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壹
章
第
贰
章
目 录
课
前
预
习
知
人
论
世
第
叁
章
第
肆
章整
体
感
知
深
入
研
读
壹 课前预习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
“父亲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地爬过月台”
——《背影》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
—
荷
§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
濯
清
莲
而
不
妖
。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
§
惟
有
绿
荷
红
菡
萏
,
舒
卷
开
合
任
天
真
。
贰 知人论世
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不与
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中“自清”。字佩弦,取自《韩非子》“故佩弦以自急”。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
州,所以自称扬州人。自幼读私塾,深谙古典文学。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
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
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
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背
景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
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
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我的体力太不成。
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
的路。”
《那里去》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背
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
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
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
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所以
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叁 整体感知
题
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
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
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
宁静的境界。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段
意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情)
(景)
(情)
分
层
线
索
踱小路
出家门
观荷塘
赏四周
(回)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便觉自己是自由的人:
暂得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没有:
失去宁静
明线:游踪
暗线:情感
(思考)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肆 深入研读
作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
第
四
段
荷
叶
荷
花
荷
香
荷
波
(
韵
)
流
水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自然舒展、亭亭玉立、柔美婀娜、化静为动
作用:
• 使表现的内容更生动、形象、具体
• 表现作者情感(用比喻描绘景物)
常见答题形式:
把(事物)比作(事物),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表现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博喻
(饱满盛开;含苞待放)
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荷花之洁净
荷花之明媚
荷花之娇美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说明一个本
体的特征,有增强语意,增添气势的作用。
通感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壹
贰
叁
通感也叫移觉,即感觉的转化、迁移。它是把人
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大家笑得真甜啊!
(笑)视觉转为(甜)味觉
《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韶》音)听觉转为(肉味)味觉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波 闪电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视听结合,清幽恬静)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写
流水
荷
塘
田田 出水很高
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
一道凝碧
不见颜色
脉脉
恬
静
淡
雅月
下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思
考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
地笼罩着整个荷塘,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
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
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
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
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
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
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
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
叶波动时留下的印记。
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的哪些方面?
第
五
段
月
光
月
影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
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1.泻——
2.浮——
3.洗——
4.笼——
5.画——
泻是“很快流下来”的意思,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
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为“漂浮”之意,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
扩散、弥漫,以动写静,写出月光下荷叶、荷花缥缈轻柔的姿
容,营造一种朦胧优美的氛围。
“洗”为“洗净”,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
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是“绘图”的意思,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化无形
为有形,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
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
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月光如
薄雾似
花叶如
云
黑影如
杨柳影
光影似
荷
塘
月
色
朦
胧
优
雅
水 静静 泻
纱 薄薄 浮
梦 洗 笼
淡
鬼 参差斑驳
弯弯稀疏 画
曲
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
第
六
段由
远
及
近
浓
淡
相
间
诗
情
画
意
以
动
衬
静
反衬作者内心的寂寞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荷
塘
月
色
整体又是有机和谐的
①由“实”到“虚”,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
到寂寞 。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
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
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
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
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
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以及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②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
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散文“形散神聚”
主
题
作业 1 背诵456三段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