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考点剖析+精选真题强化-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古诗词鉴赏 考点剖析+精选真题强化-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含答案与解析

ID:651846

大小:402.95 KB

页数:45页

时间:2021-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古诗词鉴赏 一、鉴赏形象型 1.提问格式: 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B、物(咏物诗的物象) 3.答题步骤: 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⑵结合诗句具体解释。 ⑶目的或感情。 4.答题示例: (例一)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 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二)(2016 年高考全国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诗人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奇,作为画马的铺垫,然后写曹霸画的马神 奇雄峻,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显得相形失色。曹霸作画前先巧 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气呵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 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 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 二、鉴赏意境型 1.提问方式: 2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 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写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或者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 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 (例一)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 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二)2016 年高考全国卷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 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 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 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三、鉴赏技巧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⑶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 ⑷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2. 记住常用手法: 主要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结构技巧等几小类。 (1)修辞手法:1、比喻;2、比拟;3、设问;4、反问;5、借代;6、夸张;7、对比;8、排比;9、 双关等。 (2)表现手法:1、衬托(或烘托)包括正衬与反衬;2、用典;3、联想和想象;4、抑扬.(或欲 扬先抑)5.象征;6 托物言志;等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细节描写、白描、正 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等。 (4)结构技巧: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3、照应;4、伏笔;5、卒 章显志;6 以景结情;7、画龙点睛等。 3.答题步骤: ⑴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⑵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 ⑶析作用:感情或者目的。 5、答题示例: (例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例二)(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7 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 景交融。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 4 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 “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四、鉴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⑴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⑵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⑶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⑷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⑸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⑹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⑺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⑻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⑼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2.解答分析:炼字的角度:主要指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答题步骤: ⑴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⑵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解释描述。 ⑶点作用:点出该字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示例: (例一)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 “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 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二)(2016 年高考全国卷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 要分析。(5 分) 5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 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 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五、鉴赏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2、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例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 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 1 分,画面描绘 2 分) 例二(2016 年高考全国卷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 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 二者的不同之处。(6 分) 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例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6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 句说明你的理由。(6 分) 参考答案: 14.A 15.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 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 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7 六、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 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答题步骤: (1)找出比较点,先答同,后答异。 (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 4、答题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 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 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 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 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 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 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 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 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 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⑴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 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例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8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 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知 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眼见与想像)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 “花”、“鸥”的作用);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 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 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 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七、鉴赏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 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 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 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 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 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 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八、鉴赏构思( 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 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9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 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等。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 (例一)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 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 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例二)、(14 新课标卷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 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古诗词鉴赏训练与提高 鉴赏形象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17 国卷 2)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10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 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 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二、(14 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 分)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 析。(4 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 分 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1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四、【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 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鉴赏意境型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17 北京卷)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2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 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 分)(17 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 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 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2018 年高考天津卷】 13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 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 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 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 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 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 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 分) 四、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19 天津卷)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 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 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 762 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14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 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 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 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 分) 五、【2020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鉴赏技巧型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17 国卷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15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 答: 二、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17 浙江卷)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锸”。铁锹。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17 江苏卷)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16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 分)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2018 年高考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 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 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17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9 国卷 3)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19 浙江卷)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 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 分) 七、【2020 年山东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18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 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鉴赏炼字型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17 山东卷)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 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 19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15 广东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清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 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4 分) (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 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 分)(15 山东卷)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 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 分) 鉴赏情感、主旨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7 国卷 3)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20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 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 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来&源:ziyuanku.com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2016 年高考全国卷 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 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 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 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15 全国新课标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21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19 国卷 1)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22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19 国卷 2)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 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19 江苏卷) 23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 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八、【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 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 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4 九、【2020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比较评价题型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1-22 题。(7 分)(14 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 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 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14 新课标卷 2) 25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 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 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 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1~22 题。(7 分)(2016 年高考浙江卷)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 2 个小题。【2018 年高考浙江卷】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26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19 北京卷)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 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 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27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 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六、【2020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 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鉴赏形象 一、(17 国卷 2)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 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14.试题分折: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 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 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 相同之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 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 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28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 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 23 岁前与 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 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 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 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 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 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二、参考答案 (l)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 分) (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 作的高雅情趣。 三、【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 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 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 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 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 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 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 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 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思乡类:月亮、鸿雁、杜 鹃、斜阳;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边塞 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本题考查的意象是 “酒”,考生可结合诗中“酒”出现的不同时间,结合诗人的行为来分析。 诗歌翻译: 29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 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 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 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四、(2020 国卷 3)【答案】 14.C 15.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 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 到认可。 【解析】 【分析】 14.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 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 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 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 C。 15.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 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 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 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 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 “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 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 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 “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 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 30 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 相似之处即可。 分析意境型 一、(17 北京卷)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 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 感悲苦。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 进行比较。抒发情感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 亲人,涉险至此。 (17 天津卷)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 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 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 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 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31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1.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 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 3.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 “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总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 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 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名师点睛】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 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 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词艺术手法。从尾句“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可以分 析得出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所以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从更待两字可以分 析为是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 三、【2018 年高考天津卷】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 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 项,“这 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 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 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四、(19 天津卷) 14.(9 分) (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五、(2020 天津)【答案】 14.B 15.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 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 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 【分析】 32 1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 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 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 B 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 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 “ 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故选 B。 1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 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 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 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 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 美好怡人温馨。 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 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16.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 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 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 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题干为:“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 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 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 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 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 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1)“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 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 (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静,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 祥和静美的感受。 33 【点睛】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分析技巧型 一、 (17 国卷 1)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 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5.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 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 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全诗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 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 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 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 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 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 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 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17 浙江卷)19.(2 分)采地黄 卖地黄 20.(6 分)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34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 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三、(17 江苏卷) 10.【答案】 天地狭窄无容人之处,日月迫近深感岁月匆匆,疲病交加,无处施展抱负。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如“乾坤迮”,“病”“日月遒” “百战铁衣” 。 四、【2018 年高考北京卷】 19.D 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 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 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 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20.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 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 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 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 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35 五、(19 国卷 3) 14.B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 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六、(19 浙江卷) 19.(2 分)造访 朱门 20.(6 分)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 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七、(2020 新高考山东)【答案】 15.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 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 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6 B 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 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 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 B。 1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 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 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 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 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 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炼字型 一、(17 山东卷)【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 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 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二、10、(1)“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 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答出手法 1 分,简要分 析 2 分)(2)过即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的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 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未散,朝阳未升,眼前一 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江风拂面,云朵飘 过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岸上景物变化,体现出“过” 之意。(解释 1 分,赏析各联 1 分) 三、(15 山东 14.(1)①“湿”字,描写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 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 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37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 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衰退内心的 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情感、主旨型 一、(17 国卷 3)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 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15. 二、(2016 年高考全国卷 1)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 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三、 (15 全国新课标卷Ⅰ)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 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 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 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四、【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答案】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 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 38 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 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 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 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五、(19 国卷 1) 14.C 15.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答案】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 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 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 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 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 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 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 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 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六、(19 国卷 2) 【答案】14.D 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 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 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不随便接 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表明 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故选 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 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用典故“垂钓”来表达 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 渴望。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 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尾 39 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 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七、(19 江苏卷) 【答案】9. “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 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9 题详解】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 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 题详解】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 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 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 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八、(20 国卷 1)【答案】 14.A 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 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 【分析】 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 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 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 寄”的意思。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诗的题 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 信以示酬和。由此可见,选项 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故选 A。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 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 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 40 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和”友 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 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 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 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 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 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 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 诗句。 九、(2020 国卷 2)【答案】 14.B 15.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 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 【分析】 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 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 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 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 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 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 故选 B。 15.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 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 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 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 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 41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 摧。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 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 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 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 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 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 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 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 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 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 比较评价题型 一、(14 浙江卷)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 分) 答案:猿声 解析:两首诗放在一起考查时,往往要找共同的意象。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 分) 答案: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 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解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都是表现手法,阅读时 注意比较。 二、(14 新课标卷 2)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 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 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 的感伤表露无遗。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 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 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 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 42 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 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三、(2016 年高考浙江卷)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 分)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 景交融。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 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 “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四、【2018 年高考浙江卷】 19.(1)久留(逗留)(2)依依不舍 20.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 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 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淹留”一词 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 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 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点染一词是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 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 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 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一般说,点出的是内在情感和诗歌主题,而渲染用的是外在 的环境和景物形象。点染分为三种类型,先点后染,先染后点,点时加染,染中有点。此诗 就是先点出离情,再以景染之,结尾再次点明别离之情。 五、(19 北京卷) 【答案】13. C 14. A 15.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 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43 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 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 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 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 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 C 错误。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 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 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 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 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 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 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 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 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 D 错误。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 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 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 “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 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六、(2020 浙江)【答案】 19.感伤 达观 20.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 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 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 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 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 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 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 44 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 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 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 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 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 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 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的达观。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 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 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 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 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 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 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 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 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 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 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 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 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 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 45 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 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 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