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训练《圆的综合》
1.如图,四边形 ABCD 是⊙O 的内接四边形, ,AC 为直径,DE⊥BC,垂足为 E.
(1)求证:CD 平分∠ACE;
(2)若 AC=8,CE=3,求 CD 的长.
(1)证明:∵四边形 ABCD 是⊙O 内接四边形,
∴∠BAD+∠BCD=18 0°,
∵∠BCD+∠DCE=180°,
∴∠DCE=∠BAD,
∵ ,
∴∠BAD=∠ACD,
∴∠DCE=∠ACD,
∴CD 平分∠ACE;
(2)解:∵AC 为直径,
∴∠AD C=90°,
∵DE⊥BC,
∴∠DEC=90°,
∴∠DEC=∠ADC,
∵∠DCE=∠ACD,
∴△DCE∽△ACD,
∴ ,即 ,
∴ .
2.如图,AB 为⊙O 的直径,C、F 为⊙O 上两点,且点 C 为 的中点,过点 C 作 AF 的
垂线,交 AF 的延长线于点 E,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D.
(1)求证:DE 是⊙O 的切线;
(2)当 BD=2,sinD= 时,求 AE 的长.
(1)证明:连接 OC,如图,
∵点 C 为弧 BF 的中点,
∴弧 BC=弧 CF.
∴∠BAC=∠FAC,
∵OA=OC,
∴∠OCA=∠OAC.
∴∠OCA=∠FAC,
∴OC∥AE,
∵AE⊥DE,
∴OC⊥DE.
∴DE 是⊙O 的切线;
(2)∵sinD= = ,
∴设 OC=3x,OD=5x,
则 5x=3x+2,
∴x=1,
∴OC=3,OD=5,
∴AD=8,
∵sinD= = = ,
∴AE= .
3.如图,已知 直线 l 切⊙O 于点 A,B 为⊙ O 上一点,过点 B 作 BC⊥l,垂足为点 C,连
接 AB、OB.
(1)求证:∠ABC=∠ABO;
(2)若 AB= ,AC=1,求⊙O 的半径.
(1)证明:连接 OA,
∵OB=OA,
∴∠OBA=∠OAB,
∵AC 切⊙O 于 A,
∴OA⊥AC,
∵BC⊥AC,
∴OA∥BC,
∴∠OBA=∠ABC,
∴∠ABC=∠ABO;
(2)解:过 O 作 OD⊥BC 于 D,
∵OD⊥BC,BC⊥AC,OA⊥AC,
∴∠ODC=∠DCA=∠OAC=90°,
∴OD=AC=1,
在 Rt△ACB 中,AB= ,AC=1,由勾股定理得:BC= =3,
∵OD⊥BC,OD 过 O,
∴BD=DC= BC= =1.5,
在 Rt△ODB 中,由勾股定理得:OB= = ,
即⊙O 的半径是 .
4.如图,AB 为⊙O 的直径,C 为⊙O 上一点,经过点 C 的切线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 E,
AD⊥EC 交 EC 的延长线于点 D,连接 AC.
(1)求证:AC 平分∠DAE;
(2)若 cos∠DAE= ,BE=2,求⊙O 的半径.
(1)证明:连接 OC,
∵DE 是⊙O 的切线,
∴OC⊥DE,
∵AD⊥DE,
∴OC∥AD,
∴∠OCA=∠DAC,
∵OA=OC,
∴∠OCA=∠OAC,
∴∠DAC=∠OAC,
∴AC 平分∠DAE;
(2)解:设⊙O 的半径为 r,
∵OC∥AD,
∴∠DAE=∠COE,
∴cos∠DAE=cos∠COE= ,BE=2,
∴ = ,
解得:r=4,
即⊙O 的半径为 4.
5.如图 a,AB 为⊙O 直径,AC 为⊙O 的为弦,PA 为⊙O 的切线,∠APC=2∠1.
(1)求证:PC 是⊙O 的切线.
(2)当∠1=30°,AB=4 时,其他条件不变,求图 b 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1)证明:连结 OC,
在圆 O 中,OA=OC,
∴∠BOC=2∠1=∠APC,∠BOC+∠AOC=180°,
∴∠APC+∠AOC=180°,
∵PA 为⊙O 的切线,
∴∠OAP=90°
又四边形内角和为 360°,
∴∠OCP=90°,OC 为⊙O 的半径,
∴PC 为⊙O 的切线;
(2)解:PA 为⊙O 的切线,PC 为⊙O 的切线.
∴PA=PC,
∵∠1=30°,∠APC=2∠1,
∴∠APC=60°,
∴△APC 为等边三角形,
连结 OP,OC,
∵S 四边形 AOCP=2× ×2×2=4,S 扇形 AOC=×π×4=π,
∴S 阴影部分的面积=4﹣π.
6.如图,线段 AB 经过⊙O 的圆心,交⊙O 于 A,C 两点,BC=1,AD 为⊙O 的弦,连
接 BD,∠BAD=∠ABD=30°,连接 DO 并延长交⊙O 于点 E,连接 BE 交⊙O 于点 M.
(1)求证:直线 BD 是⊙O 的切线;
(2)求切线 BD 的长;
(3)求线段 BM 的长.
(1)证明:∵∠BAD=∠ABD=30°,
∴∠DOB=2∠BAD=60°,
∴∠ODB=180°﹣30°﹣60°=90°,
即 OD⊥BD,
∵OD 过 O,
∴直线 BD 是⊙O 的切线;
(2)解:设 OD=OC=r,
在 Rt△BDO 中,sin30°= = ,
解得:r=1,
即 OD=1,OB=1+1=2,
由勾股定理得:BD= = ;
(3)解:连接 DM,
∵DE 是⊙O 的直径,
∴∠DME=90°,
即∠DMB=∠BDE=90°,
∵∠DBM=∠DBE,
∴△BMD∽△BDE,
∴ ,
∴ ,
解得:BM= .
7.如图,四边形 ABCD 为⊙O 的内接四边形,且 AC 为⊙O 的直径, = ,延长 BC
到 E,使得 BE=AB,连接 DE.
(1)求证:AD=DE;
(2)若 DE 为⊙O 的切线,且 DE=2 ,求 的长度.
(1)证明:连接 BD,
∵ = ,
∴∠ABD=∠DBE,
∵AB=BE,BD=BD,
∴△ABD≌△EBD(SAS),
∴AD=DE;
(2)解:连接 OD,
∵ = ,
∴AD=CD,
∵AD=DE,
∴CD=DE,
∵AC 为⊙O 的直径,
∴∠B=∠ADC=90°,
∵AD=CD,O 为 AC 的中点,
∴∠ODE= ∠ADC=45°,
∵DE 为⊙O 的切线,
∴∠ODE=90,
∴∠CDE=45°,
∴∠ADE=90°+45°=135°,
∵CD=DE,
∴∠DCE=∠DEC=67.5°,
∴∠BAD=67.5°,
∵AD=CD,∠ADC=90°,
∴∠DAC=45°,
∴∠BAC=22.5°,
∴AD=CD=2 ,
∴AC=4,
∴OC=2,
∴ 的长度是 = .
8.如图,⊙O 是△ABC 的外接圆,AB 是直径,OD⊥AC,垂足为 D 点,直线 OD 与⊙O
相交于 E,F 两点,P 是⊙O 外一点,P 在直线 OD 上,连接 PA,PB,PC,且满足∠PCA
=∠ABC
(1)求证:PA=PC;
(2)求证:PA 是⊙O 的切线;
(3)若 BC=8, ,求 DE 的长.
(1)证明∵OD⊥AC,
∴AD=CD,
∴PD 是 AC 的垂直平分线,
∴PA=PC,
(2)证明:由(1)知:PA=PC,
∴∠PAC=∠PCA.
∵AB 是⊙O 的直径,
∴∠ACB=90°,
∴∠CAB+∠CBA=90°.
又∵∠PCA=∠ABC,
∴∠PCA+∠CAB=90°,
∴∠CAB+∠PAC=90°,即 AB⊥PA,
∴PA 是⊙O 的切线;
(3)解:∵AD=CD,OA=OB,
∴OD∥BC,OD= BC= =4,
∵ = ,
设 AB=3a,DF=2a,
∵AB=EF,
∴DE=3a﹣2a=a,
∴OD=4= ﹣a,
a=8,
∴DE=8.
9.如图,C 是 上的一定点,D 是弦 AB 上的一定点,P 是弦 CB 上的一动点,连接 DP,
将线段 PD 绕点 P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PD′,射线 PD′与 交于点 Q.已知
BC=6cm,设 P,C 两点间的距离为 xcm,P,D 两点间的距离为 y1cm,P,Q 两点间
的距离为 y2cm.
小石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分别对函数 y1,y2 随自变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
究,下面是小石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按照下表中自变量 x 的值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分别得到了 y1,y2 与 x 的几组对
应值:
x/cm 0 1 2 3 4 5 6
y1/cm 4.29 3.33 1.65 1.22 1.50 2.24
y2/cm 0.88 2.84 3.57 4.04 4.17 3.20 0.98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描出补全后的表中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x,y1),
(x,y2),并画出函数 y1,y2 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连接 DQ,当△DPQ 为等腰三角形时,PC 的长度约为
1.3 或 5.7 cm.(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1)观察图象发现规律可知:
表格数据为:2.44;
(2)如图所示:
即为两个函数 y1,y2 的图象;
(3)观察图象可知:
两个图象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DPQ 为等腰三角形时,PC 的长度,
两个交点的横坐标为 1.3 和 5.7.
故答案为:1.3 或 5.7.
10.如图(1),某数学活动小组经探究发现:在⊙O 中,直径 AB 与弦 CD 相交于点 P,此
时 PA•PB=PC•PD
(1)如图(2),若 AB 与 CD 相交于圆外一点 P,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图(3),将 PD 绕点 P 逆时针旋转至与⊙O 相切于点 C,直接写出 PA、PB、PC
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3),直接利用(2)的结论,求当 PC= ,PA=1 时,阴影部分的面
积.
解:(1)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2),连接 AD、BC,
则∠B=∠D
∵∠P=∠P
∴△PAD∽△PCB
∴ =
∴PA•PB=PC•PD;
(2)PC2=PA•PB
理由如下:
如图(3),连接 BC,OC,
∵PC 与⊙O 相切于点 C,
∴∠PCO=90°,
∵AB 是直径,
∴∠ACB=90°
∴∠PCA=∠OCB
∵OC=OB
∴∠OCB=∠OBC
∴∠PCA=∠OBC
∵∠P=∠P
∴△PCA∽△PBC
∴PC:PB=PA:PC
∴PC2=PA•PB.
(3)如图(3),连接 OC,
∵PC2=PA•PB,PC= ,PA=1
∴PB=3,AO=CO=1
∴PO=2
∵PC 与⊙O 相切于点 C,
∴△PCO 是直角三角形
∴sin∠CPO= =
∴∠CPO=30°,∠COP=60°
∴△AOC 为等边三角形
∴S△AOC= =
S 扇形 AOC= =
∴S 阴影=S 扇形 AOC﹣S△AOC
= ﹣ .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点 A(0,2),点 B 在 x 轴上,以 AB 为直径作⊙C,
点 P 在 y 轴上,且在点 A 上方,过点 P 作⊙C 的切线 PQ,Q 为切点,如果点 Q 在第一
象限,则称 Q 为点 P 的离点.例如,图 1 中的 Q 为点 P 的一个离点.
(1)已知点 P(0,3),Q 为 P 的离点.
①如图 2,若 B(0,0),则圆心 C 的坐标为 (0,1) ,线段 PQ 的长为 ;
②若 B(2,0),求线段 PQ 的长;
(2)已知 1≤PA≤2,直线 l: y=kx+k+3(k≠0).
①当 k=1 时,若直线 l 上存在 P 的离点 Q,则点 Q 纵坐标 t 的最大值为 6 ;
②记直线 l:y=kx+k+3(k≠0)在﹣1≤x≤1 的部分为图形 G,如果图形 G 上存在 P
的离点,直接写出 k 的取值范围.
解:(1)①如图可知:C(0,1),
在 Rt△PQC 中,CQ=1,PC=2,
∴PQ= ,
故答案为(0,1); ;
②如图,过 C 作 CM⊥y 轴于点 M,连接 CP,CQ.
∵A(0,2),B(2,0),
∴C(1,1).
∴M(0,1).
在 Rt△ACM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CA= .
∴CQ= .
∵P(0,3),M(0,1),
∴PM=2.
在 Rt△PCM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PC= .
在 Rt△PCQ 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PQ= = .
(2)①如图 1:当 k=1 时,y=x+4,
∴Q(t﹣2,t),
∴CQ= ,
当 t=2 时,CQ 最大,
在 Rt△CDQ 中,CD= ,CQ 最大则 DQ 最大,
∴Q(2,6),
故答案为 6;
②∵﹣1≤x≤1,
Q 点的在端点(﹣1,3)和(1,2k+4)之间运动,
当 Q 在(1,2k+4),P(0,4)时,
直线 PQ 的解析式 y=(2k﹣1)x+4,
点 C(1,1)到直线 PQ 的距离为 时,可得 k=0 或 k=4,
∴0<k<4.
12.已知 AB 为⊙O 的直径.
(1)如图 a,点 D 为 的中点,当弦 BD=AC 时,求∠A.
(2)如图 b,点 D 为 的中点,当 AB=6,点 E 为 BD 的中点时,求 OE 的长.
(3)如图 c,点 D 为 上任意一点(不与 A、C 重合),若点 C 为的中点,探求 BD、
AD、CD 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探求的结论,不要求证明.
解:(1)如图 1,连结 OC,
点 D 为 的中点,
∴ = ═ ,
∵弦 BD=AC,
∴ = ,
∴ ═ = ,即点 C 为 的中点.
∴ = ═
∠A= ∠COB= × ×180°=30°.
(2)如图 2,连结 OD,BC,OD 交 AC 于点 F,
AB 为⊙O 的直径,
∴∠C=90o
点 D 为 的中点,半径 OD 所在的直线为⊙O 的对称轴,
则点 A 的对应点为 C,
∴OD⊥AC,OD 平分 AC,即:AF=CF,
在△DEF 和△BEC 中,
,
∴△DEF≌△BEC (AAS),
∴CE=EF,BC=DF,
∵AO=BO,AF=CF,
∴OF= BC= DF,又 AB=6,
∴OD=3
∴OF=1,BC=DF=2.
在 Rt△ABC 中,AB=6,BC=2,
∴AC= = =4 ,
∵点 F 为 AC 的中点,点 E 为 FC 的中点
∴EF= ,
在 Rt△OFE 中,EF= ,OF=1,
∴OE= = = .
(3)BD、AD、CD 之间的关系为:BD﹣AD= CD,
如图 3,连接 BC,OC,
∵AB 为⊙O 的直径,点 C 为 的中点,
∴∠ACB=90°,AC=BC,
∴∠BAC=∠BDC=45°,
过点 C 作 CF⊥CD 交 BD 于点 F,
∴△D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ACD=∠BCF=90°﹣∠ACF,
又∵AC=BC,CD=CF
∴△ACD≌△BCF(SAS) ,
∴AD=BF,
∵BD=BF+DF,
∴BD=AD+ CD,
即 BD﹣AD= CD.
13.如图,在△ABC 中,AB=AC,∠A=30°,AB=10,以 AB 为直径的⊙O 交 BC 于
点 D,交 AC 于点 E,连接 DE,过点 B 作 BP 平行于 DE,交⊙O 于点 P,连接 CP、OP.
(1)求证:点 D 为 BC 的中点;
(2)求 AP 的长度;
(3)求证:CP 是⊙O 的切线.
解:(1)BD=DC.理由如下:
如图 1,连接 AD,
∵AB 是直径,
∴∠ADB=90°,
∴AD⊥BC.
(2)如图 1,连接 AP.
∵AD 是等腰△ABC 底边上的中线,
∴∠BAD=∠CAD,
∴ = ,
∴BD=DE.
∴BD=DE=DC,
∴∠DEC=∠DCE,
△ABC 中,AB=AC,∠A=30°,
∴∠DCE=∠ABC= (180°﹣30°)=75°,
∴∠DEC=75°,
∴∠EDC=180°﹣75°﹣75°=30°,
∵BP∥DE,
∴∠PBC=∠EDC=30°,
∴∠ABP=∠ABC﹣∠PBC=75°﹣30°=45°,
∵OB=OP,
∴∠OBP=∠OPB=45°,
∴∠BOP=90°.
∴△AOP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O= AB=5.
∴AP= AO=5 ;
(3)解法一:设 OP 交 AC 于点 G,如图 1,则∠AOG=∠BOP=90°,
在 Rt△AOG 中,∠OAG=30°,
∴ = ,
又∵ = = ,
∴ = ,
∴ = .
又∵∠AGO=∠CGP,
∴△AOG∽△CPG,
∴∠GPC=∠AOG=90°,
∴OP⊥PC,
∴CP 是⊙O 的切线;
解法二:如图 2,作 CM⊥AB 于 M,
∵∠BOP=90°,
∴CM∥OP,
∵OP= AB,
在 Rt△AME 中,
∵∠BAC=30°,可
∴CM= AC,
∴CM= AB,
∴CM=OP,
∴四边形 OPCM 是矩形,
∴∠CPO=90°,
∴CP 是圆 O 的切线.
14.如图,⊙O 的半径为 ,AB 是⊙O 的直径,F 是⊙O 上一点,连接 FO、FB.C 为
劣弧 的中点,过点 C 作 CD⊥AB,垂足为 D,CD 交 FB 于点 E,CG∥FB,交 AB 的
延长线于点 G.
(1)求证:CG 是⊙O 的切线;
(2)连接 BC,若 BC∥OF,如图 2.
①求 CE 的长;
②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 2π .
(1)证明:如图 1,连接 CO.
∵C 是 的中点,
∴∠BOC=∠FOC.
又∵OF=OB,
∴OC⊥BF.
∵CG∥FB,
∴OC⊥CG.
∴CG 是⊙O 的切线.
(2)①∵OF∥CB,
∴∠AOF=∠OBC,∠COF=∠OCB.
∵OC=OB,
∴∠OCB=∠OBC.
∴∠AOF=∠COF=∠BOC=60°.
∴△OBC 是等边三角形.
∵CD⊥OB,OC⊥BF,
∴点 E 是△OBC 的重心.
∴CE=2ED= CD.
又∵⊙O 的半径为 ,
∴可求得:CD=OC•sin60°=2 × =3,DE=1,
∴CE=2;
② .
故答案是:2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