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5.1 人应当坚持正义
教案
演 讲 人
2 0 2 1 - 0 4 - 0 1
目录
01. 教学目标 02. 导入新课
03. 层次结构 04. 全文分析
05. 中心思想 06. 课外作业
教学目标
01
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体会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苏格拉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的提问技巧,提升辩论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苏格拉底具有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学习其精神,培养正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苏格拉底在文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小问题,梳理其内在联系,通过模拟辩论,了解苏格拉
底的提问、劝说等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02
当你身陷囹圄时,是会选择相信正义的审判,还是选择想方设法的逃脱。
如果“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又会如何选择?今天,我
们一起来看看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
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
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
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
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
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
跑,他宁可死,也不肯
写作背景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
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
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
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
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作者介绍
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录.格黎东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
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 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
持正义。
题目解说
层次结构
03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
要坚持正义。
:苏格拉底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
被毁,形象地说明了坚持正义的
重要性。
:苏格拉底引导格黎东得出结
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
全文分析
04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标 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
文章由苏格拉底向好友格黎东表明立场入手,以明确自己的认识做结,行文
层层深入,深入浅出。请用心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出文章
的行文思路。站在全文的角度梳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
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
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
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全 文 分 析
“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
论是什么?
全文分析
文章由苏格拉底向好友格黎东表明立场入手,以明确自己的
认识做结,行文层层深入,深入浅出。请用心阅读文本,整体
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站在全文的角度梳
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
表明立场: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告知好友: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引导好友: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启示好友: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全文分析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
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分析这句话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全文分析
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首先提出了是否合乎正道这一话题,然后明确地表
达了自己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为后文进一步阐明自己不听从格黎东等人劝说的理由做好铺垫。
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u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
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全文分析
“众人的考虑”与“我”有何不同?
全文分析
u明确 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地置人于死地,也可以随随便
便使人复活,只要办得到就干,并不根据道理。而对于“我”来说,
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而判断的依据和标准仍然是要遵循道理
和原则。
中心思想
05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苏格拉底入狱之
后,他的朋友格黎东来到监狱,劝
苏格拉底越狱逃跑的事情。苏格拉
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
层层递进,将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
辑轨道,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
道德信念,体现了苏格拉底愿意为
正义而献身的精神。
课外作业
06
对比阅读周国平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文,
全方位体会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
课外作业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