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标:
•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
• 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
象特点 。
•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 4、理解本文中所蕴含的中华礼文化。
wéi
fú
gōng yuè
fú
zhuì
quē
zhì
qǐ páng
秦军氾(fàn)南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
《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
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 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
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
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 僖公三十年》
• 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的合称。
• 《左传》是对《春秋》所载史实的详述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三国志》等。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
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
《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
断代史
纪事本末体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宋襄公
齐桓公
公元前630年 郑
氾
水
函陵
氾南
崤山
文本结构
第一段 介绍背景
第二段 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 烛之武智退秦师
第四段 晋军亦退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于)
函陵,秦军(于)汜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
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
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于:对
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以:因为。
贰于楚:状语后置。贰,从属二
主。数→动
军:驻扎。
名词→动词
介绍背景——晋
秦围郑,介绍起因,
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
展埋下伏笔。
省略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
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
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
伯同意了。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取独 为:做(什么)也已,
语气助词,表肯定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
过,过错。判断句 写烛之武临危受
命
• 郑伯哪些话打动了烛之武?
• 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
义的爱国志士。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运用了
哪些方法来说服
秦伯退兵呢?结
果如何?
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
夜,缒而出。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作状。在夜里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句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
对方,表恭敬 省略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
无所害。
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
以:连词,表目的,
“来”。
陪:增加。
行李:古:外交使者。
今:出门所带的包裹、
箱子等
之:取独。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
资粮。形→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作状,在早上。
夕:名作状,在晚上。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
为,给予。
赐,动作名恩惠。
之:取独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
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
边界。
东:名作状,在东边。
封:疆界,使……成
为疆界。
肆:延伸,
扩张。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句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
示希望。
图: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盟:结盟。名词
作动词
戍:守卫。
说:通“悦”,高
兴。
乃:于是。 烛之武说退秦
师。赏析其高
妙的劝说艺术。
• 思考:回顾阅读第1、3段,郑国、晋国、
秦国的关系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 为什么秦伯会欣然接受烛之武的劝说?
晋侯、秦伯围
郑。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
1、烛之武劝说秦伯的说
辞可以分为几层?
• 第1层:郑既知亡。(语气沉着真挚。)
• 第2层:亡郑利晋。
• 第3层:存郑利秦。
• 第4层:回顾过去,晋不讲信用。
• 第5层:展望未来 ,晋必将攻秦。
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①越国鄙远,不现实
②厚邻薄己。不划算
③存郑为友,好处多
④晋国忘恩,不足信
动之以利
晓之以理
一、展示态度诚恳:示弱,以退为进
二、分析利害关系:亡郑无益于君,存
郑对秦有利
三、挑拨秦晋关系:忘恩负义,晋贪得
无厌
探究:烛之武成功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秦、晋两国分开驻
扎
晋想打,秦助攻。
秦郑无宿怨。
越国以鄙远,对秦
无利。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
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
秦穆公。
因:依靠敝:损害
与:结交,
亲附
知:同
“智”,
明智
其:表祈使,还是。
去:离开。易:交换
晋军亦退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秦晋围郑
(起因)
烛之武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烛之武退秦师》结构图解
灭郑无益
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
秦
有
益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不
可
靠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晋文公——不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志士
勇士
辩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
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智勇双全
能言善辩
由此可知,烛之武是怎
样的一个人?
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
点怎样?
郑伯 次
要
人
物
佚之狐
秦伯
晋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后人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吾其还也。”赞晋文公守礼。
你认为晋文公所守之礼体现了春秋时的军事
外交活动中的哪些准则?
仁义 出兵有因 理智 勇武 克制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文化
• 思考:
秦国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
的做法符合礼吗? 郑国与楚结盟,又向晋示
好,符合礼吗?
他们违背了军事外交中的哪些规则?
忠 信
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儒家文化中所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已成为中华民族的
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普遍
意义。现代中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中的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等正是
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礼,是我们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更是中华精神凝聚力的体现。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礼文化
六、作业布置
• 《分层》P15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