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分层练习(附: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分层练习(附:答案解析)

ID:651606

大小:28.8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4-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分层练习(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饥馑(jǐn) 捍卫 (hàn) 稻菽(jiāo) 刻骨铭心(míng) B.挽起(wǎn) 茎秆(jīng) 屏气(pǐng) 无与伦比(lún) C.掖着(yè) 分蘖(niè) 一蔸(dōu) 如鲠在喉(gěng) D.田埂(gěng) 缅怀(miǎn) 花蕊(xī) 罄竹难书(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摇篮 漫山遍野 遴选 遐思迩想 B.蔽塞 计日程功 料峭 轻手摄脚 C.丰姿 孽根祸种 稗益 功亏一篑 D.消受 精疲力尽 凛冽 娇揉造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科学家是真理的 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② 2001 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 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③自然界 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 ,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 人工杂交稻。 A.捍卫埋伏既然/那么 B.捍卫笼罩既然/那么 C.保卫笼罩只有/ D.保卫埋伏只有/那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场上的中国女排攻势凌厉,扣杀凶猛,打得对方前仰后合,只有招架之功而无 还手之力。 B.著名画家李可染,画艺高超,着手成春,堪称力透纸背的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 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 而不会诚惶诚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 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 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 1 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 500 千克左右,不仅产 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关于全国 13 个省区的 18 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 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 瞩目的成果。 6.对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革命一起,她的故乡就到了一个都督,——等于现在之所谓督军,——也是她 的同志:王金发。(文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表示夹注,相当于括号的作用) B.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文中的分号表示上下 文之间是递进关系) C.这人现在也已“寿终正寝”了,但在那里继续跋扈出没着的也还是这一流人, 所以秋瑾的故乡也还是那样的故乡,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文中引号的作用是 反语讽刺) D.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文中冒号的作用是提示下文) 7.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 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 ②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 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a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b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c 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d 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a d B .bc C. ac D. b d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01 年 2 月 19 日,袁隆平被授予 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杂 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 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②2001 年春节刚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 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 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 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③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 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农民出身的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 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 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 1961 年发现“天然杂交 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8、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 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 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9、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10、“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 意回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材料一: 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 50 公里,才能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 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 20 米;一个物种,需要 5 000 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 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 500 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 20 摄氏度、湿度 15%的冷库中,仿佛坐上了一 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 80 年到 120 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机。16 年来,钟 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 物的 4 000 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还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 ——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 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 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十六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 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 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 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 年 9 月 25 日凌晨 5 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钟扬 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 53 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 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远不会与这 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材料二: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 500 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酌。上海自然博 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泂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 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揽下了。每条不到 200 字 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 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一字一句斟酌,他的 50 岁生日就是 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材料三: 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次钟扬提出,现 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 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 要 50 年,成为红树林则要 100 年甚至更久,种树者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 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材料四: 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 8 000 万英镑的英 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 划在 2020 年收集到全世界 25%的植物物种。 (王丹阳《青藏高原上的“种子方舟”》)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 000 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 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性研 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耗费 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来上 海的礼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舟”, 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钟扬 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钟扬 着力培植当地科研力量。 D.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布江, 让他与深爱的土地相融。 13.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 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_①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 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 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 业交融在一起。或许,__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 名,早已口口相传,__③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 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15.阅读下面的长句,并将其改写成几个短句。 他发表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 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 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16.下列语句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②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③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 科技战胜饥饿。 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 (A 菽—shū B 屏—bǐng D 蕊—ruǐ) 2.【答案】A【解析】(B 摄—蹑 C 稗—裨 D 娇—矫)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前仰后合:写人的笑容状。力透纸背:形容书法或文章有 力或深刻。诚惶诚恐:应为惶恐不安或惊惶失措) 5.【答案】 B 6.【答案】B【解析】(为转折关系。) 7.【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答案】C 【解析】(无“工作之谨慎”) 9、【答案】B【解析】 (无“心理描写”) 10、【答案】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 饭的事情最大。③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 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三、课外阅读 11、【答案】B【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16 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 造了一个又一个……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 成功推向世界”分析,“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错误。] 12、【答案】B【解析】[A 项,“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C 项,结 合文本内容“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 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 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分析可知,因果关系错误;D 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 段内容分析“遵照他的愿望”属于无中生有。] 13、【答案】①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严守规程的谨严精神;③填补空白的探 索精神;④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四、语言运用 14.【答案】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15.【答案】(1)他发表了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2)文中科学地 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是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 利用;(4)第二阶段是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5)第三阶段为一系法为主的远 缘杂种优势利用。 16、【答案】D【解析】 [④追溯历史,从大的方面说,适合做首句;②是承接 ④中“‘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应在④的后面;③中的“那时”应紧跟在①后面。]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