傲 岸不羁的形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傲视权贵的品质, 也塑造了他傲岸不羁、不慕权贵的诗人形象。 寂寞愁苦、身 世飘零的形象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描绘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 吊、漂泊江南的词人形象,亡国之痛、孀居之悲、飘零 之苦齐上心头。 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的形象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诗 人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此 二句刻画了一个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的形象。 送别友人、思 念故乡的形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 首诗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形象。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有“诗人” 或“诗中人物”“形 象”“性格”等词。 (2019·浙江卷)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 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 性格?请加以分析。 (2014·山东卷)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角 度 技巧阐释 看标题、注 释,初步揣 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 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 以大体揣摩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 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劳停驿》(欧阳 修)的注释“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 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 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形象。 角 度 技巧阐释 赏景物(意 象),分析 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 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流 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三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 能描写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抓描写,分 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 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中“醉眼”是 神态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析典故,分 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此处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 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三步骤” 满分解构 【例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流程】 步 骤 分  析 第一步:概括 形象特点 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 情感入手。首联描写环境,颔联写菊花,颈联、尾联运 用侧面描写。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诗人性格。 第二步:具体 分析形象 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很幽静,需 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 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 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 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 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步:概括 形象意义 诗人表达了对陆鸿渐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的赞美。 [答案整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 象。(形象特点)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 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 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对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 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象意义)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 萨 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 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②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①小山:指小山眉。②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 本。 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词中刻画了一个娇柔慵懒、自怜自赏、寂寞孤独的闺中思妇的 形象。词的上片写思妇闺中起床与打扮的情景,“懒”字与“迟”字表现出她 慵懒而无人赏爱的苦闷;下片写妆成后照镜自赏,以鹧鸪的成双成对反衬出 她的孤独寂寞。 解析: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思妇晨间闺中待起未起之景,其眉蹙锁,鬓发散乱, 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后两句写思妇娇懒迟迟而起,“懒”字与“迟”字相为 呼应。下片写妆成后照镜自赏,而后刺绣罗襦,以新样花帖上鹧鸪的成双成 对反衬出她的孤独寂寞。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 因此,思妇形象是作者怀才不遇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心, 也抒发了无人赏识的孤独寂寞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  居 姚 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注],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 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厌恶社 会黑暗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 净,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 其志趣高雅。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解析:前两句描写了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诗人认为不适宜为官 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 竹乱耳,累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第三联从 “病”写性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 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都感到 很清闲,很清静了,尾联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厌恶之情。 3.(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 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 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 落泪。 4.(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 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 架书”,分别写出了李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侧面表现了 李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李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直接写出了李将 军的豪放和志趣。 题点二 鉴赏事物形象 题点•必备知识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写的具体物象。一些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 体的描写对象,在形象的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整首诗歌来看,即把诗人 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 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 某些事物在诗人的诗歌中被赋予了某些特定的含义,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 感情,这类被赋予了独特内涵的物象,就是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 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和杂诗中的物象,如咏物诗中的松、竹、梅、兰、菊、 柳、蝉、山泉、瀑布等。这些形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委婉地表现 了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有具 体的意象或 事物形象,有 分析鉴赏的 要求。 (2020·全国卷Ⅲ)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 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 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2·山东卷)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 用。 (2012·天津卷)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 满分解构 【例1】 赏析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同 “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思维流程】 步 骤 分  析 抓住事物特点 “在野有幽色”体现出野菊生长于山野,具有“幽 香”“妙色”的特点。 挖掘事物内涵 虽生长在“半山碧”,但不随流俗,不因无人欣赏而减 少香气,羡慕陶潜,崇尚高洁品行。 联系作者情感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 诗人高洁的志向。 [答案整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例2】 分析意象作用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思维流程】 步 骤 分  析 抓住事物特点 “酒”在诗歌中一般是娱情遣性的事物,用在欢庆、忧 伤、闲适、送别等多种情境中。 挖掘事物内涵 在这首诗中,第一个“酒”被比喻为进军的旗鼓和武器, 被想象为勇士气吞万里的声势;第二个“酒”展现了凯 旋庆功的场面,表现胜利后的豪情。 联系作者情感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表现了 其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心情。 [答案整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 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 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 意足、踌躇满志。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阮公体三首(其二)[注] 刘禹锡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注此诗作于诗人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贬官朗州期间。 “老骥”和“鸷禽”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借“老骥”和“鸷禽”的形象自况(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 逆境,但是仍有“壮心不已”的情怀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解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老骥”“鸷禽”“朔风”“秋霜”“远道”“层阴”“绝 塞”“华林”,这些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老骥驰骋”和“雄鹰翱翔”的两幅画面,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体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诗中 着力刻画的“老骥”“鸷禽”这两个意象,实际上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 用“老骥”“鸷禽”来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此刻身处逆境,但是仍存“壮心不 已”的情怀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2.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请分别归纳概括“梅”的特征。两首词借梅的形象分 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1)特征:陆诗的“梅”寂寞凄凉、饱受摧残,毛诗的“梅”傲寒俊俏、 积极乐观。 (2)情感:陆游以梅自喻,托梅言志,表现了词人标格孤高、坚贞自守的傲骨。 毛泽东的词以梅喻人,表达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 难的决心和信心,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诗人,以梅花自况,咏梅 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无悔的信 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毛泽东作为革命家,颂扬了梅 花“俏也不争春”的傲骨、坚贞和美丽,彰显出革命者意志坚定、无私无畏 的高贵品质。 题点三 鉴赏景物形象 题点•必备知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是诗人感情的 载体。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一些作品 中,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 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 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 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 活的感悟和看法。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 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景物形象有 单个的,我们称之为“景象”;也有群体的,我们称之为“画面”或“意境”。 景物(意境)形象常用词语 活泼、热烈、喧闹、高亢、繁丽、富庶、恬静、幽静、清幽、静谧、明 净、宁谧、渺茫、寥落、萧条、冷寂、孤寂、寂寥、辽阔、宏阔、壮丽、 高远、深远、雄浑、朦胧、缠绵、幽静、清丽、淳朴、和谐……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一般 有“景象”“画 面”“意境”等, 要求分析概 括。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 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9·天津卷)“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2019·全国卷Ⅱ)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 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 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18·天津卷)“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赏析景物形象“三法” ①如果是概括,则抓住主要意象,写清景物特征,再现诗歌展现的画面。可 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特征)的画面”。 ②如果是分析,则先指出景物或意境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阐释描写的 内容、表达的情感。 满分解构 【例1】 概括景物形象 (2020·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纪 村 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 【思维流程】 方法 分  析 找意象 组画面 三个意象:“酿酒”“砧”“暮晖”。农村傍晚,农人忙于酿酒、忙 着洗衣,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 抓特点 联意境 “酿酒”“砧”营造了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 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暮晖”则体现傍晚农村祥和的氛围。 表感情 明作用 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答案整合]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 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例2】 分析景物形象作用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 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思维流程】 方法 分  析 找意象 组画面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纶”来表达自 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 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表感情 明作用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 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联表达接受 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 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答案整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 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 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过至城西苏家[注]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 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考生必须抓住题干中“春雨后”“景象” 这两个关键点,逐句梳理,恰当截取,科学概括。所概括出来的景象,还要带 有它的特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颈联描绘了诗人在路途中看到的一幅凄凉的画面。树木的枝梢 空疏,傍晚只有归巢的黄莺到来,空气中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连喜 欢花的蝴蝶也不见飞来。表现了独自开放的杏花的孤寂之感,而这正是诗 人的自我写照。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抓住主要景物,然后概括特征,最后回答诗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 月 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 (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 解析: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世上万物都随着 秋天的气候而变得萧瑟了,在夜晚的凉风中,不妨畅饮一樽酒。水中的云影 和天上的白云互相映照,树林里的泉声在静寂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全诗 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 情。 4.(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 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 壮美的画面。 学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 含蓄性、凝练性、跳跃性。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 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的语言特色。从历 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炼字之妙,赏析诗眼、词眼, 赏析炼句之美,和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品味炼字之妙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 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 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使“意” 具有感染人的力量。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 容词、名词、数量词和叠音词的能力。 类型 作  用 示  例 动词 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 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 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中“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 仅描绘出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 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形容 词 这类词不仅可以从形、声、 光、色等方面点出景物形象 的特点,而且还能传达出作者 的感情。尤其是形容颜色的 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 画面感,渲染气氛,且大多能表 现心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句中“红”“绿”“蓝”这些色彩绚烂的 词语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 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景图,把江 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类型 作  用 示  例 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 特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它们 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 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 合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水村山郭酒旗风”句中用多个名词 罗列了水村、山峦、城郭、酒旗、 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江南春 天的特有风情。 数量 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 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 的诗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 风”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 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地域 的广阔。 类型 作  用 示  例 叠音 词 叠词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韵 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丰富语言 的含义,表达舒缓、悠然、深 沉、缠绵、委婉的情感。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诗句中“时时”“恰恰”为叠词。 “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 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 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 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拟声 词 拟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 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 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 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了“嘈 嘈”“切切”“呕哑”“嘲哳”等拟声词, 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 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 类型 作  用 示  例 渲染颜 色的词 诗中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给 人以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 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 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 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 的感情色彩。 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昔日十里扬 州路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荠麦青 青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眼前 的荒凉。 体现修 辞手法 的词 含有修辞手法的字词比较容 易成为命题对象。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 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手 法的妙处。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目要求赏析 诗句中的某字 或指明某字在 诗中具有特殊 作用,要求赏析 其妙处。 (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 “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分析。 (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 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 妙处。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炼字题“三关注” (1)关注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词语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 义。 (2)关注词语的手法。词语的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 夸张等修辞,也包括使动、形容词作动词等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3)关注词语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 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 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 炼字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题目,此步省略) 第二步,释字义。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手法。如果该字(词)运用了修辞手法,要指明这种手法并简要分 析。 第四步,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 满分解构 【例题】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 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思维流程】 步骤 环节分析 第一步 明观点 题干已点明第三、四两句中“斗”“攒”两字用得“生动传神,所写 景物特征鲜明”,分析时应联系诗句上下文语境,具体解说这两 个字“生动传神”体现在哪里,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 第二步 释字义 “斗”在句中用作动词,搏斗;“攒”是攒聚。 第三步 点手法 用“斗”字将江两岸的山崖比拟化了,仿佛是两头巨兽在搏斗一 样。 第四步 说作用 “斗”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突出山崖的陡峭;“攒”字突出峰峦 密集、重叠、拥挤的状态。 [答案整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 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 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 由。 参考答案:“望”字更好,承上启下,照应标题中的“登”,同时引起下文所见之 景。(答“空”字说明理由也可)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认为哪个字好,都需要阐明理由,给出 的理由要合理。若是认为“望”字更好,应把握好两点:一是照应题目中的 “登台”;二是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若是认为“空”字更好,要把握好诗歌意 境和作者心态这两点:一是营造空旷的意境,二是流露出超然(或悠闲、闲 适、安闲)的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却无处不含“情”。请从第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 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 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 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 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的要求是寻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且指明在诗歌的 第三、四句,降低了难度。这首诗是写景诗,因此符合要求的字应该是具有 情景交融效果的字,当然非“凉”莫属。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劳 停 驿[注]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 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 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 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 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 意,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 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 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 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岩 居 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其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①“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 自然状态。②“摇”有“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 ③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 衬托出岩居僧淡泊宁静的心境。 题点二 赏析诗眼、词眼 题点•必备知识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如在关键处炼得好字,会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 驰心动。诗眼,可以指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 旨的精彩词语。 诗眼、词眼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上,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 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有两方面含意,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 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2)词性上,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生动形象、包蕴情感的动词 往往是“诗眼、词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词眼”,有时运 用了修辞手法的词也往往是“诗眼、词眼”。 (3)结构上,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 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目中指明“诗眼、 词眼”或诗中的关键 字,要求分析。 (2018·江苏卷)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 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015·广东卷)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 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1)多角度寻找“诗眼、词眼” ①从词性角度看,重点找动词。 动词一般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词,因而成为诗人锤炼“诗眼、 词眼”的重要对象。当然,有些重要的形容词、副词也不可忽视。 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关”和“出” 是“诗眼”。一“关”一“出”,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杏花盛开的生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直”和“圆”是“诗 眼”。“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把 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副词“空”和“已” 是“诗眼”,描摹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从用法角度看,关注活用词。 词类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往往是 “诗眼、词眼”。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 梅·舟过吴江》),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 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③从修辞角度看,“诗眼、词眼”往往运用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 如:“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王建《江陵即事》),“烧”字采用了 通感手法,动人心目,给人以深刻印象。 ④从色彩角度看,关注色彩词。 古人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色彩的物理属性客观引发欣赏者内在情感 的兴奋与沉静、活泼与忧郁、快乐与悲伤等。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诗中将江、鸟、山、花四景分别赋予碧绿、白色、青色、 火红四种颜色。“江碧”衬“鸟”之白,“山青”衬“花”之红,色彩鲜明,令人赏心 悦目。 (2)多角度鉴赏“诗眼、词眼” ①从多个角度定位“诗眼”的作用。 “诗眼、词眼”要具备以下特点:a.最生动,最具活力;b.最能营造意境;c.最能 统摄全篇;d.最能表现作者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特点分析“诗眼、词眼” 的作用是最有效的。 ②从多个角度分析“诗眼、词眼”的意义。 “诗眼、词眼”可出现在诗歌的不同位置;在不同位置上的词语,有着不同的 意义或作用。 ③要有“诗眼、词眼”鉴赏的“多角度”意识。 鉴赏“诗眼、词眼”与重点字词,不宜笼统解说,也不宜从一个角度分析,应 该有多角度意识。 主要角度有两个:一是内容角度,二是艺术角度。内容角度,主要是从诗歌 意思、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歌标题、诗歌意境与作者情感等方面来 理解“诗眼、词眼”与重点字词。艺术角度,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方面入手。 满分解构 【例1】 寻找诗眼、词眼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使青夷军入居庸(其一)[注] 高 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注青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天宝九载春,四十七岁的高适以封丘尉的身 份送兵往青夷军。此诗是当年冬天返回途中入居庸关时所作。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具体分析。(6 分) 【思维流程】 方法 分  析 ①多角度寻找 首联有两个字疑为“诗眼”——“久”“难”,结合下文,写 “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关塞极” “云雪尚漫漫”,可知“难”是诗眼。 ②多角度赏析 诗人把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 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写自己独自行走了 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 分艰难。“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 雪严寒之苦,匹马形单影只之孤。 [答案整合] “难”。①孤独之难(或“孤独”)。诗人往返边塞,匹马独行了很 长时间,前路漫漫,孤单寂寞。②行路之难(或“旅途艰难”)。景象荒寒,关塞 高险,大雪纷飞,行路艰难。 【例2】 赏析诗眼、词眼 (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 和州。 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思维流程】 方法 分  析 ①解含义 “闲”在诗中有“清闲”“无事可做”的意思。“闲向春风倒 酒瓶”写他对着春风豪饮;“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 心亭”写他特地陪客人去沙口堰游览,在水心亭看花。以 此显示在官任上无事可做。 ②析情感 由首联“别离已久犹为郡”可知,刘禹锡在郡里做官已经 很长时间了。刘禹锡有“诗豪”之称,才华横溢,却怀才不 遇,只能寄情山水,在沙口堰、水心亭等名胜中领略大自 然风物之美。 方法 分  析 ③看作用 “闲”正是诗人向友人要倾诉的苦衷,是不得志之情,是 “寄和州刘使君”一诗的写作目的,也是全诗要表达的主 旨。正是因为“闲”,才发出“醉中高咏有谁听”的感慨。 [答案整合]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 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发焉耆①怀终南别业 岑 参 晓笛别乡泪,秋冰②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③在何处,昨日梦清溪④。 注①焉耆:指焉耆都护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②秋冰:胡塞属 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③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④ 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你认为这首诗题目中的哪个字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怀”。①首联“晓笛”“乡泪”“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塞外秋晓 行旅图,是触发“怀”的媒介;②中间两联通过“一身”与“万里”、“终日”与“连 年”两组对比,强调边塞的路途遥远与生活单调,暗示出“怀”的原因;③最后 两句写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梦,点出“怀”的对象。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统领全篇”可以判断出,此题考查的是对诗眼的 理解。根据诗的题目可知,这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 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因此,这首诗中能够统领全篇的 字是“怀”。确定“诗眼”后,可以采用逐联分析的形式来说明“诗眼”是如何 统领全篇的。 题点三 赏析炼句之美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 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是赏析诗人炼句之妙。 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 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 古诗词中常见的句式 1.省略 古诗词中省略主语、宾语、动词、介词、连词等是常见的现象。如:“蓬 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 令能《小儿垂钓》)其中,“遥招手”的主语“蓬头稚子”就被省略了。 2.对仗 律诗一般由八句组成,其中颔联与颈联一定要对仗。 3.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诗句里常有句式倒装的现 象:①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 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②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 句即“青松冷日色”;③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4.互文 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 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 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迢迢牵牛星,皎皎 河汉女”(《迢迢牵牛星》),都是互文见义。 5.列锦 由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会将几个相互关联的 名词罗列出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 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 的复杂感情。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歌中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1.首句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 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2.中间句 或承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或以景 衬情,用某种景衬托某种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题型 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 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 析题,但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 同时难度也较大。 角 度 例  句 从语言特点 出发,把握句 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在句 式上用纯名词组合成句,省略动词(意象叠加)。这两句 选取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旅人早 行的图画;意象具足,所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具有极大 的包蕴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从表达技巧 出发,鉴赏特 别之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 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鸟的“惊心”表现出来,并赋予 其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这两句通过 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 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角 度 例  句 从句子的位 置出发,明确 句子作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给读者留下广 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 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指定明确的 语句或某一联, 要求品味其妙处 或比较优劣。 (2019·全国卷Ⅰ)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 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018·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 析。 (2016·全国卷Ⅲ)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 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 炼句“五角度”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炼句题答题“四步骤” 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在结构方面对全诗所起的 作用。 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满分解构 【例题】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流程】 思考角度 诗句分析 从含意角度 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 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从技巧角度 这两句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 美好向往。 从位置角度 这是诗歌的尾联,具有总结全诗、升华主旨的作用。 诗人认为,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柳丝条 条,迎风招展。 从情感角度 联系诗人现在的不得志,可知诗人不甘于沉沦,相信 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全诗带有自励自勉之意。 [答案整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 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 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好在何处?试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 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明神伤,再以“西风” 点明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 出两个叠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 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还原这三句的画面:抒情主人公迎着寒风,看着满园 枯萎凋零的菊花,顾花自怜,认为憔悴愁绝的自己比菊花更消瘦。然后从表 达手法的角度来赏析,阐释时还需结合意境和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 崔 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③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章有“篇什”之称。②珠殿瓦:一 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 列的,覆盖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 鸯图案的锦缎叫作“鸳鸯锦”。 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参考答案:①颔联生动描写鸳鸯的多情重情。②“暂”与“犹”,“只”与“亦”四 个虚词,两两呼应,顿挫传神,形成一种纡徐舒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 鸳鸯的“情”显得更加细腻缠绵、深挚感人。该联表达了诗人对鸳鸯的喜 爱之情。③运用细节描写:诗人从鸳鸯日常的飞鸣宿食中选择两个最能表 现其多情的细节,用“暂分”和“只渡”对举,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惟妙惟肖,淋 漓尽致。 解析:此题可重点从句意、句式、手法角度分析。颔联这两句运用细节描 写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鸳鸯的不离不弃;在语句形式上,对偶工整。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四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作者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 于其他作者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作 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歌的 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语言风格 风格特征阐释 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的诗歌,诗 风比较明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 的喜悦之情。如王维、孟浩然的诗。 平淡质朴 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但平淡之中蕴含着 深意。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 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华美绚丽 辞藻富丽、色彩绚烂,情思奇幻,对仗工整。全诗显得 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有绚丽飘逸之美。 语言风格 风格特征阐释 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 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 杜牧的绝句、李商隐的诗。 婉约缠绵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 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柳永、李清照、姜 夔的词。 明快简洁 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多用浅近的语言、直 抒胸臆的手法写事抒情,自然、晓畅、明白。 语言风格 风格特征阐释 悲壮慷慨 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 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 慨不平。 雄奇豪放 骨力刚健,气势雄伟。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 来塑造宏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 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 深沉蕴藉,用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笼 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凉气氛,有严格的诗律和 铿锵的音韵。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有“特色”“风 格”之类的词语,要 求分析鉴赏。 (2019·全国卷Ⅲ)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 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 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 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赏析风格要注意两点 (1)明确风格类型。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先要用一两个能具体体 现风格的词语概括。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 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 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2)多角度分析表现。 ①从意象的选用上看风格,如边塞、长天、战马等意象,风格往往雄浑豪放; 花鸟、秋露、枫叶等,风格多为婉约。 ②从手法的使用上看风格,如用典、夸张等,多为豪放;双关、映衬、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等,常为婉约。 ③从表露的情感看风格。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多为豪放,闺怨思乡、羁旅 行役等多为婉约。 赏析语言风格“三步骤” 满分解构 【例1】 赏析风格特点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 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 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 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 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 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思维流程】 方 法 分  析 思考角度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整首词中既有虎啸龙吟般 激烈悲壮之情,又有涓涓细流般和缓之感,旷达豪放与委婉 细腻相辅相成,水乳交融。 方 法 分  析 多角度 分析 上片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和“付君侯”的意象,表达出 作者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有自己为国建功 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 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体现出稼轩词旷达豪放 的风格。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 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下片通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等 意象,写出作者希望友人不要伤心流泪,用诗写下一路好景色, 感受美景。作者委婉细腻地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感 舒缓。 [答案整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 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片“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片“要新诗准 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 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片“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片“正梅花万里雪深 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例2】 比较风格异同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思维流程】 方 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插田歌》 明 确 风 格类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 一首七律。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 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 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 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 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 场对话。全诗用白描手 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 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 方 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插田歌》 叙 评 析 结 合 分 析 诗歌首先紧承白居易诗而起,表达了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 友已逝,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颈 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 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 慷慨激昂气概。尾联点明酬赠题意,表现了 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 [答案整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 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 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 奴 娇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 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 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②?  年少从我追游, 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③平生,江 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④。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谪居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醽醁(líng lù):美酒 名。③老子:作者自指。④霜竹:指笛子。 苕溪渔隐曰:“山谷谓此词可继东坡《赤壁之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 结合全词从三个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此题题干之意是指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 风格一致。①景物境界开阔。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 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 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染”字,写出了经雨 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②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新颖。历来诗人笔下 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 想。作者写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 骋长空,给人新奇豪放之感。③语言奔放,有气势。“谁便道,今夕清辉 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连续用了三个问句, 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三个问句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 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④感情豪 迈乐观。“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 顶峰。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雄浑 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解析: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 的评论,然后要求考生谈自己对该评论的看法,并阐发理由。就本题来看, 题干中已指明该评论与“风格”相关,因此围绕“风格”从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学案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 殊手法。它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巧妙的 艺术构思。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 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 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修辞手法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借代、设 问、反问、双关、反复、顶真、互文等,高考一般要求辨析手法并分析其 表情达意的效果。高考题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 行具体分析,而不会只就共性泛泛而谈。下面针对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进 行讲解。 (一)比喻、夸张、对偶、比拟、排比、借代 类别 作 用 示  例 比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 把抽象的事物形 象化的作用。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人把杨贵 妃比作梨花,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成为仙子的杨贵 妃的美貌,还与“温泉水滑洗凝脂”相照应。 夸张 有更突出、更鲜 明地表现事物的 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 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之长。 对偶 从形式看,语言 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 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 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 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能让人感受到韶华易逝、壮志难酬 的苦痛。 类别 作 用 示  例 比拟 使物人格化(拟人) 或者使人物化(拟 物),使描写的人、 物更形象生动。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诗人运用 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通人性,特意为之吹停了 下了很久的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令人读来 心情愉悦。 排比 使语言更富有气势 和节奏感。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这组排比句,展 现了不同时刻的行舟之景以及词人的心理感 受,且语言节奏明快,流转自如。 借代 突出描写对象的特 征,使语言简练、 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用“绿”和“红” 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了叶的茂盛和 花的凋零。 (二)设问、反问和双关 类别 作  用 示  例 设问 开头设问,引入问题,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 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 强烈的感情,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 反问句式,语气冷峻,道出了历史的残酷及人 心向背的变幻莫测。 双关 语意含蓄,发人深思, 节省笔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诗中“晴” 为双关词,一方面照应第三句,说晴雨的“晴”; 另一方面又照应第二句,说情感的“情”,这是 谐音双关。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有指定的修辞 手法或要求从修辞 的角度赏析。 (2016·山东卷)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 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013·安徽卷)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 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三注意” (1)准确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和特点,了解其表达效果。这是鉴赏修 辞手法的前提。 (2)准确捕捉诗中的修辞手法。古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比较隐蔽,要善 于从只言片语中发现,并准确判定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作答。需要特别指出 的是,有些诗句使用了不止一种修辞手法,要尽量回答全面。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手法题解答“三步骤” 满分解构 【例1】 比拟、排比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思维流程】 步 骤 阐 释 第一步 明确技巧 比拟、排比 第二步 阐释运用 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豪与 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 第三步 指明效果 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 情,渲染了气氛。 [答案整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 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 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 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例2】 比喻、借代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韦诗 赵诗 第一步 明确技巧 比喻 借代 第二步 阐释运用 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 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 眠。 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 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 天气变化。 第三步 指明效果 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 诗人的孤独无依。 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 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答案整合] (韦诗)①比喻。②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 相伴,照人无眠。③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 (赵诗)①借代。②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 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首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只能留下浅浅的痕迹。②首联和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出本诗要 表达的情感内容,即诗人对人生的理解。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先指出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手法,最后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将 进 酒 李 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这首诗前五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夸张、拟人、借喻。作用:既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气氛,又 表现了宴席的华贵丰盛。 解析:“琥珀浓”“真珠红”喻指酒,“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玉 脂泣”为拟人。前五句写宴席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 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 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 题点二 表达方式 题点•必备知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 的主要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 手  法 阐  释 记叙 叙述 视角 直接 叙述 说话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跟听话人表 述自己的意思。 间接 叙述 说话人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将转述的内容以第三 人称的口气说给听话人。 手  法 阐  释 记叙 叙事 顺序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 述的方法。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 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 内容的叙述。 叙事线索 时间、情感等均可以作为叙事线索。 手  法 阐  释 描 写 正面 描写 细节 描写 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 白描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形象点说,如果目标是写“竿”,但作者 只写“竿之影”,以收到“睹影知竿”之效,这样可以最大 限度地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 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 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手  法 阐  释 描 写 动静 结合 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 神。诗人往往把动静两种态势的对象安放在同一个意境 中,收到动静相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抒 情 直接 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 想感情的方法。 间 接 抒 情 借景 抒情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 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触景 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 情的抒情方式。 寓情 于景 诗人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融入描写的景物之中。 手  法 阐  释 议论 多出现在诗歌的结尾或以议论为主的哲理诗中,有表达 诗人观点态度的作用。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有叙述、描 写、抒情等表达 方式,要求赏析表 达效果。 (2018·全国卷Ⅲ)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 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 句说明你的理由。 (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 试作赏析。 (2015·全国卷Ⅰ)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鉴赏表达技巧的方法与鉴赏修辞手法的方法相同,不再赘述。 满分解构 【例1】 叙述技巧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 卫 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 释 运 用 同意是 精卫的 口吻 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 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 完成我的遗愿”。这样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 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 继奋斗精神的抒发。 不同意 是精卫 的口吻 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 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 生命”。这样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 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答案整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 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 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 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 精卫的生命。 【例2】 描写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 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虚实结合。 释运用 诗人此时并未在故园,只能想象故园情景,是虚写;眼前清 辉,是实写。秋天月圆之时,故园桂花应正开放,虚中有实; 从眼前清辉遥想远隔万里的家乡亲人共沐月光,实中有虚。 析效果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 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情感更深刻、更丰富。 [答案整合]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 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 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例3】 抒情技巧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诗的尾联写景,手法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释运用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人想象自己将来 在桐江上烟雨垂钓的景象,借此来表达自己隐逸的愿望。 析效果 尾联既照应题目“秋兴”,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答案整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 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从叔赴南海幕 马 戴 洞庭秋色起,哀狖[注]更难闻。 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 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 信息来非易,堪悲此路分。 注狖(yòu):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简要赏析前三联的写景艺术。 参考答案:①选取秋日送别的典型意象,以“哀狖”“天际云”渲染离别的凄清 氛围;②视听结合,“秋色”“帆悬”是视觉,“哀狖”“难闻”是听觉;③虚实结合, 首联、颔联是实写,颈联是虚写(想象),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解析:从内容看,写了“哀狖”“天际云”等突出秋日“凄清”的氛围,写景为抒情 服务;从手法看,“洞庭秋色”为视觉描写,“哀狖”为听觉描写,属于视听结 合;“身往海边郡,帆悬天际云”写眼前之景,是实写,“炎州罗翠鸟,瘴岭控蛮军” 想象所到之处环境的恶劣,属于虚写,两联虚实结合。 题点三 表现手法 题点•必备知识 诗中的表现手法往往不止一种,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要注意从多角度进 行。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手法 例  句 效  果 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贫富差距 之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 表达强烈的感情。 衬托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 若耶溪》)通过蝉叫鸟鸣来反衬山林的 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 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 深刻的感受。 手法 例  句 效  果 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 吟至今。”(曹操《短歌行》)引自 《诗经·郑风·子衿》,表达对贤才的 渴慕。 让诗歌显得更加简练、生动、 形象、传神,在有限的篇幅 内表达更多的内容和情感。 象征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 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描写 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象征自己被政 敌迫害的境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 伤。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 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 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 手法 例  句 效  果 联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 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 的丝带。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 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 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 个典型。 想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通过想象,诗人将 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 纸上。 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 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手法 例  句 效  果 点染 “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 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 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 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 人于东溪草堂》)“渐来深处渐无 尘”是“点”,后四句为“染”。 “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 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 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 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 道理烘托渲染出来。 手法 例  句 效  果 铺排 《孔雀东南飞》中的“足下蹑丝履,头上 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 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表现了兰芝 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 通过铺排陈述,从多个角 度刻画事物的特点,或展 现人物的形象特点、性 格。 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首联写所见所闻,一连 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 点。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 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 象,增强艺术效果。 手法 例  句 效  果 比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 雀东南飞》)从孔雀因顾恋配偶而 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 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 双殉情的故事。 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收 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 果。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有“手 法”“技巧”类词 语,要求赏析“效 果”或“作用”。 (2019·江苏卷)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 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018·浙江卷)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 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2016·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表现手法“三注意” (1)注意题目问题指向。表现手法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有狭义和广义之 分。广义的表现手法,等同表达技巧;狭义的表现手法常常指衬托、对比、 象征、渲染、想象等。 (2)恰当运用鉴赏术语。鉴赏术语包括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名称,还 包括其表达效果和作用的一些固定说法,鉴赏时说规范的“内行话”,就会事 半功倍。 (3)关注表达效果。辨明了诗歌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揭示诗歌表达的情感。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满分解构 【例1】 对比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题目指明了这首诗在勾勒精卫形象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 答题时要围绕对比手法的使用分析。 释运用 “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 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特别是用“抱寸诚”“口衔山石细”,与 “心望海波平”的宏愿形成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 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搭 配,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析效果 效果主要指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答案整合]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 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例2】 点染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在本诗中,“送君多暮情”和末两句是“点”的部分,中间部分则 是“染”的内容。 释运用 诗歌的首联,先“点”出“送君多暮情”,即伤别之情,为全诗奠定 了感情基调;结尾再点明“叹息此离别”,深化这种情感。 中间十句,层层铺写“暮情”,有力地渲染了离别之伤感。 析效果 使诗歌的情感更丰满,抒情意味更浓重。 [答案整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 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渲染、 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 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例3】 用典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 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 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用典。 释运用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在诗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了其含 意: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 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国家一统,众流安定,国无巨寇,正 应众生安居乐业。 析效果 作者自比任公子,感慨在太平盛世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流露出一丝失落之情。 [答案整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 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 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例4】 映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注]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 于汴洛、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前文说“惯别”“等闲”,后面却说“惆怅”,可见前后对比映衬。 释运用 诗歌前两句说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 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 俱寂的夜晚,诗人一觉梦醒,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 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 析效果 用衬托手法,加入斜月的意象,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 惆怅之情更浓。 [答案整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 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 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例5】 比兴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草木 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4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每一节前两句均为“比兴”。 释运用 《桃夭》写的是婚恋嫁娶。全诗以桃来比新娘,喻指新娘 的美丽贤淑;第一节写桃花盛开,喻指夫妻婚姻和睦;第二 节写桃树结果,喻指夫妻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第三节写桃 叶茂盛,喻指家族兴旺。 析效果 每段开头运用比兴手法,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 美和祝福。 [答案整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 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 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 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夕逗繁昌浦 (南北朝)刘孝绰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注],于此逗孤舟。 注辰阳宿:辰阳,战国楚地,屈原《九章·涉江》有句“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写他流放行途的曲折险难。 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句,“暮烟”“远渚”等意象 寄托了作者不能回家的孤寂之情。②对比或反衬。五、六句以人与鸟的 晚归,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渡口的孤单;“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句,以远远近近的“戍鼓”和“棹讴”之声,反衬出诗人境况的冷清。③用典。 “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句,用屈原“夕宿辰阳”之典,显示诗人旅途的曲折 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解析:“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是情景交融;“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是 反衬、对照;“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用典。此处作者自比为屈原的辰 阳之行,大概主要取前意,江行与湘西景观很有相似之处;当然,在这比拟中, 亦显露了旅途中常见的孤寂情绪。 题点四 结构技巧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很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 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 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它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常见的结构技巧有开篇的技巧、结尾的技 巧、照应、铺垫、抑扬等。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表现手法相同。 古代诗歌常见的结构技巧 特 点 效  果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曲笔入题 不马上切入正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 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铺垫 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 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的作用。铺垫是指为 主要人物的出场、主要事件的发生或主要情感的抒发创 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特 点 效  果 首尾照应 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能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 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 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意犹未尽。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中往往有暗示“结 构”的词语,要求赏析 效果。 (2016·全国Ⅱ卷)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 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 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鉴赏结构技巧的方法与鉴赏表现手法一致。 第一步,明技巧。恰当地使用术语,指明诗歌在艺术构思方面的技巧。 第二步,析运用。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这一艺术构思是怎样体现的。 第三步,说效果。分析这种结构艺术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满分解构 【例1】 铺垫照应 (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 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题干中说“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表明结构技巧是铺垫手法。 释运用 诗歌从“画工”和“玉花骢”两个角度进行铺垫;第二句“画 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角度,第四句从玉花骢的神 韵角度。 析效果 显示了马的不同一般,赞美了画家超凡脱俗的画技。 [答案整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 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 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 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例2】 首尾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明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 析运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 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这是一首五律,开篇就提出“望”字, 以下内容都是望中所见;结尾“坐看”正好与“望”照应,因 此首尾呼应。 说效果 紧扣诗题,表达诗人的急切心情。 [答案整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 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尾联写诗人坐在 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 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次句中的“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 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这些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 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 桑 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 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参考答案: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开门见山地点明题意。上片从视觉和听觉 两个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 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直接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之情。 解析:回答第一句的作用应该指出其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结构上的 作用如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等;内容上的作用应在正确理解词句的基础上 概括,“西湖好”点明主旨,表明了词人的情感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摊破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词作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江水流向天 际,暮色中尤见凄迷。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 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入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解析:回答本题,要从句子所处的位置和所写的内容这两个角度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请简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①首联以问句起,并列出一对矛盾——节令风物好,但心情不好。 ②颔联承首句,铺叙节令风物的迷人。③颈联承第二句,陈述心情黯然的原 因。④尾联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归耕田亩。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后人评价这首诗“照应紧凑,结构严谨”,试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1)照应:①后三联紧扣“幽”;②中间两联分别扣题目中的 “江”“村”。 (2)对仗:①中间两联对仗工整;②颔联除上下句对仗外,还当句自对,“自去” 对“自来”,“相亲”对“相近”。 (3)严谨:全诗由景—物—人—情,结构严谨。 解析: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 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 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 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 境。 学案四 赏评古代诗歌的思想 情感和观点态度 赏评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 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 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分析思想情感 古代诗歌常见的情感类型 类型 表  现 举  例 忧国 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高》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类型 表  现 举  例 建功 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思乡 怀人 羁旅愁思,旅途劳顿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思归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军旅生活,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儿女情长,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类型 表  现 举  例 别离 赠酬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贬谪 失意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遭贬后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类型 表  现 举  例 人生 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一般有“情感” 一词,要求分析。 (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017·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 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6·山东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 化。 (2015·全国卷Ⅰ)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分析思想情感三法 (1)看提示,定基调。 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了方向。 (2)抓意象,挖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 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 达的是忧伤之情。 (3)品词句,悟感情。 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 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满分解构 【例题】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别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 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看提示, 定基调 题目要求从“戏赠”入手,“戏赠”的意思是戏谑、赠送给两位 老友。可见诗歌中会有“调侃”意味。结合注释可知,“老元 偷格律”“短李伏歌行”正是这种写法。 抓意象, 挖内涵 这是一首序跋性质的小诗,不是写景抒情的诗歌,没有意象, 但可以根据诗中写到的人和事分析。 品词句, 悟感情 “应无分”“合有名”。按照常理,自己应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一个“应”字,一个“合”字,表明应该,但现实恰恰未能如愿。 “气粗言语大” 是对自己前文“海口”的评价,有自嘲之意。 [答案整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 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 嘲。 对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颈联、尾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 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 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先要紧扣颈联、尾联中 所写的想象“逢社燕”“浣征衣”之景,“终日自临水”“已息机”中体现的那一 份闲适,再揣摩所写之景营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 面的“情语”,并结合全诗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表现了诗人 对遭受战争苦难的边塞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 的美好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颔联、颈联写了边将戍边环境的艰苦与将士的辛苦,用“秋”与边将的 心情相关联,正如戍楼之月,是凄苦孤寂的。“岁年深”指出时间之长,表现 将士的思乡之情。尾联中的“烟尘飞至今”包含厌倦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 之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景 交融。 解析:诗歌后四句着重写山村生活宁静、祥和的景象:绿竹,红莲莲叶(故衣), 渡头,炊烟,采菱人缓缓归来。诗人将悠然、闲适的隐者情怀融于宁静、祥 和的山村风景之中。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风二首(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 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 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 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 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 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 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思归之情”“悲 中有乐,乐而更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5.(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 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 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2) 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池州齐山寺 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记叙诗人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诗 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 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 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 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顿生寂寞苍茫之感。 解析:从首联看,诗人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宛如重来,把初次来到 的地方说成是故地,可见诗人对池州一直向往,充满喜爱之情;颔联“风 月”“古今”,把自然风景与古今人事关联起来,表达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 感;颈联、尾联诗人联想起李白和杜牧的诗情与洒脱,然而“问着州民浑不 识”,附近的州民对李白和杜牧陌生,可见当地没有作者的知音,表达出诗人 的失落与寂寞之感。 题点二 评价观点态度 题点•必备知识 所谓“评价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 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 是否透彻,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另外,有 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 作者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 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抓住题型标志,看清设问角度 题型标志 常见设问角度 题干一般有“观点”“志趣” “态度”等词,要求理解分 析。 (2019·江苏卷)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人生态度? (2017·山东卷)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 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 诗,谈谈你的理解。 (2014·江西卷)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 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 生态度。 2.答题——明确方法步骤,找准思路依据 评价观点态度要注意四点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 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 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②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 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③注意把观点态 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 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 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 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 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 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都是有 失公允的。 满分解构 【例1】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 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思维流程】 找依据 细分析 本诗的题目“读史” 启发我们思考怎样阅读历 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 首联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往往是 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 载他们的事迹。颔联从史事失真的角度叙写 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被误解,而后 来更是众说纷纭,以假乱真,使高贤们的事迹 失真。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 精神难现,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 出人的精神。 历史虽说是客观的记录, 但是一旦成文,它就不再 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带有 主观色彩,所以历史记载 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距。 找依据 细分析 尾联指出史书不过是旧纸堆 而已,并不能真正表现出历代 高贤的品格。 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以 怀疑的态度去分辨、去吸收,不能盲从。 所以,这首诗的主题昭示了对书本的怀疑 精神和批判精神。 [答案整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 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例2】 分析他人对作品的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  泽 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清代注家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矣!”请你结合诗 歌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5分) 【思维流程】 步骤 阐  释 把握诗 歌内容 悲风萧瑟,吹拂着梦泽地区衰枯的白茅草,楚灵王荒淫无 道葬送了如花似玉的娇娆。谁也不知道能为楚王献舞的 宫女有多少?她们费尽心机忍饥挨饿就为了拥有纤腰! 明确他 人观点 题干中的“哭”字说明这首诗的感情是低沉的,因此,可以从 诗歌中蕴含的感情去进行分析。题干中提到的是“逢世才 人”,但诗歌中提到的是“歌舞”“细腰”,可知是女子,因此,还 可以从选材上分析“哭”的内涵。 步骤 阐  释 结合文 本分析 由于楚灵王好细腰,细腰便成了满城年轻女子共同追求的 目标。她们心甘情愿地竞相节食减膳,以便在楚王面前轻 歌曼舞,博得楚王的垂青和宠爱。而这样的细腰曼舞又能 持续多久呢?此时细腰竞妍,将来也难保不成为地下的累 累白骨。 [答案整合] ①选材方面:这首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小诗,描写的重点在一些 被害而又自戕的女子身上。人们从诗人所揭示的生活现象中可以联想起 许多类似的生活现象,从弥漫楚国宫廷上下,举国皆受其害而不自知的“细 腰风”中联想起另一些风靡一时的现象,进而从中得到启迪,去思考它们的 本质。 ②情感方面:由于楚灵王好细腰,细腰便成了满城年轻女子的追求目标。她 们心甘情愿地造就纤腰,以便能在楚灵王面前轻歌曼舞,从而显现自己的绰 约风姿。作者对这种现象既有同情又有讽刺,但又不是一般地同情她们的 处境与命运,而是同情她们作为悲剧人物所不应有的无知、愚蠢和灵魂的 麻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  兴[注] 杜 甫 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 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 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时。 注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时杜甫寄居成都。 前人评价此诗说:“结语尤为沉痛。”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评价。 对点训练 参考答案:结语意为:我年老且病,哪能活得长久呢;应当没有机会见到你们 (弟妹们)了!这是诗人充满绝望的哀叹。这其中包含了战乱未平、亲人离 散的愁思,漂泊异乡、年老迟暮的伤感,体弱衰病、相见无期的悲伤,所以 说“尤为沉痛”。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前人 评价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余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 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 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 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 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 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作者的情感,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 达情感的词语。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于与太阳赛跑 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跑到了虞渊下, 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把黄河水饮尽 仍未解渴。“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学案五 古代诗歌的综合选择 题与对比鉴赏题 综合选择题和对比鉴赏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覆盖面大,角度多样。 综合选择题难度相对较小。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 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对比鉴赏题难度则相对较大,有与 课内对比和与课外对比两种形式,除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外,其考查落脚点仍 是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题点•必备知识 题点一 综合选择题 诗歌鉴赏选择题的设题点以高考评价体系所规定的对形象、语言、技巧、 思想感情的鉴赏要求为依托,兼顾对诗歌词句和内容的理解。命题者往往 采用词句理解设误、形象情境设误、表达技巧设误、炼字炼句设误、情 感基调设误等方式,设置错误项。当然,在具体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可能是几 种设误方式的混合。 (1)词句理解设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 对此,我们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汨罗遇风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十年后, 朝廷召其回京听用。此诗大概作于此时。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来”一词点明自己的处境,“不作楚臣悲”,意指自己不会再像屈原那样 为报国无门而悲伤自怜。 B.“重入修门自有期”表明诗人已受到皇上的赏识,准备励精图治,再干一番 事业。 C.“为报春风汨罗道”用“春风”作点缀,与诗人那乐观的心境相互映衬。 D.本诗没有刻意渲染,语句平实,叙述质朴,却于平实质朴中寄托着深情。 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B项,“已受到皇上的赏识”错误,从“自 有期”可以看出是憧憬未来。 (2)形象情境设误。 命题人故意将诗歌创设的意境随意引申,或对人物形象、思想品格任意拔 高,我们有时因陶醉于生动优美的表述而忽略对这些错误点的排查。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紬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 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所作。②黄卷:书籍。③ 香炉:香炉峰。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诗展开。曾巩身 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 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 水。湖水纯净,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砂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 激,悦耳清幽。 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 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 误,这是对诗歌形象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 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 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岁有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 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 杯,临风赏月。 (3)表达技巧设误。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常常故意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如把动 态说成静态,把比喻说成借代,将借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等。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午  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 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qī):倾斜、歪向一 边。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 历似已有百年。 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 现了对梦境的依恋。 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 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 D.“旧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颇含理趣。 答案: B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表达技巧。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 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4)炼字炼句设误。 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主要考查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 现力的字词,赏析诗中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句子甚至诗歌的 语言显示出的格调特色。 【例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 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的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 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 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 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 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 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 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答案: D  解析:D项,“‘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老” 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 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5)情感基调设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 哪一种类型。命题人有时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表现出的情 感进行分析评价,在这些分析评价中设置干扰信息。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 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 陆 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 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 其时,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 中飘然来往。 B.“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C.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 国事的苦闷。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 中的情趣。 答案: C  解析:此项考查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C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 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自 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自己,表达了诗人自认为当年在吴中 有巨大的影响。 备考•关键能力 破解综合选择题“四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选项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并借助选项进一步全面理解诗歌, 然后再解题。另外,还要注意结合标题、作者、注释及诗中常见意象、关 键词句等来理解诗歌。 第二步,启动情思巧排除 初步感知诗歌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选项进行大 胆筛选。比如,选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 比较牵强,则可以排除;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低,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 为“不恰当”。 第三步,逐项核对再排除 选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 的解释等,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排除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选项。 第四步,辨析真伪定答案 在试题提供的选项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的 情况,有时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有时会出现曲解原意的情况。如选项中 出现“都”“全部”之类的判断词时,我们就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 诗内容辨别其真伪。 满分解构 【例题】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 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思维流程】 步 骤 阐  释 第 一 步 整 体 感 知 明 选 项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 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眼睛为之一亮。大家都知 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 淡苦涩的节操是与生俱来的。“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 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 这些苦笋拔出太多。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 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A项对应首联,B项对应颔联,C项对应颈联,D项对应尾联。 步 骤 阐  释 第二步启动 情思巧排除 A项关注“洁白鲜嫩”,B项关注“直接描写”“使苦笋人格 化”;C项关注“勿多取”的含意;D项关注“放使干霄战风 雨”的含意。 第三步逐项 核对再排除 结合第二步,首先核对筛选出来的信息,同时也要关注其 他的重要信息。 第四步辨析 真伪定答案 C项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 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答案]    C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③群羊置莫问,叔度④千顷醉即休。 谁倚柁楼吹玉笛,斗杓⑤寒挂屋山头。 注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上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②涴:污染。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④叔度:即 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⑤斗 杓:指北斗星。 对点训练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 意。 C.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答案: C  解析:C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错误,诗歌原意为“不如像叔度那 般一醉方休”,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清明,如东汉黄宪的气度。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 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 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 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答案: C  解析:诗歌第二句写舟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恬淡而柔和。 此句不是写“动”,而是写“静”。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南宋诗人。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 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了诗 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年华逝去之愁和难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 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 到意兴索然。 答案: D  解析:D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 人对自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韦参军(节选) 高 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对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 被赏识的辛酸。 B.第三、四句既表达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自己因家贫 而长期备受煎熬。 C.本诗第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 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废,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 意相近。 答案: B  解析:B项,“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均不当,诗人认 为相知百年的人才有如此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 之意,韦参军从未以家贫为由拒绝“我”。 题点二 对比鉴赏题 题点•必备知识 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题更有利于考查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 力。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相同或 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表面看来较难把握,实则有规律可循,都是从诗歌的形 象(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方面设置题目。 备考•关键能力 比较鉴赏要注意“四角度” 1.形象角度——意境意象的比较 这个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一般来 说,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 “境”。 【例1】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 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 简要分析。(5分) 【思维流程】 角度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题 目看 “将赴”,将去还没去;“留别”, 与友人告别。 身在西域,送友人回京。 从写景 视角看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汉使亦应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 雪”“中军置酒饮归客”。 [答案整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 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 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语言角度——炼字炼句的比较 语言比较鉴赏题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类。其中“字 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在单首诗歌内对字、词、句 进行比较。但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也屡有考查。整体风格比较 题主要是对诗歌、诗人的整体风貌进行考查。 【例2】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 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思维流程】 对比 点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 云高。 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 高。 关键 点 健→软,明→识;正衬手法。 弱→软,昏→识;反衬手法。 理由 “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 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 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的意思;表现出作者 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 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自 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 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 阵的意思;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 的刚毅精神。 [答案整合] 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 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 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 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 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3.技巧角度——手法技巧比较 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 需要考生辨别相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 【例3】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思维流程】 叙事 手法 第一首直接叙述了自己为国 事担忧,白发渐增,多次打探 战况的现状,和“凄凉旧京女, 妆髻尚宣和”的普通百姓的 爱国情结。 第二首用权贵歌舞宴饮、不 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 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自己 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 现百姓流离之苦。 叙事 视角 两首诗都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亲见亲历,真实感人。 [答案整合] ①用对比增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 与百姓心系故国进行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用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 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出主人公家破人散的 凄凉与孤独。 4.思想情感——内容感情的比较 本角度往往考查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同一 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读懂诗词,理解内容、把握 情感是前提。 【例4】 (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 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思维流程】 角度 《晓行巴峡》 《水经注》 《秋兴八首》 运用 意象 “晴江”“女浣(浣女)”“朝 日 ” “ 鸡 鸣 ” “ 水 国 ” “ 山 桥”“万井”等。 “三峡”“猿鸣” “泪”等。 “玉露”“枫树林” “巫山巫峡”“萧森 气象”等。 抒发 情感 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 风土人情,显示了淡淡的 思乡之愁。 渲染惊惧之情, 倍感凄楚。 景象凄凉,气氛阴 沉,定下全诗的感 情基调。 [答案整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女浣(浣女)”“朝日”“鸡鸣”“水 国”“山桥”“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 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 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 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对点训练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 主帅。 与范词中的将军形象相比,岑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是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 的。而岑诗中封大夫的形象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岑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 “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扬;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 “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③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 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解析:岑诗首联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饮酒登 高,一派欢乐之景,也暗示了将军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颔联 意指封大夫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警惕。“霜威”“杀气”, 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扬。尾联是称颂,在封大夫的英明领导下,边境 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 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李诗之“望”是登楼远望帝京 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 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首先,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涉及的对象。 第一首中“望”的对象“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第二首中“望”的对象“帝 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其次,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第一首诗, 送友人远行望“天涯”,抒发了离别之苦。第二首诗,被贬官海南“望帝京”,抒 发了对国君的眷念及远离帝京的失落感伤。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天台僧 贾 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本诗颈联和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 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以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融 情于景,都通过想象对离别后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离别后的心情,让这种孤 寂之情显得更孤寂。 不同点:柳永表达的是自己离别后的情景;本诗表达的是僧人一路上孤寂的 情景,描写友人孤寂清修的形象,实际上是反衬自己。 解析:答题时,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赏析异同,注意结合诗句本身分 析。本诗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想象僧人一路上有大雁相伴、孤 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雁”“猿啼”“孤峰”“霜”等哀景衬哀情, 融情于景,“孤”和“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杨柳岸,晓风 残月”是想象别后自己眼前之景,用景写情。“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 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 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充分、真切。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 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④上,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 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 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知永兴军时所作,当时作者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 赛竞争。③博艺: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 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指《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 歌曲。词中指代歌伎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试比较本词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衫湿”两句在抒发的感情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①本词中流泪者为歌女,她在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眼 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流下了眼泪;而白诗中流泪者为作者自己,听到琵 琶女的自述和凄凉的曲声,自己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②本词描写歌女 流泪,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 时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发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而白诗直接 以自己流泪来抒发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本词中流泪者是歌女,年老色衰的歌女在筵席上唱起年轻时所熟悉的 歌曲,想到如今的处境,触景生情,直接抒发歌女内心的痛苦悲伤,进而表达 作者对歌女悲凉遭遇的同情。同时由歌女之悲哀,引发了自身遭贬受逐、 客居外乡的悲伤。白诗中流泪的是作者自己,作者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 自己,抒发自己遭贬谪后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首诗词,前一个借歌女 流泪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后一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  雁 陆龟蒙① 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似悲边雪音犹苦,初背岳②云行未高。 月岛聚栖防暗缴,风滩斜起避惊涛。 时人不问随阳意,空拾栏边翡翠毛。 注①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② 岳:指南岳衡山。衡山有回雁峰。 本诗所咏“归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归雁”意象有何异同?请简要概 括。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都是以物喻人(或“双关”);②都抒发了作者苦闷(愁苦) 的情感(或“都抒发了作者羁旅天涯的感慨”)。 不同点:①本诗的“归雁”表现了诗人生活状态的悲苦艰辛、处境的险恶、 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愁苦,也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黑暗险恶;②王诗中的“归 雁”,表现了出临边塞、远离朝堂的失落之情(或“王诗中的‘归雁’,反衬了自 己远离家乡、出使异域的愁苦”)。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