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课内重点文化常识再回首(必修二) 课件(75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课内重点文化常识再回首(必修二) 课件(75张PPT)

ID:652134

大小:5.78 MB

页数:75页

时间:2021-04-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再读教材 ——必修二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 《诗经》两首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 歌,共311篇[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 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 面貌。 § 《诗经》的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 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 § 《诗经》“六义”: § 风、雅、颂、赋、比、兴 §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160篇,是《诗经》中 的核心内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 河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共105篇 ;颂40篇,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 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 中解释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 §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 《国风·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战士间的互 相勉励、同生共死之情.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 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 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 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通篇用比.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 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 河中叫起兴. 运用起兴手法的谚语 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鸟为食亡,人为财死。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 7、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8、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10、竹有节,人有志。 11、树怕伤皮,人怕伤心。 12、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3、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14、树怕烂根,人怕无志 15、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1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重章叠句 § 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经》乃至后代诗 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 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 情,突出主题 §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 长的韵味。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 这里指代少年时代。 § 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 1. 赤子: § 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2. 襁褓: § 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 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 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 孩提: § 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 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 抱者也。”亦作“孩抱”。 § 4. 龆龀: § [龆龀tiáo 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 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 八岁的儿童。 § 5.垂髫: §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 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6.幼学: § 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 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 之年”。 § 7.总角: §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 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 少年时代为“总角” § 8. 豆蔻: § 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 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 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 9.及笄: § 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10.束发: § 男子十五岁及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 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 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小学 § 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 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 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成为经学的附庸。 §大学 §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出自《礼记》,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与《中庸》、 《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 11、弱冠: § 男子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 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 称“弱”。 § 12. 而立、不惑、知命、耳顺: § 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论 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 13、古稀: § 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 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 为七十岁的代称。 § 14.耄耋: § 【mào dié】,八九十岁 § 15、期颐: § 一百岁。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 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 ‘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离骚》 §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 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 式,“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 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 创作手法的先河。 §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 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 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 《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 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 兰诗》为“乐府双璧”。 § 乐府三绝: §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 《秦妇吟》(唐代韦庄) “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 § 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纲,提网的 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 § 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 信。 § 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女红(女工) § 七出:又称“七去、”、“七弃”,指中国古代休弃 妻子的七种理由: §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 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 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 § 建安:汉献帝年号。 § 中国古代的皇帝除了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 尊号和年号。 §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 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 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 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 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 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 谥号 §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 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 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 朝廷赐与。还有名人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 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 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 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 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 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 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 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 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 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尊号 §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 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 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 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 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 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 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 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 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号 §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 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 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 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 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 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 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 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 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只用 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素:白色生绢 §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 分卧式和竖式两种。 § 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此 泛指一般经书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贱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 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妻子: § 内人,贱内,荆妻 ,荆人、荆室、荆妇、拙荆、 山荆,贱荆……。 § 【出处:东汉隐士梁鸿的妻子孟光生活俭朴,以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天色纪时: §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 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地支纪时: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纪时法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序数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天色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纪时 11-13 点 13- 15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21-23 点 --------------------------------------------- --------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作五个时段,用 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或五鼓,或是五夜。 §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 ①结发,古代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 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②后称原配妻子为结发。 § ③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 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 死单于 。 § 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 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 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 和单于决一死战。 ”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长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 臀部着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也叫“跽”,“项王按剑而跽。”—— 《史记·项羽本纪》 § 伏惟:趴在地上想。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小 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①举言谓新妇 ②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 ①新妇:媳妇(不是新嫁娘)。“新妇”是汉代末年对 已嫁妇女的通称。 ②已婚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 称。 § 床:古代的坐具,类似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 分方便,它们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时还可以携带。宋、 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贵族或官绅大户外出巡游、狩猎, 都带着这种椅子,以便于主人可随时随地坐下来休息。 交椅遂成为身份的象征。所以我国有“第一把交椅”代 表首领的说法。因此床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地 区得到广泛流传。替代了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 方式,将“跪”改化为了“坐”。同时提高了人们日常 生活用具的较矮特点。成为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对 于中原的一大贡献。 § 床,《释名》云:“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 云:“栖,谓之床。”装,载也,栖也,皆为人坐卧之用。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 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此时阳气初动, 故称“初阳”。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少女 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 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 § 下九:古人以农历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为妇女欢聚的 日子。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适 本义是往,至。旧时指女子出嫁。如《孔子家 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再 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 门。”“已适”指已嫁出,“重适”则指改嫁。 § 归 从止,从妇省,妇人谓嫁归。本义为女子出 嫁。如:“秦伯归五女。”至于女子出嫁何谓为 “归”,孔颖达《疏》有云:“女人……以夫为 家,故谓嫁曰‘归’也。”意指女子出嫁至夫家 犹如回家。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后五年,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六合正相应 § 1、六合: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 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年、月、日的干支 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 相适合,这叫六合。 § 2、 § 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 青庐:青布搭成的帐篷,是举行婚礼的地方。 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 “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 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 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 《涉江采芙蓉》 §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 《古诗十九首》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 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是乐府古诗文人 化的显著标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 就。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 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全 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 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 无缝,一字千金。” 《短歌行》 §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 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 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 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 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三曹、七子、建安风骨 §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 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 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 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 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 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 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 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 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 将杜康尊为酒神、酒圣,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因以 “杜康”借指酒。 § 文圣、史圣、诗圣、医圣、武圣、书圣、草圣: § 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 §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 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 略》。     § 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 画圣: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美誉. § 【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 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 § 茶圣陆羽, § 乐圣:李龟年,唐时乐工.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 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 §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 青青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 子,对对方的敬称。 § 衿:即襟,衣领。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 阡:南北向田间小路。 《兰亭集序》 § 序: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 § 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诗歌小序及宴 集序也属于此类,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王勃《滕王 阁序》 § 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四种古代纪年法 § 1. 干支纪年(十二生肖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推算方法: §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如何算? § 一,把公元年数减去3,你会得一个新的数字。 这个新数字的个位数字(当个位数字为“0”时, 当“10”)在十位天干中所对应的天干字就是所 求的。 § 二,把得到的一个新数字除以12,这样你又会得 到一个余数字(当刚好除尽时,余数字取12)。 这个余数字在十二地支中所对应的一位地支,即 为所求的。 § 2. 年号纪年 §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 号来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 元年七月某日”…… § 3. 王公年次纪年 §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廉颇蔺 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4、年号干支兼用法 §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 每季月份的顺序。 §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 ,不再 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 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游玩,以祈 福消灾。 若合一契 § 契:用木板或竹、铜器等刻成,分成两半, 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 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① 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 上要求声律和谐;③文辞上多藻饰和用典。多采 用主客问答形式和铺陈的手法 §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 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汉赋”;魏晋 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 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 式写赋,称为“文赋”。 七月既望 § 望日,指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 月之十五日。既望,“既”表示达到的状 态,表示每月月圆后一天,即十六 。 §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 §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 征。典出屈原《离骚》。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 星宿: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 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 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 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 象”,道教名之为“四灵”。 褒禅山记 §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浮屠”或“佛图” ,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塚也。 § 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于父母或师长坟墓旁搭 建的守护的屋舍,叫做“庐冢”。亦作“庐墓” 。 §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 § 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 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河阳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汉阴就是汉水的南面。 § 4、临川王某记 §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 ”字,或在“某”字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 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 字样。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 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 用以调整和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于是形成一种姓 氏文化。 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姓 氏则主要是宗法色彩。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 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 图腾或居住地形作为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 就是“姓”。据《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 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 从生。”反映了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 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姚姓,大禹姒姓等。 § PS: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 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 做出了具体的解释。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 字典。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 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于是由这一母 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 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 号就是“氏”。一个母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 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 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 血统,氏区别子孙。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保留原有的区别 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 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左传》记载,诸侯 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就用他的谥号作氏 世代为官而且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 氏;有封邑的就以邑号作氏。可见,这时的氏已 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 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 邑、官职或是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 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公孙鞅”, 也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而又称 “商鞅”。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 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实现严格的 “同姓不婚”制,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 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如孟姜、仲姬等。人们说的“孟姜女”,并不是 姓孟名姜女,而是姜姓长女的意思。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 嫁前的本国国名,如周幽王的宠妃褒姒, 本人姓姒,来自褒国;如果所嫁之人为国 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 国名,比如卫庄公的妻子姓姜,来自齐国, 她可以叫“齐姜”,也可以叫“卫姜”。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 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种: § (一)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多带 女字旁,如姜、姬、姚、姒、嬴等。 § (二)以国邑为氏。如周朝建立后,天子大封诸 侯,包括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以及夏商王朝的子 孙。鲁、卫、晋等属姬姓国;齐、宋、陈等属异 姓国,诸侯国的君主还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再分封 给卿大夫,称为“采邑”,后这些卿大夫势力壮 大又建立自己的国家,如韩、赵、魏。 § (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司徒、史、 理、钱、宗、帅等。 § (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如诸侯的儿 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 儿子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这类姓有牛、关、 柯、丰、廖等。 § (五)以排行次第为氏。如孟、仲、叔、季等。 § (六)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 为突出,谥号如文、武、穆、简等。 § (七)以居住地为氏。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 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如住在柳下 的人以柳为氏,如柳下惠,其他还有西门、东郭、 南宫、东方等。 § (八)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卜、陶、 巫等。 § (九)以事为氏。如林氏,其祖为比干, 比干被杀,其妻有孕,逃往林中,产下一 子。周代寻封比干之后,以此事赐以林姓。 § (十)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唐玄宗李 隆基即位,姬姓改为周姓。 § (十一)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如 宇文、尉迟、长孙、贺兰等。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它 不但标志一个人的血统,而且标志一个人的门第和地位。 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东 汉时,除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 东晋南朝时,王谢二家,门第极高,权势极大,先后出 来许多名人,如王敦、王导兄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谢安、谢玄叔侄,谢灵运、谢眺两大诗人。史载,南朝 侯景依仗朝中地位,想与王、谢结亲,梁武帝说:“王 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人诗句也有“旧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叹。唐朝,虽把 李姓列为第一,但郑、崔、卢、王仍有很高地位。现在 人们见面问“您贵姓?”,实质上是从封建社会姓氏有 贵贱的情况演化过来的。 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便产生了所谓的“郡 望意识”。“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 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 会影响。如张姓以南阳为郡望,王姓以太 原为郡望,周姓以汝南为郡望。 “颍川 陈”“彭城刘”…… 莆田市民宅上不少嵌有“彭城流芳”、 “颍川流芳”、“太原流芳”,一看便知 主人家姓什么。 四、姓氏混杂与谱牒 一姓家族较早时基本上集中于一地,后来随着 历史变动,人口迁移,逐渐交错混合,形成错综 复杂的情况。归其原因,大致有四: (一)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二)战乱。 (三)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 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四)移民。 姓氏和家庭的这种变迁,往往记录在封建时 代的家谱里。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某一历史阶段 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口变迁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 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 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刘 邦建立西汉,初封异姓王,后改封同姓王,刘姓 因此散居各地。 §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是刘邦之孙、长沙定王刘发 的后代,算起来他是刘邦的九世孙,但他是南阳 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三国刘备本涿州 (今属河北省)人,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而刘胜与刘发是同父异母兄弟。 战乱 § “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 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 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 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 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这是中原地区人民 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第一 次大融合! 官宦 § 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 当地一姓。据洛阳发现的《白氏家谱》记载,白 居易本秦将白起之后,祖上世居太原(今山西太 谷县),一直到28世因官移居陕西韩城,又四世 因官移居渭南,又六世移居河南新郑,而后生白 居易。白居易晚年官居洛阳,其子孙即在洛阳定 居,现白碛村有一千六百余人,百分之九十五姓 白,均为白居易后裔。 移民 § 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 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 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 秦始皇曾谪戍50万往岭南,这些谪往岭南 的北方人,成为广东客家人的一部分。 五、全国姓氏数量 北宋初年,有人编写了一本《百家姓》,由于宋 朝皇帝姓赵,钱塘所在地的吴越国皇帝姓钱,其 后妃姓孙姓李,因此《百家姓》以“赵钱孙李” 开头。据最新出版《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中 国历史上共有姓氏11969个,其中单姓5327个, 双姓4329个,其他姓氏2313个。而现在常用的姓 氏不过200个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单姓只有100个。 据1987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为最多, 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其次为王姓,占百 分之七点四,再次为张姓,占百分之七点一。此 外为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 朱、高、林、何、郭、马。这19个姓占了全国人 口的一半以上。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 中国人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 § 中国人也注重名字,因为名字才是自我的存在。 § “名”的概念极早,恐怕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据《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 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 中国自古就讲究命名,而命名出发点往往与那个 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 商代社会迷信盛行,社会生活十分单纯,人们都 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三十个商王几乎全以 天干为名,其他人则以地支为名。 § 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 ,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 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 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命名 为“象”,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为“假”,取婴 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为“类”。不以国名、官 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这些规定在古人命名是都有体现,如孔子的儿子 出生时,鲁昭公赠送一条鲤鱼,即命名为孔鲤, 字伯鱼。 § 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礼制急剧变化,其命名现象 更多反映了社会下层的风貌,以贱、丑命名,如 晋惠公的儿子叫“圉”,女儿叫“妾”,鲁文公 的儿子则取名“恶”,等等。这时的人们还喜欢 在姓和名之间加一毫无意义的助词,如烛之武、 介之推、申不害、吕不韦等,其中的“之”、“ 不”都是助词。 § 汉代国力强盛,祈求长生不老,人们取名也多用 “安国”、“延年”、“延寿”、“千秋”、“ 去病”等。 § 毛延寿 § 汉元帝(前48-前33)后宫佳丽太多,就让画师 图形,然后根据美丑按图召幸,于是这些画工就 有了一条生财之道。给钱的宫人就画漂亮些,不 给钱的就画丑些。王嫱(即王昭君)是宫人中最 美的人,但没有给画工的钱,于是画工毛延寿就 把她画得很丑,当然也就不会被召幸。后来匈奴 来议和,求一美人为阏氏(匈奴称王后为“阏氏 ”),汉元帝就把很“丑”的王嫱给了匈奴。上 殿辞行的时候,汉元帝才发现王嫱是绝世美人, 但已无法挽回。昭君和番去了,汉元帝只好杀了 那些给宫人画像的画工,毛延寿当然也不能幸免 § 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王安石《明 妃曲》) § 李延年 § 在武帝宠爱的众多后妃中,最生死难忘的,要数 妙丽善舞的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得幸,则是靠了 她哥哥李延年这首名动京师的佳人歌:初,(李 )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 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 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 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 幸。(《汉书·外戚传》) 一阕短短的歌,居 然能使雄才大略的武帝闻之而动心,立时生出一 见伊人的向往之情。这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恐 怕是绝无仅有之例。 § 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 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 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 § 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 来,由于受士大夫们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 喜欢用“之”字,如祖冲之、王羲之、王献之、 颜延之…… § 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 ,人们取名多用“建国”、“爱国”,“文化大 革命”时期多用“卫东”、“向东”、“立新” 等 字 § 字是成年举行冠笄礼时,由来宾中的尊长 代取的,用以表德,它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和 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 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 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名字”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 、卑称,也就是自己对别人称呼自 己时多用名,或者长对少、上对下 ;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 他人的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 其名是很不礼貌的。 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也可 以说是“因名取字”。总括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 以下几种: 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大诗人屈原,本名 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张衡,字平子,平与 衡同义。 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孔丘字仲尼,丘 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 ,殊与同意义相反。 四是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明成祖 朱棣(木),其子明仁宗朱高炽(火)。 五是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班固字孟坚 ,欧阳修字永叔等。 古人在名字之外还有“号”。“号”的起源虽然 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时为盛。这 一方面是社会对文人学士有一种推崇和敬佩的心 理,另一方面,是骚人墨客企图用一种委婉曲折 的手法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因此, “自号”极为流行,其含义不外追求旨趣、祈求 自勉、表明环境、显示收藏、描述形貌、取自文 学意境、表现自身才能和专业等。如杜甫自号“ 少陵野老”,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等。 李白: 青莲居士 半山王安石: 贺知章: 四明狂客少陵野老杜甫: 白居易: 香山居士 李商隐: 玉溪生 欧阳修: 六一居士苏轼: 东坡居士 黄庭坚: 山谷道人秦观: 淮海居士 李清照 易安居士 陆游 放翁 罗贯中 湖海散人 陶渊明 五柳先生 秋 瑾 鉴湖女侠 辛弃疾 稼轩 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唐伯虎 六如居士张志和 烟波钓叟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