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ID:652006

大小:4.47 MB

页数:69页

时间:2021-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 山水画的意境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配套课件 1. 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欣赏下面这幅山水画,谈谈你的感受。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 —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 进行 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探究: 1.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 本文观点 简要分析。 细读感悟 山水画 摄影作品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 的是其中包含着 人对自然的 认知和情感 ,景与情 是相融合的 。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 这也就意味着 山水画不会被 摄影 作品 所取代。 探究: 2. 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在描绘景色的时候,往往将情感含蓄的寄托其中,使人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感受到无限的情感与意蕴。 作者大篇幅的分析诗歌的意境,是因为二者是相通的,是想更直接的让人体会到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从而更好的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探究: 3.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你的个人经历简要说明。 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 这个观点正确,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坚韧,而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韧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探究: 4. 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它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欣赏 李可染《万山红遍》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 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的方法,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山水画的意境 板书设计 概念定义: 景与情的结合 获得方法 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思想感情 写景时写情,源于现实超越现实 苦心经营(意匠) 14 山水画的意境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 suǒ 然无味、无动于 zhōng , 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意境 (     )    suǒ (     ) 然 无味 无 动于 zhōng (     ) 衷 jìng 索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 suǒ 然无味、无动于 zhōng , 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 疏乎 疏忽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 suǒ 然无味、无动于 zhōng , 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3)“ 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    ) A .胜利          B .比另一个优越 C .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 .能够承担或承受 C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 suǒ 然无味、无动于 zhōng , 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 。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4) 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还谈得上什么意境呢?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朴素 崇高 气势 朝朝幕幕 B .峨眉 夔门 气慨 胸有成竹 C .意匠 搏斗 图解 金碧辉皇 D .欲望 赋予 风暴 苦心经营 D 【 点拨 】 A 项中“幕幕”应为“暮暮”; B 项中“气慨”应为“气概”; C 项中“皇”应为“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 .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 .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D • • • • • • • • • • • • • • •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 《 李白行吟图 》 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 .④⑤③②①        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④③②① D .④⑤①②③ B 5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白的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但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 .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 .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 .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D 【 点拨 】 “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有误。 阅读课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 ……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回答问题。 6 .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一、课文研读 照应标题,提出中心论点。 7 .李太白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的例子论述了哪个观点?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8 .选文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毛泽东 《 十六字令三首 》 的例子,充分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9 .根据选文第三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 。 示例 :李白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10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 每点不得超过 10 个字 )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0-51 页第 10-13 题。 【 点拨 】 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示例 :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1 .第②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指高达 11.6 亿的收视人次。 【 点拨 】 先 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前后文中。 65 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 “ 推敲 ” 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2 .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 【A】【B】 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 点拨 】 所给材料的内容体现出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 和第 ④段论述的中心“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 放在文中 【 B 】 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13 .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作为全文总结;点题 ( 呼应题目 ) 。 【 点拨 】 语段正好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可从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等角度分析。 14 . 大明湖南行便是曲水亭街。河东岸,原有三间草房,名曲水亭。坐东朝西,房前屋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如此神韵,让人感叹。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 《 老残游记 》 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极富文化韵味。 (1) 根据文中对“曲水亭街”的描写,补写对联。 三椽茅屋,两道小桥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示例: 数株垂柳 一湾流水 ( 2) 请发挥想象,扩写文中句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30 字左右 ) 示例: 曲水亭街上家家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济南城户户碧绿的垂柳静静站立。 15 .据下面短诗提示的背景或创设的意境,进行景物描写,必须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50 字左右 ) 片段练笔 三月 叶子追寻着阳光 招展在蓝天下 例文一: 春天,第一片叶子在阳光的逗引中苏醒了,蓝天下,沐浴着阳光,叶子伸展了;沐浴着阳光,叶子更嫩了;沐浴着阳光,叶子更绿了。 例文二: 一片片新叶争先恐后地伸出脑袋打量着这个美丽的春天:蓝蓝的天空,柔柔的东风,暖暖的阳光。 14 山水画的意境 A .缺乏 ( fá ) 惆怅 ( chóu ) 孤帆远影 ( fán ) B .遥远 ( yáo ) 真挚 ( zhì ) 情寓于景 ( yù ) C .柏树 ( bó ) 搏斗 ( bó ) 朝霞暮霭 ( ǎi ) D .渲染 ( xuān ) 赋予 ( yǔ ) 惨淡经营 ( yíng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 B • • • • • • • • • • • fān bǎi xuàn 2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标本 气势 身临其境 无精打彩 B .情趣 气慨 依依送别 浮光略影 C .独创 峨眉 夸张渲染 开卷有益 D .描绘 关键 朝朝暮暮 金壁辉煌 C 采 掠 碧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B .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C .下岗后,她开了一个小饭馆,整日兢兢业业,惨淡经营,收入还算不错。 D .不管你腰缠万贯,或是富丽堂皇;不论你声名显赫,或是默默无闻,幸福对谁都一样,不可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D “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用在此处不恰当。 • • • • • • • • • • • • • • •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能否落实,保证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 B .在作文的构思过程中,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 C .传统文化专题要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让群众深入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的常识。 D .通过开展互动性强的艺术教育,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世界。 B 前后不一致 动宾搭配不当 缺少主语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的诗句。 B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C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 ( 如朝霞暮霭等 ) ,早晨 8 点钟或中午 12 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D .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D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李白的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情寓于景,但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 .齐白石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 .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 .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D 7 .填空。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情况。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作者是 __________ ,著名画家,以 __________ 成就最高。本文在写意境的作用时,以古今文人的一些名句为例,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李可染 山水画 8 . 【 训练点:分析论证思路 】 简要分析第六段的论证思路。 一、语文要素训练 “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如何提出观点,如何分析证明,如何归纳。 先指出意境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接着指出思想感情与认识客观事物有关,再说全面认识对象需要长期观察,然后举齐白石画虾的事例来证明,最后从反面指出只有极其熟悉客观对象才能画出好画。全段层层推进,逻辑严谨,思路清晰。 9 . 【 训练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举例论证。举荆浩画松的例子,证明中国画更注重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而这需要长期观察。 “ 数万本 ” 从侧面表现观察时间之久, “ 其真 ” 指松树的精神实质。举例典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的作用: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阅读 课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 ……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回答问题。 10 .选文第一段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二、精段品读 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掌握情况。依据作品内容可知第一段在文中有照应标题,提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照应标题,提出中心论点。 11 .李太白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的例子论述了哪个观点? 回顾课文内容,从第②段首句可知李太白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的例子论述了“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这个观点。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12 .选文第四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回顾课文可知选文第四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以毛主席的诗句为例,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的例子,充分证明了 “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 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3 .根据第三段的观点,请你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此题,要求平时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示例: 李白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14 .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三、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7 页第 14-17 题。 首先关注第②段,文段有六句话。第一句是一个层次,提出观点:“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二三四句是一个层次,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两句是一个层次,从两方面概括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14 .请简要概述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三、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7 页第 14-17 题。 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15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④段作简要概括。 根据题干, 关注第④ 段,抓住这些信息“不论 《 春山烟雨 》 还是 《 春浦帆归 》 ,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最后概括出来即可。 ① 画题富有诗意;②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③画中有诗,增添画的诗意 。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空”是静,是虚;“灵”是实,是有,空灵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B .外象之美指画家通过绘画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精神追求,表现在画作之外。 C .诗意美指画中有诗意,体现于画题、题诗,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等。 D .中国山水画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不追求繁芜的世界,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 对“外象之美”的理解不正确。原文说“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可见“外象之美”也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作本身,而且“画作以外的无限性”也不只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B   17 .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根据题干,本题要关注全文,找到相关信息。文章二三四段分别就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进行阐释:“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从中找寻信息,“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最后一段中“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把以上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17 .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①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的交融。②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放开眼界,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18 . 大明湖南行便是曲水亭街。河东岸,原有三间草房,名曲水亭。坐东朝西,房前屋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柳依依,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如此神韵,让人感叹。从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来的泉水汇成河,与曲水亭街相依,一边是青砖碎瓦的老屋,一边是绿藻飘摇的清泉,临泉人家在这里淘米濯衣。现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着 《 老残游记 》 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极富文化韵味。 (1) 根据文中对“曲水亭街”的描写,补写对联。 三椽茅屋,两道小桥;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几株垂柳  一湾流水 本题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本题可根据文本中“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杨依依”这些内容来拟写。 (2) 请发挥想象,扩写文中句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30 字左右 ) 结合文本内容,发挥想象,抓住“泉水”和“垂杨”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即可。 示例: 曲水亭街上家家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济南城户户碧绿的垂柳轻轻吹拂。 19 .观赏下面李可染的画作 《 杨柳青,放风筝 》 ,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仔细观察图画中牧童、牛和风筝,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画中的意境,突出画面感。按要求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9 .观赏下面李可染的画作 《 杨柳青,放风筝 》 ,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画面由一头牛、一个牧童、一只风筝和题字组成。画中的牛身体健硕,四肢粗壮,仰着头看着前方。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放着一只乘风飞翔的风筝,他抬着头,痴痴地望着风筝,心思可能已经跑到天上去了吧。画面右上角题字“杨柳青,放风筝”并盖章,正好填补了画面的空白。整幅画布局有致,气韵生动,意境悠远,浑然一体,表现了一种悠然恬静的乡村儿童生活情景,充满童真童趣,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了作者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 20 .根据下面短诗提供的背景或创设的意境,写一段景物描写,必须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50 字左右。 片段练笔 三月 叶子追寻着阳光 招展在蓝天下 春天 示例一: 春天,第一片叶子在阳光的逗引中苏醒了,蓝天下,沐浴着阳光,叶子伸展了;沐浴着阳光,叶子更嫩了;沐浴着阳光,叶子更绿了。 示例二: 一片片新叶争先恐后地伸出脑袋打量着这个美丽的春天:蓝蓝的天空,柔柔的东风,暖暖的阳光。

资料: 8611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