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
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古代常见称号
• 谥号
• 庙号
• 年号
• 尊号
谥号
• 谥号含义
• 谥法制度
• 谥号种类
谥号
谥法制度
• 谥法制度始于西周,后有变化。
• 比庙号要早八百年,而谥的范围也不限于帝王。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
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
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法——对象
谥法——获谥
•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
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
• 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一般由礼部(礼官)主持,在皇帝同
意的情况下赐谥。
谥法——用字演变
•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
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xī)王、赵孝成
王、卫睿圣武公等。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
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
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
•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
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
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为孝文皇帝,萧何谥为
文终侯。
谥法——用字演变
谥法——用字演变
•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
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
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
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
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
• 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溢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
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
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
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谥法——用字演变
•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 明成祖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光绪帝)或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和硕亲王1字,
大臣2字,例如:
•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咸丰帝的谥号为: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 恭亲王奕䜣的谥号为:忠
• 曾国藩的谥号为:文正
谥法——用字演变
•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
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
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谥号中,又以“文正”
最为难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
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
(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
(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谥号种类
•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
“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厉王因为暴政“防民之
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另外还有“私谥”。
•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
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谥号种类
谥号种类
庙号
• 庙号含义
• 庙号产生原因
• 庙号发展
• 庙号用字
庙号
•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
拜的商朝。
关联课本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 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
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
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庙号产生原因
•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
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tiāo],“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
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
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
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庙号产生原因
•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
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
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庙号发展——起源
•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
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 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
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
(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
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庙号发展——废止
•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
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
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庙号发展——开始恢复
•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 西汉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
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
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开国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
齐高帝萧道成,秦高帝苻登亦然)。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
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
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庙号发展——开始恢复
• 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
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
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如刘奭(shì)、刘骜、
刘衎等因功绩不多而除庙号。王莽为自己祖先追加的庙号也被削
除。
• 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还
有几个东汉皇帝也曾有庙号,像刘肇的庙号是穆宗、刘保是敬宗
等,但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被取消。
庙号发展——泛滥年代
•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降及曹氏,祖名多滥”),除了某些
亡国之君和政变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
•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
「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
「宗」,如汉太宗、唐太宗、宋太宗等。
庙号发展——泛滥年代
• 但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
燕、后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
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
隋文帝,而不称庙号。
•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
祖等。
庙号用字
•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
了次天下;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
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
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
庙号用字
• 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
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
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
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年号
•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
份)。一般由君主发起。
•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
•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
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
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
• 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如永
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年号的产生
•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
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
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
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年号的废除
•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
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
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
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
“宣统”。
尊号
• 定义:封建时代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的称号。
•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几种称号区分方法
• 1、称人:谥号、庙号、尊号;纪年:年号
• 2、死后可用:谥号、庙号;生前可用:尊号、年号
• 3、庙号标志:带“祖”或带“宗”