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配套课件
1.
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
会
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
—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综
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细读感悟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
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写法探究
①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②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
字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
“
感
”
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③
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
作者
(写文字)
读者
(读文字)
所感所想
读者欣赏文艺作品:
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
è
n
(
)
托 怅
(
)
然
wǎn
(
)
如
宛
衬
chàng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______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________”
。
一抡
一轮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3)“
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
A
.空而宽阔
B
.心境开阔
C
.耽误;荒废
D
.长久
A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圆圆的一抡
“
落日
”
不声不响地
chèn
托在
“
长河
”
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
“
直
”
,一个
“
圆
”
,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
wǎn
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
这是一种愉快。
(4)
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2
.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C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
‘
平面
’
。如果他的
‘
文笔
’
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时,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字座右铭是:‘
_____________’”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3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
.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B
4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
.作者引用王维的两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D
【
点拨
】
引用名人的诗句,是为了通过这个例子说明想象的重要性。
5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57
页第
5-8
题。
【
点拨
】
通读全文,综合考虑,找到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本题概括出文章首尾两段中的关键句即可。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6
.“甲骨文的雨
( )
、山
( )”“
视之其象可见”。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示例:看到甲骨文的“雨”,想到云层中的水滴降落到地面,淅淅沥沥的样子;看到甲骨文的“山”,想到地平线上的群峰连绵起伏的样子。
【
点拨
】
甲骨文中的“雨”字,上面是云,下面是雨滴,甲骨文中的“山”是三座山峰相连,据此作答。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7
.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请简述理由。
【
点拨
】
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能用中文背诵
《
三字经
》
和古诗,这与第⑥段的分论点“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相符合,故可以作为该段的论据。
示例:
我认为可以。第⑥段主要论述了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的观点。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背诵
《
三字经
》
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
【乙】观
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
“
字以溯源
”
中王宁老师展示的
“
正
”“
直
”
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离轨是
“
正
”
,目不斜视为
“
直
”
。
“
正直
”
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
选自网络: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8
.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
【
甲
】【
乙
】
,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因为汉字具有融形、声、义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是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
点拨
】
解答此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指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这句话的错误之处。这可从汉字的渊源和本身具有的丰富含义来分析,同时,可结合文章第⑦段的内容作答,以达到答案与文本相结合的效果。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桥堍
(
t
ù
)
记载
(
zǎi
)
阻碍
(
à
i
)
苟安
(
gǒu
)
B
.耀眼
(
yào
)
蠢笨
(
chǔn
)
飞掠
(
lüè
)
鉴赏
(
jiàn
)
C
.怒吼
(
nù
)
怅然
(
chàng
)
旷远
(
kuàng
)
刻板
(
kè
)
D
.契合
(
qiè
)
驱遣
(
qiǎn
)
享受
(
xiǎng
)
拘泥
(
nì
)
•
•
•
•
•
•
•
•
•
•
•
•
•
•
•
•
D
qì
2
.找出选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矿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婉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改为
________________
矿 旷
婉 宛
3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
我们读小说,实际上也就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
②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
③当然,想象不要太离谱,要尽可能遵循原作的思路。
④其实,这种想象的快乐不是小说家的专利,也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尝试来获得。
⑤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A
.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⑤④③
C
.⑤②④③①
D
.②⑤④①③
B
此语段论述小说中如何运用想象。
提出了话题,是第一句。
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是第二句。
通过理解语意及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可知⑤与上一句衔接最紧密,可作为第三句。
④③以“其实”为标志体现了语意的转折,“当然”一词又体现了总结的意味,再结合读可确定其先后顺序。
A
.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C
.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
“
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
‘
平面
’
。如果他的
‘
文笔
’
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时,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
‘
文白相济
’
,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字座右铭是:
‘
__________
’”
4
.根据语意,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C
主张以写文言文为主,白话文为辅助,背离文段主旨。
文白互补,观点不鲜明。且“见真求新”在上文中无从体现。
由文中“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可知,文章是以白为主,以文为辅;且“应变”紧扣上文的“紧要关头”。故
C
项最恰当。
缺少对文言作用的概括,“力求立体”说法抽象。
5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
.作者引用王维的两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D
引用名人的诗句,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6
.本文以“泠泠风雨声”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
《
点拨训练
》
第
62
页第
6-9
题。
先
在行文中找与标题文字有关的段落,然后说明标题的意义,最后依照标题的作用具体分析作答。
“泠泠风雨声”
出自清人陈邦彦
《
秾芳诗帖
》
题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瘦金体给人带来的独特审美感受;以“泠泠风雨声”为题,富有诗意,别有韵味,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
7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瘦金体的特征。
先找到文中概括廋金体的内容,然后分条罗列回答。本题第
3
、
5
、
6
、
8
段等都有涉及,只要找到相关词语,然后概括回答
即
可。
线条
薄利,笔锋锋利;纤细、青郁、劲挺、有力;不追求虚静,独树一帜;既入世更出世;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
。
8
.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应从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句式等方面综合分析。
文章
语言古朴典雅,富有文化韵味;句式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特别是对偶句、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气势;使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文采斐然
。
9
.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带给你的启示。
先联系文本的内容,然后从中确定一点,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受。本文能够带给我们启发的内容很多,如书法艺术、文化传承、作者对廋金体的独特感受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瘦金体
给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素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热爱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