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语言的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
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表达了作者对
朝廷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这里
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写雨,
其实是写自己,希望作为政治家的自己像久旱时的甘霖一样,给百姓带来福泽;
一旦实现了抱负,就像云一样悄然隐退,不求功名,不再留恋官场。作者通过云
的知进退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写作角度新颖独特。
答案:①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
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②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
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答出“‘浮云’的美德”2分,答出“希
望通过变法带来好处”2分,答出“功成身退”2分,意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月夜怀故人
寇 準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注]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注】旧国: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通过对故人“今底处”的发问和作者独处“凝愁”来间接抒情。
D.本诗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平淡自然地抒发了作者月下怀念故人的情感。
【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间
接抒情”错,应为直接抒情。
(2)“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两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
析“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这两句的精妙之处,其实就是分析这两句诗的
语言、形象以及运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两句诗主要写景,那么在答题时,就要
重点关注常见的写景技巧,而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由此进一步赏析
即可。
答案:①视听结合。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
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
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
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亦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①
苏 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②,未随埋没有双尖。
【注】①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作此诗。②马耳:山
名,在北台的南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
C.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
D.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
【解析】选A。A项,首联“黄昏”点明时间,天气由落雨变成落雪(势转严)。
这一联没有对时局的暗示,也未突出作者的心情紧张。
(2)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解析】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入手。诗中“未随埋没有双尖”
生动地描摹出了马耳山没有被雪覆盖的形象,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
是以马耳山自况,表达了作者的自信和坚定的志向。
答案:①大雪之后,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生动地描摹出
了马耳山的形象。②诗句表面上在写马耳山,实际上作者是以马耳山自况,含
蓄地表达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志向的坚定。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冬至留滞舒州①有怀岁旦②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③
舒郡惊冬节,吴门④忆岁时⑤。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②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③曹
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④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
江门外”。⑤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
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
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
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这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
大了诗歌的内涵。
【解析】选B。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的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
前“留滞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
(2)“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
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解析】对诗眼的捕捉,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本诗的诗眼应是
“惊”字。至于对情感的分析,从诗中的“为兄寿”“念母慈”“终是客”等
词语不难得出作者留滞舒州,感慨时光飞逝,担心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心理。
答案:①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②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
到惊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以及因留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
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①
薛 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③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
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
山:诗人家乡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
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山,即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
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
思。
B.中间四句,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说、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
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朝廷的不满。
C.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既使乡情显得强
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做了铺垫。
D.这首诗的最后,作者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轮回、不断前进,一生还
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解析】选B。B项,“对当今朝廷的不满”有误,应为“对当今政治的隐忧”。
(2)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两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在“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两句中,动词有“驱”“越”“顾”,
抓住这三个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结合全诗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①“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
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辛苦和飘忽无定。②“顾”形象地表现出诗
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
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
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
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
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
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
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
之心。
【解析】选B。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
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
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本诗的颔联哪两个字用得精妙?为什么?(6分)
答:
【解析】颔联上句中的动词“冻”不仅写景,而且言情,比形容词“寒”表达
的意蕴更丰富,下句的“生”也是如此。分析“冻”时既要知道其体现了云的
凝滞阴沉,又要看出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阴郁黯淡,还要联系注释中诗人离家
远行的背景,说明诗人为什么有如此心情。分析“生”时既要知道其写出了江
面的开阔,又要看出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答案:①颔联“冻”和“生”用得精妙。②天空有日,却说云“冻”,以景写情,
既写出了云的阴沉、凝滞,也写出了诗人离家远行时内心的阴郁黯淡。③江上
无风,却说浪“生”,既写出了江面的开阔,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7.(2020·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
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
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已”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
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
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
感。
【解析】选D。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
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
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D项,“尾联
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
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
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
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
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
妙处。翻译: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
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与我
相见,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本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
开头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
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
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
勉,渴望和友人畅叙。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
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是韦应物的
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
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极为忧虑。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
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
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
活体验。
答案: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
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
触动了他匡世济民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
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
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9分)
早 发 竹 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
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
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
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
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
的愉悦心情。
【解析】选A。A项,“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赏
析有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含赶路时间之久,
旅途之劳累疲困”。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
析。(6分)
答:
【解析】“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这联中,“薄薄轻轻”“重重
叠叠”,运用叠词,来表现雾的轻盈和缥缈,表现山连着山的连绵不断。同
时,“行冲薄薄轻轻雾”是动景,以“冲”来表现雾在马的穿行之下,呈现出流
动的动态美;“看放重重叠叠山”中“放”字,好像这一座座的山是被放出来
的,使静态的山有了动态感。
答案: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
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
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
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