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精选真题强化-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散文 精选真题强化-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含答案与解析

ID:651837

大小:408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1-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教师用)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本专题训练的选文编排全部是高考全真试题,且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 体现强化训练的规律性。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17 天津卷)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 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 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 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 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 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 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 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 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 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 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 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 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中/华-资*源% 库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 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 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 “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 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 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 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 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 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 2 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 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 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 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 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中·华.资*源%库 ziyuanku.com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 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 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 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 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 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 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 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 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力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 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 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 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 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 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 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 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 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3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 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 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 分) 19.(9 分)(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 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 字)(6 分) 一、【答案】(17 天津卷) 16.(4 分)BE 17.(3 分)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 人生,深化了主旨。 18.(5 分)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②赞美了竹 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 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9 分)(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2)学 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5 选 2 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17.试题分析: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 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 4 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 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 D。 【名师点睛】解答这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为“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 查看有关“扭曲的竹子”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 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18.试题分析:末段的文字写的是回到城里作者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 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像山野中 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 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 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最为文本 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19.试题分析:竹子的精神气质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竹子的描写中及作者自 己对竹子所作的评价里,如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 上等,要一一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还要尽量答全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竹子的精 神品质,除了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外,还考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 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 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这一题回答具有性, 只需选择竹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是解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 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7 国卷 3)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 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 5 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 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 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 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 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 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 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 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 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 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 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 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 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 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 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 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6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 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 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 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 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 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 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 “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 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 “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 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 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 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 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 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二、【答案】(17 全国卷 3) 4.B 5.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 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6.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 7 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 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是小说,应根据小说的三要 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 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 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 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 什么作用。本题中,B 项对文意的分析有误,脱离了文本的内容妄加猜测。 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这是考查学生理解 句子含义的能力。先找出划线句,“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看有无修辞,如没有,圈 出句中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干什么”“都一样”,再回归文本,找出这句话的语 境,前文说“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什么” 应是指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指的是在“辛苦”这一点上,裁缝与其他职业一样,再 结合下文在做裁缝的时候,那种难忘的体会让“我”对裁缝这种职业有了独特的感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中/华-资*源%库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结构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 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长句包括长单句和多重复 句。遇到这类长句,我们首先要分清它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就要运用紧缩法, 删去句子的枝叶成分(定、状、补),抽出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把句子压缩 变短,其意思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是复句,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层次关系来把握它的基 本意思。修辞分析法,就是根据修辞特点去分析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有些句子由于 运用了比喻、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因而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运用有关修辞知 识,有助于准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由表及里法,有些句意比较含蓄,从字面上很难 看出,它的深层含意往往隐含在字面之下,这就需要运用由表及里的方法,透过字面意 8 思去挖掘它所蕴含的深层含意。语境分析法,就是根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语言环境, 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如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主旨句、呼应句 等)综合分析、理解句意。本题中所给的句子处于段末,且句子中没有修辞,又极为短 小,故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加语境分析来解答本题。Ziyuanku.com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赏析文章的语言,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 形象;风格的幽默、辛辣、简明、含蓄、深沉;长短句式的特点,各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 果,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可以从遣词造 句的角度进行赏析,词——炼字、语体色彩、词藻;句——长短、整散等。答案层次:明确 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本题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整体的特点,即“充满生活气 息”,考生只要理解这一特点的内涵,然后到文中找出具体的内容进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20 国卷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 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 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 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 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 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 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的所有 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 9 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 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 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 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 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 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 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 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 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 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 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 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 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 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 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 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 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 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 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 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 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 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 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 10 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 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 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 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 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减)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 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 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 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 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 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 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气、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 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8. 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三、(20 国卷 3) 【答案】7. C 8. 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付 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抒发感受: 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9. “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围 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 刀和锤头”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 应题目,升华主题。 11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 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 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 当的答案。 C 项,“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误,“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 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也不当,从最后一段“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 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可见,应该是对这些“寻常事物”的情感体验 成全“我”的文学创作。注意“甚至”一词的界定范围。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脉络层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 答题区间,再依据叙述顺序、方式和内容概括情节大意,分别从事件、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层 次。 文章第一段先写到看火车的缘起,“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许 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在听到同学的炫耀,兴起了对看火车的期待之情; 第二段写去看火车的途中,夜晚的阴森树林带给“我”们恐惧害怕之情,“我”们为了看火 车而穿过林子,克服了恐惧; 第三段是终于到达铁道旁,感到“兴奋和好奇”,并贴在道轨上听火车运行的声音,可谓未 见火车,先闻其声,通过声音的越来越大,“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把“看火车”的 期待情绪提到了最高; 第四段是看到火车,首先看到的是“一股强大的光束”,以光束与声音的渲染火车到来时的 震撼与激动心情,同时又通过“我”“捂紧耳朵睁大眼睛”看到的“镰刀”“锤头”,呼应 标题“记忆里的光”,勾连起下文对镰刀锤头的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的叙述; 第六段写了看过火车之后的内心情感,因火车上的“镰刀”而感到自己与火车有了“亲 近”“关联”的特别感觉,引起后文。 事件层次:按时间顺序,以期待看火车、夜行看火车途中、贴近铁轨听火车声、看到火车强 烈的光束与火车头上的图标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写了看火车的经过; 情感层次:向往——惧怕——兴奋好奇——激动震撼——感到亲近与特别;通过情绪的起伏 12 波澜,层层渲染加深,描绘出孩子第一次看火车的真实心理感受,同时在结构上也为后文的 情感体验与相关事件叙述做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身包含的意义;标题的主旨意义; 标题的情感意义;标题的作用意义;标题的结构意义。可以根据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 体分析,按方向进行概括。 “记忆里的光”既是指儿时看火车时,第一眼看见的火车头上强烈的光束,并在强光下看到 的“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又是指其后在自己的人生中再次出现的带 有“镰刀和锤头”的事物; “记忆里的光”是全文的线索,分别串联起儿时看火车,青年时贾队长的挎包,复原后抡大 锤打铁几件事,让行文结构清晰明了; “记忆里的光”不仅是“镰刀和锤头”,更是包含着作者在向往新事物的同时还 有对土地、家乡的眷恋——“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 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 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 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对尽忠职守、踏实肯 干等精神的赞颂——“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 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 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 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 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原来他每次出海 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他们就是用 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 了个小西瓜”“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 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流露出 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 四、【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13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 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 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 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 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 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 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 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 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 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 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 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 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 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 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 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 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 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 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 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 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 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 14 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 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 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 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 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 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 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 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 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 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 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 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 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 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 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 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 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 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 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 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 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15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 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 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 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 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18.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 分) 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四、(2019 天津卷)【答案】 16.BC 17.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 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 生不息) 18.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 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 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19.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 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 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 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两项。B 项,“这说明她对 16 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理解错误,根据后文“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 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 河”以及最后“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她同老祖母一样对故乡、 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C 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 “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 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不是“花期”,也不是“提前到二月”,而是让草 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了正常的情况。故选 BC。 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 次思考词语运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本题赏 析“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 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 命基因的使命”。本题主要分析手法。先分析手法:“挤”“奔跑”运用拟人;“每一种植 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运用比喻;“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运用 排比;“奔跑着”运用夸张。接着分析效果:“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突出呼伦 贝尔无霜期的特点;“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 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生动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状态,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 的生命力。 18.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 然后返回原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 意人物身份。本题中老祖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 累弯腰的”;她坚忍,比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 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 她慈爱,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 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 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 然,比如“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 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 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 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 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 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 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17 比如“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 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 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 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把握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文 章结构,分析每一个阶段标题的不同意蕴,答题时要由浅入深逐层来答。本题考查“萨 丽娃姐姐的春天”这个标题的含义。具体分析“春天”的含义,即是谁的什么样的春天。 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 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 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必 经几次生死磨难,方能生存”“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 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第三,“春天”指萨 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 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 的羊”;最后,“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 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 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 五、【2018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 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 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 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 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 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 喊大叫。 18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 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 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 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 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 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 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 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 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 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 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 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 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 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 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 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 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 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 19 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 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 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 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 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 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 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 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 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 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 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 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 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 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10.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1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13.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五、【答案】 10.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 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11.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③前文铺陈 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12.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 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0 13.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 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画线的句子使用了许多色彩绚丽的词语,如“彩 灯”、“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大方光华”、“五颜六色”、 “素月”等,用词夸饰。句式上,运用铺排,采用排比,如“近近地看……远远地看……” 从语气来看,作者较为急切,如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你看”“你抬头” 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可以从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句式选用的 角度(短句、长短句结合、整句、散句、整散句结合等),手法的使用的角度(修辞、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 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等),人称使用的角度等来加以分析。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该题重复使用“一”字,详 细地描绘了一幅宫灯美人图,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分析时, 要结合文本前后的内容,该段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 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 余韵十足。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词语的含义,注意结合上下文找到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的含义,尤其 是涉及到文章的主旨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从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 析,表层注意字面的意思,深层注意和主旨相关的意思。分析艺术效果主要从手法和表 达的情感等角度分析。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 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 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 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 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 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 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13.【试题分析】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分析文中句子的深层意蕴,包括对句子深层意 21 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式、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等。 分析该句要抓住关键词“新奇”和“庆幸”,分析作者对什么感到新奇,又为何觉得庆 幸。街上,古今相映成趣,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让作者既感叹城市的新 气象;改革开放,让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使作者庆幸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的题目,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 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 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 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六、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20 北京卷)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8-21 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 沈从文 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 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 悲壮,又凄凉。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 自得其乐的歌呼。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 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 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 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 格不入,老是闹别扭。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 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一个有生命有 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 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 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 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 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 22 发。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 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 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 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音乐教 育我,实在比任何文字书本意义都重大得多。 我爱美术有相似而不同情形。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 术而起。就记忆所及,最先启发我教育我的,是黄蜂和蟢子在门户墙壁间的结窠。工作辛勤 结构完整处,使我体会到微小生命的忠诚和巧智。其次看到鸟雀的作窠伏雏,花草在风雨阳 光中的长成和新陈代谢,也美丽也严肃的生和死。举凡动植潜跃,生命虽极端渺小,都有它 的完整自足性。再其次看到小银匠捶制银锁银鱼,一面因事流泪,一面用小钢模敲击花纹。 看到小木匠和小媳妇作手艺,我发现了工作成果以外工作者的情绪或紧贴,或游离。并明白 一件艺术品的制作,除劳动外还有个更多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小市 民层生产并供给一个较大市民层的工艺美术,色泽与形体,原料及目的,作用和音乐一样, 是逐渐浸入寂寞生命中,娱乐我并教育我,和我生命发展严密契合分不开的。 我对于美术的理解,明显即比普通美术理论大不相同,也容易和一般鉴赏家兴致异趣。 加上十年流亡转徙生活教育,自然景物与人生万象,复轮流浸润于生命中。个人生命在这种 错综繁复人生中发育长成,即缺少美术史的严格训练,爱好与理解,自然和普通人已经大不 相同。和音乐关系二而一,我能从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品发生兴味。有一点还想特别提出, 即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种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到都市来,工艺美术扩大了我的眼界。不仅对制作过程充满兴味,对制作者一颗心,如 何融会于作品中,他的勤劳、愿望、热情,以及一点切于实际的打算,全收入我的心胸。一 切美术品都包含了那个作者生活挣扎形式,以及心智的尺衡,我理解的也就细而深。 在小小作品中,作者注入崇高的理想,浓厚的感情,安排得恰到好处时,即一块顽石, 一把线,一片淡墨,一些竹头木屑的拼合,也见出生命洋溢。这点创造的心,就正是民族品 德优美伟大的另一面。 (取材于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即.完全密切吻合 即:就 23 B.即.勉强求适应 即:即使 C.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 条理:分析整理 D.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 龃龉:轻声细语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自幼年起的各种声音记忆,使其日后从直觉上更加容易理解伟大优美的乐曲。 B.以小银匠、小木匠、小媳妇为例,文章意在说明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需全神贯注。 C.作者多年流亡转徙,积累了错综繁复的人生经验,其审美眼光不同于普通人。 D.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来捕捉平凡生活之美,并借助生动的细节使之重现于纸上。 20.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6 分) 21.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6 分) 六、(20 北京卷) 18.D 19.B 20.答案要点: ①作者理解的音乐包含:自然之声:日常生活之声:作曲家谱写的乐曲。 ②作者理解的美术包含: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民间工艺美术:都市工艺美术。 21.答案要点: ①成长:自幼年起,音乐和美术丰富了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他的成长密不可分,起到教育作 用;进入都市后,音乐帮助他调和工作、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及内心冲突;音乐作为一种向上、 向善的力量,给他生命以方向感、归宿感:在他困顿时,音乐给他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 ②认识生命:作者从音乐中认识自己的生命,从美术中认识其他的生命;美术使作者体会到 微小生命的完整自足性;理解工艺美术中包含的制作者的素朴的心。 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20 新高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 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 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 20 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 太史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 24 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 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 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 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 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 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 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 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 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 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 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 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 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 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 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 下来。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 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士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 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 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 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 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卷子一 条楼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 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 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 3.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 30 多条街巷,550 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 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 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 25 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 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 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 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 的水淋淋的草茅(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 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 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得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 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 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 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 樟树的荫庇冲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 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 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语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 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 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 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 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 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26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 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 分) 七、(20 新高考) 6-7. DA 8.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 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換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 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 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搞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 活力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 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 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 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 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 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 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 论。 A 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 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 A。 【8 题详解】 27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 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 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 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 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 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 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 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 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 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 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 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 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 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 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 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 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 力。 八、【2020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2 题。 线条之美 梁 衡 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 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 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 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 28 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 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 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 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 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 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 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 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 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 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 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 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 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 《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 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 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 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 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 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 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 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 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 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 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 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 29 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 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 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 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 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 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 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 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 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 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 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 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 呢? 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语带自嘲,强调了礼物的珍费,突出了朋友所赠之 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三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 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 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 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E.全文从“物”“人”“理”等方面组织材料,由实入虚,脉络清晰,思路严谨,内容丰 富,繁而不乱。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 21.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30 22.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者的小诗。 脊 梁 罗长城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八、【答案】(20 天津卷) 18.AC 19.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 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20.引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 线条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21.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②蕴藏艺术能量 ③体现人体之美 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22.运用角度,合理解释 探究主题 语言表达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 项,“强调了礼物的珍贵,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错。结合原文“但 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可见这是作者自嘲自己没有看上那名贵 的牡丹油,却对瓶子感到惊艳。 C 项,“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结合原文“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 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简直是一幅美 人线描图”,可见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是想要表达线条可以定格美丽的瞬间,吐纳作 31 者内心的块垒,而非“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 故选 AC。 19.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看文中有没有修辞手法, 然后可以鉴赏词语特点、句式特点;有时还要联系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先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这是以书法艺术为例,表现线条的魅力。其中“或如晴空霹雳,或 如灯下细语”运用比喻手法,表现线条的千变万化;“洗尽铅华”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书法 艺术是纯粹的线条之美;“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则运用排比,写出书法艺术 中的线条的无穷魅力;而词语“游走”化静为动,写出书法中线条的灵动;句式上长短结合、 多用短句,如“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 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写出线条表现力的丰富以及书法家对线条的喜爱。 20.本题考查情节或段落的作用。解答时要先概括出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看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运用的手法等。 首先看林徽因的故事写了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 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 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 找。’”,这是写林徽因认为汉唐的线条才符合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内涵,康乾线条 不行。然后分析作者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想要证明什么,这样的答案通常要到例子前面去找, 结合原文段首句子“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 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可知,这个例子是证明线条可以代表一个 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线条是蕴含着人的主观精神的。最后分析引用例子 的效果,很生动地诠释观点,并给文章注入文化内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按照一定顺序梳理文本结构, 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按照题干提示逐层筛选出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特别注意总领句、 总结句等;最后分点概括。 结合第二段“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 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 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 美”,可概括出“似有似无,亦幻亦真,引人无限遐想,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 结合第三段“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 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 32 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可概括出“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不动时含而 不露;动时横空出世,魅力无穷”。 结合第四段“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 第五段“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 与利用”,可概括出“是艺术之母,可以帮助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结合第六段“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 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 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可概括出“线条中 注入人的主观精神,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22.首先分析本文的审美角度,通过题目“线条之美”以及文中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 如“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 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 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等, 可以把握住作者审美是通过对线条的欣赏进而欣赏艺术之美的,也就是通过某一个角度欣赏 艺术之美。然后欣赏这首小诗。小诗的题目叫做“脊梁”,诗歌没有具体写“脊梁”是什么, 甚至没有具体的形态,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线条”“形态”来比喻“脊梁”。如称它为“一条 力的弧线”,展示出有力的曲线;再运用间接意象作比喻,点出其象征意:以彩虹喻脊梁, 赞美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的内在的力和美;用“青峦”喻“犁圈”赞美了劳动意义的重 要;以“青峦”喻“脊梁”,赞美了劳动者的厚重品性。意象间的联结,构成了整体意象的 鲜活和厚重之美。 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17 全国卷 2)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33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 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34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 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 分)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 行分析。(6 分) 九、【答案】(17 全国卷 2) 4.B 5.①有形的各种窗子; 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 窗口; 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6.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 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 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每点 2 分) 【解析】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 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 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如本题 B 项文意分析不当。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 提炼中心意思即可。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 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主要包括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 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 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 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 础上理解词语。如本题“窗子”可以指有形的各种窗子;无形的窗子;心灵之窗等。 35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巧点拨】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 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 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 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如本题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 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十、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17 北京卷)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 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 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 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 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 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 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 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 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 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 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 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 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 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 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 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 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 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 36 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 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 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 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 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 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 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 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 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 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 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 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 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 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 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 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 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恬然:自然放松,沉静从容 B.袒露:毫不遮掩、毫无保留地展现 C.盘算:精打细算 D.曼妙:舞姿轻盈而美丽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37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1.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5 分) 22.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 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23.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 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 分) 2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3 分)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 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 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纯净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红岩》讲述的是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共产党员在监狱中艰苦卓绝的斗争。牢房的阴 暗、刽子手的凶残,突显了革命者信念的坚定、意志的坚强。 D.《阿 Q 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 表的统治阶级对阿 Q 的压迫和欺凌,是阿 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十、【答案】(17 北京卷) 19.C 20.D 2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象征意 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22.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②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未来的发展。原因:“我”是外 来游客,来去匆匆。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23.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 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 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24.A 38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既有对某一段落或某些段落内容、意思 的归纳、概括,也有对全篇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要准确理解文章某一段落、某些段 落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思想内容或中心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的进一步把握。前者 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其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还应注意尽可能用原 文中的词语归纳,防止要点遗漏。后者即概括出来的中心意思要能够覆盖全文或整个段 落,不能离题太远、太笼统。这是互相联系的两方面:后者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方面基 本内容为基础,前者又需以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意思为宏观指导。 2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及赏析作品内涵。解答本题对文本第二段的每一句进 行筛选重点字词即可,如“巨大生命力”“纯真清洌”,而象征义从首段“根河是鄂温克 人的母亲河”该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 此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请分析某物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文中多次 写到某物象,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分析物象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入 手:①内容和结构上,或交代什么样的环境,或暗示什么内容,或成为全文的线索;② 情感主旨方面,象征了什么内容,成为某种情感(精神)的载体。 2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对“深奥”含义的理解及对“抵达不了”原因 的分析,从文本第二、四、五、六、七等段落筛选重点字词理解,其中原因可根据文中 “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 深沉呢”来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重要语句包括:①从内容上看,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②从表达上看, 39 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③从结构上看,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 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④从修辞上 看,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①理清概念:构思脉络其实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这种题型实际上就是给全文 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只要弄清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如文中有线索,可 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②构思特色包括谋篇布局与选材。谋篇布局包括线索、行文思路 (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构思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层层深入、 设置悬念、伏笔照应、以小见大等)、叙述上的特色(倒叙、插叙等)。选材包括引用诗 文,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 24.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名著阅读。A 项,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 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 【考点定位】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名师点睛】该题将名著考查放置在现代文阅读中,形式较为新颖。名著复习方法:一要积 累名著中表现的作品思想意义,熟悉名著中重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要理清 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积累名著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情节,读懂名著关键细节的价值;三要 重视作品中经典语言片段并理解其深刻含意,积累名著中体现作者倾向的内容;四要重 视作品中人物的身份、经历、教养、气质等的刻画,积累名著中艺术技巧高超的内容。 十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19 北京卷)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 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 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 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 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 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 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 40 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 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 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 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 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 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 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 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 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 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 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 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 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 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 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 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 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 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 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 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 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 “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 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 41 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 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 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 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 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 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 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 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 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 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 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 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 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 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 42 了说明北京之“大”。 D.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 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19. 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 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 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 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 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 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 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 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十一、(19 北京卷) 【答案】17. B 18. C 19. B 20. 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 在作者看来,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 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 会秩序。 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21. 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 妈妈千叮咛、万嘱咐,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 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门要注意安全,便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 43 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 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出门连在自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一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依赖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 生存所需,也提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宽容、赏识、信任的成长环境是 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亲学会谦和与善良…… 当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 常用用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 代入法,判断该词解说是否恰当。B.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 B 错误;ACD 正 确;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 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 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 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 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 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 C 错误;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 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 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 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B.作者 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 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故 B 错误;ACD 正确;故选 B。 44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 文中找到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 用文中语句,分条作答。 【2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 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 维方法。这里,只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 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